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6:19 0

富贵无常

话说汉成帝在龙榻上“因公殉职”,汉哀帝顺利接过大汉王朝的皇位,开始了自己传奇性的后半生。他上任后,首先尊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先皇后赵飞燕为太后。

写到这里肯定就会有人问了,赵合德和赵飞燕是姐妹,既然汉成帝的死跟赵合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么为什么在赵合德识时务地以身殉情后,赵飞燕却安然无恙,甚至还被继承皇位的汉哀帝封为太后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汉哀帝的“报恩之举”。前面已经说过,汉哀帝刘欣当初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跟赵氏姐妹的强有力支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汉哀帝无力救赵合德的命,但赵飞燕的命他还是力所能及地可以救的。因此,在他的努力下,赵飞燕被升为皇太后,而她的养父赵临(已经去世)的次子驸马都尉赵钦也被加封为新成侯。

当年因为汉成帝太过于宠爱赵氏姐妹,因此,红极一时的王氏家族也不得不把朝中的权力分一羹给她们。此一时彼一时,汉成帝死后,新上任的汉哀帝玩起了知恩图报,然而,不甘心的王氏家族自然不会再选择沉默。他们开始行动起来。

王氏家族开始收集证据,经过一番明察暗访,赵氏姐妹的罪证便立马浮出水面,结论是:汉成帝之所以绝后,全赐赵氏姐妹所作所为。于是乎,一封小报告马上由司隶解光呈到了汉哀帝的办公桌前,严格来说这是一封起诉书:起诉赵氏姐妹当年残杀皇子的种种罪状,要求严惩元凶赵飞燕。

王氏家族一致认为有这样的铁证在手,汉哀帝想要庇护也是有心无力了。再加上“双飞燕”中的赵合德已死,剩下的赵飞燕已是孤燕难飞、在劫难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殊不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了,把王氏家族的美梦击碎。这个人就是汉哀帝的祖母傅昭仪,其实我们此时应该叫傅太后才对。

前面已经说过,当初正是因为傅太后的出现,收买了赵氏和王氏两大王牌,才使得刘欣成功登上太子的宝座。如今刘欣顺利过渡为汉哀帝,但太后的位置还得由王政君来做;而傅昭仪也称太后,只是太后前面加了两个字的辅助语:定陶。

说的再直接点儿,傅太后就是属于“偏房”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傅太后时刻在考虑如何争权夺利,如何尽快让自己变为“正室”。此时,眼看王氏家族对已是明日黄花的赵飞燕进行“痛打落水狗”,她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在赵飞燕危难之时显身手,对汉哀帝进行了“逼宫”。结果汉哀帝为了保全赵飞燕,只好撤了赵氏家族的另两位成员赵和赵钦的侯爵。

这件事的结果是,孤家寡人的赵氏家族彻底落寞下去了,傅氏家族马上又浮出了水面。傅太后在自己的亲孙子登基后,自然不肯让王家再踩在自己头上拉屎撒尿。

傅太后首先在名分上与王政君来了个“并驾齐驱”,马上将自己的侄孙女、定陶王妃小傅氏册立为皇后。有了皇后这个重要的砝码,紧接着,傅氏家族中的人马纷纷到朝中就任重要职务。

一个新宠,一个旧爱,王氏家族和傅氏家族马上上演争权的PK大战。

正式交锋在一次“家宴”上。未央宫上演的这次家宴,因为有两个“太皇太后”和两个“皇太后”,在座位的安排颇令人头痛,最后,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座位被安排在正中央,第二位是傅太后,然后再是赵太后和丁皇后等人……按理说,这座位的安排充分地考虑到了“宫情”,尽量方方面面地对各人进行了“照顾”,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然而,他的安排却遭到一个人的当头一棒:“傅太后只不过是个封国的太后,哪有资格和皇母并座呢?”

说此话的正是王氏家族的“后起之秀”王莽先生。

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年幼时他的父亲王曼就去世了。当时,王氏外戚一个个显贵无边、趾高气扬,骄奢淫逸。唯独王莽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被服简陋,举止恭谨,小心翼翼地侍奉执掌大权的姑伯。与那些王家贵公子相比,洁身自好、恭俭有礼的王莽格外引人注目。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病重,王莽在侧侍候,数月未解带。王凤十分感动,弥留之际,嘱咐皇太后和成帝授给王莽一官半职。王莽因此更加小心谨慎地侍奉姑叔,皇太后对这个侄子颇有好感。王凤死后,王莽出任大司马一职。

只因这一句话,傅太后临时决定不参加这次家宴,理由是,宴无好宴,不如不宴。余怒未消的傅太后利用别人在饭桌上的时间开始收集王氏家族的“罪证”,然后找“枪手”进行反击。眼看这样下去,王氏面临灭族的危险,“老佛爷”没有再坐视不理,她把王莽叫来,劝侄儿辞职返乡,以保全王氏家族。

王莽也是个识大体的人,立马就来了个“告老还乡”,汉哀帝没有不批准的理由。就这样,交战的首回合,以傅太后的组合拳胜出告终。

此消彼长,王氏家族的当家人王莽被打倒后,傅氏家族却开始一荣俱荣。首先是她死去多年的爹被封了一个大官——崇信侯,接下来她的三个堂弟也时来运转,傅喜坐上了“摄政王”大司马的位置,而且还被封为高武侯;傅晏被封为孔乡侯,他的女儿在这之前已经做了皇后。傅商被封为汝昌侯。当年傅太后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生了个异父弟弟叫郑恽,郑恽此时已死,仍然追封为阳信侯,传爵其子郑业。至于哀帝的生母丁太后家也不遑多让,丁姬之父追褒德侯,大哥丁忠追封平周侯传爵其子丁满,二哥丁明封阳安侯。除了这帮侯爷,两家还分摊了十余名高官显职。

直到这时太皇太后王政君才体会到什么叫沧海桑田,王太后心里充满了仇恨,然而,她现在只能把仇恨埋在心里,因为她懂得有的时候人必须要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有王氏家族卷土重来的那一天,才会出现王莽夺权西汉灭亡的故事。

仇恨的种子埋藏在心里,总有发芽的这一天。

争斗没商量

话说随着傅、丁两家子弟相继封侯,朝中趋炎附势的人纷纷倒向傅太后这边。有一个叫董宏的高昌侯为讨好傅太后,甚至以大无畏的精神向汉哀帝打了一个小报告,提出了“一国两后”的超级构想:立傅太后为帝太后,与王太皇太后并尊。应该说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董宏的确是个人才,这样的奇思妙想绝对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能想得到的。

于是乎,汉哀帝召来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商讨会。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商讨会一开始,支持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大有连绵不绝之势。就在这时,朝中权力最大的“三公”之一的左司空师丹站出来发言了:我反对。他的话虽然简短,但是有力,如平地一声雷一般,震得偌大的宫殿鸦雀无声。

沉默了半晌,朝中一把手丞相孔光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局面。他首先申明自己的立场:我支持左司空。然后申明理由:“皇太后是最尊贵的称号,天下只有一个,董宏明知不可而为之,是蓄意制造混乱,实属大逆不道!”

结果可想而知,在朝中的前两把手孔光和师丹反对下,傅喜也是孤掌难鸣,最终“一国两后”的伟大构想就这样流产了。

没有转为“正室”,傅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孔光和师丹面临严峻考验。本着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傅太后首先对师丹下手。

师丹是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年少时拜大学问家匡衡为师,专攻《诗经》,数年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汉元帝时期,他被召为博士,后来因为“过失罪”被免了官职。汉成帝时,他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上脱颖而出,结果博士这顶帽子失而复得。随后又当了东平王的老师(太傅)。后经丞相方进大力举荐,他入朝任光禄大夫,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成帝末年,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师丹出任太子的老师一职。定陶王刘欣继位后,师丹升为左将军,赐爵为关内侯,后又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成为朝中的实权派代表人物。

然而,此时傅太后把枪口对准师丹,尽管汉哀帝不忍心对师丹下黑手,但事实证明,他是爱莫能助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面对傅太后的“莫须有”的罪名,此时的汉哀帝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摘了他头上的乌纱帽,让他回家去过田园生活。

结果京兆尹朱博时来运转,继承了师丹空留的大司空位置。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博是傅家的人。据说朱博和傅家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傅晏是关系很好的莫逆之交,此次提拔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傅太后并没有小富即安,相反,她把手中的屠龙刀瞄准了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孔光。

孔光是鲁国(现今山东曲阜)人。提起他的祖先赫赫有名,他是孔子的第十四世孙,他的父亲孔霸同样也非泛泛之辈,作为太中大夫的他是汉宣帝的太子刘奭的三大老师之一(另两位是萧望之和张禹)。孙光从小爱学习,后来因为受光禄勋匡衡的推荐被封为谏议大夫,从而走上了仕途生涯。汉成帝即位后,升为博士、尚书令……他的仕途之所以一路青云直上,只因做了五件值得称道的事。归纳起来如下:

1.为官谨慎,言语不泄。

爱读古代诗文的人,对“温树”、“温室树”这个典故大概不会陌生,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孔光“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不泄露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秘书工作人员的一条最基本要求,古代的绝大多数秘书,对此也是严格遵守、认真照办的。但像孔光那样,在闲谈中家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旁种的是什么树,他都默然不应,或回答些其他的话加以搪塞,保密意识如此之强,遵守制度如此严谨周密,还是不多见的。

2.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孔光在担任尚书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职责是专掌经学传授,和现在的大学教授差不多。博士的学问虽然渊博,理论也自有一套,但秘书业务就不一定熟悉,朝廷内的办事程序及成例也不一定清楚,至于朝章典籍及法律制度等,更是不可能全都明了。角色变了,如果不尽快熟悉业务,要胜任秘书工作是不可能的。做尚书后只几年工夫,孔光便“明习”各种制度及法令,很快使自己成为内行,这种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自然值得称道。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孔光就是这样一种人。

3.坚持真理,不阿谀奉迎。

在法律和政策的许可范围内行事,不破坏成规,坚决维护原则,这对一个古代秘书来说,自然难能可贵。而皇帝有事提问,孔光总是引经据典及按照法令要求,用自己心中认为是正确的话来回答,从不希图苟且迎合皇帝的意图。

4.大公无私,举贤避亲。

因为孔光在皇帝身边工作,向朝廷荐举人才自然比较容易。但他每次荐举人才,都唯恐被荐举者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拒绝私谢,不要人家记自己的恩德。孔光非但主动向朝廷推荐人才不图私谢,别人找上门来,求他推荐,他一律会直拒。据史书上记载,孔光是学官出身,弟子众多,他本来就乐于荐贤举能,居宰相高位后,原来的弟子找上门来,“几(冀)得其助力”,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学生们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的孔老师却“终无所举荐,至或怨之”,就是不给跑官者官当,怨怪我也不给。史书上于是给孔光大书了一笔:“其公如此。”

5.洁身自爱,不结党友。

孔光的父亲孔霸是一代硕儒,早年也做过博士,后来成了皇太子的老师,汉元帝即位后被封为褒成君。孔光自己的学生也遍布朝野。他既是“名父之子”,自己又“进官早成”,要在朝中拉帮结派,建立一个小宗派团体,是极为容易的事情。然而他“性自守”,既“不结党友”,也不“有求于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正是因为这样,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汉哀帝任孔光为宰相,封博山侯,权力到了顶峰。

然而,因为在“一国两后”的问题上,孔光坚持原则,傅太后对他进行了弹劾,结果他丞相的乌纱帽也没能保住。

师丹和孔光可谓同病相怜,唯一的区别是,师丹被免之后,从此青山为伴绿水为依再也没有能回到朝中,而孔光在体验了一把田园风光后,后来又重回朝中当丞相。这是后话,这里先按住不表。

话说,朱博因为有傅太后撑腰,不久就被汉哀帝提升为丞相。并且封为阳乡侯,官运来了真可谓门板也挡不住。

事实证明,傅太后果然没有看错人,他重用的朱博没有令她失望,朱博名利双收后,马上就来了个知恩图报。联合朝中的二把手御史大夫赵玄再度向汉哀帝提议“一国两后”的建议。

这一次,朝中大臣们都很识时务,没有一个人敢拿自己的乌纱帽来做赌注。汉哀帝眼见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好作出如下决定:尊皇太后傅氏为永信宫帝太太后,皇后丁氏为中安宫帝太后。再加上长信宫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中宫皇太后赵飞燕。于是乎,汉宫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一国四后。

一国四后,这当真是闻所未闻,汉哀帝此举可谓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明日黄花

傅家势力的强大,赵飞燕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个已“过气”的绝世美女,感叹良多,曾几何时,她在后宫独领风骚,她的话就是金玉良言,没有人敢违抗,朝中大臣们都俯首于她的脚下,那感觉让她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别人跪着。

然而,黄粱一梦,如此短暂,那些五彩缤纷的日子已经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似梦非梦、似花非花、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她依稀在这个世界中生活过,却又被这个世界所遗弃;她仿佛曾是仙界中人,却又被抛落在人间的大地上。她感受到了这种巨大的落差,冰冷孤寂的现实使她痛苦不堪。但她必须设法在这个新的宫廷中立足。她不愿意像妹妹赵合德那样匆匆结束自己的一生。

万幸的是,她因为对新任皇帝有“知遇之恩”,汉哀帝还是对她格外照顾的。然而,她明白,她已成为王氏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找不到强有力的依靠,结果离赴妹妹赵合德的后尘也不远了。幸亏此时朝中的丁、傅两家新宠的外戚势力可以作为依靠。

眼看傅家势力越来越大,赵飞燕也不放过一切向傅太后讨好的机会:傅太后寿日,她派人送去了文犀避毒箸两双、沉水香玉壶一个、流波纹无缝衫一件,还有大批珍宝,真可谓千金一掷;傅太后穷奢极欲,尤爱听歌观舞,赵飞燕便将自己的女乐送给她,还凭自己的歌舞才能亲自指导教练。

赵飞燕还有一件最卖力气的事。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夏天,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因病死去,汉哀帝下诏把棺柩送回定陶,与他的父亲刘康葬在一起,并征发定陶附近五万人修建陵园。汉哀帝自认为尽了孝道,先祖会福佑他,但国运却毫无转机他本人也染病在身,亡亲之痛和前程之忧使这个病弱的皇帝愁眉不展。恰在这时,司隶校尉解光等向汉哀帝推荐方士夏贺良,说他精通谶学,知道神灵预言,是孝成皇帝时宣讲《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甘忠可的弟子。甘忠可虽因刘向劾奏他假借鬼神,诬蔑圣上而下狱死,但夏贺良继承其师遗志,私下进行教授。解光等人大力吹捧夏贺良的学说,说刘向纯属诬告,甘忠可死得冤枉,应对其弟子夏贺良大加礼遇。汉哀帝信以为真,遂召夏贺良进宫,请他讲授如何得到神灵的帮助。夏贺良说:“木、火、土、金、水五德依次运行,周而复始。王朝受命于天,并代表着其中一德,气数尽了,必将被另一德所取代。如今,汉家历数将尽,只有再受天命,才能保住汉室,延续帝业。陛下经常生病,灾异屡有发生,这是上天对陛下的告诫!”汉哀帝忙问他有何良策,夏贺良说,当务之急是更改年号,重受天命。汉哀帝相信了夏贺良的话,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用的漏器由旧制一百度,刻成一百二十度,并下诏大赦天下。

“再受天命”这天,汉哀帝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其规模不亚于登基大典。仪式完全按照夏贺良设计的程序,拜天祭地,求神弄鬼,充满了神秘色彩。许多大臣颇持异议,认为夏贺良之言是胡言乱语,不足为信。唯独赵飞燕得知后,特意向汉哀帝呈上一道贺表,敬称汉哀帝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恭维说:“天运更迭,王朝递嬗,古今至理。陛下为永安国家,改元易号,再受天命,堪称明智之举。上天将赐陛下康泰,汉祚久长,祝愿真命天子宏图大展,万寿无疆!”

赵飞燕这道贺表,使汉哀帝得到了精神上的帮助。他在一片反对声中找到了支持者。紧接着,汉哀帝下令恢复已拆除或停止祭祀的祭坛神庙七百余所,大量增加祭祀的次数。赵飞燕对此不仅极力鼓吹颂扬,还主动提出减少中宫的费用,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建庙。这件事更使汉哀帝感动,多次褒扬赵太后“贤惠”。

然而,赵飞燕的努力很快付诸东流。急于看到成效的汉哀帝因夏贺良的话并不灵验而恼怒。在朝廷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他下诏将改元诏书废除,只保留大赦一项,并以反动惑众罪将夏贺良逮捕入狱,处以死刑;举荐者解光等也被革职,免除死刑,流放到敦煌郡。

弄巧成拙,尽管汉哀帝没有怪罪赵飞燕,但她的投机献媚却引来朝野上下一片“欷歔”声,她的人气和地位都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呈直线下滑趋势。

更令赵飞燕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顶梁柱却突然轰然倒塌了。

建平三年(公元前2年)时,帝太后(傅太后)所居的桂宫正殿发生一场大火,殿顶全部塌落,殿内用物大部化为灰烬。傅太后以为是凶兆,忙令人抢修重建。然而,这场无名火灾过后不久,傅太后便不明不白的死了。

靠山倒了,赵飞燕悲痛欲绝,傅太后下葬汉宣帝渭陵那天,她眼中大颗大颗的眼泪流个不停。她心里很清楚。灵车远去的方向离自己的坟茔并不远了:王政君这个“老佛爷”不会放过自己的。

聪明的赵飞燕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以犀利的眼光寻求更大的庇护,这时一个叫董贤的人浮出了水面。

荒唐皇帝汉哀帝

如果说汉成帝是一个风流皇帝的话,那么汉哀帝就是一个荒唐的皇帝。汉成帝的风流至少还有赵氏姐妹这样的绝代双娇相陪,最后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而汉哀帝的生活只能用荒唐来形容。因为他宠爱的人居然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属于严重的“同性恋”类型。

但有一点汉哀帝和汉成帝一样,他对强制买卖的婚姻很是反感。汉哀帝对于祖母强加给自己的表妹傅皇后没有一点儿感情基础,他采取的也是“冷处理”,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他冷淡的心才又点起热情的火焰来。

这个人的名字叫董贤。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董贤,“貌似潘安”再恰当不过了。汉哀帝看上董贤也就是因为他的“姿色”,在他心里,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粉黛与之相比皆为逊色。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汉哀帝与董贤邂逅了。如果要在前面加个定语的话就是“致命”,不只是他的命,还有西汉王朝的命。当年汉宣帝在选美大赛上惊鸿一瞥,让姿色平平、才气平平的王政君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汉哀帝的这“惊鸿一瞥”同样惊天地而泣鬼神。此后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汉哀帝与董帅哥经过互送秋波后,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你胜过爱自己”,汉哀帝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断袖之癖。

相传有一天,汉哀帝因为要上早朝,天刚亮就要起来。却发现身边面如冠玉的董贤依偎着他的衣角睡得正香。汉哀帝不忍心惊醒心中的“最爱”,竟然作出了这样的奇思妙举:用床头的御刀将衣袖割断,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悄然而去。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于此。

2.金屋藏娇。

汉哀帝因宠爱董贤,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给他。有了珠宝,就得有能装得下珠宝的房子,汉哀帝接着就在北宫门外大建宅第,整个工程十分浩大,建成后的董府富丽堂皇,精妙绝伦,规模与皇宫相同。房屋重叠,内有五座大殿,皆雕梁画栋,云气花草、山灵水怪彩绘其间,木土之工穷极技巧,殿室梁柱都是华美的锦缎捣烂成浆,围涂成彩。引御沟水流入董府后园中,就差把门匾换成“紫禁城”了,当真是一掷千金为“蓝颜”。

3.死而同穴。

汉哀帝在建造自己义陵的同时,特意在旁边留出一块空地为董贤修墓,希望死了以后也可以经常串串门,谈谈情,说说爱。真正做到了“死了也要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汉哀帝的知遇之恩,董贤感动之余,也来了个知恩图报——“和窠爵”。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也拉入宫来,共同侍奉这位荒唐至极的皇帝。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汉哀帝觉得看得见的东西几乎全送了,于是就开始送董贤看不见的东西——身份。汉哀帝为了给董贤封侯,先上傅太后尊号,买动祖母的欢心。再令孔乡侯傅晏,带着封董贤的诏书给丞相御史。丞相王嘉眼看汉哀帝为了加封董贤,将别的大臣的功劳算到了董贤的头上,马上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奢侈僭越、寻欢放纵、变乱阴阳……陛下一向仁慈智慧,行事谨慎,如今却有这些过失被人大肆嘲讽……”骂完之后这个老头子还不忘诅咒一番,认为董贤应该“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说白了就是不得好死。王嘉发泄完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王嘉被下了大狱。满心不服的王嘉以绝食抗议,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王嘉虽然奇迹般地硬挺了二十多天,但终究还是没有停下走向死亡的步伐。

丞相含冤而死,大司马丁明以“同情”的方式进行了申援和哀悼。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汉哀帝知道这件事后,同样很生气,直接罢免丁明官职让他回家抱孙子去了。

这时赵飞燕出现了,她来收拾残局,向汉哀帝极力推荐董贤,说他是难得的人才之类的云云,总之,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重用。赵飞燕的话正合汉哀帝之意,于是乎,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九月,汉哀帝下诏免去了他舅父丁明的大司马、卫将军之职,又下诏让董贤接替丁明的职务做了大司马,总领尚书之职,百官都要向他奏事。当时董贤只有二十二岁,从此便与大司空、大司徒同列三公,掌握天下的兵权,显赫一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的父亲董恭也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妹妹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董贤的妻子也被允许进宫。此外,董贤的岳父出任将做大匠,董贤的妻弟为驸马都尉。

不久,匈奴首领单于来访,在宴会上与大臣会见。单于见董贤非常年轻,感到很奇怪,问中方翻译,皇上叫翻译传话说:“大司马确实年轻,是因为能干才居高位的。”单于听了,不觉肃然起敬,赶紧起身相拜,祝贺汉朝得了一位贤臣。其实,董贤贤不贤,众人都知道。

前面已经说过,汉景帝因为对亲弟弟刘武很是喜爱,在一次“接风宴”上,说出了“百年之后传位于弟”的话,如不是灌夫以“酒后醉言”搪塞过去,只怕汉景帝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了。而汉哀帝因为太宠爱董贤,显然是忘了古人的教训“路不能乱走,话不能乱说”。他在麒麟殿一次宴会上,握着董贤的手,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想效仿尧把位传予舜的先例,你认为怎么样呢?”

董贤一听脸上装着平静异常,却喜在心里,正在思绪如何回答。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氏集团硕果仅存的王闵(王太后除外)站出来,有话要说了:“这天下是汉高祖(刘邦)一手打下来的,并非陛下一人所有,刘氏命脉世代相传,陛下岂能说出这样的戏言来?”

事后,由王太后出面代为赔礼道歉,汉哀帝也知自己失言,王闵方才免去“受罚”的命运,但宠爱董贤却一点儿也没有变。

以前只听说世上有花痴,但汉哀帝告诉我们,世上还有一种人叫“草痴”。

人生何处不悲伤

赵飞燕攀到了董贤这棵最具潜力的参天大树,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为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她高兴得太早,暴风雨马上就来临了。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年仅二十六岁的汉哀帝一病之后竟然撒手而去。他挥一挥衣袖,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却留下了空缺的皇位让世人去争夺。

国君之丧,国之大事。京师长安,满目孝服,一片哭声。赵飞燕哭得最厉害。她是在哭悼早逝的皇帝,更是为她自己而哭!汉哀帝死了,意味着她成了一只孤燕,而这满目萧条的未央宫,已是阴云密布,风雨欲来!

就在这举国上下一片悲声中,唯独太皇太后王政君喜从中来,刘欣的尸体还没有入殓,她不顾年老腿脚不麻利,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寝宫。

哭,大哭,大声哭,号啕大哭。正哭的众人也都泪眼婆娑时,她却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皇帝的玉玺拿在了自己手里。然后她下了一道这样的圣旨:命董贤为治丧委员会主任,全权负责汉哀帝的丧事。

汉哀帝的突然病逝,失去主心骨的“寡妇”董贤也是伤心欲绝。现在叫他来全权负责汉哀帝的丧事,他自然是有心无力了。再加上他这样一个小毛孩,又怎么知道这件事,于是,当王太后询问这丧事该如何办时,他来了个一问三不知。

“你这个样子,怎么能把皇帝的丧事隆重地办理好呢?”王太后质问道。

“请太后另选贤人吧。”董贤这话并非谦逊之言。

“新都侯王莽曾给先帝办过丧事,我叫他来做你的帮手吧。”王太后上演“哭哀帝”的闹剧,找董贤的碴子,绕来绕去,终于绕到正题上来了。

“如此甚好。”董贤磕头跪谢。

王太后等的就是董贤这句话,就这样一句话,“流浪”在外面多年的王莽重新回到了朝廷。

三年前,王莽带着皇帝赐给他的五百斤黄金,一架驷马安车,退居到新野封国以后,闭门不见宾客,密切注视着政局的变化。与此同时,他又百般收买人心,以期东山再起。他的次子王获杀死了一名家奴,王莽严加追究,命王获自杀赎罪。这一大义灭亲的举动果然产生效果,数百名官吏上疏为他鸣冤,请求皇帝让他重返京师。有人还在考卷上为王莽歌功颂德,认为这样的贤相得不到重用是国家一大损失。这些来自于朝野的呼声和朝中官员的拥护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王莽的名气得到了有效的扩大。

王莽果然不是一般的人物,有条不紊地办完丧事后,便立马大刀阔斧地集中火力对董贤进行赤裸裸地攻击——弹劾。

接下来且看王太后如何和侄子王莽上演“双簧”。接到弹劾令后,王太后立马对董贤进行了“半拘留”式的处罚——禁止出宫殿。董贤眼看风头不对,提着大把大把的金钱,来了个“磕头谢罪”,他的本意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而,王莽却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回绝了他。

董贤随即就明白了,王莽对他进行了“双规”处罚——假借王太后的命令,收回董贤大司马的官印,听候调查审理。按王莽这架势,是要把他往死里赶啊!

然而,此时汉哀帝已死,他已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王莽的步步威逼,他已是无力还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权力一点一点地流失,自由一点儿一点儿地被限制,血腥一点儿一点儿地逼近。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可如果活着是受罪,那么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面对步步紧逼的王莽,被逼到悬崖边上的董贤自知终究难逃一死,他选择了赖活不如好死,用一根白绫结束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可怜这个貌胜潘安的美男子就这样魂归他乡了。看来这个世上不单单只是红颜命薄,蓝颜同样命薄。

有诗为证:

平生回首黯销魂,汉宫深,夜无声。清凉殿外,醉忘三年春。哀心莫问为谁死,知君者,唯一人。

都云江山重此生,何处觅,相思门?义陵已冷,寒月伴孤魂。麒麟殿语还忆否?未曾悔,断袖恩。

树倒猢狲散,董贤的父亲董恭和弟弟董宽信分别以“骄恣不法”和“淫逸无能”两项罪被免去官职,其他董氏成员也全部赶出朝廷。

与此同时,王氏成员开始咸鱼翻身。他们纷纷重回朝中当大官,而后起之秀王莽更是被王太后重点打造的对象。董贤大司马的位置由王莽来坐,并且掌管尚书之事,可谓大权在握。

事实证明,王太后的眼光没错,王莽就是王莽,他一出山就协助她除掉了眼中钉、肉中刺董贤,接着继续拿朝中敌对派开刀。“情敌”赵飞燕又浮出了水面。

这下已是“孤家寡人”的赵飞燕已无招架之力了。王莽先是以“谋杀罪”(谋杀皇子)把她头上太后的帽子摘了下来,把她由“东宫”赶到“北宫”。然后,由“北宫”赶到“义陵”——去守汉成帝陵墓。按照王莽的话来说就是让这个令汉成帝绝后的“毒后”去赎罪和忏悔。

想到从此山高路远,青灯寒壁,就在出发的当天,弱不禁风的赵飞燕终于强大了一回,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赵飞燕在自杀前肯定也在感叹:富贵如潮水,潮起潮落,谁也无法预料;而人生却如梦,梦醒后,一切无影又无踪。

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对这个绝代佳人进行了缅怀:

水色箫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