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秦汉兴亡——吴楚七国之乱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08 23:14:47 0


吴王刘濞之势

吴楚七国之乱是指发生在景帝即位三年(前154)诸侯国中的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国联合举兵进攻中央的内乱。各诸侯王以实力最强大的刘濞为盟主,在汉帝国内的东南部相互联合,形成了一股对中央政权极具威胁的反叛力量。叛乱爆发初期,汉帝国的中央军队与七国叛军之间实力相当,双方孰胜孰负难以预料。那么,组织起如此强大的反中央联合军的吴王刘濞到底是何方人物呢?

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之兄刘仲之子。汉十一年(前196),高祖亲征淮南王英布,20岁的刘濞从军跟随刘邦出征立功,被封为吴王。其封国面积之广,达3郡53城。被封为吴王之后的40余年,刘濞一直致力于吴国的建设,他举兵叛乱时已62岁,在刘氏一族中为最长者。刘濞是如何治理吴国的呢?主要方法如下。

首先,刘濞下令开采封国内豫章郡(疑为鄣郡之误)内的铜山,招致亡命之徒进行采矿、铸铜的劳作,将铸造的铜币流通于天下。同时,他又令囚徒煮海水制盐,出售给其他国家赚取利益。因此,在吴国,朝廷虽不向人民课税,但国库也始终保持充盈。文帝时期,汉帝国还未出现由中央统一管理的铸币业与制盐业。此外,刘濞召集的亡命之徒都是从他们本籍地逃亡而来的犯人,也就是从其他郡国统治下逃脱而来的流民。“亡命”一词的原义为失去命籍(户籍)的人,即丧失户籍者之意。

吴王刘濞不仅是刘氏一族的最长者,并且通过以上的治国方法使吴国成为各诸侯王国中最为富强的国家。

吴王刘濞因何对中央朝廷起了叛逆之心呢?文帝时期,吴王刘濞的太子入长安觐见,与陪同文帝的皇太子(之后的景帝)博弈时发生争执,被皇太子用棋盘当场砸死。可以说,丧子事件是吴王刘濞忤逆朝廷的起因。

自此之后,刘濞便称病不再履行诸侯王入朝觐见的义务,全心致力于富强吴国的设计与经营。

秦汉兴亡——吴楚七国之乱

图45 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至景帝时期,中央朝廷开始强化抑制诸侯王的政策。而抑制政策的突然强化,进一步加速了以吴王刘濞为盟主的七国联军起兵叛乱的步伐。文帝时期任太子家令的晁错,在景帝即位后备受重用,出任内史(首都长官)后,翌年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在其任职期间,他的一贯主张——削减诸侯王封地的政策得以逐步贯彻,因而激起诸侯国纷纷举起叛旗。晁错曾在公卿、列侯、刘氏宗室集体朝议时,向景帝进言:诸侯王犯罪,不应赦免,而应削减其封地。据说当时除詹事窦婴外,他的进言遭到了朝廷众人的反对。

楚王刘戊第一个被削减了封地,晁错告发他的罪状为:文帝在位期间,文帝之母薄太后去世,全国发丧,刘戊却在此期间奸淫女子。楚王刘戊被免死,但代价是被中央削去封地中的东海郡。不久后,赵王刘遂也因罪被削河间郡,胶西王刘邛被削常山郡。

吴王刘濞听闻这些消息后,预测吴国不久也将被削地,便说服胶西王与其联盟,举起了诛杀御史大夫晁错的旗号。之后,刘濞又说服楚王、赵王加入联盟。而胶西王则去拉拢齐、淄川、胶东、济南、济北的诸侯王,九国联盟就此成立。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朝廷下令削减吴王刘濞豫章(疑为鄣郡之误)、会稽二郡。豫章郡盛产铜矿,会稽郡为制盐地,都是吴国的富庶之地。削藩旨意到达后,吴王刘濞便下令吴国: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

吴王动员了二十余万人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北)起兵,向西进军。同月,胶西王在斩杀了中央的派遣官吏之后起兵叛变,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随之而起。但齐王背离盟约,济北王也因臣子抗命而举兵不成,最初的九国联盟变为了七国联盟。

此外,这次叛乱联盟不仅限于七国,同时牵涉到外部势力。首先,吴王刘濞起兵后,曾派遣使者前往南方以寻求闽越、东越的参战,虽然没有得到闽越的回应,但获得了东越的兵力支援。其次,赵王刘遂还曾向匈奴派遣使者,说服了匈奴入盟。也就是说,七国联盟的作战方针是联合外部势力、从三个方向夹击中央。

举兵后,吴王的军队渡过淮水与楚王军队汇合,继续向西方挺进。同时,吴王还向各地诸侯王传送斥责晁错罪状的檄文,请求诸侯王联合以诛杀晁错,并安排了各部队的进攻路线,立下封赏有功者的约定。另外,胶西王的军队与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的军队汇合,包围了齐国首都临淄。而他们攻打齐国的理由则是齐王背约、脱离盟军。

秦汉兴亡——吴楚七国之乱

图46 吴楚七国之乱的人物关系图

晁错受刑

七国叛乱的消息到达中央后,景帝立刻任命太尉周亚夫为三十六将军之总将,迎击吴楚大军。周亚夫是平定吕后之乱中的功臣太尉周勃(后为丞相)之子,是文帝弥留之际特意留下遗言“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的名将。派遣周亚夫的同时,景帝还命曲周侯郦寄迎战赵王军队,将军栾布抗击齐国诸王(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军队,大将窦婴屯守荥阳以监视齐国、赵国军队。

但窦婴在出发之前,却与袁盎展开密谋,袁盎曾在文帝时期进献过抑制诸侯王的策略。两人经过密谋认定:借朝廷之手诛杀叛军举旗问罪的晁错,是不动一兵一卒便能平定七国之乱的最好办法。实际上,窦婴、袁盎向来同晁错交恶,当时袁盎又离官居家,处于受制于晁错的境地。于是,窦婴向景帝进言,袁盎有解决七国之乱的良策。景帝同意召见袁盎。袁盎谒见景帝时,以所陈之策为秘策为由,请求单独进见。侍臣们退出后,皇帝身边仅剩下御史大夫晁错一人。但袁盎再次请求单独面圣,心存不满的晁错也只得退下。

晁错退下后,袁盎向景帝陈述七国之乱的原因,建议只要斩杀元凶晁错、将削地归还诸侯国,便能兵不血刃地平定七国叛军。但是,晁错在景帝为皇太子时便是景帝的宠臣,斩杀晁错对于景帝而言,可谓于情不忍。但是,面临着要因内乱令万民死还是令一人死以救万民的抉择时,景帝觉悟到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就绝不能有个人私情。默然许久后,景帝同意了袁盎的秘策。

数日后,晁错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由中尉为其穿戴好朝衣(上朝官服)后,被直接带到东市处以腰斩。在文帝、景帝时期畅谈经世之学的晁错,就这样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幕。

窦婴和袁盎用晁错之死换取叛军议和的秘策成功了吗?为了把朝廷已诛杀晁错的消息告知吴王刘濞,袁盎被任命为太常出使吴王军队的阵营。袁盎曾由中央派遣出任过吴国的丞相,与吴王刘濞为旧知。但是,吴王刘濞听闻袁盎作为使者到来,连见都未见。吴王刘濞作为七国盟主起兵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他们所打出的旗号——清君侧、诛晁错。刘濞深知,要解决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除了战争已绝无他途。这是一个历经了汉初的血雨腥风仍大难不死活到62岁的刘氏长老的冷静判断。当他知道袁盎来意时,仅说了一句“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袁盎出使失败,几经险境才逃回了长安。

吴楚七国败北

吴王刘濞指挥吴楚两国大军渡过淮水进入梁国,在棘壁之战中斩杀梁军数万人。梁王刘武为景帝之弟。但梁王还是镇守住了其国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成功地牵制了吴楚大军西进的步伐。另外,胶西王率领的四国联军,虽然将齐国的都城临淄包围,但由于齐王的防御战术与坚守,始终攻城不下。中央军与叛军的战局进入僵持状态。

此时,中央军总将周亚夫得知叛军已经攻至睢阳,便采取了切断吴楚大军粮道的相应对策。他一方面命令军队退至东北部的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保存兵力,另一方面派遣轻兵(轻装士兵)在淮水、泗水的河口一带扰乱敌军,切断吴楚大军与本国之间的运粮道路。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包围睢阳的吴楚士兵开始面临军粮断绝的困境。吴王刘濞便命令军队围攻昌邑,但周亚夫只防御而不迎战。最终,吴楚大军中出现饥饿而死的士兵,逃兵现象也屡屡发生。

意识到形势不妙的吴王刘濞,带着数千人马弃军连夜东逃,渡过长江后,进入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在那里与东越派遣来的军队汇合。但实际上,此时的东越军已经成为朝廷的内应。吴王刘濞最终死在了东越军的诱杀之下,而这距离他起兵之日仅仅两个月。

吴王逃走后,吴楚两军的士兵纷纷投降周亚夫或梁王,楚王刘戊自尽而终。包围临淄的四国联军,耗费了三个月却始终未能破城而入。中央的讨伐军日益逼近,诸侯王只得率领各自军队撤回本国,但都遭到中央军的追杀,各诸侯王皆以自尽而终。如此,七国叛军在举兵三个月后全部覆灭。虽然赵王撤回赵国后固守城池十个月之久,但最终也被将军郦寄的军队攻陷,战败自杀。

平定叛乱后对诸侯国的控制

七国之乱导致汉政权动荡不安,爆发之初甚至出现了双方胜负难料的局面。但尽管如此,这次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就以中央军的胜利而告终,七国诸侯王全部败亡。七国之乱对于国家今后统治诸侯王的政策有何影响呢?

虽然发生了诸侯王叛变的事件,但朝廷将其平定后,并未废除诸侯王制度,它与列侯制度一起被延续了下来。之后,汉朝皇帝的诸皇子也都被分封为王,可以说汉帝国的郡国制度依然如故。但是,针对叛乱后的情况,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新制度。

第一,诸侯王要与其封国的国政分离。在此之前,诸侯国的官吏,除了中央派遣的丞相以外,全部由诸侯王任命。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丞相改称为“相”,与中央机构同名的官职被废除,如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博士等。同时,减少其他官吏人数,封国的政务一律由中央派遣的相职掌。此外,增加中央派遣官吏人数,并且他们的义务不是为诸侯王效力,而是以中央机构官吏的身份行事,并负责监视诸侯王。因此,诸侯王的行动更大程度地受到了中央的制约。

这一改革产生的结果是:首先,诸侯王即便在封国居住,也无法干涉其封国的国政;其次,诸侯王的收入仅限于由中央派遣的官吏在其封国内征收的租税,杜绝了像以往吴王刘濞那样擅自经营制铜业、制盐业的情况。

第二,缩小了各诸侯王的封地。叛乱爆发之前,一位诸侯王的封地可达到数个郡数十城。叛乱平息后,在新封诸侯王之中,即便是封给皇子的国,面积也仅限于十余城。同时,七国之乱以前存在的大诸侯国,在诸侯王死后,通过将其领土分封给各个儿子的方法,缩小了封国的面积。例如,在讨伐七国之乱中立功的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封国原本北接泰山,西达高阳,拥有大县四十余城,然而刘武死后,这样一个大国就被划分为五块,分别封给了他的五个儿子。

完成中央集权化

继景帝之后,武帝即位,他所实行的推恩令将上述分封王国的方针制度化。元朔二年(前127)推恩令在郎中主父偃的建议下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是,以对诸侯王的子弟广施皇恩为名义,规定诸侯王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其子弟,并立其为列侯。换言之,推恩令在名义上是为了普及皇恩,而实质上无疑是有意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地分割缩小。可以说,推恩令的颁布使贾谊、晁错等主张的抑制诸侯王的政策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此外,在武帝时期,为抑制诸侯王,还施行了左官律、附益律和阿党律。左官律是指禁止擅自与诸侯王结为君臣关系的法律。附益律是指禁止诸侯王增加封国赋税以及对封国国民施加其他负担的法律。而阿党律则针对中央派遣到封国的官吏,如相等,在发现诸侯王犯法却不向中央汇报时使用的法律。上文中曾提及,中央派遣的官吏负责监视诸侯王的行动,诸侯王因此受中央控制。阿党律便与此有紧密的关系。

历史上曾有一个关于朝廷抑制诸侯王政策的轶事。轶事的主人公为1968年发掘的满城汉墓的墓主——武帝的庶兄中山王刘胜。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刘胜入朝觐见,在酒宴间突然闻乐而泣,武帝询问其缘由,他回答,因为自己想起了在封国内受到中央派遣官吏的种种严厉监视才不免伤怀。但根据《史记》记载,刘胜实际上过的是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且,在他与妻子的墓穴中还发现了金缕玉衣等数以万千的奢华陪葬品。

秦汉兴亡——吴楚七国之乱

图47 河北省满城汉墓的中室前景 *

* 满城汉墓营造于山腹之中,墓洞全长52米,中室前方有南、北两个副室,图中正面的门为主室入口。发掘于1968年。

七国之乱后,朝廷通过派遣官吏的举措,完成了对诸侯王统治的强化以及对封国的支配。因此,汉帝国的国家体制虽然称为郡国制,但实质上已与郡县制极为接近。很显然,这代表了汉帝国中央集权化的完成以及皇权前所未有的强化。景帝时期所进行的这些改革,为其后即位的武帝将汉帝国的繁荣推向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1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