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明朝的理学与阳明学派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5:47:52 0

一、明朝理学的前后变化

明朝前期在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朱熹的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在明成祖朱棣授意下,由胡广等编纂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三部理学大典,宣扬程朱理学思想,成为读书人必读的规范教材。在科举考试中,也要以程朱理学思想作为答题的准则。时间长了不免产生负面影响,大家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文章,学术思想停滞不前,学术空气愈加沉闷。这种局面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的不满,终于促成明朝中后期阳明学派的崛起。

阳明学派的创立人是明朝中叶的王守仁(1472—1528)。他是余姚(今属浙江)人,因曾在家乡阳明洞讲学,人称阳明先生。他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敢于批判朱熹,形成阳明学派,对明朝中后期的儒学思想产生较大影响。实际上,王守仁是以陆九渊的心学来批判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针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认为,封建的道德伦理观念就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理”,这就是所谓的“良知”。人们必须“致良知”,也就是要启发自己心中的理性,才能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去“格物”,即去掉私欲、改正自己不正当的思念。王守仁所说的格物,并不是要人们去考察客观的事物,而是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去苦思冥想,以此启发内心对世界的认识。他试图通过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来刺激封建学术的沉闷局面,以此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王守仁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宋朝陆九渊的“心学”,所以思想史上有“陆王学派”之称。(图9—19)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明朝的理学与阳明学派

图9-19 贵州龙冈书院的王文成公祠

王守仁仕途坎坷,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曾被贬官为贵州龙场驿丞,以后又升至南京兵部尚书。政治的失意,更促进了他的哲学思考。他还镇压过农民的武装起义,因此他敏锐地指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反映出像王阳明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观点到,封建制度已经面临深刻的危机,镇压局部的人民武装反抗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而消灭人民心中的反封建思想才是最难的。这样的思想观点是超前的,也说明封建社会已开始进入没落阶段。

二、理学在明清的没落

理学自宋代兴起以后,在封建意识形态领域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统治者把封建礼教所宣扬的三纲五常视为人们一切思想言行的准则。在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中,都明确规定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回答问题的准则。读书人只能用死板的八股文来重复那些迂腐的说教。所谓“代圣贤立言”就是不准人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出现根本性危机,摧垮封建纲常伦理思想的民主意识开始萌生,封建社会已进入了最后的垂死阶段,统治阶级正在拼命地利用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意识形态方面,封建统治者更是大肆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利用理学的“纲常”说教禁锢人们的思想;极力鼓吹腐朽的忠孝节义来愚昧人民,并以此压制、摧残已经萌发出来的进步的民主思想。因此,宋明理学在明、清时代,已经成为僵化、落后的教条了,完全是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精神武器了。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对社会毫无补益。对于读书人来说,它不过是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罢了。在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进程中,理学在政治上的反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学术上它也无所建树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