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春秋和战国的差异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20:43:01 0

复习一下我们以前知道的中国历史,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战国七雄”则是齐、秦、楚、燕、韩、赵、魏。普通人一看就知道这两者之间的绝大差异,“五霸”在春秋时也写作“五伯”,是五个人;“七雄”就不是人了,是七个彼此互相攻战的列国。

为什么不是“春秋五雄”?因为春秋时期还有很多国,周天子式微,封建制度不足以维系国与国之间的秩序,所以陆续有强人崛起,承担了“伯”或“霸”的角色,当老大爷,代替周天子维持秩序。他们出身大国,掌握了强大武力,然而他们维持秩序的原则,至少表面上仍然要讲究封建规矩。你欺负弱小,老大爷就瞪你一眼,让你把手脚收回去;你说话不算话,老大爷就带兵到你边境上,逼着你遵守协约;你们两个为了这事那事吵得不可开交,老大爷就主持会议,在会上大家把争执解决。充当“伯”或“霸”的老大爷,还不是完全靠自己的武力,他经常联合其他国一起来干预、协调,维持和平秩序。

“伯”或“霸”是春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突显了他们个人的能力与威望,和上一章提到的个人精神昂扬高涨的时代特色互相呼应。

那为什么到了战国,就没有“霸”,没有老大爷了呢?封建制度进一步萎缩,越来越多小国被并灭了,上百个国慢慢地减少到只剩下十来个了。这些仅有的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封建秩序下的一分子,而是一个新列国局面中的角色。个别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取代了原本全面的封建网络。

以国为单位,国与国的关系高于一切,尤其是高于原来的宗法规范,宗法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亲族关系——不再有意义,这是从春秋到战国的关键变化。春秋时期,不管大国小国,彼此交涉时要先看国君之间的亲族关系,我和你在亲族谱系上有怎样的相关性。到了战国,没人在意这些了,地理交接、区域分布,更重要的,武力大小,才是国与国往来的主要考虑。

战国时期,韩和秦之间的关系牵涉彼此的国家条件——农业生产状态、人口多寡、边境防卫设备、武力动员配备,乃至策士能提供的计谋高下。相对地,两国国君的关系无关紧要。这是列国之间赤裸裸的竞争,不再受到封建亲族的约束,也没有了封建礼仪的约束。

在“春秋五霸”中,有一个奇怪的人物——宋襄公,在历史上留下了奇怪的记录。宋襄公带兵和楚国军队在涿谷会战。宋军先完成了列阵,楚军还在渡河。宋的右司马购强赶紧建议:“楚军人数比我们多,如果现在趁他们还没准备好列阵就进攻,一定可以将他们打败。”宋襄公回应:“君子说:‘打仗时不杀已经受伤的,不捉阵中年纪大的,不将人推入险境,不乘人之危,还没有列好阵不能进攻。’楚军还在渡河我军就攻击的话,是破坏规矩的。就等楚军都过来,都列好队了,我们再进攻。”右司马还不死心,又劝:“不能只顾规矩,就不顾宋的子民啊!”宋襄公火了,命令:“你立即回到行列里去,不然我就以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只好退了回去,楚军这时也准备好了,宋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伤,三天后因伤去世。

这样的人,怎么能成“霸”呢?哪有一丝一毫的霸气?不,放回历史环境中,我们应该看出来的是:正是这种人、这样的个性与坚持,才会成“霸”。那个时代,大家打的仍然是“有限战争”,战争仍然具有高度的仪式性,绝对不是毁灭性的。那个时代,战争还有规矩,而且规矩还很重要。放任大家都不守规矩,天下必然大乱,因而尽管野心高涨,各国国君为了自保,为了不要陷入恐怖的无序争战状态中,也会愿意支持像宋襄公这种坚持规矩的人来当“伯”,成为教大家如何遵守秩序的老大爷。

但这样的事,战国时期的人非但不可能认同,而且根本无法理解。《韩非子》书中记录宋襄公这件事时,明显是带着嘲弄、批判态度的——怎么会笨成那样,白白放弃打胜仗的机会,以至于还赔上自己的命?《韩非子》的时代,没有什么比打胜仗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了,至于规矩,早就被丢入历史的纸篓里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0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