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趣说宋朝300年——外患难除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14 20:30:45 0


西北狼

改变寇准命运的那封奏章,讨论的是党项人侵犯边境的问题。

党项人,原是羌族(也有说鲜卑)的一支,又称党项羌,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方少数民族。党项人原本居住在青海东南、四川北部一带,唐朝的时候,逐渐迁移到甘肃、陕西北部一带。

唐朝末年,党项人趁着中央政权统治力衰落,开始在西北一带拓展势力。唐僖宗咸通十四年(873),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宥州,自封宥州刺史,攒起了第一份家底。五年以后,席卷全国的黄巢起义爆发,拓跋思恭积极帮助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又浑水摸鱼捞了不少地盘。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李唐朝廷为了感谢拓跋思恭,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也称夏州节度使),管辖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五个州(位于今陕西省北部),同时把国姓“李”赐给他。从此,党项首领从“拓跋氏”变成了“李氏”,党项人正式成为盘踞在西北的一个地方政权。

到了五代乱世,不管中原政权由谁当家,党项人一直明里称臣纳贡,暗里扩张势力,经过半个世纪经营,力量越来越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忙着南征北战,对党项人的态度以笼络为主。党项人也很友好,当时他们的首领叫李彝兴,听到宋朝建立的消息,立刻派人送来三百匹马表示祝贺。

来而不往非礼也,赵匡胤回赠了一条裤带给李彝兴,把他感动得一塌糊涂,表示要一直臣服宋朝。

三百匹马换一条裤带?就算是爱马仕也没那么贵,可李彝兴还觉得自己赚了大便宜。这倒不是人家缺心眼,只因那条裤带的价值绝不可以用钱来衡量。

赵匡胤为显示对李彝兴的荣宠,命令工匠为他专门定做一条玉带(用玉片装饰,挂在腰腹部的带子),还特地找来党项使者问李彝兴的腹围有多大。使者告诉赵匡胤,李彝兴是个胖子,腹围大得很(得费不少玉)。赵匡胤听了,打趣地说:“你们的首领真是个有福气的人。”

在古代,挂腰带是讲究级别的,有人能挂金带,有人能挂银带,平头百姓就老老实实搓根绳子捆一下吧。只有亲王、宰相级别的官员才配享受玉带。李彝兴拿到那根玉带,等于是宋朝承认了党项政权的合法性,他们可以继续在西北维持割据状态了。

党项和宋朝的友好状态一直维持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平静终于被打破,因为一个人的入朝。

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定难军留后(代理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来到开封,朝见宋朝皇帝赵光义。

李继捧是党项人的第九代首领,他这次进京朝见,完全出于无奈。当时,李继捧刚刚从兄长那里承袭首领的位置,在党项李氏家族里,他的威望不够高,得不到大伙的支持。于是,党项李氏政权因争夺权力而发生了内乱。

李继捧的一个叔父,名叫李克文,直接把状告到了赵光义那里,声称李继捧没资格担任定难军留后,建议赵光义把李继捧叫到开封去。要说这位李克文的要求确实太离谱,党项政权只是名义上臣服宋朝,首领从来都不亲自觐见中原皇帝,他这么一说,等于是把李继捧往火坑里推,自己好留下来当老大。

按照常理,宋朝不该搭理李克文的申请,因为那是党项人自己的事情,不管他们斗得怎么样,朝廷只要给最后的胜利者发一张任命状,象征性地确认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多管闲事。

可赵光义却动起了心思,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收回党项人地盘的好时机。当时,他刚刚利用“金匮之盟”化解了统治危机,高粱河战败的阴影已经散去,建功立业的想法又萌生出来。党项人所辖的五个州已经脱离中原政权近一个世纪,赵光义想借机将它们收回,成为宋朝的真正领土。

于是,赵光义答应了李克文的要求,请李继捧入朝觐见。

接到诏书后,李继捧极度郁闷。去吧,自己很可能步钱俶、陈洪进后尘,不去吧,属于违抗命令,即便赖在自己地盘里,也受尽族人的排挤。

李继捧最终还是来到了开封,他思前想后,觉得反正是没好日子过,干脆一咬牙,主动要求把五个州的土地都献出来,由朝廷直接管辖,自己也留在开封不回去了。

李继捧的表态有点赌气的味道,却正合赵光义的心思。他当即答应李继捧的请求,组织军队官员马上去办理接收工作,同时下令,让党项李氏贵族成员都移民到开封来生活,包括那个告状的李克文。

不少党项贵族虽然对李继捧不感冒,但没想到事情会闹到这个地步。可宋朝的监护军队很快赶到了家门口,他们只能背井离乡赶赴开封。

到目前为止,赵光义的趁火打劫之计进行得很顺利,不费吹灰之力,却收回了五州八县,看上去十分划算。

然而,就在大批内迁的党项人中,有一个青年党项贵族并不甘心将祖辈挣来的土地拱手让人,他对宋朝的吞并政策恨之入骨,决定寻找机会收复故土。

李继迁!

他像一束失控的火苗,从此点燃宋朝西北边境的通天战火。

打不死的小强

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他给祖上几代都封了尊号,并认李继迁为太祖。

这个被李自成追认为太祖的李继迁,就是让宋朝头痛不已的党项首领。

李自成,一个汉人,怎么就冒出一个外族祖先呢?但我们还很难说他是故意傍名人,因为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李继迁寨,而这个“李继迁寨”,就是因李继迁曾经长期居住生活而命名。换句话说,两个猛人生长在同一个地方。

党项人经过岁月的磨洗,逐渐汉化也很正常。所以,李自成和李继迁有没有血缘上的联系还真的很难说。

可有一点十分肯定,两人的命运十分相似,都是跌宕起伏、壮怀激烈。

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

史书上说,李继迁生下来就有牙齿,十二岁的时候因射死一只老虎而名声大噪,就在射虎成名那一年,他被任命为“管内都知蕃落使”,成为党项人中最年轻的将领。

李继捧献出土地的时候,李继迁才二十岁,当时正在银州。按照规定,李继迁也在迁徙人员之内,但是,他对宋朝安排的强制搬家活动十分抵触,于是,就找来谋士张浦等人一起商量。

李继迁一上来就慷慨激昂地说道:“老虎不能离开山林,鱼儿不能离开池水。我们就趁宋军防备还很松懈,杀掉宋朝使者,占领绥州、银州,拒不交出土地。”明显,李继迁打仗勇猛顽强,可在谋略上稍微差了一点。

李继迁刚激动完,谋士张浦就提醒他,你得想清楚喽,这次变故可是你们家内讧引起的,人心都不齐,万一你起事了,这些人会跟着你干吗?更何况,个把党项土财主还向往去繁华的开封享受一下生活呢。你还是先找个地方躲一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继迁听完张浦的分析,赶紧放下刀枪,寻思着该往哪里跑路比较好。经过一番讨论,李继迁和亲信们决定逃往夏州东北面,一个叫作“地斤泽”的地方。这块地方,四面沙漠,中间有一块绿洲,适合生活放牧,堪称绝佳的临时避难场所。

选定地方后,李继迁开始研究逃跑方法。因为当时宋朝派来保护(监视)他们的军队已经到了,你想随随便便离开是不可以的。为了逃避宋军的检查,李继迁谎称自己的奶妈死了,要到城外去给她送葬,请求宋军放行。宋朝官员不远千里跑到这里来接收,没受到热烈欢迎也就算了,还碰见这么一群披麻戴孝的人和一口破棺材,感觉相当晦气,赶紧挥手示意他们走开。

李继迁见计策成功,连忙领着手下扛起棺材,一路小跑着溜掉了。这几十个跟着跑出来的党项人,以及藏在棺材里的铠甲兵器,成为李继迁起事的最初资本。

安顿下来后,李继迁开始忙着招兵买马,他亮出了老祖宗拓跋思恭的画像,利用李氏家族的威望号召党项人前来投靠,在较短的时间里重新积聚起一股力量。毕竟,能够到京城去享福的只是少数党项贵族,普通党项人并没有因为宋朝的接管而得到实惠,他们更习惯于旧有的统治秩序,不少人还对李继迁的境况表示同情。

攒起一点家当后,李继迁派人给赵光义捎信,试着和宋朝谈判,希望能够让夏州等地区恢复以前的统治状况。赵光义哪肯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回复李继迁,想要回土地,门儿都没有。想过好日子,就赶紧从沙漠里滚出来,保证送他到开封好吃好喝。

谈了跟没谈一样,动口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动手吧。

从太平兴国八年(983)春开始,近一年时间里,李继迁连续出击,向宋军发动攻击,战斗结果倒比较好记:

五月,战于葭芦川,败;

九月,犯三岔口,又败;

十二月,兵攻宥州,再败。

也难怪,李继迁当时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和宋军不是同一级别。但好在这几次都是李继迁主动出击,带有点骚扰试探的味道,虽然打了败仗,损失却不大,休整几天,照样出来捣乱。

李继迁还不能对宋军在夏州地区的统治产生实质威胁,但他总是像蚊子一样在耳边嗡嗡,搞得宋军非常火大。

雍熙元年(984)九月,宋军经过一番秘密侦察,终于找到了这只“蚊子”的藏身地点,派小股轻骑兵悄悄靠近……一巴掌拍了过去。

这巴掌拍得又快又准又狠,顿时鲜血四溅。

史载:(宋军)斩首五百级,烧四百余帐,获继迁母、妻及羊马器械万计,继迁仅以身免。

李继迁在地斤泽的基地一夜之间被连锅端起,队伍被打散了,老妈和妻子还成了俘虏。宋军的突袭行动非常成功,近乎完美。

但是,近乎完美,不等于完美,毕竟,李继迁还是没逮住。他带着满腔仇恨,重新收拢队伍,寻找复仇的机会。

世事祸福不定,李继迁大败以后,却想到了一条翻身的妙计,在张浦的建议下,他把目光投向了银州。银州是大城,人口多,物资充足,李继迁家祖上又在银州世代为官,在那里很有人望,如果能占据银州,作为反抗宋朝的大本营,再好不过。

问题是,你有点实力的时候,尚且连几个营寨都打不下来,现在都快输得只剩底裤了,怎么反而打起银州的主意了呢?

李继迁这回使出的计策,是从古到今反叛人士屡试不爽、百用不厌的必杀技——诈降!

诈降计想要成功,关键在于受降者会不会上钩,李继迁的欺骗对象是曹光实。

曹光实,雅州人(今四川雅安),时任西北七州都巡检使,突袭李继迁的行动,他是负责人之一,此时正率军驻扎在银州。曹光实熟悉军事、富有才略,可惜偏偏有一个贪功自大的毛病。

在投降信里,李继迁向曹光实拼命地倒苦水,说自己屡战屡败,被揍得实在没脾气了,你就可怜可怜我,把我收了吧。

曹光实拿着投降信,没怎么多想,他觉得,李继迁刚被端掉老窝,现在混不下去了就跑来投降,完全合乎情理,于是当即决定接受李继迁的请降。

此前的胜利让曹光实放松了警惕,更致命的是,为了能够独享功劳,他没有将这事报告上级,擅自采取了行动。

雍熙二年(985)二月,曹光实带着少量骑兵出城接受投降,结果中了埋伏,被李继迁全部歼灭,自己也未能幸免。

暗算曹光实后,李继迁借用他的旗帜,出其不意地占据银州,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有了根据地后,李继迁自封定难节度使、西平王,招揽各个部落前来依附投靠。

经过这么一折腾,李继迁的实力又奇迹般地恢复过来,甚至比以前更强点。

收到李继迁偷袭银州的消息,赵光义十分愤怒,立刻决定增加兵力,好好教训一下这个猖狂的家伙。

三月,赵光义任命田仁朗为主帅,率军围剿李继迁。

田仁朗是个有经验的将领,到达绥州后,他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对手的最大特点在于机动性强,打胜了就共同抢掠,打败了就分散跑路,你就算掌握了他们的行踪,也很难彻底消灭。

为此,田仁朗设计了欲擒故纵的战术。对于李继迁的小打小闹,他一律放任不管,即使发现了行踪也不急着下手,沉住气,按兵不动,而暗中却密切关注着李继迁的动静,就像一个渔夫,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四月,李继迁攻克三族寨后,发兵围攻抚宁寨。收到消息,田仁朗心中暗喜。

好嘞,机会来了!

田仁朗对当地的兵力部署情况很了解,他知道,抚宁寨防御很坚固,以李继迁目前的实力,一时半会攻不下来。他希望依靠抚宁寨,把李继迁的主力牢牢吸引住,等到双方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全力出击。此外,他计划另派一支强弩兵悄悄绕到李继迁身后,断其归路……如此一来,必能大获全胜。

计划周密、部署得当,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田渔夫对钓到大鱼充满信心,为了麻痹李继迁的神经,他每天都躲在城里饮酒玩乐,把自己扮成了一个酒囊饭袋。

然而,正当田渔夫怀着激动的心情,打算收竿的时候,他忽然被告知:你已被解除职务,请马上回朝廷接受调查。

原来,田仁朗用来迷惑敌人的计策,先把自己的领导给迷惑了。

田仁朗不知道,正当自己设局诱捕李继迁的时候,副帅王侁向赵光义告了一状,告他指挥不利、不务正业、畏敌不前(逗挠不进军)。赵光义看了以后,火冒三丈,当即决定召回田仁朗,罢免官职,交给御史台审问。

田仁朗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搞得莫名其妙,被逮回开封后,赵光义一问,他更被动了。人家告的都是事实,可那不是为了计策需要吗?这事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啊,除非给他几天时间,然后写一份军事报告出来,题目就叫《西北战场围歼李继迁所部的战略构思及战术部署——兼谈战前惑敌之计的实践运用》。

赵光义正在气头上,哪肯听田仁朗做学术报告,一张诏令把田仁朗贬得老远。其实,田仁朗应该明白,按照赵光义的性格,就算明白了他的苦衷,也不会低头认错。

否则,领导岂不是很没面子?

还算田仁朗运气好,几个月后,赵光义回过神来了,觉得他确实没啥错误,又重新给安排了官职。

田仁朗受一次委屈是小事,但对西北战场的战局影响可不小。他走后,打小报告的王侁得到了军事指挥权。

王侁,字祕权,开封浚仪人,王侁的父亲王朴在后周时期担任过枢密使,是个很有才略的人,深得周世宗柴荣倚重,只可惜去世得比较早。赵匡胤甚至曾对人说过,如果王朴还在世,他是当不上皇帝的。

王侁因为父亲的关系进入官场,但他的才能和父亲无法相提并论,只立过些小功,却自命不凡,还染上了嫉贤妒能的毛病。作为副帅,别人不知道田仁朗的用意,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为了自己的仕途,还是告你没商量。

掌握军权后,王侁一改田仁朗的作风,立刻率领全部主力向李继迁占领的银州发动攻击。当时,李继迁的力量还是比较弱小的,尚不能和宋军正面对抗。王侁一来,李继迁就弃城跑路。

王侁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他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把局势引向恶化。遭此打击后,李继迁开始反省自己的策略,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那点力量,是不足以和宋朝分庭抗礼的,要想成为西北的主人,必须借助外力。

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主动派遣使者去见辽国皇帝,表示愿意臣服,希望得到辽国的帮助,共同对抗宋朝。

他相信,这个时候向辽国示好,肯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宋朝和辽国之间的一场大战正一触即发。

雍熙北伐

就在李继迁向辽国示好的时候,赵光义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再次出兵讨伐辽国,收回幽云十六州。

七年前,高粱河畔的那次惨败,始终是扎在赵光义心头的一根利刺。那一次,可恶的契丹人让他颜面尽失,腿上的箭伤一直无法彻底治愈,至今仍时时发作。

于公于私,赵光义都不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几年来,朝廷养精蓄锐,操练兵马,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和契丹人再战一场,收回幽云十六州,找回失去的土地和尊严!

根据边将的奏报,赵光义收到了不少好消息。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耶律贤去世了,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萧太后临朝听政,最高统治者变成了一对孤儿寡母。辽国境内也不太平,女真族、高丽(今朝鲜半岛)人都不肯屈服于契丹的压迫,经常和契丹人制造摩擦。

如此看来,辽国国内比较混乱,正是对它用兵的好时候。尤其是一谈到辽国的实际统治者是个女人,赵光义就忍不住轻视讥笑。很显然,他并没有从上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仍对敌情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一厢情愿地把“女汉子”看成软妹子,战争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个错误的判断开始的。

雍熙三年春,赵光义动员三十万兵力,下诏对辽国用兵。

这回,赵光义进行了更精细的谋划。战役仍以幽州为中心展开,不同的是,这次宋朝兵分三路,在与辽国接壤的边境线上同时发动进攻。

从地理上看,幽州地区的地形很像一个“右”字,一横是燕山山脉,一撇是太行山脉,幽州就像那个缩在里面的“口”。为了拿下这个“口”,赵光义布置了东、中、西三路军队。东路由南往北正面进攻,中路、西路则要绕过两个山脉,来到幽州的北面,进行南北夹攻。

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统辖二十万人,计划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经固安(今河北廊坊)至涿州(今河北保定),从正面直逼幽州,这支部队是此次北伐的主力部队。

曹彬自率兵征服南唐后,成为宋朝最有名望的将领之一,他不但是东路军的主帅,而且是此次北伐行动的总指挥,赵光义对他寄予厚望。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计划从定州北上,出飞狐口(位于今河北涞源),目标夺取蔚州(今河北蔚县,幽云十六州之一),为东西两路兵团的推进起到牵制作用。

田重进时任侍卫步军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他本是幽州人,生得人高马大,是赵匡胤的老部下,对北方边境的情况比较熟悉,因而获得此项任命。

说到田重进,我要在这里插播个小知识,大家在看书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书里有不少人名很相似,比如现在出场的是“田重进”,之前还有个“李重进”,此外,名字中带着“继、信、廷、义、德”字的人很多。因为,五代是推崇军功武力的时代,大家取名喜欢挑简洁有力的词。所以,那个时候叫“继勋、怀忠、从义”等名字的人特别多,就像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名叫“建国、爱军”的人比较多,一样道理。所以看宋朝初期史料,我经常被搞得云里雾里,好在文治风气盛行后,宋朝人起名就文雅丰富多了,也很少撞车。当然,甭管咱田将军叫什么名字,人是真的很猛。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计划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一路夺取山后的朔州(今山西朔州)、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应州(今山西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均为幽云十六州之一),与中路军会合后从北面进攻幽州。这么来看,西路军的任务也很重,为此,赵光义还给潘美配了一个很猛的副帅——杨业。

杨业投降宋朝后,曾担任知代州兼三交(地名,在今太原以北)驻泊兵马都部署,“驻泊兵马”是指朝廷禁军派驻到地方的意思。这个职位,主要是负责河东(今山西)地区的防务。当时,潘美是杨业的上级,两人一直合作得比较融洽。有一次,辽军大举入寇雁门关,潘美负责死守关口,杨业绕道背后偷袭,两人紧密协作,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

如今,这对老搭档将再次携手,去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

战端一开,曹彬的东路军率先发难,他们要面对的敌人是耶律休哥。辽圣宗即位后,命耶律休哥总管南面事务,从此,这位契丹名将成为横亘在宋朝君臣面前的一堵无形城墙。

一开始,东路军的进展十分顺利。

三月初五,前锋部队抵达固安以南,仅仅过了三天,宋军就攻占固安,向涿州进发。

三月十三日,宋军攻入涿州,岐沟关、新城等要塞也相继为宋军占领。

三月十七日,宋军击溃辽国的一支援军,斩杀一千余人,幽州城已经近在眼前。

东路军打得如此顺手,并不是耶律休哥不顶用了,而是因为当时他手头的兵力十分有限,援兵又没有到达,一时无法和宋军正面对决。

可耶律休哥毕竟是战场老油条,他虽不和宋军正面冲突,却经常派小股部队进行偷袭骚扰,重点截击宋军的粮道。

耶律休哥这一手击中了宋军的要害。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规模兵团作战保障后勤补给线尤其重要。想当年,曹操就是一把火烧了袁绍的乌巢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场形势,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宋军人数众多,消耗的粮草也多,又是长途远征,漫长的后勤补给线给辽国骑兵留下了充裕的攻击空间。果然,随着战事的推进,宋军的粮草供应开始无法维系。

迫于无奈,曹彬在涿州停留十余天后开始向雄州撤军,以便取粮再战。赵光义听到撤军的消息,大为恼火,严令曹彬向新城靠拢,与另一支军队(为东路军的一个分支)会合。

曹彬抵达新城后,军队重新恢复了粮草供应。按照部署,他必须在新城坐等中、西路军队到达,然后合力发动攻击。仗打了一个多月,东路军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连日往返奔波,涿州得而复失,自身损失也不少,更重要的是,军队锐气受挫,人群中弥漫着焦躁的情绪。

正当曹彬的东路军进退失据的时候,潘美的西路军却打得气势如虹,进展神速。

三月初,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出雁门关北上,径直杀向寰州,辽国寰州守将抵挡不住宋军的猛烈攻势,举城投降。接着,西路军一路向东,所向披靡,在十天之内连续攻下朔州、应州。四月初,锐不可当的西路军又拿下了重镇云州,战果之辉煌,堪称各路之最。

别人都在忙,中路军也没闲着,三月中旬,田重进率军进入辽国境内,接近飞狐口,和辽军发生正面接触。

按照预想,中路军的任务相对其他两路要轻一点,本不是唱主角的,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都没料到,原来的配角反而成了主角。

也该田重进运气好,碰到的敌人是辽国虎将大鹏翼。

这个大鹏翼,不是绰号,而是真实的人名,他本是渤海国(唐时期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建立的国家)贵族,渤海国被辽国征服后,大鹏翼归降了辽国。人如其名,大鹏翼长得孔武有力,打起仗来不怕死,在辽军中名气不小。

大鹏翼的军队有二万多人,又以骑兵为主,田重进觉得平地对攻胜算不大,就屯兵飞狐南口,占据险要处,以重步兵正面抵御辽军骑兵,然后利用小股精锐骑兵冲击辽军侧翼。宋军斗志高昂,但大鹏翼麾下的军队也不软,两军棋逢对手,从早上一直打到太阳下山,斗得难分难解。

田重进眼看战事胶着,耗下去对己方不利,决定派出自己的王牌军队前去助阵——荆嗣。

荆嗣的叔祖父是宋初名将荆罕儒,荆罕儒在赵匡胤手下效力时,以敢于搏命著称,只可惜在与北汉的一次战斗中,勇猛过了头,以少敌多,不幸阵亡。

荆嗣继承了家族的彪悍血统,别人猛起来是不怕死,他是怕不死,曾在一次作战中身先士卒登城,脚被两支箭射穿,牙齿被打掉了两个,却重伤不下火线,坚持持刀砍人。这回,田重进命令荆嗣沿着山崖,从辽军西侧发起攻击。

荆嗣领命之后,兴奋得直搓手,连忙带兵出击,也不管对方人数多寡,上去就是一顿猛砍,居然亲手格杀了百来个敌人(手斩百余级)。辽军被荆嗣的突然袭击打蒙了,阵脚大乱,开始逐步向土岭撤退,由攻转守。荆嗣打得还不过瘾,率本部奋起直追,又一次冲垮辽军防线,一追几十里。宋军乘势拿下了辽军好几个军寨。

大鹏翼怎肯吃眼前亏,等军队安定下来后,又重新组织力量反击,将宋军刚夺去的两个军寨包围起来。军寨守将担心防不住敌军的反攻,请求田重进派点援兵,荆嗣再次成为救火队员。

要说荆嗣就是荆嗣,确实胆略过人,虽然身边只有五百人,但也绝不消极防守,他让一支友军跑到辽军两侧,竖起旗帜,虚张声势,使辽军不敢轻举妄动。自己则趁着辽军犹豫的当口,率领仅有的五百人冲杀过去,一日之内大战五六回合,丝毫不落下风。

不久,田重进也率全部主力赶到,一场遭遇战最终演变成两军的正面决战。这场战斗进行得十分艰苦,双方都拿出了全部家底硬拼,荆嗣更是杀红了眼。

经过反复较量,宋军终于凭着一股子韧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役共斩杀辽军数千人,缴获铠甲、战马数万件(匹),连大鹏翼都成了宋军俘虏。

主将大鹏翼被俘虏后,辽军的士气一落千丈,飞狐口、灵丘等地相继落入宋军手中。四月中旬,中路军又拿下了蔚州,战果丰硕。

短短一月内,中、西两路军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完成了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69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