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清的角落——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馆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1:06:13 0


鸦片战争将中国的大门打开后,中国从此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清王朝从皇帝到士大夫不得不从自己想当然的天朝美梦中醒来,帝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并确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为了减少蒙骗欺诈,恭亲王奕?及一些眼光开放的大臣积极奏请创办同文馆,学习西方语言。清政府在这个目的下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初期旨在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

奕?的建议很快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二十九日,朝廷奏准在北京正式创立同文馆,馆址设在准备改作衙署的铁钱局炉房,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开馆之初,只设有英文馆,由英人包尔腾充当英文教习,华人徐树琳担任中文教师,在册学生只有10名。第二年增开了法文馆和俄文馆,后又增设德文馆。甲午之战后,迫于形势加设了东文馆。

京师同文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毕竟是违反祖制的“异端”,它的创办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朝廷保守士大夫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充斥“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等诸多反对之声,还有以俚语笑骂同文馆是“胡胡闹闹,叫人都从了天主教”。在一片反对之声中朝廷选派校长竟没人愿去。

京师同文馆的学生起初全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的。招考年龄最初限在15岁左右;不久,改为15~25岁;后期,则不计年龄大小,择优录取。到1887年在馆学生达到120名。课程设置从英、法、俄、汉文,到同治六年后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同文馆对业务考核至严至多,为近代所少有。

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馆中教习待遇颇有差别,首任英文教习包尔腾年薪1000两,而英文馆第一任中文教师徐树琳还不到外教的 1/10,全年不足100两。

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培养了许多外语和外交人才。同文馆学生毕业后留馆任教、充当使节译员、担任高级外交官等去向。据有关统计:荣任驻外公使一级外交官的就有28人,其中一些人在业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文馆的第一届毕业生张德彝,出使英、意、比国大臣,担任光绪帝的英文教师,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陆征祥,北洋军阀政府曾任国务卿兼外交总长,后来出任驻荷兰、俄国公使,同文馆法文馆早期毕业生。颜惠庆,历任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次长、外交总长、内务总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任驻英、苏大使和出席国际联盟大会首席代表。

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其后,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纷纷开始设立学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同文馆受损惨重,被迫解散。1902年近代学制颁布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至此,京师同文馆走完了其40年的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8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