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货币——唐朝货币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16:56:26 0


发展的背景

唐朝是中国中古时期繁荣昌盛、文化发达的封建王朝,国力富强,国威远扬,对世界文明和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均作出卓越的贡献。

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太原,席卷关洛,取代隋朝,建元武德,唐代肇始。鉴于隋末20余年战乱破坏及隋亡教训,唐初就从恢复生产及缓和矛盾着手。攻占长安时,与民约法12条,废除隋苛政。武德七年(624)实行均田制,并适当减轻赋税。唐太宗李世民更采取若干有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如轻税,奖农,建义仓备荒,以户口增减作官吏考勤标准等等,使生产加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高宗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期和武后当政前后,发生皇族权位斗争,政局动荡不安。玄宗前期扭转纷乱局面,仿行贞观措施,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史称“开元之治”。唐代至此维持了100多年的兴盛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手工业、官营商业、宫市、邸店、对外贸易、国际交往、驿站等均空前兴盛,众多的手工业行会及各种商业行会组织所起作用,更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更是万商云集,繁华空前。崔融曾描写当时中原盛况:“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易往返,昧旦永日”,真是盛极一时。其他商业都市很多,如广州设市舶司。玄宗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安史之乱(755~763)中,民众死亡不可胜计,中州数百里一片荒凉,州县多成废墟。此后,统治上层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接踵而至的是“三害”: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倾轧。故年年战乱不息,使北方的经济下降或衰败,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肃宗以后几代,由于财政收入锐减,军政开支猛增,多方开辟财源,先后任用第五琦、刘晏、杨炎等人理财,如改良漕运,整顿盐法等等。德宗时取消租庸调,实行两税法,法虽善但忽视不加税的诺言,得失参半。晚唐几代,三害之祸更为激烈,财政陷入绝境,加之搜括无度,激起波澜壮阔的黄巢农民军大起义,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唐朝的货币、币制、货币政策措施,也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兴衰起伏,经历了初唐时期的货币稳定,中唐前期的通货膨胀和紧缩,晚唐再次通货膨胀的局面,利弊杂陈,足资借镜。

通宝钱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

高祖武德四年(621),铸行“开元通宝”钱,其形制与书法均以上林三官五铢钱为样板,是标准的方孔圆钱。此钱外圆内方,有肉有好及内外郭,径八分,重二铢四累,即约四克,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为以后历代王朝的铸钱标准。每十钱重一两,后世称“一个钱”、“一文钱”。这个“一钱”,同清朝库平一钱的重量相符,为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开其端。铢累等秤量单位从此不用。此后不再以重量为钱币名称,改称通宝、元宝、重宝等等。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原意是开辟新纪元的通行宝货。不以重量为货币名称为后世钱币减重打下埋伏,消除了钱名重量同钱的实际重量不符时导致的麻烦。此钱成色规定有统一标准:铜占83.32%,白腊14.56%,黑锡2.12%。开元钱的钱文书法精美,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篆、隶体,极工整,为后世所推崇,被奉为字帖楷模,印行至今。高宗之后,铸过几次年号钱。唐以后各朝所铸多数为年号钱,这是某个皇帝统治权力的象征,为后世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参考资料。

开元通宝钱发行后,因其形制轻重大小适中,制作精整,质量可靠,市场乐用,就驱除一切古钱和私钱。终贞观之世,此钱币值稳定,购买力也较高。贞观初,米斗仅值三个钱。贞观以后各代所铸开元钱,基本形制不变。有些钱的钱面或钱背刻划各种标记,如星、月、双月、莲纹等等。有的“元”字双挑、左挑、右挑,所处部位也不同。还有当十的大开元钱和仅重二克的小开元钱。一般是:早期开元钱,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的背多星月及其他花纹;晚期的外郭阔、粗糙。

高宗乾封元年(666)因对高丽作战,财政紧张,乃铸行“乾封泉宝”当十钱,钱径2.5厘米,重3.3~3.5克,即一钱一分多,当开元钱十文,严重贬值,民众拒用,不到一年废止。此后直到玄宗晚年,开元钱仍继续行用。但私钱充斥,恶钱盛行。

肃宗时,因对付安史战乱,军政费用紧缺,财源无着,乃求助于铸大钱。乾元元年(758)十月,铸行“乾元重宝”当十钱,钱径7.7厘米,重5.97克,每千文重十斤,法定重宝一当开元钱十文。次年再铸“重轮乾元重宝”,又叫“重棱钱”,径3.5厘米,重11.94克,每千文重20斤,法定一当开元钱50文。大幅度的铸币减重和严重贬值,造成物价狂涨,米斗7000文,“饿死者相枕于道”。上元元年(760),把开元钱增为一当十,重棱钱降为一当三十。这样,民间就把两种乾元钱叫做“虚钱”,称开元钱为“实钱”,从而产生虚价与实价两种物价。盗铸蜂起,严刑竣法也禁不了。同时,史思明在洛阳铸行“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径一寸四分,重约21克,一当开元钱百文。这是一种严重贬值的军用货币。

代宗宝应元年(762),改重轮钱和普通乾元钱一当三文开元钱,乾元小钱一当二。后改为大小钱均是一当一。于是私铸又转为私镕,每千个重棱钱可熔得铜20斤,能改铸开元钱3200枚,获利三倍多。大历年间(766~779),因安史战乱结束,朝廷采取种种增收节支措施,使物价逐渐趋向平稳,但币值仍低于战前。因感钱数量不足,朝廷便增炉铸造“大历元宝”和“大历通宝”。德宗建中(780~783)初又铸“建中通宝”和“建中元宝”。以上两种都是减重的劣质小钱。建中初,曾采连州白铜铸开元大钱,一当十文用,径4.5厘米,重16.8~18克。在此之后约60年,因通货过少值低,发生一次通货紧缩,到武宗时才宽松。

武宗会昌五年(845),废天下佛寺,征集寺庙铜佛像钟磬器物,令各地增设钱坊,大铸“会昌开元”钱,制作不精,大小轻重不一,一般径2.3厘米,重3.4~3.5克。钱背刻有地名,计22处,即:京(京钱)、昌(扬州)、洛、益、梓、蓝、荆、襄、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福、丹、桂。次年,明令全国只准用新钱,但旧钱也未收回,通货紧缩稍稍宽解。宣宗(847~859)曾推翻武宗的政策,熔新钱再铸佛像,但效果不大。懿宗咸通十一年(870),曾铸“咸通玄宝”钱。武宗以后各代多仿铸会昌开元钱,迄于唐亡。唐末,黄巢攻取长安,建国大齐,改元金统,铸行“大齐通宝”钱,此钱存世不多。

有唐一代,开元通宝钱铸造发行了近300年,始终为民间所乐用,其间虽几经挫折,另铸新钱,还是取代不了。这种在一个历时较长的朝代,一种钱币始终盛行情况,在以后各朝,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这种式样的货币在唐以后的1000多年中,始终不衰。有些皇室欲以本朝铸钱充当天下钱的标准,从未如愿。其中道理,确实令人深思。有一点可以肯定,除钱币本身具备的优越条件外,如何取得人民.的长期信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唐朝币制中的金银绢帛

唐朝的币制属于多元化类型。以通宝钱为主,金银绢帛粮食同时行用。金银仍视为财富宝藏,赏赐和馈赠贿赂等也用。如开元和贞观年间,多次以金银赏赐将士臣僚。唐代产金地区较多,《新唐书》列举73州府产金,此外还从海陆两道大量流入黄金。唐初,岭南地区通用白银为货币。唐代金银以两为货币单位,多铸成饼铤等形使用,币面均有文字记号。中唐后期,白银已成货币流通中的一种重要货币。

唐代还把通宝钱与绢帛作为法定货币并行流通,即“绢值与钱值并重”。所谓绢值,就是用布帛绢缣,按法定规格要求,以匹为单位,用以衡量商品的价格。凡平赃、计值、计功、作庸均应按绢值计算。开元年间,朝廷多次下令钱帛兼用,违者论罪。还说布帛是本,钱刀是末。凡交易量在1000钱以上者应钱帛兼用,严禁只收钱。钱绢比价,初唐时,绢价一匹200钱。开元(713~741)中,官定550钱一匹,成为市价标准。安史乱时,绢价一匹万钱。大历七年(772)降到4000,中唐后期跌至800文。所以说,中唐时期已形成钱、银、绢三元化币制。此外,在某些地区还用实物货币或信用货币,甚至物物交换,如粮食、家禽等等。

盛唐时期货币的相对稳定

自太宗贞观至玄宗开元年间,唐代币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间武后中期及开元晚期稍差,在表面平稳中已孕育动乱因素。盛唐货币稳定原因,在于贞观之治所收实效。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细察历代兴亡之理,居安思危,以隋为鉴,取信于民。常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强调为官必须顺民意,察民情,惜民力,得民心。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他推行一系列兴利除弊政策,形成贞观之治,也为盛唐币制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策略计有以下三项:第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学,育才,爱才,网络人才,善用人才。太宗曾说,与其多得钱数百万缗,不如得一贤才。朝廷设弘文馆及国子监,大兴太学,征天下名儒为学官,精选人才为学士,四方精英云集京师。因此,唐代人才辈出,治国、用兵、理财、外交以及经学、文学、诗歌、艺术等方面,都涌现大量杰出人才,这是唐代币制稳定的精神支柱。第二,奖农桑,兴水利,多方发展官民手工业生产,物资丰饶,物价平稳,贞观初斗米仅三四文钱,开元初一二十文上下。南北交通畅通,商业发达,大小商业城市布满水陆要道。人民安居乐业。这是货币稳定的物质基础。第三,政治上比较开明,政通人和,讲求实效,不务虚名。对外宣扬国威,增强国力。“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这也是货币稳定的保证之一。

这一时期虽然货币稳定,但私铸恶钱较多。高宗武后时,因内外用兵,财政负担重,又加商业发达,需要钱币增加。官方因铸钱成本太高,不肯铸,钱紧缺。私铸云起,恶钱充斥,虽用严刑高压也无用。高宗显庆五年(660),官方以好钱一值恶钱五收恶钱,因恶钱作价过低,恶钱反被收藏,改为一比二也无效。开元时(713~741),江淮一带私钱风行,有几十种偏炉钱,七八文才抵官炉钱一。朝廷派官员去江淮查禁恶钱,引起民间不满,罢市抗拒。开元八年(720)恶钱一千文重满六斤者,官用好钱300文收兑或按时价给布绢杂物。天宝年间(742~756),因好钱不许加价多被收藏。商人从江淮以好钱一文换恶钱五文,把恶钱运京城以一当一用。天宝以后,时局大坏,对私铸恶钱无暇顾及,不了了之。

中唐前期和晚唐的通货膨胀

玄宗天宝年间,重蹈隋炀帝覆辙,由治平富强转向骄奢荒纵,政治腐败,武备松弛。加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征课加重,经济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安史战火挫伤唐朝元气,造成府库枯竭,卖官爵,度僧尼,捐杂税,百般检括,均无济于事。大历(766~779)初,安史乱平,生产恢复尚未跟上,物价依然不稳,如米每斗仍在1000至1400钱之间。代宗晚年,米价仍比战前上涨一倍,帛价上涨四倍。杜甫诗云:“岂闻匹绢直万钱”,可见当时通货膨胀危害之大,引起多种异常情况:(1)物价飞涨,民众受尽苦难,户口锐减。(2)税收的货币数字上升,实际价值下降,肃宗初(756)岁人钱60万缗;晚年(762)超过初年十倍。代宗大历末(779)增至1200万缗。(3)官吏俸饷所得钱数倍增,实际货币购买力下降。大历十二年按新币值调整官俸,每年约增15.6万缗。这次通货膨胀,在肃宗初起时很猛烈,其后断断续续,起伏不平,地区之间时有不同,前后约有60年,直至德宗建中(780~783)后期才平息。

唐代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总的是因势利导,逐步调整,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息兵罢战,稳定政局。唐王朝用武力加收买的策略,平定安史之乱。肃宗和其后两代,相继革除天宝弊政,躬行节俭,戒奢戒骄,整饬吏治,重用贤才,文如李泌、陆贽,武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使战乱渐趋平息,社会秩序恢复。第二,发展生产,沟通南北经济往来。许多重臣武将在其驻地,率领将士力田,并招徕流民,屯田垦荒。此举影响很大,使遭受战火洗劫的各地,迅速恢复生产。朝廷还实施许多减轻人民负担、奖励开荒、发展手工业等措施,颇收实效。安史战乱多在北方地区,长江流域所受影响较少,物产丰饶。于是朝廷全力恢复南北运道,以南方物资,济北方之急。第三,善于理财。理财家刘晏参照西汉桑弘羊那套办法,综合运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系中唐实况,实施一套理财办法,收效很大。吏称其施行效果是“国用饶而民不扰”。第四,管好货币流通。压缩钱币铸造,尽量减少市场钱币流通数量,在某些大额支付上多用绢帛,使绢值的货币作用超过钱值。同时严禁私铸。实行上述措施之后,伴随着生产恢复,内外贸易日增,物价渐趋平稳,币值回升。闹了数十年的通货膨胀,又向相反方向发展而趋向通货回缩。

懿宗以后几代,藩镇割据自立,互相攻打,形同战国局面。还截留中央税收、物资和铸币。唐王朝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昏君,听命宦官专权,中央力量日益削弱,常因物资缺乏而造成种种纷乱,不时发生通货膨胀和局部恶化现象。僖宗光启年间(885~888),米每斗高达30~50万文,币制彻底崩溃,民间恢复实物经济。有些地区大额开支则用白银。晚唐货币严重混乱状况,蔓延到五代十国,引发出更大的货币混乱。

蓄钱禁与通货紧缩

在前一阶段解决通货膨胀过程中,对钱收缩过紧;又因局势渐趋平稳,经济恢复,对货币需要增多,货币供需差距扩大,钱币紧缺,出现钱币紧缩。开元中全国铸钱炉70多处,年共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年减为32.7万缗。宪宗时年铸13.5万缗。文宗时不到10万缗。与此同时,市场钱币需要量却不断增加,首先税收用钱越来越多。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后,收税全用钱。同年商税三十税一,建中四年征收“间架税”(房产税)和“除陌税”(交易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收税茶,十分收一,以及增加盐价每斗百钱。这些措施都增加钱币需要量。其次,政府从各个渠道收进的铜钱,藏之府库,只收不放。第三,用钱地区扩大。“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贸易杂用铅铁,岭南杂用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钱”。第四,对外贸易发达,外商往来频繁,铜钱大量外流。

针对上述钱币紧缺的状况,唐朝从三个方面解决。第一,增加铜钱流通量。继续奖励采铜,禁止铸造铜器,官府统购铜材,开采古铜坑200多处,增炉铸钱,放出内库钱到市上行用。武宗时没收寺庙道观神像神器铸造会昌开元钱。准许新旧钱同时流通。采取以上措施,不断增加市面的铜钱流通量。第二,限制铜钱贮藏量,加快铜钱流通速度,即从另一角度扩大铜钱供应量。“蓄钱禁”即此意。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下令严禁蓄钱,不问官民,私贮现钱一律不得超过5000贯。超过部分,限在两个月内购物用完。但藩镇、官吏、富商互相勾结,变相贮藏。穆宗长庆四年(824)放宽期限,规定贮钱超过一万贯到十万贯的,在一年内用出;超过10至20万贯的,限于两年内处理完毕。这些办法,都是限制铜钱贮藏量和贮藏时间,促使尽快投入市场,加快流速和增加铜钱流通量。第三,运用各种信用机构和信用流通工具,调节铜钱流通,从另一个侧面增加钱币流通量和加快流通速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873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