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清的角落——辜鸿铭的辫子之争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1:06:26 0


偶然间看到了几篇描写辜鸿铭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拿他的辫子说事,展开辜鸿铭的辫子之争。有说他是晚清第一个剪辫子的人;有说他是最后一个剪辫子的。

辜鸿铭(1857—1928年),名汤生,自号慵人,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其父是当地华侨,其母是西洋人,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成为辜鸿铭的相貌特征。辜鸿铭知识渊博,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自号“汉滨读易者”,晚年又号“东西南北老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

20世纪初,西方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在西方的声望,远比在中国隆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印度圣雄甘地称之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对辜极为佩服,当得知辜鸿铭生活困难时,竟还为他筹款,德国一位教授郑重地宣布,“学生中若不懂辜鸿铭,则不准参加有关讨论。”德国人士认为,可以代表东方文化的有两个人,除了辜鸿铭之外,便是印度的泰戈尔。他被日本聘去讲学长达四年,是近代中国学者中时间最长的一位。

他创造性地把《论语》《中庸》《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西方人倡扬东方文化和精神,同时将外国诗歌等翻译成中文,他是近代中国向国内译介西方诗歌的先行者。

他在《论语》译序中声称: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并能因此修正谬见,改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态度。

《中国人的精神》(即《春秋大义》)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是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评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 “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时的中国被列强肆意瓜分,四面透风。他说这样的话,表明他在做着坚定而又绝望的挣扎,他的内心所承受的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也确实是民国时王府井大街的一道风景,而且这道风景是真实的,而不是复制的。”

林语堂在《八十老翁心中的辜鸿铭》一文中由衷地赞美道:“辜鸿铭是一块硬肉,不是软弱的胃所能吸收。对于西方人,他的作品像是充满硬刺的豪猪。但他有深度及卓识,这使人宽恕他许多过失,因为真正有卓识的人是很少的。”林语堂还说,“辜为人落落寡合,愈援助之人愈挨其骂。若曾借他钱,救他穷困,则尤非旦夕待其批颊不可,盖不如此,不足以见其倔强也。”

与他同年代的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尝言:“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民国行政院长王宠惠道:“辜鸿铭为国增光,驰誉国际,旷古未有……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甚伟。”

郭沫若讲,“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记闻》中有一则笔记叫做《忘八蛋》。学部侍郎乔君对辜氏说:“您所发的议论,皆是王道,但是为什么不能在今天实行呢?”辜鸿铭回答说:“天下之道只有两种,不是王道,就是王八蛋之道。孟子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辜在讽刺所谓“王道”,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治国方略,“王八蛋之道”则是中国自古以来被流氓们不断实践的、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方式。

辜鸿铭为自己那条“象征性的发辫”坚持己见,他说:“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大中华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还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人家剪掉辫子后戴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

辜鸿铭对中国的道德文化具有坚深的信仰,自视为“卫道之干城,警世之木铎”。他生平最痛恨中国人唾弃旧学,蔑视国俗,但他悲天悯人的善意无人心领,他洞察古今的睿识无人神会,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惟有出之以嬉笑怒骂之言,骂人总能骂在对方的命门上,因此被人贬为“怪物”,诮为“狂徒”。他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大凡别人赞成的,他就反对;别人崇拜的,他就蔑视。时兴剪辫子时,他偏要留辫子;流行共和主义时,他偏要提倡君主主义。由于他才智出众,凡事都能谠言高论,自圆其说。对他的评论,百年来评价不一,誉之者上天,贬之者入地,众说纷纭。

辜鸿铭死后,一位外国作家说:“辜死了,可是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出生!”

看辜鸿铭看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穷自身精力试图挽回大清帝国的颓势,展示出凛然不可欺的民族傲骨;他用最偏执的方式,来捍卫已经破落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不变应万变。对传统文化守护行之终身而不懈,以一己之力抗争整个世界;他以狂放的姿态,实是内心滴血的一种无助,来保护强烈的民族自尊。他的狂狷之气、另类表现只不过被人误读罢了,他是一位天生的叛逆者。

辜鸿铭是一本蕴涵博大、耐人寻味的奇书。看有关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时而使你忍俊不止,时而让你为他的幽默善辩击掌,时而无奈的摇头。但在这一笑、击掌、摇头之际,你会生出站在辜鸿铭那个年代对文化、传统、民族尊严以及人生未来进行思考的想法,以你自己的方式认识和反思那个中西冲突风雨飘摇的历史时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