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20:42:56 0

这些人、这些故事有一个耀眼的共通之处,赴死的这些人都不是为了应和外在的什么压力,不是被别人、被社会逼着去自杀的。用这种方式赴死,是他们自主的选择。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礼教杀人”之下的牺牲者,不是死于礼教的压迫之下。

那是他们的个人选择,而即使是如此极端的选择,在那个时代都是被尊重的。孔子从柴高逃离卫国的选择意识到“子路死定了”时,他的心情是担忧的、难过的,然而其中既没有对子路的选择,也没有对柴高完全相反的选择,有任何责备之意。他只是知道,子路一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那是子路自认作为人的原则。

只要好好读过《论语》,你就会知道孔子弟子个个都有不一样的个性。这又显示了春秋时代的另一个后来在中国历史中被掩盖、遗忘了的特色,那就是强烈的个人个性发展的时代。这也符合迪尔克姆在《论自杀》书中的主张——个人精神越强,越是强调个人主见的社会,自杀现象越普遍。虽然孔子看重礼,但他所说的礼真的不是后来的礼教。礼教是集体式的,抹杀个人、压抑个人内在真实情感的,孔子追求的礼比礼教要难得多,也理想化得多。孔子要的,是人从自我内在中发出对于礼的信念,不是勉强地遵从礼,而是真心感受,甚至享受礼的秩序与原则。

个性的昂扬、个人精神的强大,当然和封建宗法的没落、倾颓有关。封建将人摆放在亲族网络的位置上,位置决定了人,位置比人重要。到了春秋时期,这样的安排维持不住了,人纷纷从位置上解脱出来,无法由位置来决定人该过怎样的生活,你必须自己认真地重新思考、重新决定。

区别孔子的礼和后来的礼教,也就是用一种“求异”的眼光看到的中国历史。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而且还能让历史带给现实更大的刺激与参考。我们可以试着去体会有信念的生活,在生活中追寻一些更高等级、更具超越性的原则,也可以换个角度问问自己:我作为一个人的理由与条件又是什么呢?

古希腊历史也留下了许多自杀的故事,而那个社会、那样的文化,也有昂扬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原则信念。古希腊人相信的“悲剧”就是强大个人精神之下的产物。他们的悲剧指的是人无法改变命运,命运的力量极大,连神都必须屈服于命运之下,而人活在世上往往就是不断被命运和神摆弄来、摆弄去。但人明明知道改变不了命运,也斗不赢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却无论如何都要反抗,都要挣扎。这种终究要失败的努力,这种总不肯屈服的情绪,构成了悲剧。

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份悲剧性高于人的生命,失去了这份悲剧性,乖乖地、被动地接受命运与诸神的操弄,那么人就不再是人,就失去了人的根本价值。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彰显自己不愿乖乖接受安排活着,比活着本身更重要。戏剧《安提戈涅》一开场,就是主角安提戈涅不理会禁令,去替弟弟收尸,她宁可被杀也要做她认为应该做的事。苏格拉底以他的思考与智慧,得罪了雅典城内的庸众,最终被判死刑,一直到喝下毒酒,他没有流露出一点后悔,更没有一丝对活着的留恋。

形式上不一样,但这种认定原则,为了原则随时准备好咬牙不要命的态度,在中国的春秋时代出现,也在希腊辉煌的古文明中出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07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