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儒臣姚枢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09:31:25 0

>>时间:1201~1278

姚枢(1201~1278),字公茂,号雪斋、敬斋。山西汾阳人,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姚枢的父辈曾是金朝的官吏。金末,因其父调任许州(今河南许昌),于是全家迁到许州。他少时学习勤奋,自期甚高,当时闲居许州的名士宋九嘉对他倍加赏识,认为他有“佐王之略”。

传播理学

1232年,蒙古军攻破姚枢所在的许州。姚枢逃到燕京(今北京)投靠了杨惟中。杨惟中把他引荐给蒙古大汗窝阔台。这时漠北还没有汉族士大夫,窝阔台非常器重他。姚枢也因此留居在漠北多年。这段经历,使他熟悉和了解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1235年,窝阔台出兵攻宋,姚枢奉命跟随杨惟中随军出征。他的任务是到汉地求访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等类人才。

姚枢随军到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他从俘虏中访得江汉间有一名儒赵复。他在军中约见赵复。赵复初见穿戎服的姚枢疑为他是西域人,二人经过交谈,他对姚枢的才识十分欣赏,便拿出自己所写的数十篇文章赠送给姚枢。姚枢将赵复留于军帐中。赵复因家人在战争中死伤,不想存活。当夜,姚枢醒来时,发现赵复已不在床上。他追上赵复,见他脱履披发,仰天而号,欲投水而死。姚枢劝他道:“只要你活下去,你的子孙也许可传诸百世”。在姚枢的苦劝下,赵复北上授徒。姚枢亲自护送赵复到燕京,并创立太极书院,以赵复为师儒,教授程朱理学,从学者达数百人。理学由此在北方传播开来。姚枢得以研读赵复所赠的“程朱二子性理之书”,很快成为北方阐扬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儒臣姚枢

铜鎏金独占鳌头笔架·元

1241年,姚枢被窝阔台任命为燕京行台郎中,成为中州断事官的幕僚机构成员。但姚枢所事的中州断事官牙老瓦赤性喜货贿,汉地世侯们纷纷讨好,贿赂他。牙老瓦赤经常从接受的贿赂中分一份送给姚枢。姚枢洁身自好,于是弃官而去,携自家家小到辉州苏门(今河南辉县北)隐居去了。

姚枢在苏门出资垦荒田数百亩,设置私庙,潜心读书,奉祠设孔子及宋儒周敦颐像,倡导理学。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儒家经典、尤其是理学书籍相当缺少。姚枢便亲自从事小学、四书的刊行,他还动员别人刊刻图书,四处传播。当时,他与隐居在苏门的儒生窦默、许衡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朝暮讲习经学。窦默、许衡也因经过姚枢的介绍,得以接触二程、朱子著述。后来许衡回到家乡魏地(今河南魏县南)后,开始授徒讲学,传播理学。窦默后来回到肥乡(今属河南)教书授徒,也逐渐知名。苏门也因此成了当时北方理学传播的中心之一。姚枢在这个过程中无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理学在北方传播开来的重要人物。

效力元世祖忽必烈

胸怀天下的忽必烈注意广罗人才。他对姚枢的政治经历及其学识与名声也久有所闻。当时,忽必烈周围已聚集着刘秉忠、李德辉等一大批名流儒士。1250年,忽必烈将姚枢召至漠北,姚枢从此成为忽必烈帐下的人。忽必烈经常与他共谈事务。姚枢曾上书数千言,极力劝说忽必烈采用汉人的法则治理汉地,推荐儒家伦理纲常和程朱理学,进一步,姚枢纽又列时政要务三十条,包括立省部、辟才行、班俸禄、举逸遗等。因此,忽必烈日渐信任姚枢,姚枢也成为忽必烈幕府中的重要谋士之一。

1251年6月,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继承了大蒙古国汗位。为了把大权控制在拖雷家族手中,蒙哥将漠南汉地政权全权委托给忽必烈掌管。忽必烈为此大宴自己的群臣。姚枢罢酒,忽必烈问他:“大家都在为我庆贺,只有你不作声,这是为什么?”姚枢回答说:“现今汉地土地广大,人民殷实,非漠北所能比。如若有廷臣离间,天子必定后悔而出兵争夺,实乃祸患。不如只把持兵权,凡军中的费用,都向负责机构领取,那么势顺理安。必得安宁,力图将来。”忽必烈听了这番话后恍然大悟,按照姚枢的建议把汉地政务交还给蒙哥。姚枢实际上是让忽必烈韬光养晦,图谋将来。

儒臣姚枢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元

1252年,姚枢向忽必烈建议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他总结了自1235年窝阔台征宋以来蒙古军队存在着很大的失误。因为在历年的征战中,蒙军烧杀掠夺,把汉人尽没为私奴,这不仅让汉人誓死抵抗,而且战后之地都一片荒芜。这样战果根本无法巩固。根据这些经验教训,姚枢建议把杀掠的短期军事行动变成分屯要地,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的长期战备,等到兵精粮足的时候,就可以大举攻宋了。忽必烈赞同姚枢的建议,他在征得了蒙哥同意后,在河南、陕西等地实行姚枢的办法,屯戍军队,构置工事,耕战结合。蒙古军队与南宋边境上的重镇襄阳形成犄角之势,宋兵至则防御,去则耕种。不到一二年而河南大治。而且更重要的是河南日后成为蒙古军进攻襄樊的重要根据地,这与姚枢的治理策略是分不开的。

儒臣姚枢

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书影

1253年,姚枢受命以王府尚书身份与杨惟中等人共同治理关中,几个月之后,民风和谐,史书甚至说出现“道不拾遗”的局面。同年秋,姚枢奉命跟随忽必烈南进,一直攻至大理城下。忽必烈派使者到大理城内宣诏,蒙古使节却被大理守将尽杀。忽必烈攻入大理城,听从姚枢止杀之谏,大理城未遭到破坏。1254年春,姚枢随忽必烈北归,驻军六盘山。忽必烈又用他为劝农使,治理关中地区。这时姚枢有病,但他不顾疾病缠身,亲自到各地州县,催种。经过姚枢几年的治理,状况有所好转,而且儒学教育也得到恢复。

有了姚枢的辅佐,忽必烈在汉地势力和声望大大提高。1256年,蒙古朝廷中有人在蒙哥面前进谗言,告发忽必烈,蒙哥对忽必烈产生了猜忌之心,1256年,他派出他的亲信阿兰答儿到关中“钩考”(意即财务审计)钱谷。阿兰答儿倚仗大汗的声威,扬言对汉地的世侯和忽必烈委任的关中及河南官员有擅杀之权。忽必烈与蒙哥的矛盾顿时紧张起来。此时,姚枢向忽必烈进言,要忽必烈不要与蒙哥较劲,要忽必烈自归朝廷,回去久居,这样蒙哥的疑虑必定会打消。忽必烈犹豫不决,但姚枢再三敦促劝忽必烈返回漠北,以屈求伸。忽必烈思之再三,最终还是接受了姚枢的建议。1256年冬,忽必烈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见蒙哥,表明自己归牧岭北的意愿。蒙哥同意了,忽必烈即回归漠北。兄弟相见,忽必烈用行动表示了对蒙哥的尊重,蒙哥大受感动,于是敕罢钩考。但最终还是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忽必烈留居岭北。一年之后,蒙古军进攻南宋的连连失利,蒙哥不得不再次起用忽必烈。于是,忽必烈带着姚枢率军南下。

1259年,大汗蒙哥征宋前线受伤,死于四川。忽必烈当时已进军到湖北鄂州。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便在鄂州城下与南宋订立和约,立即北归。1260年春,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举行忽里台大会,即位称帝。蒙古帝国的统治重心也因此从此由漠北转移到漠南汉地。

与元初权臣的矛盾

忽必烈称汗后不久,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宣布即位,争夺汗位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以漠南汉地为基础的忽必烈,失去了家族多年来积聚在漠北汗庭的大笔财富,急需通过增加中原财赋来支持新政权,抗衡他的弟弟。忽必烈起用王文统,由他全面负责汉地的钱谷大计和行政事宜。王文统与姚枢等有门户之争。他精权术,擅机变,不拘泥于儒家的纲常名节,所以被窦默等人斥为“学术不正”。王文统在理财治国的问题上,反对理学派儒臣们倡言的藏富于民、舒缓民力的主张,而主张管理财赋,增加国家收入方面,这正符合了忽必烈的眼下之急。因此,王文统一时成为忽必烈的宠臣。

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世侯李璮发动兵变。忽必烈马上召姚枢商量对策,要他预测李璮叛变后的动向,姚枢准确地预测到了李璮的动向,深为忽必烈所信服。而王文统很快被发现与李璮兵变有牵连,从而被忽必烈杀掉。经李璮兵变后,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和防备心理日渐加深。因此,姚枢虽然于中统四年(1263)正月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但忽必烈同时提拔阿合马以同样位置。不久,姚枢又带相衔先后到河南、山西等地治理。同时,忽必烈也乘平定李璮之乱,断然改变中原世侯各据其地的局面,在各路置官员,实行军民分职。但在实施这一重大的体制改变的过程中,忽必烈急于求治,措置失当,一度出现朝令夕改的状况。姚枢及时向忽必烈说明了保持政令稳定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给忽必烈提出建成宏图远业的建议,忽必烈大悦。

但姚枢在担任中书左丞以后,政迹并不十分显著。加之,姚枢亦以传播、显扬理学为己任,对蒙古贵族常欲“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结果,反而使忽必烈产生了他只善于言谈,而不切实际的印象。忽必烈对他也越来越疏远了。而此时的阿合马的权力却稳步高升。

至元五年(1268),姚枢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南供职。他在河南主要经理屯田事宜。至元十三年(1276),姚枢改任翰林学士承旨。这时正是阿合马在朝廷的权力如日中天的时期,而姚枢就在这个翰墨词臣的位置上,明哲保身,一直到至元十五年(1278),病死。


延伸阅读

元刻本

元代的刻本书籍,大多都由各个书院刊印。由于元代书院图书的刊刻精于校雠,使元代的书院刻本质量相当精细,为后人所称道。元代刻本显著的特点是在印刷时印上中线,装订时按照中线折书,称为“黑口”。元代刻书大多数采用赵孟頫的字体作为刻板的标准字体。此外,木活字的大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的发展,都使元代的刻本成为精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876.html

上一篇:帝师八思巴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