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三国原来是这样——评说三国历次战争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1:05 0


问一个大而泛之的问题:历史终究是靠什么推动向前的?

答案五花八门,比如人心丧失论,经济崩溃论,气候异常论。这些答案都有各自正确的因素,虽然一个时代的结束,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有一个原因,是古代新旧时代交替时的永恒定律,那就是战争!换而言之,战争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最直接原因。

战争是两个或多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解决彼此利益矛盾的终极手段,虽然军事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连半点生存机会都没有的。我们对武力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武力就像是一把利刃,我们不会拿这把刀去杀人,但我们会用这把刀自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千古至理。

从性质上来说,战争实际上也是人类竞争的一种模式,和其他竞争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战争与所有竞争都不同的是,战争的筹码是一个民族(或军事集团)的生存机会,以及成千上万的血肉之躯。战争的标签是什么?两个字:残酷!

战争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战争对历史发展的一次次洗牌,历史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战争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什么是军事家?就是那些把战争当杂耍玩出艺术的牛人。

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就不能不提及汉末三国。由于三国本身特殊的魅力,以及《三国演义》的强力渲染,三国的战争史已经家喻户晓。三国的战争史和三国的政治史一样,都是从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开始算起的。如果不这么算,那么震撼历史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成了东汉战争史,岂非滑稽。

如果从公元184年算起,截至公元280年晋朝灭吴,三国总共发生过多少场战役?粗略估计,三国时代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六百多场,这还不包括更小的战役。可以这么讲,没有三国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三国的历史不会如此精彩。

我们对三国的三大战役已经耳熟能详了,官渡之战拉开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序幕;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夷陵之战正式确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其实这三场战役只是三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并不能代表三国战争史所有的精彩,三国精彩的战役还有好多。比如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魏吴合肥之战、魏蜀汉中之战、吴偷袭荆州之战、诸葛亮北伐、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等等。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战争中,最陌生的就是那场发生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界桥之战,这是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军阀混战,在战争史上的知名度不高。但不得不提的是,界桥之战是三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规模骑兵会战,过程和结果都相当精彩。

因为篇幅有限,所以三国战争史这一篇只选三场战争:界桥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已经单独讲过了。现在先讲一讲相对陌生但却精彩十足的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

之所以要着重讲界桥之战,是因为界桥之战实际上是官渡之战的微缩版。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是曹操消灭袁绍集团、统一河北的关键性战役,而界桥之战恰是袁绍集团占领河北的关键性战役。

界桥之战的胜利,标志着袁绍河北军事集团的正式成型,袁绍才有能力和曹操掰腕子。界桥之战的发生,其实是冀州军阀袁绍和幽州军阀公孙瓒之间恩怨矛盾的总爆发,就相当于刘备和孙权彻底翻脸后,爆发夷陵之战一样。

在(东汉晚期)三国早期,公孙瓒可不是个等闲人物,他是和袁绍齐名的河北大军阀。即使在士林中,公孙瓒也是能挂上号的,公孙瓒的老师是当时士林的顶级名臣卢植。当然不能不提公孙瓒师出同门的著名师弟——草根枭雄刘备。

公孙瓒和刘备一样,身上都有强烈的草根气质,热血霸道,这样的男人比孙权有趣得多。公孙瓒最牛的事迹就是带着几十个弟兄奇袭数百强悍的鲜卑骑兵,因此一战,鲜卑“不敢复入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方局势。

公孙瓒从此在江湖上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不过让公孙瓒更加出名的是他组成的一支著名的骑兵近卫部队——白马义从。这支骑兵部队清一色的白色战马,能被选进白马义从的都是神箭手,个个英武帅气,功夫了得。

不过公孙瓒真正的发家致富还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率两万多步骑兵在勃海郡大败黄巾军三十多万,收降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公孙瓒狠狠发了笔横财,一跃成为河北大军阀之一。

当时河北的形势是袁绍据南边的冀州,公孙瓒打着刘虞的旗号据北边的幽州。公孙瓒和袁绍都想统一河北,然后再南下争天下,不过最先动手的却不是袁绍,而是公孙瓒。

公孙瓒攻击袁绍的借口是他的弟弟公孙越在与袁绍的作战中战死,他是在为弟弟报仇,实际上公孙越不死,公孙瓒也要南下与袁绍决战。利益决定一切,借口都是糊弄傻小子的,千万别信,谁信谁上当。

对于袁绍来说,公孙瓒是他的统一之路上第一个强敌,翻不过公孙瓒这座山,袁绍就别想征服天下。但公孙瓒可不是一般的散兵游勇,公孙瓒手下的幽州兵战斗力非常剽悍,不是袁绍说吞掉就能吞掉的。

公孙瓒这次南下是有备而来,他对冀州志在必得,可以说这次公孙瓒出了血本。公孙瓒迎战袁绍的战阵是典型的“罗马战阵”,具体布阵是这样的:三万步兵列成方阵,左右两翼是各五千轻骑兵,中间是他嫡系的白马义从,实际上是重骑兵部队。白马义从也分为左右两部,公孙瓒居中指挥。

论步兵实力,袁绍并不弱,数万袁军步兵结阵南线,与公孙军对峙。不过袁绍并没有派出骑兵应战,而是派河北名将麹义率八百死士出场。袁绍这样安排也是无奈之举,袁绍骑兵并不多,与其拿少量骑兵和公孙瓒的一万骑兵硬碰硬,不如以智取胜,麹义就是袁绍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人物。

麹义在投袁绍之前,一直生活在西凉地区,对公孙瓒这种阵法再熟悉不过了,之后的马超也是这样的玩法。麹义知道自己只有八百人,公孙瓒必然瞧不上这盘小菜,麹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公孙瓒果然没瞧上麹义的八百弟兄,公孙瓒准备派骑兵蹚平这小股袁军,可他却忽视了与麹义八百步兵同时出现的袁军强弩阵,这一千张强弩机才是袁绍真正的撒手锏,麹义只是诱饵。

强弩机的发射力度非常劲爆,远非寻常弓箭可比。袁绍骑兵有限,在平原地区与骑兵的作战中取胜,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强弩劲射,切不可派步兵和骑兵肉搏,否则纯属是自杀。

麹义见幽州骑兵结阵南下,他让弟兄们都伏在楯下不动,因为现在还不是他们表演的时候。公孙瓒的大将严纲率轻骑兵只走了几十步,就发现袁军恐怖的一千张强弩机,强弩对骑兵的杀伤力,严纲当然知道。可这时已经晚了,袁军成千上万支强弩箭如烈火流星,直扑幽州骑兵,“强弩雷发,所中必倒”。

幽州骑兵被袁军强弩射的阵法大乱,这正是麹义出风头的时候,麹义率弟兄们号叫着杀过来,将公孙瓒的部队杀得溃不成军。幽州军一直溃逃到界桥,公孙瓒才勉强站住阵脚。

麹义不会给公孙瓒喘息的机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持续打击”,让敌人没有哪怕是一分钟的喘息时间,麹义一鼓作气,将公孙瓒打得找不着北。

界桥之战其实是分成两个战场,麹义负责和公孙瓒直接单挑,袁绍则镇后指挥。袁绍见麹义大破幽州骑兵,就有些轻敌,只带着一百多个弟兄和几十张强弩机往前乱闯。

没走多远,袁绍就迎头撞上了公孙瓒手下的两千多骑兵,幽州骑兵不知道对方是袁绍,但估计也是条大鱼,笑得嘴都歪了。幽州骑兵都是轻装部队,他们最具威胁性的武器就是短弓,两千多张弓斜向天空,一支支利箭骄傲地飞向袁绍阵营,场面非常的恐怖和壮观。

谋士田丰劝袁绍找个地方避箭,这时的袁绍非常有英雄气概,绝不比曹操逊色。袁绍红着眼,将头盔摘下来掷在地上,大怒道:“大丈夫当前赴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袁绍这么英雄,当然不是说不怕死,而是他手上有制敌利器,还是强弩。

强弩比弓箭笨拙,但杀伤力惊人,袁绍手上的几十张弩机不算多,但足够对付这些散骑的。“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没过多久,已经将公孙瓒打跑的麹义来驰援袁绍,幽州骑兵见无利可图,一哄而散。

界桥之战的战略意义远大于这场战役的战术意义,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的伤亡虽然很大,但他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失,依然还有能力和袁绍保持均势抗衡。但界桥之战对于公孙瓒来说最大的伤害就是此战过后,他夺取冀州的计划成为泡影,袁绍已经牢牢控制冀州,将公孙瓒的势力挡在冀州之外。

说到汉末三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我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实际上界桥之战的战略意义也非常大。而且从过程来看,界桥之战是典型的阵地攻防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要比千古第一名战——赤壁之战精彩许多。

在冷兵器时代,最震撼人心的战争方式就是近距离肉搏战,将人类竞争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将一场战争比喻成一部电影,那界桥之战有头有腰有屁股,非常有视觉上的震撼力。赤壁之战是一部让人陶醉的文艺片,界桥之战就是一部让人大呼过瘾的功夫片。

界桥之战和官渡之战都是北方逐步走向统一的关键性战役,但因为官渡之战是最具决定性的统一北方的战役,再加官渡之战的双方是袁绍和曹操,所以官渡之战的知名度显然要高于界桥之战。

在三国战争史上,官渡之战的地位并不比赤壁之战逊色多少。赤壁之战的战前铺垫远比黄盖放的那把火精彩,界桥之战是经典的阵地攻防战,但规模很小,而同样是阵地攻防战的官渡之战可以弥补这个空缺。论战争过程,官渡之战跌宕起伏、大开大阖,近乎融合了所有大片的经典元素,官渡之战想不出名都难。

界桥之战的战略意义是袁绍和公孙瓒争夺河北的统治权,而官渡之战的战略意义则是袁绍和曹操争夺中原的统治权。当时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相当于今天的河北、京津、山东北部、山西大部。另外插一句,袁绍是在公元199年消灭了公孙瓒,取得了对幽州的统治。

幽州地处农耕文明区和游牧文明区的接合部,这里最大的特产就是马多,公孙瓒如果不是控制着幽州产马地,他哪来的这么多战马?袁绍也是一样,自从袁绍得到幽州之后,袁军的骑兵部队空前暴涨,动辄万匹战马对袁绍来说只是盘小菜。

而袁绍的对手曹操则控制着黄河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中南部、淮河北部地区。从整体实力来看,曹操远不如袁绍,原因很简单,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饱受战乱破坏,“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别的不说,仅兵源问题就够曹操头疼的。

在曹操和袁绍官渡决战(公元200年)的前两年,曹操还和盘踞在徐州的军阀吕布血战一场,对徐淮地区的社会破坏力非常大。而河北地区大规模的战争不算多,对社会的破坏力没有中原地区那么严重。河北户口众多,土地殷实,再加上战马无数,袁绍有足够的本钱和老朋友曹操掰腕子,鹿死谁手,只有天知道!

官渡之战前的袁绍到底有多少兵力?历史上的说法不一,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同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说法。陈寿在《曹操纪》中说袁军共有十余万,而在《袁绍传》则说袁军共有数十万,这两个数据均是建立在袁绍击败公孙瓒,取得幽州基础上的。而且后来范晔在《后汉书·袁绍传》中也说袁军有数十万。

袁绍在过河南下寻曹操决战时,共带了十万步兵和一万骑兵,《世说新语》给这个数字挤了一下水分,也有五万步兵和八千骑兵。不管哪种说法正确,袁军的数量都远在曹军之上,更不用说曹操眼馋得不得了的重甲骑兵。

曹操的实力明显不如袁绍,曹军的主力是曹操嫡系的兖州兵和豫州兵,总共三万不到。另外钟繇虽然掌控关中兵,但钟繇需要对付韩遂,曹操不敢动用关中兵。原属刘备的徐州兵和张绣的南阳军虽然各有万人,但都是新附,所以曹操对抗袁绍的主力大约就是三万多的兖、豫兵。

面对袁绍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说曹操心里不紧张那是假话,但曹操是伟大的军事家,他知道该如何面对袁绍。曹操在袁曹大战中最要紧的一招就是派名将臧霸率精锐部队在青州一线牢牢顶住袁军,事实证明曹操的用兵如神,如果袁军从青州突破,以徐州为通道向曹操腹地发动猛击,曹操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只能坐以待毙。

木桶为什么会漏水?就是因为其中的一根木板断裂了,而臧霸就是补齐木桶的那根长木板。堵住了袁绍两路南下的可能性,曹操可以相对安全地面对袁绍的单挑,单挑总比一个打两个胜算要大一些。

曹操知道他和袁绍的这场兄弟恩怨早晚是要算清的,虽然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九、十月间,但早在公元199年的九月,曹操就有先见性的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构建防御工事,随时恭候本初大驾南下。

对于这场战争,袁军阵营中的两大谋士田丰和沮授都执反对态度,沮授从政治角度劝袁绍先稳定新得的幽州,养精蓄锐,再图后举。田丰则认为与曹操决一死战太过冒险,反正曹操光脚不怕穿鞋的,阿瞒正希望一战定生死。而袁军实力强大,全可以和曹操玩消耗战,成天骚扰曹操,时间一长,曹操就会疯掉的。

袁绍新破公孙瓒,志骄意满,根本听不进去两大谋士的劝告,执意南下。这时的袁曹对峙形势,像极了几年后的赤壁之战前的对峙形势,袁绍现在面对的优势局面,就是几年后曹操面对的情况。孙刘希望与曹操一场定输赢,他们玩不起持久战,而曹操如果能听贾诩的经营荆州战略,孙刘必死无疑。

同样的道理,如果袁绍能听进沮授和田丰的正确战略主张,曹操将面临战不能战、和不能和的尴尬局面,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袁绍手上。什么时候发动战争,完全要由袁绍说了算,曹操只能被动迎战。

最让袁绍集团中精英谋士感到万分可惜的是,当曹操心怀忐忑地东征盘踞在徐州的刘备时,袁绍居然按兵不动。这可是千古难逢的绝佳战机,消灭曹操的最佳机会失去了,这是袁绍的失招,却给了曹操翻盘的机会。

袁绍太过自信了,他相信自己手下的数十万精锐雄兵,无论用什么战术,都可以干掉曹操。建安六年(公元200年)初,震撼历史的官渡之战终于打响了。河北名将颜良奉命南下攻沿河重镇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白马是河北通向河南的重要军事据点,一旦袁军突破白马,曹军将无险可守。

四月,曹操亲率主力北上救白马,不过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如果单挑,曹操肯定不是对手。大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分袁军而治之的战术,就是曹操做出偷袭沿河重镇延津口的假象,诱骗袁军主力来救延津,“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大喜,果然是好办法。

袁绍上当了,他派军队急救延津,却让曹操钻了个大空子。曹军阵中一员大将在白马的万军之中一战斩杀名将颜良,谁呢?关羽。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干掉颜良后,关羽认为已经对得起曹操了,潇洒地挥挥手,天涯海角寻大哥刘备去了。

曹操成功地解救了白马之围,让被骗到延津的袁绍大为恼火,平白被阿瞒给耍了!袁绍大军南下,步步紧逼,双方主力在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对峙,曹操正如沮授所说,因为粮草有限,所以曹操力求速战,曹操没有和袁绍打持久战的本钱。

曹操试图攻击袁军,但初战不利,只好高垒深沟,慢慢寻找机会。袁绍也想一战解决曹操,曹操不出战,那就射死阿瞒。袁军垒土山,利用高度的优势,用大弩射曹军。曹军只好在营中举着盾牌行走,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正常备战。

曹操有的是办法,他推出了一件新式重型武器——霹雳车,也就是炮车,也称为发石机。这种炮车可以将几十斤的大石头发射三百多步,砸死了许多袁军,制止了袁军的射袭。袁绍不服,又挖地道,准备抄曹操的脚下。曹操见招拆招,在营周围挖起长沟,让袁军的地老鼠部队都见光死。

虽然这样耗下去未必能分出胜负,但对于财大气粗的袁绍来说,他能耗得起。曹操不行,“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甚至在曹军营中发生了许多起叛变投袁事件。最要命的是,曹操没粮食了,多耗一天,曹操就多一分危险。一旦粮尽,军心崩溃,曹操只有死路一条。

袁绍也算准了曹操缺粮,准备打一场曹操最害怕的持久战,不断地从河北本部运粮至前线。曹操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粮,我没东西吃,你也别想吃安生饭,曹操现在能做的,就是破坏袁军的粮食运输,让袁绍感觉到生存压力,被迫与曹操决战。

在九月,曹操派徐晃和史涣奇袭袁军粮队,烧掉了袁军的数千车粮草。袁绍的粮食后援非常充足,他完全有本钱和曹操这么不痛不痒地耗下去。十月,名将淳于琼奉袁绍之命,率一万多弟兄押着粮草运往乌巢。乌巢位于袁军大营北四十里,这次袁绍也学乖了,用重兵在后方护粮,他不信曹操还有本事再烧粮。

现在的形势对袁绍非常有利,曹操无粮,军心已经出现涣散的苗头。这次曹操北上,基本上是掏空家底陪袁绍玩的,许都空虚。河北名士许攸劝袁绍奇袭许都,抄了曹操的老巢,从而瓦解曹军斗志,可一举解决曹操。可愚蠢的袁绍却只想活捉曹操,他相信自己的实力足以让曹操变成他的阶下囚,不听。

个性十足的许攸见袁绍不足成大事,一怒之下,投降了曹操。许攸给曹操出的主意其实非常简单——火烧袁军前线屯粮中心乌巢,其实曹操未必就想不到袭烧乌巢,只是曹操不清楚袁军在乌巢的守备情况,只知道袁军有万人守粮,他不敢贸然动手,万一中了袁绍的埋伏怎么办。

许攸给曹操交了底——乌巢袁军虽有万人,但“屯军无严备”,只要烧掉了乌巢,“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只能冒险赌一场大的。曹操留下重兵守营,自率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的旗号,抄小道直奔乌巢。曹军士兵每人都带着柴草,准备到时放火用的。

因为时间比较紧迫,曹军抄到了乌巢,二话不说,直接放火烧粮,冲天的火光将预示着曹操光明的未来……袁军屯粮主将淳于琼虽然发现了曹军,但为时已晚,再加上曹军士气正盛,五千曹军居然围着一万袁军死缠烂打。

袁绍得到了曹军奇袭乌巢的消息,因为乌巢是袁军的总后勤基地,按理说袁绍应该先救乌巢。可袁绍却机械地运用“围魏救赵”之计先劫曹军本部,只派少数人马去救淳于琼,结果袁军主力在曹军本部面前狂攻不下,白白浪费了救援乌巢的绝对时机。

乌巢军粮被曹操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俗说话:手上有粮,心中不慌。袁军听说粮草被烧,斗志全无,再加上河北名将张郃、高览被迫在阵前投曹,导致袁军的士气全盘崩溃。

不过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袁军的主力并没有受到损失,只要袁绍能迅速稳定军心,未必不能和曹操决一胜负。但当形势对袁绍不利时,他没有选择逆风飞翔,而是带着八百亲兵仓皇北逃。主帅阵前逃跑是对军队士气的终极打击,袁军的最后一丝取胜希望被袁绍自己给浇灭了。

这场胜利对曹操来说稍有些意外,但没有人在乎胜利是怎么来的,只要享用胜利就可以了。曹军士气极盛,在曹操的率领下,将七万袁军尽数歼灭,包括被曹军斩杀和被曹军活埋的。曹操从来不讲什么道德,他只在乎胜利,这正是曹操和刘备的区别。

官渡之战大获全胜,是曹操集团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也标志着袁绍集团的土崩瓦解。其实虽然在官渡吃了败仗,袁绍的家底还是非常厚实,但最终袁绍集团被消灭,问题在于袁绍在官渡弃军逃窜的懦夫行为,严重伤害了袁军的士气。行军打仗全凭一口气,主帅都怕死,还让弟兄们拿什么卖命?

客观地讲,曹操笑到最后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袁绍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配合”曹操。但话又说回来,成功总是留给那些努力的人,曹操和袁绍最大的区别,在于曹操会在逆境中创造机会,而袁绍只会在顺境中丢掉机会。

从这点上看,曹操的胜利战争是一场悲喜剧,对胜利者来说战争是喜剧,对失败者来说则是悲剧。在三国的三大战役中,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巨头缠在一起死掐,把他们之间的战争胜利关系列个简表,如下:

三国原来是这样——评说三国历次战争

也就是说,在三国三大战役中,曹、孙、刘均各参加了两场,结果是曹操一胜一负,刘备一胜一负,孙权两胜。竞争总是要分出胜负的,作为失败者来说,战争失败的苦涩只有他们才能品味出来。如果说在三国的一些重大战役中的失败者中找出最为悲情的一个,应该是刘备。

刘备这辈子活得太不容易,底层草根出身,历尽千辛万苦,才从历史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打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在三国三大巨头中,只有孙权是铁了心搞割据,曹操和刘备都在努力谋求统一。谁知道曹刘命中都注定要遇到孙权这个破坏者,他们的统一大业都坏在了孙权的手上,也许这是历史的安排。

刘备的人品在赤壁之战后实现了大爆发,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由一个四处流浪的落魄小军阀,变成了坐拥荆、益两大州的超级军阀,眼看着离北伐中原就差那一步了。刘备万没想到孙权会在这个时候捅他一刀,这一刀捅得太狠了,直接葬送了刘备集团的统一大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9年),孙权单方面撕毁吴蜀湘水之盟,派两大打手吕蒙和陆逊偷袭荆州,袭杀关羽。孙权这一违背道德的行为果然激怒了感性的刘备,无论是从兄弟感情,还是从国家利益,孙权袭取荆州杀关羽都是刘备绝对无法容忍的无耻行径。

刘备几十年行走江湖,扛的就是“仁义”大旗,仁者爱庶民,义者爱兄弟。刘备决定找孙权讨还公道,赵云劝刘备先攻曹操后攻孙权,从大战略上也许是正确的,但赵云却忽略了刘备的面子问题。如果刘备舍吴而攻魏,刘备的“仁义”名声是要打折扣的。现在好兄弟关羽被孙权袭杀了,不要说刘备,换了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男人,这事都不会和孙权拉倒。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九月,刚刚失去三弟张飞的大汉皇帝刘备,在一片凄凄惨惨的气氛中踏上了悲壮的复仇之路。收复荆州是一方面,对刘备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背盟的孙权讨一个公道:做人不能没有道德底线!

孙权为了短期利益,袭取荆州,是典型的战略自杀行为,可惜孙权却一直为偷到荆州沾沾自喜,早把鲁肃“联刘抗曹”的劝告抛到了九霄云外。孙权贪图小利,最终引火上身,招来了这场战争。

说孙权心里不害怕那是假的,否则孙权也不会派诸葛瑾(也只有诸葛瑾出面最合适)去低三下四地向刘备求情。这次刘备东征是出了血本,蜀兵精锐尽出,声势非常浩大,摆明了要和孙权玩命的架势,孙权心里一直在打鼓。

当然与其说孙权怕刘备,不如说孙权害怕曹丕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兵捣乱,一旦魏蜀合击东吴,孙权半点活路都没有。对孙权来说幸运的是,孙权耍了几套棉花拳,向魏称臣上贡,弄晕了曹丕,没有战略远见的曹丕最终放弃了攻吴的军事计划,让孙权有能力单独抗蜀。

蜀军从永安进入荆州界内,吴蜀边境的第一个重镇是巫县(今重庆巫山),这里的吴军布防比较薄弱,刘备留下吴班、冯习等人围攻巫县,自己率蜀军主力四万余人顺江东进,直抵秭归(今湖北秭归)。秭归距荆州中心江陵不过百余里,一旦蜀军突破秭归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也不是白扯的,论军事实力,东吴甚至要强于蜀汉,孙权随手就拿出五万精兵,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的出场,更激起了刘备的愤怒,当初暗害关羽,就是陆逊出的鬼主意。

刘备此次东征,身边没什么顶尖谋士,好容易有个马良,还被派往武陵征蛮夷兵去了。除马良之外,能够得上谋士级别的,只有黄权。黄权认为刘备亲率蜀军主力孤军深入太冒险,他劝刘备在后坐镇,自己替刘备打前锋。刘备已经被仇恨迷了心窃,听不进黄权的忠告,反而将黄权打发到江北督军。

刘备红着眼要找陆逊寻仇,这时刘备的心态比较骄躁,陆逊是个战场老手,他知道这时候和刘备硬碰硬是不明智的。陆逊选择了战略退却,将秭归以西让给蜀军,吴军大幅东撤。陆逊诱蜀军深入,一方面制造吴军胆怯的假象迷惑刘备,一方面吴军跳出了沿江山陵地带,吴军集结于平原,有利于反击。

不得不承认,陆逊这一招极为毒辣,吴军驻扎在平原与山陵地带接合部的猇亭,进可攻,退可守。而蜀军则被吴军堵在沿江的狭长山陵地带,而陆逊下了死命令:无论蜀军如何叫骂,都死守不出。蜀军战不能战,退又没面子,只能在沿江的狭长山陵地带扎下几十个营寨,绵延数百里,这就为后来陆逊火烧连营埋下了伏笔。

刘备在沿江狭长的山陵地带扎营,几万军队集中在树木茂盛之地是犯了兵家大忌的。曹丕这样的军事庸才都看出来刘备这么布阵纯属找抽,刘备好歹也纵横天下三十年,对这样的军事常识他会不懂?但现在的问题是刘备明知道这是陆逊给他挖的坑,他还必须往里跳,刘备也没有办法。

现在刘备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诱使吴军出战,这和当初曹操在官渡诱使袁军决战是同样的情况。为了将陆逊从洞里勾出来,刘备不知道杀死了多少个无辜的脑细胞,真是难为刘备了。

刘备先是派吴班带着几千人突击至平地下寨子,勾引吴军出洞。吴军将领果然中了计,“皆欲击之”。只有陆逊看出了刘备的战略意图,坚决不许出战,就这么耗下去。刘备耗不起,又派出八千人做出诱饵,“香饵之下必有伏钩”,陆逊又不是白痴,才不会上刘备这个当。

陆逊死守夷陵峡口扼住蜀军东进的战略是正确的,夷陵以西的长江正处在三峡的险峻地带。“自三峡下九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廻旋湍激。至夷陵峡口,始漫为平流。夷陵正当峡口。”陆逊从巫山开始大幅东撤,夷陵是底线,陆逊宁可在夷陵和刘备血战,也不敢放蜀军过夷陵,否则荆州弄不好就会崩盘。

从公元222年的年初退守夷陵,吴军已经和蜀军相持了大半年,在当年的六月,陆逊觉得反击的时候差不多到了,下令准备反击。不过吴军将领对陆逊的决定感觉有些不解,他们觉得蜀军固守沿江要塞,进退两便,我们贸然出击,会导致大规模的伤亡。再者蜀军虽然士气稍有下滑,但论战斗力,如果吴军硬顶上去,伤亡会非常大。

陆逊胸有成竹,他知道该如何面对“猾虏”刘备。陆逊先是派部队用常规作战方式攻击一下蜀军,结果没捞到什么便宜。其实陆逊这次进攻是在进行尝试,他发现用常规作战方式反击效果不大,于是陆逊立刻改变反击战术。什么战术,很简单——火攻。

天气越来越热,再加上蜀军都驻扎在密林深处,这时候放火是再合适不过的。陆逊下令吴军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点着后朝蜀军大营投掷,制造混乱,然后趁乱反击。这招实在狠毒,蜀军果然没有防备这一招,被大火烧得晕头转向。还没等蜀军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吴军的大刀片子都已经架在他们的脖子上。

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军事集团最擅长偷袭战,讲不讲道义是另外一回事,从军事角度上来看则是非常成功的。蜀军毫无防备,几百里的连营被大火烧了个干净,吴军趁乱发起了大反击,蜀军伤亡极为惨重,许多蜀汉精英将领死于这场可怕的战争,还有大量蜀军向吴军投降。

刘备被陆逊突如其来的反击搞乱了手脚,带着残兵爬上马鞍山,固兵自卫。陆逊则率领吴军拼命狂攻,如果能活捉刘备,一鼓作气直捣成都也不是梦想。好在刘备命大,在蜀军精锐部队的极力突围中,勉强为刘备杀出一条血路,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

蜀军在夷陵之战中是彻头彻尾的大惨败,刘备东征带着的近乎所有的战船、军械、军粮物资,全部打包送给了陆逊。蜀军东征部队几乎被吴军全歼,“尸骸塞江而下”。在江北岸的黄权所部,因为回归蜀中的道路被吴军截断,黄权不愿投降东吴,只好违心地北向投降了坐山观虎斗的战略庸才曹丕。

陆逊替孙权保全了荆州,从而天下三分最终定型,孙权终于满足了割据江东称王的伟大理想,这要万分感谢陆逊。一家欢笑一家哭,孙权激动得张牙舞爪,仰天狂呼乱叫。

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实力本就弱小的蜀汉遭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统一已成画饼,最要命的是丧失了大批政界和军界的顶级精英,以及几万精锐部队。刘备逃回白帝城后,仰天长哭:“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刘备的痛哭和孙权的狂笑形成了最鲜明的人生对比。孙权这辈子顺风顺水,没受到什么大的坎坷,他的历史定位就是一个历史的破坏者。而刘备历经坎坷苦难,他渴望重新建立汉朝的统治,可历史却并没有选择刘备。

在三国的几大领袖中,刘备是最悲情的,他的经历让人心酸,却又无可奈何。一如一代圣主柴荣之死,打拼来的偌大天下为他人做了嫁衣一样,心酸而无奈。

半年以后,也就是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一代草根英雄刘备含恨病逝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带给刘备的耻辱,并没有随着刘备的病逝而烟消云散,蜀汉从建立到灭亡,其实一直笼罩在夷陵之耻的阴影中。但这却不能责怪刘备,他已经尽力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