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崤底战役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6-05 00:19:29 0


第一赤眉军进占长安后的形势

赤眉起义军取得了长安战役的胜利,赤眉军建立的建世政权迁都长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近乎危机四伏。

一、关东地区的割据势力

在赤眉起义军进占长安和摧毁更始王朝的前后,刘秀集团已全部占领了河北地区和河内、河东、河西地区,刘秀集团的势力大增。刘秀由于出身豪强地主,加之招降了各地的地主割据武装,既有率兵作战的经验,又有拢络人心,建设政权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因而,他每占领一个地区,便委任官吏,整顿社会秩序,严加统治管理,很快便变成他的可靠的势力范围。所以刘秀集团势力的发展,对赤眉军建立的建世政权日益构成潜在的巨大威胁。

除了刘秀集团之外,各地区仍有拥兵割据、分裂自立、称王称帝的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有的是新莽时期的残余,有的是更始政权的封王属地。赤眉军虽然进占了长安,早已建立了建世政权,但都没有触动他们,因而,他们也对赤眉军政权起着不小的危害作用。其中主要的割据势力有如下地区:

贵族刘茂自称厌新将军,继续聚众于京(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密(今河南省密县东南)地区,他攻克颍水、进占汝南,力量日渐扩大,拥兵十万之众。

更始政权所封的宛王刘赐。南阳太守王常,在其就任王位之后,只知道保境安民,赤眉军无力征讨他们,成为更始政权的残余势力。

贵族刘永,更始时期即以睢阳为基地,极力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攻占附近地区二十八座城邑,原先被更始刘玄封为梁王,更始王朝被赤眉军灭亡后,便自行称帝。

新莽旧官吏李宪,割据店江郡地区,自称淮南王,更始政权覆灭后,李宪即自立为帝。

南郡人秦丰,占据宜城等十一县,以黎丘(今湖北省宜城县)为基地,自称楚黎王。

张步占据齐地,被刘永封为齐王。

董宪原为赤眉起义军的一部分,刘永称帝后,也被刘永封为海西王。

田戎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境)起兵之后,势力也逐渐扩大,自号大将军、周成王。

二、长安地区地主豪强势力阴谋再起

赤眉起义军接受更始刘玄投降后,实践自己的诺言,封更始刘玄为“长沙王”,对刘玄供应俸禄,以礼相待,仍准其留住长安,并由侍中刘恭和赤眉军将领谢禄保卫刘玄的安全。

但是赤眉军政权把刘玄留住长安,确是政略和策略上的一大失策。因为更始政权从建立起就代表着地主豪强的阶级利益,更始王朝在统治关中地区时,对关中地主阶级的利益丝毫未加触动。以后刘玄又杀害了绿林起义军将领申屠建,成丹等人,进而又与王匡、张卬等农民起义将领混战,因而,关中的地主豪强势力早把刘玄当成为自己利益的总代表。据《后汉书?刘玄传》记载称,当更始灭亡时,世人“皆怜更始”。这些人在关中和长安地区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赤眉政权的势力,他们藏起粮食,屯积物资,妄图在粮食和经济上扼杀新生的农民起义政权。同上书记载,他们还阴谋劫走刘玄,重立刘玄为帝,号召天下。“今诸营长多欲篡圣公者。一旦失之,合兵攻公,自灭之道也。”原农民起义军将领张卬发现这种阴谋活动后,即与护卫刘玄的将领谢禄商议,乘谢禄与刘玄共同放马于郊外的机会,派兵将刘玄勒死,从而粉碎了关中地主豪强企图政变的阴谋。

三、更始王朝关中地区部队伺机反扑

赤眉军进占长安后,没有乘胜扫平关中地区刘玄的各残余部队,因而,使更始王朝驻于关中的一些部队,仍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实力,他们见赤眉军力量强大,势力不可挡,便采取了率兵远避赤眉兵锋的策略,将军苏茂、延岑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这为赤眉军以后的行动,埋下了巨大的后患。

原先与张卬,申屠建、胡殷等密谋劫持更始刘玄失败后逃回天水的隗嚣,也趁混乱之机,扩充兵力,积蓄力量,占据陇右一带地区,积极备战,准备抗击赤眉军的征讨。

四、刘秀集团邓禹对关中和长安的威胁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八月,当赤眉军进至高陵地区时,刘秀集团的将军邓禹,也击败更始军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的十万大军,邓禹军力量迅速壮大,各地的豪强地主武装和割据势力,纷纷迎降邓禹,邓禹军竟号称百万之众。赤眉军的进占高陵,引起邓禹部将的忌恨,鼓动邓禹与赤眉军决战,以便战败赤眉,争先攻占长安。但是邓禹认为赤眉军十分强大,难以击败,拒绝了众将的意见。十月,赤眉攻占长安,邓禹遂率军向北进军,以便攻克上郡、北地、安定等郡,企图利用那里的条件休整部队,伺机而动。邓禹当时对诸将说:“我们现在虽然部队众多,但能够打大仗的很少。既没有充足的给养,也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赤眉军攻占长安,财富很充实,锐气正盛,难以战胜它。但他们犹如盗贼群居,没有什么长久之计,财物粮食虽然充足,但杂乱无章,难以做到长期坚守,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粮食牲畜又很丰富,我们在这些地区,休整部队,寻找战机,再与赤眉交战,一定可以打败它。”(原文见《后汉书?邓禹传》)邓禹这支驻于北地三郡的大军,对长安北面构成了严重威胁,是虎视赤眉政权的一支劲敌。

赤眉进占长安后,面临以上的错综复杂的局势,对于政权的稳固、进一步发展起义战争的胜利成果,都是致命的制约因素。

第二,赤眉军的被迫西进和重返长安

一、赤眉西进前的整军

赤眉起义军的将领系农民出身,既保持有其艰苦朴实的优良作风的一面,也难免有一些散慢习气,不习惯于封建官场中的繁琐的礼仪,因而在一次宴乐会上,出现了互相争斗的事件,引起刘盆子的恐惧。在此之前,刘盆子之兄刘恭,因充当过更始刘玄侍中,所以对刘玄一直念念不忘,思想上早已与赤眉军政权格格不入,但愿赤眉军早日失败,所以这次事件一发生,刘恭便趁机教唆其弟刘盆子早些让出皇帝位,以免遭受祸害,因而宴乐会上的争斗,正好成为刘盆子指责赤眉起义军军纪废弛的借口,说四方“莫不怨恨,不复信向。”并请求以他的死,来平息天下的怨恨,说罢大哭。樊崇等数百人立即向刘盆子奏请原谅自己治军不严的过错:“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以后,不敢复放纵,”经过这次事件,各营将帅均闭营整顿军队纪律,严格管教部队,赤眉军面貌焕然一新,三辅翕然,百姓争还长安,市内又繁荣起来。

但是京兆、冯翊、扶风三辅地区的地主豪强势力,并不因为赤眉军军纪的加强而丝毫放松他们对赤眉政权的破坏和扼杀的活动,而是继续掀起反对赤眉政权的暗流。他们拼命地控制三辅地区的粮食,制造民间的慌恐情绪,使京师一带出现严重的粮荒,长安城内粮食供应几乎完全断绝。起义军由于没有采取得力措施,镇压地主豪强势力,最后在“城中粮尽”的情况下,只得被迫撤出长安,向安定(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北地(今甘肃省环县地区)一带地区转移。

二、赤眉军西进的悲壮历程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刘盆子建世二年正月,赤眉起义军纵火灰烧宫室后,引兵离开京师长安,向西进军,赤眉军在长安南郊祭告天地之后,循南山(指沿终南山)前进,这时赤眉“车甲兵马最为猛盛,号称百万。”赤眉军建世皇帝刘盆子乘王车,驾三马,从骑数百,浩浩荡荡向西进发,所过城邑地区,均望风而降。但原更始政权的将军严春,率兵占据郡县(今陕西省眉县境),抗拒赤眉军西进,赤眉军一举将严春军击破,斩杀了严春,迅即挥军北上,进占了安定、北地两郡地区。

赤眉建世二年(公元26年)九月,赤眉军向陇上一带移动,遭到隗嚣部将杨广的阻击,遂转向乌氏(今甘肃省泾川县东),泾阳(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发展。又被杨追击,受到一定损失。再折向南进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但在这一带活动期间,天气突变,适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赤眉军无奈,只得停止西进,折返长安。

赤眉军的西进北上地广人稀的安定,北地一带地区,在当时的条件下,肯定困难众多,且战且走,长途跋涉,士卒多冻饿而死。对这一过程,虽无详细史料记载,但就现有的史书记载的简略过程来看,这是一次徒劳无功的悲壮的进军。

第三,赤眉军回军长安的胜利作战

一、赤眉与邓禹军争夺长安

当赤眉西进,离开长安后,长安城已成无重兵驻守的状态,这时刘秀集团的邓禹军乘机由上郡等地南下,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长安。当邓禹军未进占长安之前,刘秀即命令邓禹要伺机进占长安,镇慰西京,维系百姓之心。但邓禹自觉力量远非赤眉军的对手,故一直迟迟不敢向长安进犯,仍在上郡一带地区征集兵马,屯聚粮草,等待时机。但这时,邓禹军内却发生了机弩将军冯愔争权,击杀车骑将军宗歆的事件,接着冯又进击邓禹军,然后率部众向天水方向逃走。这个事件虽经平息,但对邓禹军的军心士气却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邓禹在赤眉军雄据于长安之时,不敢进犯长安的原因之一。

但当赤眉大军一从长安撤出西走,邓禹进占长安的计划,才得以实现。邓禹军进占长安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失策行为,他不在政治上改进治理长安的措施,没有在军事上加强保卫长安的部署,没有注意对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更始政权旧部招抚收容,壮大自己的实力,而是忙于晋谒汉高祖刘邦的神庙,收汉代十一帝神庙,派兵送往洛阳,巡行陵园等封建礼仪琐事。从而,使他失去了巩固长安的可贵时机,客观上为赤眉大军重返长安,减少了阻力。

当邓禹得知赤眉军东返的消息后,邓禹即派兵前去迎击,企图阻止赤眉军重返长安,赤眉军于郁夷(今陕西省陇县境)击败了邓禹军,邓禹慌忙退出长安,入据云阳(今陕西省三原县境)。赤眉军遂又胜利地进占长安。

二、赤眉军与延岑和邓禹的再次争夺长安

据《后汉书》卷十一、《资治通鉴》卷四十记载:当赤眉军西进、邓禹进占长安后,更始二年起兵于汉中的延岑割据势力,这时也乘长安空虚之机,企图率兵进占长安,经过散关,进驻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

赤眉军御史大夫樊崇得知延岑重兵屯于杜陵,便命令将军逄安宁兵十万,前去征讨杜陵的延岑。

这时位于云阳的邓禹,获悉赤眉精兵十万又离开长安外出作战,城中只剩老弱残兵,便再次引兵攻入长安城,与赤眉军夜战于城内的稾街。这时赤眉军的后卫部队,将军谢禄所率之大军到达,将邓禹军击败,邓禹遂再次退出长安,至此,刘秀集团的赫赫大将邓禹,与赤眉军两次作战,两次失败,确实不是赤眉起义军的对手,只好退走高陵地区(今陕西省高陵县境)。

延岑本来曾与更始政权的将军柱功侯李宝多次敌对作战,这次于杜陵地区,由于双方共同以赤眉为敌,遂联合抗击逄安军。延岑、李宝军也远远不是赤眉军的对手,虽然他们孤注一掷。决心与赤眉决一死战。但一击之下,便被赤眉战败,延岑战败后,逃出战场,李宝被迫向起义军投降。逄安等人,接受了李宝的投降,以诚相待,但李宝的投降却是一种欺骗。

李宝以假投降骗过起义军的耳目后,即暗中派人与延岑密密商定,只要延岑继续率军前来攻打逄安军,他就在起义军内部里应外合,李宝鼓励延岑说,“子努力还战,吾当于内反之,表里合势,可大破也。”

延岑收集残兵败将,经过整顿,赤眉营中有李宝为内应,镇定了下来,重新向逄安军挑战,逄安等将领以为延岑乃前日败将之军,定不堪一击,故都争欲立功,全部出营与延岑对阵。逄安等与延岑战罢返回营地时,李宝早已将赤眉军的全部旗帜换了下来,而插上了自己的旗帜,赤眉军经过一天的战斗;已经十分疲乏,忽然看到自己营内全部换成了敌人的旗帜,上下都深感震惊,部队立即混乱惊走,这时延岑乘势猛攻而来,起义军更加混乱。“自投川谷,死者十余万”,逄安只率数千将士,脱险返回长安,十多万精兵经此一战,几近被全部歼灭。

第四,赤眉军撤离长安东归与刘秀的对策

赤眉军由今甘肃、宁夏等地返回长安,势力已较前大减,及至杜陵一战,十万精兵被歼,又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这时三辅地区又遇上大饥荒。据《后汉书?刘盐子传》记载:“时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各地的豪强地主,聚众以为营垒,坚壁清野,以断绝长安的粮食供应,来困扰赤眉军。赤眉军无计可施,只得第二次被迫做出撤离长安的决定,东归关东地区。于是,赤眉军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二年十二月,共二十多万大军离开京师,向东进发。

刘秀集团在平定河北地区和河东、河西。河内等地区的同时,对赤眉军的发展和动向就极为重视,把自己的战略重点转移向赤眉起义军,时时注意寻找战机,消灭这支唯一可以与刘秀争夺天下的武装力量。

刘秀当初派邓禹执行进兵关中,伺机夺取长安的战略行动,由于邓禹军与赤眉军两次作战,两次大败,而没有实现。同时邓禹军对关中遍布各地的大小割据势力,也未能平定,以致造成了“战数不利,归附者日益离散”的不利局面。故刘秀不得不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一月召回邓禹,以将军冯异代替邓禹执行抢占关中,消灭赤眉的任务。刘秀对冯异进占关中对抗赤眉军的基本策略和战略作了详细交待。刘秀告诉冯异说:“三辅地区,遭受了王莽更始之乱,又受到赤眉延岑战乱的祸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均遭到严重的损失,无人给他们以任何保障,现在派你去征讨各种叛逆势力,对归附降顺者,把首领集中到长安去,对于他们的部众士卒,则遣送回故乡,从事农业生产,并且要毁掉现有营垒,以免他们又聚众割据。”同时还告诉冯异,征伐各种势力,不在于略地屠城,主要在于平定他们的势力,妥善地安托他们。刘秀判明了赤眉军东归的情况后,为更顺利地镇压赤眉军,即对邓禹说:不要与穷寇争锋拼命,赤眉已日渐处于绝境,他们没有粮食,肯定要向东方来,我以饱待饥,以逸待劳,很容易消灭他们,你千万不要轻率与其交战。刘秀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赤眉军,在其进占洛阳后,针对赤眉军东进,采取了以下部署:

(一)破奸将军侯进率军进驻新安地区;

(二)建威将军耿弇率军进驻宜阳地区;

(三)大司马吴汉统率的大军集结于洛阳附近地区。

这样,刘秀集团对赤眉军的东归,便形成了一个南北待击,中间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的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第五,赤眉刘秀两军作战序列

一、赤眉军

统帅:御史大夫樊崇

幕僚:式侯刘恭

丞相徐宣

左大司马逄安

右大司马谢禄

大司农杨音

卫尉诸葛坎

总兵力:二十四万人左右。

赤眉军的兵力,在第一次撤离长安西进时,还号称百万之师,在西北阳城番须因天降大雪,冻死一些士卒,沿途又散失一些人马,绿林军将领廖湛又带走十八万兵马进军汉中,加之杜陵之战被延岑歼灭十万之众,所以赤眉军兵力锐减至约二十四、五万人。

二、刘秀军

统帅:汉光武帝刘秀

西路军:征西大将军冯异

大司徒邓禹

车骑将军邓弘

兵力:约七万人左右。

南路军:建威大将军耿

破奸将军侯进

洛阳地区机动军:大司马大将军吴汉

建义大将军朱佑

骠骑大将军杜茂

廷尉岑彰

执金吾左将军:贾复

扬化将军:坚镡

偏将军:王霸

骑都尉:刘隆

骑都尉:马武

骑都尉:阴识

兵力:二十余万人。

刘秀军总兵力:约二十六万至三十余万人。

刘秀集团参加崤底战役的总兵力,无确切根据可查。但依据其各部分的实力推算,大致可以得出上述概略数字,邓禹所部,初入关中为两万人,后来虽有较大发展,但几次战败,损失了一些部队,渡过黄河后大概最多也只能拥有三五万人;冯异指挥的魏郡、河内、河南等郡兵马,估计也在四万人左右。东路军及其洛阳地区的机动力量,大致约在二十五万左右。

第六,赤眉刘秀两军作战策划

一、赤眉军

赤眉军建世政权二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二年九月,赤眉大军返回长安后,形势日趋恶化,南有延岑的重兵,北有刘秀集团的邓禹之军,陇上又有隗嚣的军队,加上三辅地区地主豪强势力的捣乱破坏,屯积粮食,坚壁清野,因而,当即做出了东归的决策。赤眉起义军的御史大夫樊崇,丞相徐宣等认为,刘秀集团正忙于建都洛阳,派兵向周围扩张势力,在中原地区脚跟尚未站稳,所以,赤眉回军关东,遇到的敌对力量很可能不会太大。故作出了以下东归作战策划。

(一)放弃攻击渭北的邓禹军;

(二)不再攻击延岑的部队;

(三)准备打击冯异的西路军;

(四)出函谷关后,仍按入关的路线东进,然后往东南方向发展。

二、刘秀军

刘秀集团根据赤眉军原先的入关进军路线分析,认为赤眉东归也有可能仍经过颍洛之间,于是预先在洛阳、宜阳、新安等地布设了重兵,准备在颍洛地区将赤眉军这股威胁刘秀称帝的最强劲的敌人彻底歼灭,刘秀集团的作战策划如下:

(一)如果赤眉军走西路,即经过灵宝、新安、洛阳之线,则宜阳的建威大将军耿率军驰往新安,与新安驻防军破奸将军侯进部共同攻击赤眉军。

(二)如果赤眉军走南路,即经过弘农郡,走宜阳,则侯进率新安驻军驰往宜阳,与宜阳的耿军共同击灭赤眉军。

(三)位于洛阳的重兵集团由吴汉,朱佑、杜茂、贾复、坚镡、王霸等统率的六军和由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等率领的边境突骑部队,准备向两个方向机动支援。

第七,华阴湖城附近的作战

汉光武帝二年(公元26年),赤眉建世政权二年十二月,赤眉大军离开长安,沿华县、华阴之大道向函谷关进军。

此时刘秀集团的冯异所率之军,也正沿西路向函谷关且战且进,冯异军沿途招降的割据势力有:

割据称雄于渑池地区的霍邬等军;

割据称雄于陕城附近地区的王长等部;

割据于湖城附近地区的惠等部;

割据于华阴附近地区的阳沈等部。

这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由于与刘秀集团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冯异军兵锋所至,都纷纷归降,使得冯异军进展顺利,通行无阻地越过了关中门户函谷关,进抵华阴地区。

赤眉军樊崇等接到冯异率汉军到达华阴地区的消息,即派出兵力,进击冯异军,两军交战于华阴附近地区,双方作战达数十次。相持六十多天,互有胜负。这时赤眉军内部发生了刘始等人带领五千多起义军士卒投降冯异军的事件,对赤眉军土气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赤眉军仍在积极准备与冯异军作战。

邓禹奉刘秀之令,被征调东归的过程中,曾数次率领疲惫饥饿之土卒与赤眉交战,均遭失利,于是率领他的车骑将军邓弘等领兵由黄河以北的芮城,渡过黄河,到达黄河南岸的湖城,企图占据崤函地区的有利地势,再与赤眉军较量。邓禹军渡过黄河后正巧与冯异自华阴东撤的部队相遇,而合兵一处。邓禹于是约请冯异共同进击赤眉军。但冯异根据自己与赤眉交战多天的体会,深感赤眉军尚十分强大,还不到决战的时机。因而对邓禹等说:“我与赤眉军交战数十日,虽然俘获了他们一些勇敢善战的将士,但其实力仍然很强大,暂时只能够用恩信诱骗他们,如马上去攻打他们,则很难取胜。现在汉帝已命令各路大军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新安一带)挡住了赤眉军由西路东归的去路,命令我率军西进攻击他们,这种两面夹击的战略,必定可以一举击破赤眉军,这是万无一失的决策!”邓禹、邓弘不听冯异的劝阻。邓禹决计向赤眉进攻,命令邓弘军首先向赤眉军进攻。

赤眉起义军御史大夫樊崇、丞相徐宣等人都清楚地知道邓禹军兵疲粮尽、战斗力不高的具体情况,因而在得知邓禹又将率军来攻的消息时,便将一些运粮大车都装上泥土,泥土上面覆盖一层豆类食物,预备引诱敌人抢粮,再乘他们抢粮混乱之机,一举消灭他们。赤眉军布置妥当,便与邓弘军交战,赤眉军与邓弘军激战到午后,伪装战败,向后撤退,丢弃大量运粮车辆,邓弘部卒饥饿难忍,争先恐后地抢运粮车上的豆子,阵势大乱。赤眉军这时立即返回,进击邓弘军,将邓弘部队打得溃不成军。

冯异、邓禹见邓弘军惨败,冯邓两人即率领兵马前往援救邓弘,与赤眉军交战后,曾一度击退赤眉军,冯异以士卒从早晨战至午后,都很疲乏饥饿。建议邓禹收兵,暂行休整后再与敌人交战。但邓禹却错误地认为,眼看就要战胜赤眉军,断然拒绝冯异的意见,继续向赤眉军进击,结果赤眉军重振军威,大败邓禹冯异军,斩杀邓禹军三千多人,全军崩溃,四散逃命。邓禹只带了二十个骑兵逃回宜阳,冯异丢弃乘马,爬到一个荒山坡上,仅带着几个士卒,逃回营内,收其残兵败将,进行坚壁自守,赤眉起义军取得了华阴和湖城附近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第八,崤底战役的作战经过

一、崤底战前双方的作战准备

冯异逃回营内之后,虽然遭到惨重失败,但却没有丧失战斗意志,决心重整旗鼓,以与赤眉军再战,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收容邓禹和自己溃散的将士,将他们统统编入自己的部队,加以整顿,很快组成了新的战斗序列。(二)加修营垒,拒绝敌人的挑战,坚壁自守。(三)招降附近营堡之内的割据势力,收编地方武装,补充和扩大部队。冯异经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部队不但恢复了元气,补充上了损失的兵员,而且还扩大了部队的数量,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为崤底战役打下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赤眉起义军于湖城作战胜利后,没有注意招降和收编冯异、邓禹的部队,给了敌人重新收拢集结的机会,同时也没有注意休整自己的部队,备足下次作战的粮食。作战六十多天后,拉着饥饿疲惫的队伍,急急向东方开进,只想早日返回东方,忽略了对前方可能出现的敌人数量及自己的战略策略的研究。这就使赤眉起义军,在缺乏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仓卒进入了预想不到的崤底交战。

二、赤眉军崤底的战败

汉光武建武三年(公元27年),赤眉军刘盆子建世三年闰正月,冯异已完成崤底战役的一切准备工作,他命令一部分部队穿上赤眉军的服装,预先埋伏于有利地势之下,然后派出部队去如期向赤眉军挑战。赤眉军樊崇等于拂晓派出一万余精兵,首先与冯异的先头部队交战,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冯异军伪装成渐渐抵挡不住赤眉军的攻势,这时冯异却只派出很少量的部队前来支援,造成了赤眉军误认为冯异兵少势弱的错觉,于是,起义军即出动主力部队,全力向冯异军猛攻。

冯异军见赤眉军主力投入作战,也随即将自己的主力展开,迎击赤眉大军。双方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伤亡,战斗持续到午后,赤眉军的攻势逐渐出现减弱的趋势,冯异看到时机成熟,遂命令埋伏附近的部队出击。这些伏兵由于穿着与赤眉军相同的服装,而且又来势汹涌,使赤眉军分不清敌我,阵势立即大乱,纷纷向崤底撤退。冯异随即挥军向崤底进击,逐渐压缩包围圈,将赤眉军男女八万余人于崤底击破俘获,这是赤眉军自杜陵战役以后,第二次最大的失利,遂使崤底战役成为赤眉军彻底失败的前奏。赤眉起义军遭此严重失败后,还剩下十余万兵力,在樊崇等统率下,急忙向东南方疾走。

三、赤眉军的彻底失败

汉光武帝刘秀得知冯异大败赤眉军后,十分欣喜,对冯异大加赞赏,并立即调动重兵堵截围歼赤眉军的剩余部队。当刘秀得知赤眉军向东南疾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之韩城)的情况后,立即亲率汉军主力大军,也向宜阳疾进,刘秀到达宜阳后,确定了以下的作战部署:

(一)前军:由大司马吴汉统率,全部为刘秀集团的精锐之师。

(二)左军:这是刘秀集团的骁骑部队,由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统率指挥。

(三)右军:由大将军朱佑,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等统率。

(四)中军:这是由刘秀直接控制的机动部队,包括建威大将军耿、骠骑大将军杜茂、执金吾左将军贾复等部。

刘秀集团将兵力部署妥当之后,即严阵以待,等侯赤眉军的到达。

赤眉起义军在崤底失败后,正向宜阳疾走,突然在前进的路上与刘秀的大军相遇,这时粮尽力竭的起义军,自感没有可能突破刘秀以重兵布成的阵势,如勉强进行战斗,肯定会遭到无谓的伤亡,于是决定向刘秀投降,遂出现了赤眉农民起义军战争史上最令人悲痛的一页。

当时樊崇等派出式侯刘恭为代表,前去刘秀营内谈判投降事宜,《后汉书?刘盆子传》对赤眉军屈辱投降和刘秀以封建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胜利后的傲慢态度,均有较详细的记载。

刘恭见了刘秀说:“刘盆子带领百万之众向陛下投降,陛下如何对待他们?”刘秀回答说:“可以免除他们的死罪”。于是樊崇与刘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多大臣将军便开始投降,将汉代的传国玺绶、更始的七尺宝剑等交给了刘秀。赤眉军交出了自己的兵甲,堆积起来与雄巍的熊耳山一样高。

第二天,刘秀大军在洛水边上列阵,让刘盆子君臣观看,以向他们示威,刘秀对刘盆子等说:“自知当死不了?”接着又以挑战的傲慢态度对樊崇说:“你不觉得投降后悔吧?我现在可以让你重新把你的队伍集合起来,咱们正式做一次较量,以便决一胜负,我决不强迫你投降。”樊崇没有答话,但丞相徐宣却奴颜媚骨地说:“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

至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刘秀以樊崇。逄安继续谋反罪,将他们杀害。

崤底战役评述

起兵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的赤眉起义军,至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经过近十年的英勇奋战,靠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自己的力量,打败了腐败透顶的新莽王朝的反动军队,摧毁了更始刘玄政权,建立了农民起义军为主体的汉政权,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但由于地主豪强势力的反抗,刘秀集团的残酷镇压,于崤底一役,终于最后失败。

崤底战役所以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冯异也因此而被封为名将,倒不是因为冯异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惊人的指挥艺术,而实质在于借此向所有反抗封建王朝的人们宣告,反抗者必然遭到覆灭的下场。

崤底战役的失败,战场上直接的原因是赤眉起义军上了冯异的诱兵之计,继之又没有侦察清楚刘秀集团布设重兵的动向,导致了一步被动,步步被动,失去了在当时可能取胜的基本条件。

以崤底战役为终结的赤眉的失败,在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上留下了令人心的悲壮的一页。但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在那个时代纯粹的农民起义既获得彻底胜利,又能长期巩固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何况赤眉军在夺取政权的前前后后又发生了一系列致命的失误,这就更难避免失败的命运。

赤眉起义军夺取了长安,摧毁了更始王朝,应该说是取得了起义战争的彻底胜利。但这个胜利,却由于它的失误转瞬即逝。

其一、赤眉军占领长安之后,既没有彻底肃清长安城内的反对势力,也没有平定关中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就使新建立的建世政权,始终处于敌对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名为取了天下,实际上则形成了只有长安孤城一座的孤立局面。关中尚且如此,全国各地的反对势力就更加强大了。

其二、赤眉军没有更高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他们对于先占哪里,后占哪里,对待哪一类敌人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胜敌人之后,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等,均没有全局在胸的筹划。而这些问题,对取得任何一次战争的胜利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战前慎重决定,在战争中坚持贯彻实行,否则,就会使自己的行动陷入盲目之中,即使取得战争的胜利,也难免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其三、赤眉军两次放弃长安的西进和东进,是极其严重的政略和战略错误。赤眉军第一次占领长安,已经摧毁了更始政权,尽管当时的局面相当困难,但总的来讲全局的形势对赤眉政权极为有利,只要能够想方设法,采取得力措施,有可能暂时站稳脚跟,巩固下来。但他们却贸然出走,进入贫穷严寒的甘肃高原,当在甘肃吃尽了饥寒疲惫之苦重回长安之后,又不思在长安长住久安之策,再次放弃长安东归。这除了更加助长了敌人疯狂地反对和扼杀这个政权的气焰之外,也自然会给农民百姓造成极为不良的心理上的影响,无法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合法的、稳固政权的基本形象。这样的政权不管打着什么旗号,也难以获取支持自己生存需要的基本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其四、赤眉军只管作战,不搞政权建设,形成无休止的流动状态,他们没有政权建设观念,攻占一地,大军一走,就放弃一地,既使流血牺牲的胜利战果,一次一次地付诸东流,又使自己没有可靠的后方,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几乎无异于典型的流寇主义者。这与刘秀集团首先占领河北,再扩及河内,河东、河南,并且把河北做为刘邦时期对待关中的地位一样地苦心经营,赖以做夺取天下之本,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种种因素说明,赤眉军最后终于失败,当属于历史的必然,难以依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47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