首页 > 世界历史 > 工业革命

航海图世界史——加勒比海域的砂糖与工业革命

历史大观园 工业革命 2020-06-29 16:32:49 0

种植园的普及与海图的扩充

在大西洋的“海上航线”彻底稳定下来的18世纪,欧洲人前往新大陆移民以及黑人奴隶被贩卖到加勒比海域的速度大幅增加,“第二世界”的变化更加剧烈。新大陆开始快速地变成“第二个欧洲”,并且产生了一个在“第一世界”中从没见过的、充满个性的新社会。

17世纪后半叶,新大陆的白银枯竭导致流入欧洲的数量急剧减少,成为“第二世界”的构造发生巨大改变的契机。由于新大陆的矿产资源减少,向欧洲市场销售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成为新的财源。所谓种植园,就是以工厂生产的方式对热带和亚热带的大规模农田进行投资,利用大量的黑人奴隶作为劳动力获取廉价农作物,然后将这些农作物作为商品销往欧洲市场的商业模式。由于大航海时代天花的流行导致加勒比海域和新大陆大量原住民死亡,所以新大陆的特殊状况非常适合种植园的普及。于是种植园在“第二世界”开始爆炸性地扩张,黑人奴隶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第二世界”。种植园生产的大量经济作物被运往欧洲,欧洲市场也急速地膨胀起来。

加勒比海域的种植园的主要作物是甘蔗。用甘蔗加工的砂糖甚至作为调味料走上了平民的餐桌,砂糖生产的激增也扩大了大西洋三角贸易的规模。砂糖生产的中心加勒比海域、奴隶供给的中心西非以及手工业品的供给地欧洲,三者之间结成了非常坚固的联系,对“第二世界”进行了重新构筑。“海上航线”的稳定是经济成长的基础。因此,大西洋各个海域的海图以及航线的定期化也必不可少。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平均利益率能够达到三成以上。

加勒比海的砂糖生产与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不同,是以大量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流通、交换为主的新型经济模式。这也是大西洋商圈,或者说“第二世界”所孕育出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可以说,“海上航线”的稳定与海图的扩充是资本主义经济扩大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与加勒比海的砂糖

在新大陆的种植园中大量栽培了许多经济作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甘蔗。

甘蔗最初被种植在马德拉群岛等大西洋上的岛屿,后来在16世纪被葡萄牙人种植在殖民地巴西,17世纪被荷兰人种植在圭亚那,英国人和法国人在“第二世界”的核心加勒比海域和西印度群岛都广泛种植。

18世纪,英国人在牙买加,法国人在海地都大量地进行砂糖生产,使得砂糖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的调味料。而廉价的砂糖也与咖啡、红茶、可可等饮品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扩大了销路。曾经砂糖由于价格十分昂贵被作为身份的象征,如今因为产量增加而价格急剧下降,变成了平民争相抢购的商品,消费量也大幅增加。

英国人均砂糖消费量在1600年是每年400克到500克,到了17世纪增加到约2000克,18世纪更是急剧增加到7000克。但是仅仅作为调味料,砂糖的消耗量还是有限的。于是砂糖逐渐找到了更多的伙伴,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咖啡、红茶以及可可等饮品,还有蛋糕和点心等甜食。与中国的红茶和伊斯兰的咖啡联系在一起之后,砂糖的消耗量逐渐增加。荷兰为了打破阿拉伯半岛对咖啡的垄断,开始在爪哇以及锡兰岛种植咖啡,而在咖啡竞争中败下阵来的英国则正式开始从中国进口红茶。在欧洲人的餐桌上开始出现加勒比海的砂糖、东南亚的咖啡、中国的红茶以及新大陆的可可和巧克力,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餐桌革命”。

顺带一提,现在人类对砂糖的消费量也在逐年递增,饮料、甜点以及食品加工中,砂糖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甘蔗的产量几乎可以与小麦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相比肩。砂糖消耗量的大幅增加,18世纪“第二世界”甘蔗种植以及砂糖生产的急剧增长,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欧洲诸国的重商主义政策,“新大陆”的殖民地不允许从事手工业生产,这样欧洲才能够通过向新大陆销售工业制品来达到经济平衡。但是,当砂糖生产的规模逐渐加大之后,以毛织品为主要产业的欧洲诸国对大西洋市场的输出变得困难重重,贸易收支的平衡终于被打破了。于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将印度产的棉布带到了大西洋市场。印度的棉布大受好评,从1750年到1770年,英国输出到大西洋商圈的棉布数量就增加了10倍。

与砂糖生产共存的奴隶贸易

甘蔗的生长周期是一年半,因此农场主可以通过分批种植来实现连续收获。但甘蔗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收割后糖分会迅速下降,所以甘蔗加工需要在短期内集中完成。砂糖生产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的大流行,加勒比海域的原住民几乎处于灭绝的状态。牙买加岛和海地岛的甘蔗生产,全靠西非的黑人奴隶作为大量的劳动力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只要能够保证奴隶的供给,利用廉价的农田进行甘蔗栽培就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据说砂糖种植园只要有100人左右的劳动力,每年就能够生产80吨砂糖。1645年,巴巴多斯的一个英国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只要让一名黑人奴隶劳动一年半就能够赚回成本。”

18世纪砂糖生产爆发性地增长,种植园的设备规模也越来越大,奴隶的食物全部从北非的英国殖民地购买,制糖用的设备和日用品也全部用货币购买。而生产出来的大量砂糖则作为商品销往欧洲市场。在“第二世界”的加勒比海域,孕育出了一切都由货币运转的庞大的砂糖产业。为了追求利润,农场主投入资金,购买劳动力(黑人奴隶),生产必要的物资以及粮食,然后将生产出来的砂糖拿到市场上进行销售,以此形成资本主义模式。

英国的港口利物浦和法国的港口南特,成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根据地,欧洲人将火枪、纤维制品、朗姆酒等运往西非交换奴隶,然后再把这些奴隶带到巴西以及西印度群岛进行贩卖。奴隶船顺着东北季风和加那利洋流从欧洲抵达北非购买奴隶后,沿着南赤道洋流前往西印度群岛,沿着巴西洋流抵达巴西东南部,将奴隶卖掉,回程时顺着西南季风和墨西哥湾洋流抵达亚速尔群岛,再利用偏西风返回欧洲。

“第二世界”引发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以后,在英国以棉纺织部门为首逐渐兴起的一场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与科技革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革。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绝非偶然,因为在与荷兰和法国的竞争中获胜确立大西洋商圈霸权地位的英国,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770年,英国出口的54%是纺织品,44%是金属等工业制品。

17世纪末之后,英国在大西洋商圈的主力产品从毛织物变成了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进口的“棉布”。不过,英国并不满足于单纯地从莫卧儿帝国进口棉布,英国在进口棉布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本国的棉布生产。

但是,英国的毛纺织业者害怕棉布产业会使自己失去国内的市场,于是英国议会为了保护传统产业毛纺织业,在1720年禁止国内使用印度进口的棉布,1722年之后甚至禁止国内使用所有的棉布。这样一来,英国生产的棉布就只能用来出口,成为在西非进行奴隶交换或者向美洲出口的商品。柔软、结实而且吸湿性极强的棉布在任何地方都很受欢迎。

由于禁止了印度棉布的进口,英国国内的棉布工厂迅速地发展起来,利用西印度群岛种植的棉花为原料进行的棉布生产,在兰开夏地区十分兴盛。“第二世界”对棉布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就迫使棉布生产需要提高效率、扩大规模,终于在6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将机械与改良的蒸汽机结合起来,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和南北美洲开始出现巨大的都市群和产业社会,并且成为世界史的主导。随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由铁道网和蒸汽船的航线所组成的高速交通网络在地球上延展开来。近代社会以“第二世界”的变化作为原动力,走上了历史舞台。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诸国高举自由贸易与市场开放的大旗,迫使亚洲诸国做出改变,亚洲也终于加入大西洋商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量的飞跃性提升,可以说完全是建立在“海上道路”安全航行的基础之上的。为保证商船队安全航海,加强海军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扩充“海上道路”的规模,将海图整备系统化,向船舶提供廉价海图等问题都迫切地需要解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gygm/1616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