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5:49:24 0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只对会试中选者定名次,没有落榜者,所以与会试算一级。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一、预备性考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由于有的人多年参加县试、府试方才成为童生,或者有的童生多次参加科举的院试都没能通过,所以童生的年龄不一定都小,甚至有白发老人。

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在知县的主持下进行四或五场考试。前三场每次考完都发榜,称为圆案。(图6—7)这是因为将考生的报考号数在榜上排列成圆形,表示取中的人不分先后次序。考完最后一场发榜时,榜上姓名横排,有先后次序,叫做长案。第一名称为案首。最后一名之下用朱笔画一勾,以示截尾。所以清代人嘲笑这末一名为“坐红椅子”。县试被录取的考生,要依照同样的程序到府中进行府试。清朝的府试,考期多在四月份举行。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7 清代县试考卷

二、院试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任期为三年。学政在任期内,要依次到所管辖的各府、州去主持考试。学政亲临考场,叫做“案临”。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常常提到“某年宗师案临”云云,就是指学政来主持院试。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儒林外史》第三回说周学道“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这前两场便是甄别秀才的考试,后一场则是从童生中考取秀才。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这些秀才被分别安排在府学(属于府一级的国家学校)或县学(属于县一级的国家学校)内,虽然他们不一定真的到那里去读书,但是他们在名义上属于这些学校的学生由学校的教官负责管教。由于学宫中有半椭圆形的水池,所以考取了生员,又称入泮。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明代最初的生员都由政府发给廪膳银(伙食补助费)。后来由于生员人数越来越多,只有在岁、科两试中成绩优秀的人才能获得国家的廪膳银,这样的秀才便称为廪生。对于那些不领取国家廪膳银的秀才,算是另外增加的名额,称为增广生员,又简称增生,地位次于廪生。而初进学的秀才,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附生再经以后的岁、科两试,才能依成绩递补为增生或廪生。清代廪生、增生人数皆有定额,一般以府、州、县的大小决定。

做了秀才,地位就比普通人高出一等,见了知县可以不必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他们动用刑罚,由此也可见他们的地位已不同于一般。所以《儒林外史》第三回写到范进中了秀才以后,他的丈人胡屠户教训他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第二十回写匡超人进了学,回家以后对他哥哥说:“就是那年我做了家去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也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呼‘老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这些表明,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圈里,成为走上仕途的起点。

前面提到,秀才要通过科试,才能应考更高一级的乡试。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以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如果童生在这期间捐了监生,也可以在录遗中补上名字,然后参加乡试。例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周进随众人进贡院参观,因苦读了几十年也未曾考中秀才,所以见了贡院里的号房便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后来,他的姐夫金有余同几个商人合伙给他捐了一个监生,书中说:“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于是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接着“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指参加乡试,终于中了举人。

三、乡试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此外还有同考官,又称房官或房师,担负分房阅卷的任务。因为评阅试卷须在考场的内帘(后堂)进行,所以又把同考官称为帘官,而担任同考官叫做“入帘”。同考官一般是从各省内调用进士出身的官员充当。此外还有负责监考、巡察及各种事务的官员,他们不得与内帘官接触,称为外帘官。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东南隅。贡院内建有明远楼,为考试时供监试、巡察等官登临眺望,防察考生、役吏有作弊举动,又以荆棘遍置围墙上,所以又有人把贡院称为“棘闱”。(图6—8)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每一排号房以某字为编,约有百余间或五六十间,都面向南成一条长巷。巷宽仅四尺,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某字号,并置号灯及水缸。当年北京的贡院内,号房多达万余间,恰似蜂房一般。号房无门,各房之间隔以砖墙。进入考场后,考生需挂油布为帘,以障风雨。号房高约六尺,举手可以触檐;深四尺,宽三尺。(图6—9)侧墙两旁有上下坎,可以支木板。上板作桌,下板为凳。夜间可将上板抽出拼入下层,权做卧榻。炊煮茶饭则在房外南墙檐下,由考生自行料理。巷尾有厕所,以至近厕所的号房臭气熏天。南墙根有小水沟,遇雨则泥泞不堪。考场内有士卒充任取水生火之役使,称为号军。大约一名号军管20名考生的杂务。考生经搜身后,携带笔墨、卧具、餐食进入号房。(图6—10)凡坐卧、写作、饮食、大小便都在这一小天地之内,由于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日间烈日蒸熏,又加以烧饭的炉火灼烤,小巷内更觉闷热;而夜间,号房外则长巷一条,风雨难蔽,比外间更冷。所以有人形容科举考试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很是贴切。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8 北京贡院明远楼旧照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9 号门号舍平面、正面图(选自《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10 南京江南贡院的赶考挑子

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每场都于头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点名入场。每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卷出场。入场日寅时(约清晨三至五点钟)开始点名,经过搜检,考生依号入闱。入闱后,每巷栅门都上锁,同时贡院大门也封闭,并鸣炮三响,临考之日,子时发放试题。出场之日,凑若干完卷之人开放栅门一次,共开放数次。聚有千余完卷考生时,方启贡院大门一次,叫做放牌。放出后大门复闭。一般是午前放第一牌,午后放第二牌,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后就不再闭大门了。大约在戌时(相当于晚七至九点钟)清场。不过,第三场考试有时在十五日就开始放牌,所以有的考生考完出场后,还赶得上赏月赋诗。

明清的科举考试也都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发榜后要举行宴会,宴请内外帘诸考官以及新科举人。(图6—11)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11 清咸丰元年福建乡试题名录

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儒林外史》第三回说范进中举以后,那张乡绅立即来拜“新中的范老爷”,不仅送给范进五十两贺仪银,而且将一所房屋送与范进住。书中又说:“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难怪范进听到自己中举的消息,就高兴得发了疯,而他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一副嘴脸,吹捧自己的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在清朝,除了按照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有时出于军事、政治等原因,某几省乡试可能停数科不试,或一省只试数府、州、县,甚至乡试、会试在同一年举行,这些都属于变通例外之举。

四、会试和殿试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参加会试的是全国的举人,录取名额少则几十人,多时可达四百余人。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又有副总裁三人,由六部侍郎或内阁学士充任。另外还有18名同考官,以翰林院官员及进士出身的京官为之,称做十八房考官。此外还有各项执事官。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的关系。

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图6—12)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所以《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浦墨卿说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说出了当时人的想法。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12 清光绪二十年殿试大、小金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在揭晓时,要在殿前举行一次唱名典礼,叫做传胪。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殿试后,皇帝赐诸进士宴。宴会一结束,旁边的胥吏杂役人员立刻上来争抢餐桌上的食品,一时盘碗飞舞,称为抢宴。至晚清,此宴已十分简陋,匆忙之间仅走一过场而矣。此外,朝廷还要赐给银两、彩花等,并在国子监立石碑,上面镌刻新进士姓名以及其他一些繁缛礼仪。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由于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所以他们不再参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其余的进士,成绩好的可以入翰林院做庶吉士,成绩次一些的就被授予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御史及知州、知县等官。

五、关于庶吉士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命考取的进士都要到各衙门实习政务,称为观政进士,其中凡在翰林院、承敕监(掌给授诰敕之事)等衙门观政的进士叫做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以后,庶吉士专属翰林院。新考中的进士只有参加翰林院的专门考试,即所谓“馆选”,考取后才成为庶吉士。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内继续学习三年。学成以后,成绩优秀的可留在翰林院内任官,次一等的则充任给事中、御史等官,叫做“散馆”。(见图6—13)自明英宗天顺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礼部尚书、侍郎皆须由翰林出身。这样凡由进士经馆选而为庶吉士的人,便被人们视为储相(即未来的宰相)。可见庶吉士虽然要晚几年才能授官任职,却处于相当优越的地位。不过,庶吉士的馆选并不是每科都有,时断时续。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图6-13 明清科举等级示意图

清朝庶吉士身份同明朝一样。光绪二十八年(1902),朝廷设立了庶吉士讲习馆,不学诗赋,每月须交经史、典制、政治、时务等笔记,不限题目,就本人平日钻研心得呈送掌院学士评阅。以后又改设进士馆,吸收三鼎甲和庶吉士等学习政治、法律各科,甚至派出国留学。只是这个做法实行的时间并不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3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