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史

尼克松水门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大观园 美国史 2021-09-18 12:17:33 0 尼克松

1972年的大选,尼克松赢得漂亮,他算是唯一的一位在长城上做竞选活动的总统。对呀,谁说他对中国的访问不是竞选秀的一部分呢。

尼克松虽然赢得了大选,但在大选年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在华盛顿的波托马克河边,有一幢漂亮的弧线形建筑,这里叫水门饭店。因为环境优美,内部装修精致,在华盛顿的建筑中很引人注目。20世纪70年代,民主党的全国委员会总部办公室,就设在这里。

1972年6月17日晚上,就要下班的民主党办公室的雇员,突然发现已经关灯的房间还有亮光,他非常警觉地报告给保安,在保安配合下,5个戴着医用手套口罩打着手电偷偷摸摸的人被抓个正着。

小偷?不是,虽然其中有三个古巴人,但这5个人都曾是“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成员,还有一位甚至自称是前中情局雇员。这5个人交代,是有人雇他们,去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

现在我们听到这种消息,一点惊讶都没有了,因为美国几乎已经固化了它家“窃听”的形象。2013年,藏身俄罗斯的斯诺登以间歇性爆料,让自己随时处于世界新闻的头条,也让美国总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听,那家伙昨天又说什么了?今天轮到哪个国家要抗议?

奥巴马落下个窥伺他人隐私的猥琐形象,他很冤,“窃听”这个美国传统,还真不是他开始的。

恶习可以上溯至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可能是战争环境要求,培养了美国鬼祟刺探的爱好,要不然联邦调查局是干什么吃的呢?而后,为了防备来自共产国家的威胁,挖掘共产间谍,似乎“窃听”就更加必要了。进入21世纪,“窃听”当然是为了抓住恐怖分子,防范恐怖行为。

5个“窃听者”被抓,并没有妨碍尼克松赢得本年度大选。第一是因为美国民众当时对“窃听”并不敏感,对美国的自由环境感觉甚好,觉得“窃听”一定是个别行为;第二是,大选年鸡鸣狗盗的事多了,各种传闻满天飞,真真假假谁分得清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这种事,肯定跟总统无关,既然其中有古巴人,掺杂的因素就多了,尼克松断无可能派手下去干这种恶心事。

美国人没觉得是大事,国会却认为,这是大案,必须仔细审。顺便说一句,从“二战”后到尼克松当选,美国国会绝大多数时间掌控在民主党手里,经历了整整一代人。而尼克松当选后,参议院对他的确是有点虎视眈眈。

审理此案的联邦法官叫约翰·西里卡,拳击手出身的法官,以施法强硬毫不留情著称,人送外号“极刑约翰”。

约翰虽然是个共和党人,可从他接手案件开始,就摆出了淡化党派严格中立的态度。而以他的狠辣作风,很难不问出点什么。

不久,自称中情局前雇员那位麦科德先招了,根据美国的司法制度,被告可以与检方达成控辩协议,跟坦白从宽一个道理。

麦科德这一招供,如同打开了泄洪的水闸,卷出了白宫官员、总统幕僚和竞选时给总统帮忙过的各色人等。总统的法律顾问被提去问话后,他直接将祸水引到了总统身上。

尼克松面对两项指控:第一,水门窃听与总统有直接关系;第二,事发后,总统涉嫌掩盖真相,阻碍调查。

就在总统自辩跟水门事件绝对没有任何牵扯时,又有人爆猛料。说从1971年初开始,尼克松就给白宫装了窃听器,记录了他跟手下所有的交谈!不仅窃听别人,他还窃听自己。

自食苦果了,负责监控水门事件的检察官麦考斯要求总统交出这些录音,以作为呈堂证供。

尼克松当然不肯交,不但不交,逼急了,他居然免掉了检察官麦考斯的职务!这下,尼克松可把自己带入了事件的高潮。

在欲知后事之前,我们复习尼克松之前的一些故事,让大家对水门事件的各种根源有个全面了解。

“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地位变了,总统的个人感觉也不一样。大权独揽这种事,对任何领袖都是巨大的诱惑,不管是哪种制度的国家。当我们现在说起三权分立这种制度的弊端时,经常保持的一个论点就是,效率低下。欧美的政治家会很酷地告诉你,三权分立本来就不是为了效率,是为了杜绝专权。

从“二战”结束到越战,美国间歇地处在各种战争状态,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这种状态下的政府,似乎效率是第一位的,从罗斯福到尼克松之间所有的总统,他们都在争取比以往的美国总统更大的行政权力。

约翰逊总统夸张了北越对美军的威胁,争取到总统可以发动战事的权限。尼克松上任,他把这个权限用到极致,每一次对越南的行动,他都自说自话,铤而走险。每次他炸完了,媒体才知道,国会才知道,是挺气人的。

而尼克松一上台就战争升级,更是在全国掀起新的反战潮,报刊电视甚至将尼克松定性为“残酷战犯”。1972年,有一张照片爆炸性地出现在全球各主要媒体头版:干瘦的越南小女孩儿,赤裸着身体在马路上狂奔,表情痛苦。这是刚被美军的汽油弹袭击过的平民,女孩儿衣裳着火,她只好脱掉衣服,张开双臂奔跑着逃命。相信所有看过照片的人,耳边都能响起战机轰鸣声中,孩子们稚嫩而惨烈的嘶号。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得奖者是一位年轻的华裔摄影师黄功吾。据他自己说,他手上有更惨不忍睹的照片。照片引发的轰动是不可想象的,那几年,获得普利策奖的似乎都是反映越战的内容,一遍遍刺激着美国人,一遍遍提醒战争的罪恶,也一层层升级着各阶层的反战情绪。

为了安抚所有人,尼克松发表了一次重要的演讲,演讲中,他阐述了越战中的美国立场和政府难处。演讲最核心的段落中,他说,虽然现在上街闹事的人看起来很多,但,他们并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流,真正的大多数,他们选择沉默,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国家政策不是满足大喊大叫的少数人,而是为整个国家利益服务。

这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概念的由来。他还真说对了,真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感激他的认可,所以即使越南战争打得那么狼狈,他还是获得高票连任。

在尼克松看来,媒体在对待他的事件上,起了很坏的作用,尤其是国会剥夺他发动战事的权力后,经常有些作战计划从国会泄露,被报纸轻率地转发,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防备泄密事件,尼克松不得不组建了自己的反间谍班子,被称为“水管工”,而“窃听”就是“水管工”的主要工作办法。水门事件被当场擒获的“窃听”小分队,就有“水管工”在其中。

尼克松跟媒体关系很僵,尤其是《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简直是以批评打击总统为当时的办报宗旨,还一点都不考虑修辞,怎么难听怎么说。水门事件一进入调查,《邮报》比打了鸡血还兴奋,每天跟踪报道,大力渲染,可想而知,必是对尼克松不利的导向。

自己给了自己很大权力的总统,蛮横地炒了调查自己的检察官的鱿鱼,美国社会立时炸了锅。就算没有报纸渲染,美国人对总统也开始有微词了,包括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这是对民主的公然践踏,让全世界最公平公正的国度颜面扫地,要是心里没鬼,怎么动作如此难看?

在各种压力下,尼克松交出了录音磁带。这磁带已经经过了非常明显的修剪,很多内容都消失了,简直就是对妨碍司法公正的不打自招。国会做好了弹劾总统的准备。

倒霉事从来不独来。尼克松内外交困处在悬崖的边缘,身后又被自己人狠踹一脚。副总统阿格纽的早年丑闻被曝光,他曾在马里兰州长任上接受过贿赂。阿格纽很聪明,一被调查,他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国会的目标当然是彻底铲除尼克松,尼克松下课后,阿格纽如果接班继任,国会就不算是胜利。尼克松泥菩萨过江,阿格纽先自身难保。于是阿格纽也接受了控辩交易,认一个轻罪,躲过受贿调查,辞去副总统的职位。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十五修正案,总统中途退场,由副总统接班;副总统提前下课,由总统提名候选人,国会半数以上通过可就职。按这个办法,胜出的100%是国会老油条,能在两党中左右逢源的。于是,杰拉尔德·福特,共和党的密歇根州众议员成了副总统。

所有苍白无力的抗争都没有意义了,“沉默的大多数”也帮不了他。1974年8月8日,尼克松选择了一个“88”的日子说“拜拜”,宣布辞去总统职位的尼克松,中午就带着家人飞回了加州老家,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来自加州的总统,也许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能果断地决定飞到北京,跟毛泽东握手。

在刚刚经历过60年代的颓废、愤怒、动荡后,水门事件给美国人的打击是很大的。他们虽然是庆幸了不起的国家制度和它伟大的纠偏机制,但不得不担心,这样的事以后还会发生,甚至更恶劣。政府和领袖都会出问题,谁是可以相信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mgs/320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