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讲历史—— 秦始皇留下的危局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3 20:50:16 0

五十万人筑长城、七十万人盖骊山陵,又有几十万人沿着路线修“驰道”,这些人都从经济生产体系中游离出来了。这么多人被拉出来成为刑徒,既有的生产体系和邻里安全系统还可能维持吗?而且这么庞大的刑徒部队,所到之处又必然对当地造成大骚扰,毕竟要他们工作,不能不给他们吃、喝,不能不让他们活下去。除了生活必需条件之外,他们还要有工具。这些需求又压在已经被破坏了的生产体系上,造成更大的伤害。

秦的灭亡可以溯及陈胜、吴广,这二人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他们带领着“徒属”赶路,“遇雨失期”,赶不上规定的日期了,“轻罪重罚”的制度下,迟到了就要被杀,于是与其去赴死,还不如干脆逃亡起义吧!

他们一反,立即引发了连环效果。一个效果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为什么“苦秦吏”?因为“秦吏”最大的作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管律令、执行律令,也就是将人民罚为刑徒,造成妻离子散的惨况。而本来靠连坐法建立的严格的邻里组织,又随着刑徒大量离去而近乎解体了,也不可能发挥牵制、抑止骚动的作用。

另一个效果则是因为刑徒满天下,造反了的刑徒很容易就能遇到别的刑徒队伍,很容易煽动其他的刑徒也同样杀其官长逃亡。于是,本来区区几十个人的叛逃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壮大为几百人、上千人。这也是“以刑致刑”带来的自我毁灭,若照原本法家的设计,每个人都乖乖绑在土地生产与邻里系统中,谁敢去参加叛逃刑徒的起义?小部队的骚乱,很快就能被追捕、镇压了。

刑徒成了帝国中最难控制的变量。刑徒的规模成长到一定程度,制造出刑徒来的制度再也管束不了刑徒,这套制度也就运作不下去了。这是秦帝国快速灭亡最根本的原因。

秦之灭亡,亡在系统内部的严重矛盾。巨大的工程,表面上看有助于帝国的统一,然而动员如此规模的劳动力,破坏了帝国内在的生产与社会体系,是真正“动摇国本”的可怕力量。秦始皇只看到了刑徒带来的建设方便,可以大肆兴建阿房宫、骊山陵,却看不到其致命影响。

秦快速灭亡,还有一个因素,是始皇帝早逝。这也是始皇帝自己没想到的。秦始皇49岁去世,年纪不算大,不过说他早逝,更重要指的是他的心态,他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死亡的问题。

秦始皇一度相信方士,积极寻找长生不死的方药,多次受骗后绝望了,愤而坑杀方士,但他仍然没有接受“人必有死”的事实,持续兴建骊山陵就是明证。他相信,或说他希望,活人的世界和死人的世界之间,有着某种连续性,可以借由这连续性让他“虽死犹生”。

骊山陵的基本建设原则,其实就是尽可能完整复制秦始皇活着的现实环境。为什么那些兵马俑每一具都有独特的面貌,而不是以一个模子统一造出来?因为在现实里没有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复制现实,也就要确保地底下的人也不会有哪两个长得一模一样。

几千个真人大小,各有相貌、身材特色的陶俑,不会是不小心造出来的。发展出这样的工匠技术,投入这样的资源,背后必然有着强烈的信仰支撑。那信仰是死后的世界要重现活人的世界,活人各有相貌、形体,马各有肥瘦,那么在死后的世界里,人也一样要各有相貌、形体,马也要各有肥瘦。

这是秦始皇抓住的最后希望,他期待自己还能活在那个死后的世界里,他要确保那个世界尽量延续这个世界,让他不过就只是从这里到那里,在不同的时空中移动罢了。显然,他完全无法接受死亡带来的生命断裂,不能接受、不能想象人死了就和活着的这一切都没有了关系。

因为从来不相信自己真正会死,所以这样的人也就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死后的帝国做任何安排,甚至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敢去考虑他死后的事。所以不管他以任何方式死去,从帝国统治的角度看,他必定留下了一个没有准备、措手不及的混乱状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41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