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潘季驯治河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1:51:58 0

时间:1565~1592


潘 季驯是一位以治理河患而闻名的治河专家。明朝时,黄河等河流频发水患,潘季驯经过多年深入调查研究,针对黄河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授九江推官,曾以御史巡按广东,官至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1565~1592),他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负责治理黄河、运河将近10年之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

束水攻沙

明代黄河自开封东流,至徐州往南由泗水至清河(今江苏淮阴)注入淮河,再东经安东至云梯关入海。黄、淮、运在清口交汇,形成极其复杂的关系。治理黄淮,对于皇陵的保护(明朝皇帝的祖陵和皇陵均位于淮河岸旁)、漕运的畅通以及淮河流域千百万人民的安危与生计关系极大。

潘季驯治河

奔腾咆哮的黄河

嘉靖末年,黄河下游徐州以上河道分汊达13支,淤积严重,连年为患。嘉靖四十四年(1565),潘季驯被升为右佥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这年,他主持疏通了黄河,并开凿了南阳新运河。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口,丁忧在家的潘季驯被朝廷重新起用。潘季驯一到任,便迅速征调官民堵塞决口。谁知第二年,他却被不懂治河的勘河官员弹劾罢官。

万历初年,黄、淮经年不治,相继决口。万历六年(1578),明神宗采纳张居正的建议,任命潘季驯为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治河事务。

潘季驯第三次总理河道后,他在前两次治河实践和吸取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的规划原则,对黄、淮、运进行综合治理。潘季驯认识到“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针对黄河含沙多的特点,强调治河宜合不宜分,分则水势缓而沙停淤槽;合则水力强而沙随水去,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具体的做法是通过筑堤来约束河水,提高水的流速,这样就增大了水的挟沙能力,也提高了水流冲刷泥沙的能力。“束水攻沙”理论的提出实现了治黄方略由分水到合水,由单纯治水到沙、水综合治理的历史转变。

万历七年(1579),黄、淮两河工程完工,共花56万多两白银,比原计划节省24万两,修筑土堤336千米,石堤近10千米,疏浚运河3千米,栽种护堤柳83万多株。“一岁之间,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有赖矣。”

积劳成疾

潘季驯能在黄河治理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实事求是、不畏艰辛的工作作风分不开。他每次制定治河规划,都要亲自带人到河患严重的地方向当地乡官、村民作调查,详细了解水情、沙情,征询治理意见。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潘季驯甚至冒着暴风骤雨乘船到河中进行实地查勘。有一次,潘季驯乘坐的小船被风浪卷入漩涡,险些翻没,幸而挂在树梢上才使潘季驯和老船工免于罹难。第二次治河时,眼看工程就要完成,这时河水突然暴涨,堤防溃决。当时潘季驯正患背疮,病倒在床上,险情突来,他忍着病痛亲自率领民工奋力抢险。第四次主持治河时,潘季驯已是60多岁的老人,但仍“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霜露”。万历十八年(1590),潘季驯在一次巡视河堤时突然晕倒,吐血不止,但他在稍作休息后又上了工地。在潘季驯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使黄河的多支分流“归于一槽”,使河道保持了200多年的基本稳定。

潘季驯治河

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明万历十八年(1590),潘季驯绘。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体现了潘季驯治理黄河、运河的经验。

万历二十年(1592),被卷入政治争斗漩涡中的潘季驯再次遭弹劾罢官,二十三年(1595)于家中病故。潘季驯在职时著写了《两河经略》(原名《两河管见》)和《河防一览》(原名《宸断大工录》)等书,阐述了他的治河方略和经验,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953.html

上一篇:朝堂上的样板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