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5:48:31 0

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久远而又博大精深,可以从多个视角探究其特征。由于商周时期已有了文献记载,所以本文将从这一时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切入,做出阐述。

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反映出明显的祖先崇拜思想。商朝统治者尊崇最高的神是“帝”,这是一个象形字,显示了祭祀天神时摆放祭品的台架。

统治者们除了信奉最高的神“帝”以外,还宣扬他们的祖先死了以后会升天,在帝的身边,陪伴着帝,所谓“宾于帝”。他们鼓吹自己的祖先会保佑后代的,因此也把祖先视为神灵来崇拜。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显示出的祖先崇拜观念。这种文化心理一直传到现在,在汉语里有许多反映,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例如对于同姓的人,可以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旧社会,非常重视传宗接代,未能生男孩,被视为最大的不孝。所以骂人“断子绝孙”就非常狠了。过去许多宗族、家族有族长,成为最高权威;还有祠堂,定期举行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小到家事,大到国事,都讲求不能败坏家业,不做败家子,不能做对不起祖先的事。

商朝统治者鼓吹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其统治得到“帝”的支持,因此臣民们都应该绝对服从。然而强大的商王朝终究灭亡了。这对于新的统治者周王朝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周王朝刚一建立,统治者们就强调要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们在思索:商朝究竟为什么会灭亡?结论就是:商朝统治者丧失了道德,实行残暴统治,从而被天神“帝”所抛弃。

周朝统治者越来越多地用“天”代替“帝”来表述主宰命运的神灵,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他们在商人崇拜“帝”的基础上,发展出“天命靡常”的思想,即上天的意志不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上天就不再支持他了,就会另选有道德的人取而代之。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不断出现。《尚书·康诰》中记载:

周武王在封康叔于卫国时,谆谆告诫康叔说:“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意思是:你小子获得了封地,但是上天给予你的支持并非是永恒的,你要牢牢记在心中!还说:“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是说上天以其威德辅助诚信的人,这可以从民众的情绪上充分看出来。

《尚书·太甲》记载:“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告诫人们: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或者还有机会消解,若是自己一意孤行招来灾祸,那就是死路一条了。于是强调要“以德配天”,要“敬天保民”。实际上“敬天”不过是认真举办祭祀活动,而“保民”才是最终落实到施行适当政策、对民众不可过于残暴等具体行动上。《尚书·无逸》说:“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告诫统治者对于包括鳏寡在内的民众都要给予关怀保护。《国语·周语》记载周厉王暴虐骄奢,国人极为不满。召公警告厉王,百姓已经难以忍受了!厉王则让卫巫监视国人,谁不满意就杀谁。百姓们都不敢说话了,互相用眼神交流内心的愤怒。召公再次强调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还是不听,最终被国人赶下台。

在文物方面也有重要的例证。2002年,一件从海外回归的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98字的铭文,这是一篇专门阐述“德治”的论文。它以大禹治水、施德天下为例,讲述了“为政以德”和“以德行事”的必要。铭文中六次提到“德”字,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关于“德治”的最早文献记录。(图9—1)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

图9-1 遂公盨及铭文拓片

这些都反映了西周建立后,在思想文化方面,虽然继承了商人信奉神灵的传统,但又有新的发展,就是强调人的道德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宽厚的政策,这样才符合天意,使统治权位长久维持下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3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