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秦崩汉兴——李斯重读《韩非子》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09 00:10:07 0

李斯懂得,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权力高于政见,与道德无缘。在权势利害和政治主张冲突的时候,权势利害优先;在权势利害与道德伦理不合的时候,抛弃道德伦理。

李斯不能理解二世的烦恼,无法作适宜的引领疏导。李斯是实干的政治家,长于权衡利害的政客,他在二世的下书中更多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不安。二世皇帝在下书里有如下的质问:“身居三公高位,何以致盗贼如此?”谴责的矛头,已经直接指向他了。李斯紧张了,他感到杀伐的危险。李斯再次仔细阅读二世皇帝的下书,开始体会和揣摸。

二世皇帝下书引用韩非子的话展开。《韩非子》一书,在秦王朝宛若政治教科书。始皇帝在世时,读《韩非子》爱不释手,向往赞誉之情,竟然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始皇帝冷峻严厉,深藏不露,从不轻易流露内心,然而,他却曾经在朝议时引用《韩非子》,当着群臣面前动情感慨道:“啊,寡人如果能够面见作者,亲身同他交游,愿遂事成,死也无所遗憾了。”俗话说,楚王爱细腰,天下多饿死。有先帝的推崇,王侯公子,将相大臣,人人诵读《韩非子》,舍《韩非子》不能议政,舍《韩非子》不能施政,庞大的秦帝国,宛若成了韩非子法家主张的实验场。

二世皇帝引用韩非的话,出于《韩非子·五蠹》篇。为了体察二世的行文,李斯再次打开《韩非子》。韩非子说,古代和当今习俗不同,新政和旧政措施有异,如果想用宽大缓和的政策来治理急世乱民,等于是不用缰绳和鞭子去驾驭烈马,实在是不明智的毛病。上古时代,以道德高下较量胜负;中古时代,以智谋多寡较量胜负;当今时代,以实力强弱较量胜负。因此之故,仁义宽政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当今时代,臣民慑服于威势而不心服于仁义,贤君明王必须严刑峻法,诛杀无赦方能治理。字字句句,都是李斯熟悉的话,重温之下,他不禁有寒冷僵硬之感。

李斯与韩非,关系非同寻常。两人同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在楚国时,两人一起在荀子门下学习,成为荀子最为赏识的两位高足。李斯出身下层平民,精明干炼,能言善辩,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施才从政,追求出仕成功和荣华富贵,是他的人生目标。韩非子出身韩国王族,口吃不善言谈,孤僻内向,思想深刻,文辞犀利,是战国晚年第一流的政论家。自从荀子去世以来,对于韩非子的思想文章理解得最深刻的人,对于韩非子其人其事知道得最透彻的人,怕就是李斯了。

韩非子对于人性和权力的分析,冷峻而近于苛酷。在韩非子的眼里,至高无上的是国家权力,君王就是国家权力的绝对体现。君王的意志是公益,臣民的愿望是私欲,二者的逆反相悖,君王为了支配和统治臣民,必须掌握和使用法、术、势三件神器。法,就是治国治民的法律和章程,必须公开;术,就是支配臣下的权术,必须隐秘;势,就是强制臣民服从的政治强权,必须独擅。韩非子说:“权术,深藏于胸中,外面应对物事,暗中驾驭群臣。”施权术驾驭群臣时,可以“握明以问所暗”,“宣闻以通未见”,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情况去查问尚未显露的隐秘,宣布传闻的材料去追究尚未暴露的奸私。询问臣下时,不妨预先设定隐藏的目的,叫作“挟智而问”。“挟智而问”时,可以摆明臣下的过失,诱导臣下的暴露表白,叫作“举错以观奸动”,“明说以透避过”。经如此权术考核,君王手握赏罚两大权柄,封赏功劳,诛伐罪过,致于大治。重温《韩非子》到这里,李斯不寒而栗,禁不住感到脖子上刀刃的冰凉。

“身居三公高位,何以致盗贼如此?”皇帝言辞激烈,指斥的对象,明明白白,无所掩饰地指向自己。举过明说的后面,必有急于查询的阴奸;预先设定的目的,隐藏着诱导的圈套。李斯已经了解到,章邯军消灭张楚政权后,二世皇帝的监察使者分部出巡,开始调查叛乱各地的地方长官,追究玩忽职守、导致叛乱急遽扩大的政治责任。出任三川郡守的长子李由,首当其冲。在御史的调查中,李由遭到严厉查询,受到严重的警告,呈报到朝廷的报告书中,指责的矛头和追究的线索,已经指向李斯。

李斯紧张了,他感到事情后面有看不见的危险和恐怖。李斯在秦国政界沉浮多年,深明政治的底细。他懂得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权力高于政见,与道德无缘。在权势利害和政治主张冲突的时候,权势利害优先;在权势利害与道德伦理不合的时候,抛弃道德伦理。权势利害优先的原则,贯穿李斯的政治生涯。当年,在门主吕不韦的教化恩遇和秦王嬴政的权势之间,李斯选择了后者;在扶苏即位的正统和胡亥篡夺的利益之间,李斯也选择了后者。对待同学韩非子,他出于权势利害的计量,全面接受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坚决阻止韩非子参与秦国政治,直接策划了迫使韩非子自杀的冤案。往事如烟,要在当前。如今的李斯,尽管明白当前安定国家之要在于宽政抚民,及时作政策的转换,然而,为了避祸解脱,他再一次算计求全,做了权势利害的选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2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