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宋朝——名士的朋友圈,最爱晒旅行|名胜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06:53 0


一、文人相轻倒是少见

在宋朝盘桓的这些日子里,您对有些事情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宋朝做个文人,是一种让人尊敬的选择。宋朝文人的人生模式看起来有些矛盾,一方面积极进取,渴望走上仕途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求自由、个性、旷达的境界。这似乎是单选题,但宋朝的文人把两者非常和谐地结合起来,纵观历史,无出其右者。因此,宋朝文人中,诞生了不少名士。他们寄情山水,留下篇篇文字精美而富有情怀的游记。他们的朋友圈,经常晒旅行的比比皆是。

文人士大夫在其位,便谋其政,得空的时候,也把山水之乐当作提高自身修为的手段。

落第文人,离开政治核心的士大夫,也能遨游山水,抒情言志,明性见理,同时不忘民生国事。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的信条,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姜夔,就是宋朝名士典型的代表。他精通音乐,擅长鉴赏,工于诗词文,可谓多才多艺。但他命运多舛,年少丧父,四次科举均以失败告终。仕途不顺的姜夔四处游历,曾涉足扬州、江淮一带,后来又客居湖南。游历中,他结识了诗人萧德藻,因为情趣相投,遂成忘年之交。

萧德藻是福建人,进士出身,擅长作诗,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齐名。由于赏识姜夔的才华,他特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萧德藻调任湖州时,姜夔也决定随行。途经杭州,萧德藻介绍姜夔认识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赞叹不已,说他“为文无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他推荐给范成大。范成大曾官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他读了姜夔的诗词,也极为欣赏,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就像魏晋时期的名士。

因为得到文坛大家的激赏,姜夔声名鹊起,此后寓居湖州达十多年。湖州弁山风景优美,他曾居住在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于是称他为“白石道人”。姜夔为人潇洒不羁,以陆龟蒙自许。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

在湖州居住期间,姜夔仍旧时时四处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大约39岁时,他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曾孙,家境豪富。他对姜夔的才华很欣赏。因为姜夔屡试不中,张鉴曾经想出资为姜夔买官,但姜夔却不想用这种让人羞愧的方式进入仕途,婉言谢绝。

萧德藻归乡后,姜夔干脆移居到好友张鉴所在的杭州,并在杭州以布衣身份终老。张鉴是姜夔晚年最好的知己,两人友谊极深。姜夔自己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咱们为什么给您说了这么多姜夔的身世经历?那是因为,从姜夔的一生中,您可以看到宋朝文人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情怀。您很少看到文人相轻,只要您有才华,无论您是什么身份,都会得到欣赏和相助。姜夔作为一名没有功名的文人,从他的作品中也看不到拍马溜须之词,甚至和前副宰相这样的人都平等以待。这种友谊也许就是宋朝的文人之间所特有的。就像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政治观点不同的对手,但从来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彼此才华的认可和当对方窘困时付出的关心。

这是宋朝文人的一条主线,您不理解他们的胸襟,也就不能理解他们的为文。

也许是生活经历的影响,姜夔的文学作品,大多充满伤感气息。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一个宋朝文人的家国情怀。在扬州游历时,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阙词,紧紧围绕“犹厌言兵”四字展开,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并与往日繁华对比,寄托了作者的哀思,揭露了金兵的暴行,格调高绝,韵味深长。

像姜夔这样,在游历山水名城中,依然不忘忧国之情的宋朝文人,举不胜举。

二、山水之乐也是家国情怀

那些被贬谪的士大夫,虽然还没有脱去公务员的身份,尚有闲职傍身,但已经远离政治中心,精神上和布衣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一边游历四方,一边替社稷担忧。

宰相寇准被贬地方任职时,常以旅游来寄托郁结心怀的政治苦闷与边患未平、社稷未固的忧思。他在游河阳(今河南孟县)河心亭时,不仅游而不能忘情,而且更添忧愁。他在《书河上亭壁》中写道:“峰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潇潇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立即提出10项政治改革主张,主持“庆历新政”。但因顽固派阻挠,新政未能实行。被贬谪的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在对湖光山色进行精准而美妙的描写后,范仲淹发出这样的感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对人生修为的态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他伤感的叹息。

另一位变法人物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依旧关心新法。他的大量旅游、登临之作,如《旅思》《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郊行》《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怀古》等,都表现出他在旅游观景中的政治情怀。

比如,王安石鄞县知县任满,返回故乡时路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寓意立志变法革新之心未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陆游在宦海沉浮中,时而仕时而隐的生活使他的足迹遍及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川、陕西等省。

陆游志向高远,恢复中原的抱负常使他魂牵梦绕,常感流光易逝,报国无门。他行走过半个中国,山水越美越使他难忘匹夫之责。陆游晚年蛰居山阴,在山明水秀,风景绚丽之处,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并以大量诗词描述故乡风物,但他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直到弥留之际,仍留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一生仕途几次沉浮,甚至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他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当地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66岁那一年,辛弃疾被启用任镇江知府。这位期望北伐抗金的老人,登临北固亭,感叹时光已逝,报国无门。他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名士们也总是可以从山水这本“无字之书”中,追求真知卓识,领略自然与人生的意义。

程颐的老师周敦颐,晚年退居庐山莲花峰下。面对满池莲花,他能体悟到景物教给人们的为人之理:

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景寓意,在赞美莲花品格的同时,讽喻追求富贵显达的世俗风尚,表现了不愿与世沉浮的情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一生极爱风景名胜之旅,仅在济南就游乐舜泉、趵突泉、金丝泉、大明湖等几十处景致。他在《城南》中写道: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通过桃李之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王安石游安徽含山县褒禅山,作《游褒禅山记》,把他从自然中领悟到的励志之理留给了后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观察事物因为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辩证道理。

欧阳修作《朋党论》后,被认为是范仲淹等改革派人物的同党,被贬作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第二年游滁州琅琊山,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文中记叙了琅琊山的胜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崖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表达了他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有他与民同乐的为政思想。

随着名士们的足迹,他们具有的经邦纬国的济世情怀,或者从山水中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也留在各处名胜。当您来到这里,如果能想起他们曾经抒发的感慨,这里的名胜就仿佛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所以,在宋朝,当一个名士去游山玩水,与其说是山水之旅,不如说是灵魂精神之旅更为贴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0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