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清的角落——《桃花扇》写就了孔尚任的悲情人生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1:05:20 0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一生最引以自豪的成就是创作了《桃花扇》,这部传奇之作使他名声斐然,带给他巨大的荣耀;但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使他被罢黜官职,在贫困潦倒中了却余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时,孔尚任因御前讲经,受到皇帝赞赏,特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八年,江南大水,孔尚任被派至淮扬一带治水,但他并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在此四年时间,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各个层面,结交冒辟疆等一些南明名士,了解了许多南明王朝覆灭时激荡人心的故事,萌发了创作激情。经过十年呕心创作,在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终于问世。这部传奇之作以南明王朝兴亡为历史背景,以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借人间离恨之愁,写王朝兴亡之感”,体现了“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的历史风貌,成为反映明末清初一段历史风貌的经典之作。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道:他写这本书,就是要使人知道明代“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他假借柳敬亭之口说出:“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那般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了加他些人祸天诛。”此剧本一出“王公荐孙,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誉。”。

当《桃花扇》传奇轰动了整个北京城的时候,康熙皇帝也注意到了。康熙在一天夜里,命令内侍向孔尚任索取剧本,孔尚任连夜将剧本送进宫去。康熙看到剧本对明代灭亡流露出惋惜之意,对那些不肯做清朝臣子的南明有骨气人士作了表彰,康熙认为这毕竟会引起一些前朝遗老遗少流连前朝,则会对清朝不能忠心。这一点很让康熙犯嘀咕,他认为自己赏识提拔起来的孔尚任,创作了如此敏感的作品来缅怀南明旧事,大抒兴亡之感,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忠心耿耿为清朝效力的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名满京华的《桃花扇》演出热潮正在如火如荼,这时孔尚任也由户部主事晋升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品级也提升到了从五品。对孔尚任来说,《桃花扇》创作的成功加上升迁之喜,可谓双喜临门。但不到一月,孔尚任户部员外郎的座位还没暖热,户部以“耽于酒诗,废正务,宝泉局监铸不善”为由,解除了孔尚任的职务,他被罢了官。

罢官后,孔尚任留在京城一直不肯离去,他一直生存在康熙召见他的记忆之中,“霁堂陛之威严,等君臣于父子。一日之间,三问臣年,真不世之遭逢也。”为此,他对朝廷存在着幻想,时时期盼康熙能回心转意。同时也到处打点关系,托人为自己求情,他总想着自己曾同康熙面对面交谈过,皇帝对他有好感,认为自己不会遭此厄运,期待复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孔尚任与好友李塨、万季野相聚,李塨是当时进步思想家,看问题比孔尚任透彻,万季野娴熟明代历史,也比孔尚任更懂得政治上的奥妙。他们都劝孔尚任丢弃幻想,尽早离开北京。然而,孔尚任仍不死心,一定要留在京城,只求能保证一碗饭吃,便又拖了很久。孔尚任在北京苦苦煎熬了两年没有任何结果,才不得不卷起铺盖满怀落魄地回自己曲阜老家。在康熙第四次南巡路过济宁时,他还幻想通过迎驾让康熙关照他,但他的一厢情愿再一次被无情地粉碎。

孔尚任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回到曲阜的。因为被罢官而断了收入,两三年后,他的生活愈来愈清苦潦倒。为了生计,他抱着花甲之身外出“打工”,以至在人生最后十年中四处奔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65岁的孔尚任仍不得不到莱州为知府陈谦做幕僚,在莱州编修了将近一年的府志。最后竟落到无法养活高寿的母亲的地步,他感慨地吟叹道:

古槐门巷冷于秋,人看归来季子裘。

对雨昏灯三鼓话,无柴湿灶一床愁。

耕耘未足供亲膳,姓字偏劳记御舟。

尽道君王能造命,冯唐头白未封侯。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在曲阜石门家中病逝,年七十岁。孔尚任因为一部《桃花扇》而永载史册,也因为一部《桃花扇》而断送了功名,把许多哲理留给了后人去思考。

其实,孔尚任应该知足。好歹他遇上的是比较豁达开明的康熙,不那么小家子气,对他罢官后也就罢手了。不像后世雍正、乾隆那样的主子,大兴文字狱,否则象孔尚任这样发出“谁来叹兴亡!”之留恋前朝的哀叹,不能与时俱进,那是一定要了他小命的。

或许可以说,被罢官回家的孔尚任真可以依据自己的一只秃笔,在自己的田园中自娱自乐,享受那种“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惬意,豁达开朗生活的。可是,孔尚任骨子里一心要依附统治阶级来豢养,寻求政治上的荣耀,他是走不出这样思想禁锢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到今,岂止一个孔尚任,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抵得住红尘诱惑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