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5:49:10 0

一、科举考场的营私舞弊

科举制度是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其封建政权、加强对人民的专制统治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因此这种制度在实行中,必然带有阶级局限性及种种流弊。虽然自唐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就不断采取各种防范作弊的措施,而且越来越严格,但其实质仍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这是因为,一方面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入仕的途径,如有些人是通过趋炎附势、逢迎拍马,或用上书献赋等办法做了官,而那些官僚贵戚本来就可以依仗权势,通过荫封等途径使其子弟获得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在科举考试中,一些考官贪污受贿或者逢迎权贵嘱托,使得考试时的防范措施常常成为障人耳目的虚文。

科举制度自唐朝确立时起,考场的各种舞弊便已出现。例如唐玄宗时的一次科考,由吏部侍郎苗晋卿任主考官。有一个名叫张奭的考生,其父为御史中丞,掌有监察大权。大家都知道张奭从不读书,结果竟被取在第一名。于是引起人们议论纷纷,迫使唐玄宗亲自对取中的进士进行重新考试,结果及格的仅有十分之一二,而张奭手持试纸终日不下一字,被人笑称为“曳白”。在唐朝,考官泄露试题的事也屡有发生。

为了杜绝考场弊端,宋朝统治者又采取试卷糊名、弥封、誊录等一系列防范措施,结果收效有限,却使得舞弊手法更为隐蔽了。据记载,当时光是科举考场内作弊的手法就有五种:一是传递答案,二是调换考生的试卷,三是涂改试卷的编号,四是将试卷传出考场,请人代答,五是誊录时进行篡改。可见各种严防舞弊的措施虽多,只是限制了那些没有门路依托的下层百姓。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谈到科举之弊时说,请人代答试卷虽然是禁止的,但是“禁之愈急,则代之者获赂谢愈多,其不幸而败者百无一二”。事实上正是这样。

明朝科场作弊名堂更多了,诸如贿买、钻营、挟带、抢替、割卷、传递、顶名、冒籍等等,五花八门,这些在古典小说《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几乎都有生动的描写,这里就不赘述了。

清朝统治者对于科场舞弊案件处置极为严厉,屡兴大狱,但是科场中的舞弊陋习仍然不能断绝。这表明,整个封建制度十分腐朽,即便统治者不惜兴大狱、广杀戮,也无法医治好封建社会身上的这块痈疽了。

二、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

科举制度自唐朝至清末实行了千年有余,它对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自明清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科举制度的流弊也越来越显著了,并且最终成为封建保守派用来抵制进步思想、反对社会改革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清朝自康熙时起,就不断有一些开明的官员提出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但都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抵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加紧了掠夺和瓜分。仍然处于封建落后状态的中国,即将被帝国主义的先进技术和兵舰大炮沦为殖民地。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旧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很难再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了。这时一些新式学堂相继在各地出现。这些学堂摒弃了时文、诗赋等陈腐的教学内容,转而教授外语、数学、物理、政治、地理等课,从而把所谓的“西学”、“实学”吸收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来。这样一来,旧式的科举取士的弊病更加突出了,它既不能适应新型学校的教育,也不能选拔出新形势所需要的人才来,因此改革旧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就势在必行了。

1898年,广东举人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书,要求变法图强,于是掀起了一场维新运动。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批评了八股的危害。他说,年轻人埋头揣摩学作八股文,却不知道司马迁、范仲淹是哪朝人,也不知道汉高祖、唐太宗是哪朝皇帝;如果说到亚洲地理、欧洲政治,他们更是目瞪口呆了,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治理国家!康有为认为,要实行维新变法,当务之急是培养和任用人才。这样就必须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并且通过广建学校,逐渐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康有为的主张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支持。他们的变法,不仅要废除长达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使得整个封建制度受到猛烈冲击。对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官僚们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很快策划了反动政变。维新派推行的新政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推翻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也付诸东流了。一时间,一切旧制度,包括八股考试在内,又都重新恢复起来。

但是时隔不久,1900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虽然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将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了,但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已经是苟延残喘难以维持了。在形势的逼迫下,慈禧太后不得不许诺要再次实行变法,并且在第二年的旧历七月谕令从此废除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代之以经义和时务策。不过,科举考试制度仍然保留下来。延至1905年旧历八月,一些有政治影响的官僚如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奏请立即停废科举。面对这样的形势,清统治者无可奈何,便也只好谕令停罢科举。(图6—15)这个决定只是宣告了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而对于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则丝毫不起作用了。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

图6-15 废除科举谕旨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举行的。这一科录取的状元叫刘春霖。民国以后,他自称是“第一人中最后人”,此话恰好道中封建科举制度的完结。


[1] 《孟子·万章》。

[2] 《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竹书纪年》。

[3] 《国语·齐语》。

[4]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5] 《论语·泰伯》。

[6] 《论语·述而》。

[7] 《论语·子张》。

[8] 《论语·先进》。

[9] 《墨子·尚贤》。

[10] 同上。

[11] 《老子》六十五章。

[12] 《慎子》佚文。

[13] 《说苑·政理》。

[14] 《史记·赵世家》。

[15]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 《韩非子·和氏》。

[17]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8] 《史记·商君列传》。

[19] 《晋书·刘毅传》。

[20] 见(明)屠隆《鸿苞节录》。

[21] 《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

[22] 《通典·选举二》。

[23] 《唐摭言》卷一。

[24] 《朱文公文集·癸未垂抉奏诸一》。

[25] 《续资治通鉴》卷一九〇,宋高宗绍兴元年。

[26] 引自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