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爱与恨的边缘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7:03 0

和亲引出的奇缘

话说郅支骨都侯单于被诛灭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表情有三:

首先是震撼。多年前,他被自己的死对头,也就是他的亲哥哥郅支骨都侯单于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归顺汉朝。时过境迁,郅支骨都侯单于却被汉朝消灭在弹指一挥间,其震撼力之大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高兴。他的死对头被甘延寿和陈汤给灭了,没有不高兴的理由。

最后是茫然。少了郅支骨都侯单于这个羁绊,他却突然有了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感。对于他来说,此时的汉朝,人口强大,军事强大,什么都强大。而匈奴这个民族将要何去何从,呼韩邪很茫然。

于是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也就是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的第十八个年头,他第三次单身来到长安朝见汉元帝。这次他更加毕恭毕敬,诚恳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八个字:愿守北幌,累世称臣。

也就是因为呼韩邪单于这句话,产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呼韩邪单于为了保住匈奴最后一支血脉传承下去,提出“累世称臣”的方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沿着祖辈们的老套路,两个字:和亲。

汉元帝见又多了一个匈奴单于女婿,他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从最开始的刘邦要把鲁元公主作为和亲的牺牲品,到后来的汉朝统治者一代比一代聪明的缘故,和匈奴和亲的公主越来越假,最后演变到了汉元帝时,索性连诸侯王的女儿都可以高枕无忧了,直接从民间选拔民女冒充公主作为和亲的对象。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假东西这么多了,连人都可以造假,还用说物吗?

汉元帝从宫中随便选了一个宫女,以为这样嫁给呼韩邪单于。就搞定了。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良辰吉日,风和日丽。汉元帝满脸风光地走上大殿,亲自为公主进行“证婚仪式”和“辞别仪式”。

在震耳欲聋的擂鼓声中,“新娘”出现了。新娘霞衣锦冠,略施粉黛,当真是一代佳人。她一出现,汉元帝满脸的风光顿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惊羡、懊恼、沮丧……

“你叫什么名字?”汉元帝思维停顿了数秒才恢复过来,机械地问道。

“臣女名叫王嫱。”新娘似嗔非嗔、似怨非怨地道。

“你什么时候进宫的,朕怎么没见过你?”汉元帝问道。

“臣入宫多年,只是一直没有得到皇上的垂青罢了。”王嫱一脸幽怨地道。随后她说出了自己入宫的始末。

一笔画成千古恨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合起来有个朗朗上口和流芳百世的称谓,那就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昭君的故事。

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归县昭君村)人。这里地处长江三峡,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江水湍急,日夜咆哮,战国时的著名人物屈原就生在此处。

他的父亲王穰因为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建昭元年(公元前34年),汉元帝在全国举行“选美大会”,结果正值二八年华的王昭君犹如一朵清丽脱俗的空谷幽兰,理所当然地进入后宫的复赛,直接接受汉元帝的考察。

复赛是残酷的,因为进入宫中参加复赛的宫女数以千计,而我们的皇帝日理万机,国事已忙得够戗了,后宫这些事儿更是让他应接不暇。因此,他想出了一个省时省力省心的绝妙办法,叫画师把各大佳丽的肖像画成一幅画,然后,他一有空就拿着画像看,觉得如意的就可以直接入围“总决赛”了。

这个世上什么都可以作假,考试如此,画像亦如此。我们现在用相机照相,都因为像素原因而让人的真面目有所偏差,更何况古代是用手工来画。因此,各大佳丽的命运就掌握在画师手上了,美与丑,高贵与慵散只是他一笔一画之间而已。也正是因为这样,为了让画师把自己画得更美更有气质些,各大佳丽都送上大把大把的银子。有钱能使鬼推磨,同样,有钱能使画师的手妙笔生花。

这渐渐形成了后宫的“潜规则”。然而王昭君因为出身贫寒之家,再加上自命清高,不愿走贿赂的路,硬是用一人之力活生生地打破了这个潜规则。

按照潜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注定要付出代价。眼看王昭君如此不识时务,主笔的画师毛延寿先是震惊,然后愤怒,最后发飙了。结果是画像中的王昭君“死”得很惨:长相不但平庸无奇,更要命的是面颊上还点了一颗痣。因为这颗“美人痣”长得不是地方,还有一个称呼就是“丧夫落泪痣”。总之一句话,画中的王昭君其貌不扬。

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对生有克夫相的王昭君唯恐避之不及。也正是因为这样,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皇宫还是那座皇宫,王昭君还是那个徘徊在复赛宫门之外的王昭君。除了岁月改变了,其他什么都没有改变。

五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眼看花样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这样下去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王昭君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她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做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一缕缕浓烈的乡愁与一丝丝淡淡的憧憬。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王昭君正在感叹中打发着漫漫长夜时,命中有的终于来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无可奈何花落去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话说汉元帝原以为随便弄个宫女就可以“忽悠”和敷衍呼韩邪单于。然而,当辞别时看见王昭君绝世的容貌,他内心产生了波动,宫中有如此美貌女子,自己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他的疑问很快就有了矛头——画师毛延寿。他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被毛延寿忽悠了。自古以来只有皇帝忽悠别人,谁敢忽悠皇帝,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元帝盛怒之下,毛延寿就成了刀下鬼。

然而,毛延寿死了,汉元帝却哭了,原因是王昭君走了。

虽然汉元帝是堂堂一国之君,虽然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便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只能痛心疾首地眼睁睁地看着王昭君踏上异国他乡的旅程。

三月,塞外和春暖花开的中原却是两重天,寒风呼呼地刮,北雪絮絮地飘,王昭君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的滋味,多少次,她忍不住回头看来时的路,多少次她的泪水飘散在风中,多少次她梦回父母兄弟身边。多少次孤独无助、忧伤阵阵袭来。于是,在路上,她给汉元帝写了一封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意思已经很明确,希望汉元帝能多多关照他的父母兄弟。

汉元帝接到她的信,想都没有想就批了两个字:恩准。随后王昭君的父母兄弟被接到长安,奖良田、赐美宅、领俸禄,一家人再也不必为生计担忧了,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这就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据说在出塞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王昭君在出塞的路上郁郁寡欢,阵阵马嘶声,声声撕裂了她的心肝;丝丝雁鸣声,声声悲鸣着她的心魄。她坐在坐骑之上,百感交集,不由拨动琴弦,弹奏了一首“离别曲”。

琴声婉转而凄凉,歌声伤感而悲切,随行之人无不欷歔感叹。据说这时正好有一只南飞的大雁打此飞过,听到这悦耳又苍凉的琴声和歌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绝世美貌奇女子,竟然痴呆了。它居然忘记了自己身在空中,需要摆动翅膀才能飞翔,这样停顿数秒后,大雁便如一支离弦的箭跌落下来。这便是王昭君“落雁”这个雅称的由来。

雁门关外,呼韩邪单于派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王昭君百感交集,再看两边的风景,此时已变成了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终于到了王庭,但见此时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呼韩邪单于站在王廷外迎接这位来自中原的绝世美人。胡笳悲鸣,骏马奔驰,万民欢腾,王昭君终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回什么叫“受宠若惊”。

而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的绝世美女后,作为回报,他遣使送大量玉器、珠宝及骏马给汉朝的同时,上疏给汉元帝,愿替汉朝保护边塞。

守边疆很难,劳民伤财不说,还很“费思量”。因此,接到“女婿”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后,他自然喜不自禁。朝中大臣也都一致认为“如此甚好”。就在汉元帝恩准的节骨眼上,郎中侯应出现了,他说了一句极有分量的话:北塞边防万万不可撤军。理由是一旦撤军,等于把汉朝北大门直接送给了别人,如果有变,汉朝顿时危如卵石。

再穷不能穷军队,再撤不能撤国防。

汉元帝这次没有一意孤行,他听取了侯应的建议,委婉地谢绝了呼韩邪单于的好意。

事实证明,这是汉元帝所处之事中最明智的一件,因为做完这件事后,一直对王昭君思念的他,生命也随之将走到尽头。

当然,他临死前还有一大痛苦:太子的烦恼。

相思成疾

昭君出塞了,汉元帝病倒了。眼睁睁地看着绝世美女从眼前飘走,作为堂堂一国之君竟然无力挽回,心中的懊恼自是无处可说。也许正是因为太过伤心自责,也许是纯属巧合,总之汉元帝这一病就发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的感慨来。于是乎,接班人问题再次摆在面前。

前面已经说过太子刘骜是皇后王政君所生,按理说他是当仁不让的“法定”接班人。

然而问题是,当年汉元帝自从失去了最爱司马良娣后,纳王政君为皇后,实属“无心插柳”之举,不想却“柳成荫”。然而,汉元帝并不喜欢王政君,受此影响,他对太子刘骜也不喜欢。多年来对他们母子只有两个字:冷漠。

而汉元帝最宠爱的两位女人分别是傅昭仪和冯昭仪。同样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她们两人的儿子刘康和刘兴也就成了汉元帝的最爱。没有最爱,只有更爱。而在刘康和刘兴中,汉元帝喜欢刘康又多一些。原因是刘康“很类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歌音律行行拿手,和自己如出一辙。

因此,在汉元帝心目中,刘康是最理想的继承人。然而,理想和梦想到底有多远,接下来的进程告诉你答案。

击碎汉元帝更换太子梦想的人是驸马都尉史丹。

也许大家对史丹还感到陌生,但提到他的父亲大家就不再陌生了。他就是前首辅大司马史高的大儿子。与父亲的“窝囊”相比,史丹显然很“不窝囊”。为了阻止汉元帝作出祸国殃民的“废长立幼”之举,他挺身而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硬是生生力保太子刘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件事上:

首先:以言谏之。

汉元帝因为宠爱刘康,为了换人的需要,自然时常在众臣面前夸刘康的好。众人都对汉元帝看法表示所言极是。但史丹却直言不讳地对汉元帝道:“臣认为太子比定陶王更有才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们学习的模范。如果把吹拉弹唱之类的当成本事,那还不如让在江湖上卖艺的黄门鼓吹郎陈惠和李微去当丞相呢?

这样赤裸裸的直谏,只有史丹敢做。

其次:以言塞之。

话说,汉元帝的弟弟中山王刘宽年幼时与太子刘骜是同学,平时关系很要好。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刘宽才被封为中山王。但刘宽福大命却不大,没过几年,刘宽竟然来了个“有疾而终”。

汉元帝带着刘骜前去吊唁,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汉元帝很伤感。当他哭得梨花带雨时,却发现身边的刘骜无动于衷,没有一丝悲伤,仿佛与自己毫不相干。

汉元帝心中大怒,也不顾当时的场合,指着刘骜就是一阵教训:“没有怜悯之心的人如何承宗庙、养万民?”

史丹正巧在旁边,立马上前为太子进行紧急辩护:“臣看见陛下太过悲伤和哀愁,因此,劝诫太子化悲伤为力量,以免使得陛下悲上加悲,伤上加伤,这样只会更难过……”

最后以“臣犯了死罪”作为辩护的结束语,可谓简洁有力。汉元帝听后信以为真,一腔怒火立即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太子刘骜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最后,以言阻之。

前面已经说了,汉元帝在绝世美女王昭君离开后,相思成疾再加上郁郁寡欢,他不久就病了,卧床不起。傅昭仪和刘康母子立即献殷勤,从白天到晚上,一天24个小时全天候守在病榻前,明的是照顾汉元帝,实为求汉元帝换太子。

汉元帝脆弱的心灵被这对真诚的母子感动了,于是,他把尚书叫来讲了一个故事给他听。主要是汉景帝废太子刘荣(长子)改立胶东王刘彻(第十子,即汉武帝)为太子的那些陈年旧事。

尚书听得云里雾里,还以为是病中的汉元帝在习惯性地怀旧。史丹第一时间得知此事后,来了个私闯汉元帝的“闺房”。他进去后,跪在地上就是一阵噼里啪啦地磕头。

汉元帝睁开死灰一般的眼睛一看,见是史丹,忙问原因。

史丹表演完“磕头功”后,马上表演“挥泪功”。只见他哭泣道:“太子刘骜以嫡长子的身份被册封为太子已有十多年了,天下无人不说太子仁德。如今外面流言四起,说陛下要废长立幼。如果这是真的话,三公九卿肯定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死来相争。请求陛下现在就赐臣死,算是为群臣做个先锋表率模范的榜样。”

史高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彻底唬住了汉元帝,再一想如果朝中其他大臣都来联合逼宫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立马向史丹说了这样一句带承诺似的话来:“我不会废太子的!”

理由是:

1.王皇后勤劳谨慎、任劳任怨,废太子于公于私都不合情理。

2.先帝非常宠爱太子,我不忍心违背他的旨意。

总结陈词是:我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怕是很难再好了。希望你们这样的忠臣能好好辅佐太子,这样我就放心了。

话已至此,史高的血泪功夫取得圆满成功。

事实证明,汉元帝“言不由衷”的话竟是临终托孤之言,几天后,也就是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在位十五年的汉元帝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二。

应该说汉元帝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个天生的“艺术家”,然而叫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为人仁厚、办事柔弱的艺术家去搞政治,注定是“上错花轿嫁错郎”的下场,结果,汉宣帝所担心的“乱我家法者,必太子也”一语成谶。汉元帝被宦官派玩弄于股掌之中,直到他驾崩时还没有醒悟过来。当真印证了一句话: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独在异乡为贵客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

话说王昭君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当时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后被封为右日逐王。

老来得子,呼韩邪单于乐极生悲,只过了一年,就去世了。如果按常理来推,这也就意味着只有二十四岁的王昭君将要面临守寡的生活。然而,人在匈奴,身不由己。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号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前面已经说过,匈奴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父妻子继。说得再直白点儿就是,儿子不但可以继承父亲的王位,而且还可以继承他的一切,包括妻子和嫔妃。也正是这个原因,正值风韵之年的王昭君理所当然地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王昭君也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爱情”。他们的爱情结晶是两个“弄瓦之喜”,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已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她没有在丧夫之痛中沉沦,而是好整以暇地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按史书的说法是:“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王昭君的哥哥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荣归故里”,到长安探望亲人,据说还在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恭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风云迭起,祸乱无穷。

王昭君眼看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幽怨凄清绝望中郁郁而终,葬在大黑河南岸(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传说入秋后塞外的草全都变黄了,只有王昭君墓上的草四季常青,因此被称为青冢。

附上一首王昭君的《怨词》,算是对这位美丽的民族英雄的敬佩吧: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76.html

下一篇:伴君如伴虎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