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明朝纺织业出现雇佣制,从纺织业发展来看大明社会发展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5-09 14:02:59 0 徐一夔

杭州曾经作为南宋国都临安而非常繁荣,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也是贸易的中心,这些都可以从马可·波罗等人的记载中窥得一二。明朝建立已六载,那时在杭州城门外相安里的地方,有一个浙东的读书人也是杭州府学教授暂居此地,叫徐一夔。

	明朝纺织业出现雇佣制,从纺织业发展来看大明社会发展

他家附近有一间丝织坊。纺织机的声音每天晚上都有节奏地响到很晚,每到三更打梆声起(根据季节变化,时间上会有所变化,但是大致都在晚上10点),老板就会领头织工合声结束一天的工作。徐感慨地说“挺有趣的嘛”。

一天(目前尚不清楚是洪武几年)早上,徐去探访这个丝织坊。破旧的房屋中分南北两列排放着四五台纺织机,每台机器前有两个人。一人上下操作经纱织出模样,一人穿过纬纱,两人配合默契地紧张工作。大家都是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徐对于传到外面非常有趣的声音和实际见到的情况之间的差别甚感诧异,于是抓住一个姚姓织工问其原因。

“我受雇在这儿干活,每天得200文钱,老板提供穿与伙食,工资就可以养活父母与老婆孩子。不管什么样的纺织品,只要做事认真,就会有生意。这样,老板就能把收集过来的纺织品推销出去,织工也不用苦于工资迟发或欠发。这样一想,大家即便不说话也能声息一致,跟一个人的声音似的,忘记工作的劳累。”

与这个织工以前一起工作的一个男人,技术很好,赚钱也很多。此人对自己的才智颇为自信,想为政府高官服务,寻找发迹的机会。五年的时间里,他混迹于高官的家奴(隶属于主子的佣人)当中,但始终没有出头之日。终于有一天他因触怒大官而被逐出其家门。那时他已忘记了纺织技术,没有人雇用他,凄惨地死掉了。

徐是一个文人,听了织工的话,以此为教训,学到了“知足”的重要性,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名为《织工对》(织工的回答),记载了织工的语言,被明代经济史专家藤井宏发现,从此在明清经济史专家中广为人知。

从这份14世纪记载了手艺人心态的这份史料中可以读出哪些内容?其一中国先于西方已经出现了工厂手工业的场所,手艺人作为雇佣劳动者工作。这一点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它的先进性受到高度评价。这是从生产方面的理解。那么如果从流通方面来阅读这份史料,能看出哪些内容呢?

纺织作坊里,雇用了十位以上的工人,他们在老板的指挥下工作到很晚,生产出大量的丝织品。这种经营得以成立,是因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做工好的纺织品确实能够卖出去的条件。我们可以认为那里已经有能够准确识别纺织品质量好坏的鉴定能力。其余的虽然掺杂着一些想象,但是否可以认为那个不干织工最后惨死的男人,当初能够为大官所赏识是因为他对纺织品的鉴别力呢?那个男人曾经作为纺织工人从早干到晚,为了赌一把,实现自己的发财梦,他之后做的应该还是与纺织品有关的工作。考虑到明初对江南富庶人家实行的抑制政策,高级丝织品的最大顾客应该是明朝的高官。这个男人大概就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