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趣说宋朝300年——大事不糊涂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14 20:30:17 0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写过一副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副对联非常出名,甚至连毛泽东主席也曾引用过。

对联说了两个人,上联说的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一生行事风格严谨;下联说的是北宋宰相吕端,遇到大事都能冷静处置。自从蹭了诸葛先生的热度以后,本不太出名的吕端在民间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吕端的父亲在后晋时担任兵部侍郎,他的哥哥则是赵匡胤的亲信幕僚吕余庆。一般说来,有这种家底的人,官运都差不了。而吕端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造化弄人”这句话。每个了解吕端履历的人,都会忍不住摇头叹息。

老兄,你点儿太背了!

赵匡胤的时代,吕端做过知州、知府之类的地方官。轮到赵光义做皇帝后,吕端当上了开封府判官,那时的开封府尹,是皇弟赵廷美。

赵廷美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开封府的人也跟着倒霉。不久,府里有人因为违法买卖竹木犯了事,吕端不知怎的也绕了进去,被贬成了商州司户参军。开封府判官四品官,商州司户参军是八品官,这个贬官幅度,堪称自由落体。

赵光义恨屋及乌,对赵廷美属下的人特别讨厌,吕端刚准备上路,就得到通知,此次前去必须环保出行,不准骑马,只能步行。这个规定可把吕端坑惨了,从开封到商州(今陕西商洛,当时靠近西北前线),一千三百多里路,就算坐马车过去,也能把他颠个七荤八素,何况步行。

倒霉的事还没结束,吕端这次去商州,居然被命令必须戴着枷具上路。枷具,看过古装剧的人都见识过,两块板扣在人脖子上,两只手举着不能动,简直就是把吕端当犯人对待了。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惩罚,更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可吕端的反应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等监押的人来到开封府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憨憨的胖子没有唉声叹气,也没有整理行装,居然还在忙着办公。

监押官正目瞪口呆,吕端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看见人家来了,指着那枷具热情地招呼:“来,尽管拿过来,尽管拿过来。”

就这样,吕端忙完工作,戴上枷具,从容上路。

被贬以后,吕端没有半句怨言,仍然吃得香,睡得着,只顾埋头干活,因为政绩不错,官职又慢慢升了上来。

雍熙二年,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吕端又一次出任开封府判官。赵元僖和赵廷美可不同,当时,他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储,将来的皇帝!吕端能成为他身边的人,前途不可限量。按照这个路子发展,这真应该是一个苦尽甘来的励志故事。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前面刚讲过:赵元僖暴病而死,然后赵光义发现了背后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赵光义十分愤怒,然后追责赵元僖身边的人……

没错,倒霉的吕端又中奖了。这次贬得比上回稍微好点,卫尉少卿,六品官。

吕端在一个坑里面摔了两回,此时他已经五十八岁。难得的是,他依旧心态良好,没把自己的进退得失当回事。

淳化四年,吕端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一天,考课院(负责考核州县下属官吏的机构)专门召见了一批被贬谪的官员,重新对他们进行考核,赵光义也亲自到场。

这批官员均因受到赵光义谴责而被贬官,日子都不好过。这群失意官员难得有一次向皇帝“申冤”的机会,一轮到自己,都拼命诉说自己的委屈,为了增强效果,还挤出了眼泪(皆泣涕),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可怜。

可等轮到吕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哭天抹泪,只是平静地说道:“我之前辅佐秦王(赵廷美),因为行为失当被贬到商州,陛下重新提拔任用我。许王(赵元僖)暴病而死,我作为辅臣也是有责任的,陛下又没有重责我,还保留了我的官籍,已经很幸运了。现在要考课院要对我重新处理,我也没什么奢望,只要做个颍州团练副使(低品阶散官)就可以了。”

听了吕端的回答,赵光义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自然是了解你的。”

事实上,赵光义已经暗中关注吕端很久。

吕端两次被贬期间都没有怨天尤人,无论担任什么官职,在什么地方都专心办事,取得了很好的政绩。这种气度和雅量在官场中无疑是十分稀缺的,他的名声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朵里。

经过这次考察,赵光义更加确信,眼前这个老臣,是个值得托付重任的人。

谈话后不久,吕端官复原职,并出任枢密直学士,仅过了一个月后,又被突击提拔进宰执班子,担任副相。

过了两年,赵光义又命吕端出任宰相,成为百官之首。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就这样,吕端的坎坷经历反而成就了他晚年的神奇逆转。

人生暂时不顺的朋友大可借鉴一下,有时候受点委屈,也不要自暴自弃,权当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只要你把理想埋在心底,隐忍努力,总有一天,好运会垂青于你,让你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当然,吕端突然得到重用也被很多人质疑。他们看不懂赵光义的用人手法,觉得短短三年,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吏拔擢为宰辅重臣,实在太轻率。

有人对赵光义说,吕端这个人,有时候办事比较糊涂。

赵光义听了,会心一笑,说出了那个著名判断: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赵光义看人(文臣)的眼光确实很准,吕端的行事风格和寇准完全不同。

寇准大事争,小事争,没事找事也要争一争;吕端则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他曾和寇准在政事堂同任副相,考虑到寇准的脾气,总是谦和忍让。吕端升任宰相后,怕寇准不高兴,还主动分权给寇准。

吕端主张清静无为,把琐碎小事放手给别人去干,这种为政风格使他过得比轻松。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找事,事会找你。

很快,他就遇到了一件大事,不能不管的大事!

轮回

至道三年(997)正月初,宋王朝又进入新的一年。

虽是新春新岁,皇宫中却没有往日的喜庆劲,一丝不祥的气氛弥漫在每个角落。年初以来,赵光义病势日沉,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到了二月初七,连上朝也成了问题,只能在便殿里办公。

又过了一个多月,宫中传出消息,皇上已经不能视朝。

登基二十一载,赵光义的人生走到了最后一刻!

军营里的幼童,开封府里的晋王,金銮殿上的天子,如今,却成为床榻上奄奄一息的病人。

不管你接受过多少人的万岁欢呼,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轮回。

也曾平步青云,也曾潜心蛰伏,也曾意气风发,也曾心灰意懒,你的人生,不过如此,与常人无异。

二十一年前的那个夜晚,你费尽心机,为自己赢得了天下。现在,你才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那个夜晚的胜利者。

赢得了天下,却失却了内心。

从此,头上的皇冠变成了压在心头的石块。

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因为,就在戴上皇冠的那一刻,超越兄长,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心结。

为了超越,边境狼烟四起。

为了超越,你撕裂亲情。

为了超越,你不断用新的谎言去掩盖旧的谎言,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从此之后,你甚至不敢一个人仰望夜空,生怕记起那个寒冷的晚上。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幸好,你不是一无所获。

没有武略,却有文韬。你天生富有书卷气,弘扬文治、消弭戾气,以文抑武的治国之策被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在你的时代,文化之光重新燃烧,士大夫精神又开始发芽,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士走出村野,走进朝堂,书写安邦治国的理想。

有心争天下,却失尽天下人心。

无心弄笔墨,却赢得文人春天。

背叛了兄长,却坚持了他的事业。

历史,就是如此,让人难以琢磨。

今夜,睡个好觉吧,忘掉世事纷争,回到开封护圣营,回到开始的地方。

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宋太宗赵光义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九。

力挽狂澜

赵光义走了,帝国还得有人掌舵,比办丧事更要紧的是,大家必须马上扶持新君上位。

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不是有皇太子赵恒了吗?可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皇太子虽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他们顺利上位的概率并不高。

原因很简单,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就会有阴谋。利益越大,人们铤而走险的动力越大。

争皇位的风险确实很高(掉脑袋),但成功后的利润也极高(赢得天下),就算你自己没兴趣争皇位,但也架不住身边人蠢蠢欲动。你的老婆想当皇后,你的老妈想当太后,你的属下想封侯拜将,你的儿子将来也想当皇帝,他们的背后又连着一长串伯舅姑姨、虾兵蟹将……你上位,他们鸡犬升天,你不上位,他们只会成为过气财主和遣散对象。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被推搡着进入权力角斗场,拼个你死我亡。

这回,被推进角斗场的人是赵元佐。赵元佐精神都不正常了,当然不会主动参与皇位争夺,可有人觉得他奇货可居,想强行扶持他上位。

如此胆大包天者,是我们的老朋友王继恩。

赵光义的时候,王继恩倍受宠信,宦官能享受的待遇都给了,地位不可谓不高。至道二年春,他从四川被召了回来,由于他在朝廷内外的势力过大,赵光义对他略有压制,这让王继恩心怀不满。

王继恩一心想维持甚至继续提高自己的地位,有人就给他出主意:乘赵光义快驾崩的机会,再搞一把政治投机,扶持一个新君主,肯定能够再大赚一笔。但是,这个时候去讨好皇太子是不行的,人家本来就是合法继承人,上了位也不会念你好。要扶持一个本来没希望即位的人,人家当了皇帝才会感激你。

王继恩认为这个想法很对头,又觉得自己在帮人篡位方面有着丰富的业务经验,决定再赌一把。

因为赵元佐是长子(好歹有个上位的依据),又比较好控制,王继恩决定选他选为扶持对象。

当然,如此大的阴谋,王继恩不可能一个人干,他在朝中也拉了几个帮手,当时的副相李昌龄、知制诰胡旦和他关系很好,这样宰相班子里有人替他说话,一旦要起草(杜撰)诏令,也有笔杆子帮忙。

除了朝中有人外,王继恩还拉了宫中的一个重磅人物入伙——李皇后。

李皇后和赵元佐、赵恒都没大的瓜葛,支持赵元佐的理由和王继恩差不多,就是希望赵元佐上位后对她有所感激,也好继续维持自己的地位。

如此看来,王继恩阴谋小组成员人才济济、各有专长,想要翻盘,还是很有希望的。

相比而言,皇太子赵恒背后的团队反而比较寒碜,他当太子才一年多光景,人头都没混熟呢。要说支持者,只有政事堂里那个唯唯诺诺的胖老头吕端而已。

皇位继承听起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事实上却和买票差不多,谁先抢到了算谁的,至于你是插队的,还是买的黄牛票,并没人理会。

形式上越庄严,则本质上越荒诞。
——我说的

王继恩等人谋划的夺权方案说起来也很简单,他们决定在赵光义死后,立刻把赵元佐叫过来,抢先宣布登基。至于皇太子什么的,随便再捣鼓出一张诏令,宣布他已经过期报废了就成,反正皇上已经不会吭声了,他们说啥子都成立。

可见,成功抢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卖票开始的消息。在这一点上,李皇后和王继恩显然更有优势。

一旦生米煮成熟饭,就大功告成了。二十一年前,不正是这么做的吗?

很可惜,现在他们要面对的对手,乃是宰相吕端。

当赵光义病重不起的时候,吕端早就有所警觉,每天都找借口往宫中跑,随时观察情况。

赵光义去世那天,吕端照例到宫中探望,发现赵光义气若游丝,极有可能马上归天。

此时,守在赵光义身边的,除了哀哀戚戚的李皇后,只有一个王继恩,如此时刻,内宫居然还没有召太子赵恒入见。吕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表面上依然保持镇定,照常询问了一些情况后,马上退了出去。

走出宫外,吕端还不等回政事堂,就在笏板上写了“大渐”两个字,命亲信火速送给太子赵恒。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旨意和上奏内容的工具,一般是块长方形的板子,普通笏板由木头做成,高级点的官员则用玉质笏板,我们在影视剧中应该没少见。

“大渐”则是病危的意思。吕端临机应变,把笏板当成了传递紧急情报的“鸡毛信”。

果然,赵光义咽气后,王继恩就来到了政事堂,说是奉皇后的命令,叫宰相们一起进宫讨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现成的皇太子你不召见,反而要集体讨论皇位继承人,你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吕端知道,很可能等他们前脚进宫,王继恩后脚就会把赵元佐叫来,造成既成事实。

吕端看穿了王继恩,但依然不动声色。他告诉王继恩,自己马上就会进宫,只是皇上生前亲笔写了一封诏书,就藏在政事堂的书阁楼里,现在是时候拿出来了,要不先一起去取出来吧。

王继恩考虑过吕端的各种反应,却不曾想他说出这么一档子事。他的阴谋方案里还没考虑过这种突发情况,不过转念一想,既然宰相说有皇上亲笔诏书,一定和皇位继承有关,内容十有八九对己方不利,应该先把它拿到手!

想到这里,王继恩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碰上了这个呆头呆脑的吕端,换成别人,等一起讨论的时候再拿出来,岂不误事。

于是,王继恩在吕端的指引下,一路小跑向书阁奔去。

两人赶到书阁后,吕端刚打开房门,王继恩就撇开吕端,刺溜一下就钻了进去,到处扒拉起来。

诏书呢?诏书在哪呢?

唉,吕相,你怎么不进来?

喂,你关门干什么?

没等王继恩反应过来,吕端已经把房门关上。咔嗒一声,铜锁一插,得了,您就慢慢找吧。

把王继恩骗进书阁后,吕端赶紧率领众臣进宫。李皇后见王继恩没跟着回来,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但仍然硬着头皮说:“皇上驾崩了,确立皇位继承人应该讲究长幼顺序,还是立长子比较好。你们觉得呢?”

李皇后话音刚落,吕端上前一步,不等他人开口,朗声说到:“皇上确立皇太子,就是为了今天,难道谁还对皇上生前的决定有异议吗?”

此时,大家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不再是那个笑容可掬的胖老头,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好好先生,此时,他是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大宋名相——吕端!

糊涂,只是隐忍的表象。

卑微,只为保护心中的信念。

不争,只因未到可争之时!

今日之事,我必以死相争!

在场所有的人都被吕端震慑住了,包括李皇后和副相李昌龄。

不久,太子赵恒也及时赶到宫中。

赵恒继位终成定局!

吕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以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惊天阴谋!

大势已定,登基大典随即举行。

新皇帝高坐宝殿,吕端率领百官迎立新君,只要叩拜大礼一过,万岁之声响起,君臣名分就算定了。

行礼官一声令下,群臣纷纷下拜。

此时,吕端却站着没动。

突然,吕端叫停了行礼,并大步走上殿前,命人把皇上面前的帘子卷起。

帘子卷起后,吕端上前认真审视了一番,直到确认眼前御座上的人确实是皇太子赵恒后,才放心地走到殿下,带领群臣高呼万岁。

吕端这一举动,在场众人无不叹服。

如此心思缜密,岂是糊涂之人?

吕端,真宰相也!

至道三年三月,在吕端的辅助下,赵恒即皇帝位,成为宋朝第三位君主。

历史上的宋真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6964.html

上一篇:天下惊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