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关于八股文和试帖诗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5:49:20 0

一、八股文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做文章。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艺”、“时艺”、“时文”等。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所以有人也称它为“四书文”。这种文体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一篇文章在开始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部分作为正式的议论,其中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每部分之间,要用固定的虚词“今夫”、“苟其然”、“也乎哉”等连接。结构如此死板的文章,是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在考这种八股文章时,都要从充满封建说教的四书中命题,并且强调须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这就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所谓“代圣贤立言”,而绝对不允许联系社会实际,发挥自己的思想。读书人把一生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上,到头来只能变成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蠢材。所以,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经疾愤地指出:八股取士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厉害。秦始皇只坑埋了四百名儒生,而几百年来八股文坑害的青年人又何止千万!这种僵化死板的八股文,仅仅是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一种工具,它已经毫无文学价值了。封建统治者留给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钻研八股,死啃经书,热衷于科举仕进。这种愚弄人民的思想专制,扼杀了多少聪明才智。清代学者、医学家徐灵胎曾经对八股文作了深刻的讥讽。他编了一首道情说: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指《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类书)、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指讲解经书、指导写作八股文的书),店里买新科利器(指为应试科举准备的规范文章)。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因此自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的五百多年里,一直坚持科举以八股文取士。统治阶级只允许读书人死啃四书五经、揣摩八股文章,如果有谁钻研自然科学,在社会上便没有出路,不仅要丧失功名利禄,甚至要遭到打击迫害。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所著《天工开物》序中就明白告诉人们:“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这种八股取士制度也使得广大读书人热衷于科举功名,只讲举业而看不起自然科学。很显然,这种科举制度是最终造成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封建帝王们希望利用八股取士来延长它们江河日下的统治,但是那些科场出身的官僚,文不能安邦治国,武不能冲锋陷阵,反而造成吏治腐败、政治黑暗,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覆灭。

二、试帖诗

明朝科举考试不考诗赋。清朝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乡试、会试时增试五言八韵诗一首。自此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这也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其内容也依然不能随意抒发情感,而要严格依题写作,并且须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内容。

试帖诗的题目都须在前面用“赋得”二字,然后取古人五言或七言诗一句,指明以诗句中的某字为韵,称“得某字”,即限定用这字的韵部,同时这个字还必须在诗的第二句或第四句的韵脚上出现;题目中还要指明要求“五(七)言六韵”、“五(七)言八韵”等;在诗中,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工整等等。如此多的限制,作者就只能依格式填写一些颂扬太平盛世的字句,使得试帖诗也和八股文一样,不仅形式呆板,内容也极空洞、乏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