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海禁与倭寇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1:52:12 0

时间:明朝


明 代是中国历史上倭寇、海患最严重的时代。为此,明朝长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其结果却大出明朝君臣的预料,海患愈演愈烈。

倭寇入侵中国,在14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究其原因,在外是因为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落败的一些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抢劫烧杀;在内是因为中国陷入元末混战之中,海防空虚,无暇东顾。明初,明太祖严厉打击倭寇,在沿海兴建防倭城,布置数万兵力,倭寇大为减少。但到嘉靖年间,明朝国力渐衰,君主荒怠无能,奸宦把持朝政,倭寇入侵事件就频繁发生。

海禁与“争贡之役”

为了防止海患,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间可以实行朝贡交易外,不许百姓私自出海,或与外国人交易。海禁政策使沿海民众损失惨重,甚至无以为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沿海渔民、商人与日本人勾结,占据岛屿,沦为海盗。他们私下从事走私贸易,或者采用不法手段抢劫居民财物,成为边防大患。此时的“倭寇”已经不仅仅只是日本人了。

嘉靖二年(1523),日本遣明船贡使为了商业利益发生内讧,两位贡使互证对方是假的。当时的市舶司太监收受贿赂,处理不公,致使发生“争贡之役”。一名贡使放火抢劫后,又大肆报复中国官民,浙江都指挥刘锦在追击战中阵亡。第一次倭寇入侵事件就这样发生了。以此事件为导火线,世宗断绝了中日的朝贡关系,并规定国人“片板不许下海”,把明帝国紧紧锁在封闭的大陆体系之中。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民间走私贸易日益猖獗,倭寇与海盗、沿海豪族、商人,甚至是官员结合起来,形成规模庞大的走私团伙。此后的40年,是明代倭寇为害最烈的时期。

海禁与倭寇

抗倭图卷(局部)

这是反映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画卷。图片所示为“水上激战”。

海禁与倭寇

倭寇使用的日本刀

“倭寇”中的中国人

在倭寇之中,“华人所居七八”,除中国人和日本人之外,还有部分马来西亚人和葡萄牙人。“倭寇”演变成一个国际性的武装走私团体。在各股倭寇中,以王直的实力最强。王直(《明史》作汪直)原是徽州海商,后来因为贸易不通,而转以走私抢劫为生,流亡海上。王直在日本平户建立基地,并联合葡萄牙和日本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王直海商集团成为中国海商集团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支,拥有兵众20余万人及载重120吨以上巨舰百余艘。王直海盗集团不断在舟山、定海一带抢劫、杀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直率领巨舰百余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影响甚大,史称“壬子之变”。

浙江总督胡宗宪无法以武力消灭王直,于是利用其迫切要求通商的心理诱捕王直。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直被捕入狱,两年后被杀。王直被诱杀后,他的养子和下属大肆报复,四处作乱,海患愈演愈烈。

嘉靖以后,朝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倭寇产生的主要根源,认为海禁过严,使沿海百姓失去谋生的手段,是倭寇问题屡禁不绝的根源,逐渐形成“弛禁派”。此后,明政府采用较为开放的政策,再加上戚继光等将领率军对倭寇有力的抵抗,到了隆庆年间,倭寇之祸才逐渐减轻。


延伸阅读

朱纨之死

嘉靖二十五年(1546),朱纨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次年七月,改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当时的闽、浙沿海,海防松弛,倭寇大肆侵扰,海防官员、当地权贵、闽浙海盗商人与倭寇相互勾结,骚扰百姓,掠夺财物。朱纨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海防,建造战船,加强保甲制度,补充兵丁,讨伐海盗与倭寇,搜捕通倭奸民,捕获海盗头目许栋等人,其余的海盗、倭寇四散溃逃,海边稍稍宁静。但是,朱纨的举动触犯了当地权贵的利益,招致闽浙官僚的仇视。他们不断通过各种关系上报朝廷,称朱纨捕捉的皆是良民。朱纨叹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不久,朱纨被吏部改为巡视,仍数次讨伐海盗与倭寇,擒获贼首等96人,并全部斩首。御史陈九德弹劾他“擅杀”,明世宗将他革职,立案审问。嘉靖二十九年(1550),朱纨愤而自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956.html

上一篇:三娘子
下一篇:徐阶斗严嵩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