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求学生涯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5:21 0

初到长安

行过千重山,跋过万道水,刘秀终于来到了长安。到了长安,刘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太府报到,而是找了一间简陋的客栈,然后打开樊娴都交给他的锦囊,顾不得休息,便按锦囊上所说,去“拜码头”。

其实樊娴都要他去拜谒的是刘家的两位故旧,一位是叔父刘良的至交好友,当朝大司马严尤。当时的大司马位列三公之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刘良和严尤当年同在长安任郎官,交情甚好。此时,刘秀如果能攀上这样的后盾,在长安立足是没问题的;另一位是他父亲刘钦的世交,司隶校尉陈崇。

不出所料,两位前辈对长相俊朗、聪颖慧人的刘秀很是喜欢,除了好酒好饭招待外,还都拍着胸脯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去找他们。

拜完码头,刘秀拿着两位老师的拜帖来到长安城南安门外(今西安莲湖区大土门北)的太府时,太府的中大夫许子威热情接待了这个远道而来的学子,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就办妥了他的入学和就宿等手续,这不得不让刘秀颇为感叹:背靠大树好乘凉。

其实,刘秀真正应该感谢的人是王莽才对。要知道,早在公元4年,正在辅政的王莽为了最终称帝,拼命做读书人的思想工作,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这太学扩招。他扩建学生宿舍,增设经学学科,增加教师编制,把每个教师带领学生的名额扩大到360人,使太学生的名额迅速扩大到万人。他还命令各地把擅长各种学问、方技的人,公费送到京城太学任教。他还在各郡县设立太学分校。公元8年,王莽篡夺汉位,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后,他再度让太学超大规模地扩大招生,目的只是为了笼络广大读书人,迷惑世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秀这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半文盲”才能有机会来太学求学。

许子威教刘秀学的是《尚书》和《诗经》之类的之乎者也的东西。那么,刘秀又学得怎么样呢?

第一节课,刘秀就表现了与众不同的个人主义风格。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许子威摇头晃脑地读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刘秀摇头晃脑地叫道。

刘秀跟别的同学一样,老师的每段言论,他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是枯灯黄卷、皓首穷经的那种学生,他还非常善于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后世都称刘秀为中国最有本事的皇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由于《后汉书》《太平御览》等权威史籍说刘秀这时的学习成绩是“略通大义”、“大义略举”,不少人认为他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有人联系他上学期间的其他活动,说他不务正业。这其实很值得商榷。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所以,史家说他“略通大义”、“大义略举”,并不是说他“学得不怎么样”、“只知道大概”,而是说他很好地把握了《尚书》的精神实质!

值得一提的是,太学课堂上,教学是很枯燥很辛苦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课本都是用竹简、木牍和帛书之类的东西做的,又没有钢笔、水芯笔,更不要说电脑、笔记本等高科技产品,要想写个字,都得挥毫弄墨,不是个简单的活儿。

所以,谁当时能在太学里学习,应属于出类拔萃的。刘秀同学很喜欢学习,他认真地学,充分地用,自由发挥,大胆突破,既深得学习精髓,又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这也是日后刘秀能在乱世中凭着个人魅力雄霸天下的原因。

同桌的你

好了,我们大体知道了刘秀的课堂生活,现在看看他课外都干了些什么。

西汉后期的太学生并不都是埋头书卷的人。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都为了一个做官的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来了,所以,但凡政界,特别是朝廷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大家都很关心。老师们都是今文经师,身兼重要职务,在阐述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时,会时常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这样一来,太学的现实政治气氛和学术气氛便一样浓郁了。太学生们一面读书学习,一面睁大眼睛盯住官场的动静。刘秀出身于太学,得益于此,以后登基了他也非常重视太学的建设。

在学期间,刘秀同学就表现出他的聪颖、勤奋和过人的政治见识。他广泛结识了在京城工作的南阳籍人士,同时,对南阳一带来京城办事的各方面人士他也经常接触。当然,作为皇室后裔,他同样重视同亲戚交往。

邓禹字仲华,是邓晨的侄子,跟刘秀自然也算是亲戚了。邓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连许多博士都不如他知识渊博,他因此得了个“神童”的绰号,比刘秀早半年到太府,是太府里最年轻的学生,只有十二三岁。

其实刘秀第一天见到邓禹时,眼睛就为之一亮。是啊,如果说十三岁的阴丽华是一枝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的话,那么这个邓禹就是朵康乃馨,小小年纪,言谈举止文雅有度,一看就是从小有修养的学家子弟。

“在下新野邓禹,这厢有礼了。”邓禹见了刘秀,慢声道。

“噢……啊……原来你就是姐夫常说的新野神童……”刘秀这才知道他的同桌原来就是久闻大名的邓禹。

两人一交谈,刘秀这才体会到了什么叫“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邓禹年纪虽然小,但懂得的知识只能用“渊博”来形容。

从此两人结成了莫逆之交。

来自南阳的老乡,还有表兄来歙、朱祐等同学,他们都成了刘秀的铁哥儿们。在日后的岁月中他们紧紧追随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功,被刘秀封侯拜将。

勤工俭学

前面说了,刘秀来长安求学,没有带上父亲留给他的“创业基金”,而是带着“一颗红心、两袖清风”来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因此,他属于学校的“特困生”。

当然,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特困生”不止刘秀同学一个,还有很多,比如倪宽同学,就靠给别人“做保姆”,帮人做饭做家务维持生计。翟方进同学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为了使儿子能有出息,他母亲咬咬牙,变卖了值钱的家当,送儿子来太府读书。为了照顾儿子,他母亲还跟到京城来“陪读”,靠织布、做鞋卖了赚几个钱,供儿子读书。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刘秀虽然穷,但头脑却很灵活,他在读书之余,搞勤工俭学时,就没有像别人那样墨守成规,而是“创新”地搞起了丰富多彩的第三产业:一天,他突发奇想,竟与同宿舍的家境也不富裕的韩子同学合资买了一头驴,然后租给别人跑运输,收几个租金。他的设想是挣到钱后,也不分红,先增加驴的数量,再挣到钱后,继续增加驴的数量……成立一个“驴牌”出租公司。

当然,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据说驴租出去后,那个搞运输的人生意很好,每天都能在京城跑上数十趟。然而,刘秀和韩子两人还来不及高兴,就传来了坏消息说,驴子死了,原因是:超负荷运动。

第一次生意失败后,刘秀并没有灰心,相反,他再接再厉,把南阳老乡朱祐拉下了水。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城人,父亲早逝,从小便随母亲投奔外公。朱祐外公刘翁,也是长沙定王之后,和舂陵刘氏亦有往来。说白了,刘秀与朱祐算是远房的亲戚。

朱祐因为早年丧父,生活自然是不富裕了。入太学后,他除了努力读书外,也得“勤工俭学”,在街角一个较偏僻的地方租了个门面,靠卖祖传下来的“药”挣点生活费。

然而,尽管有“祖传秘方”这块金字招牌,小药店的生意还是不怎么好,一天比一天冷清,眼看就要开不下去了。就在朱祐准备“关门大吉”时,刘秀出现了,他对朱祐说了这样一句话:“店子不要关门,我来合伙和你一起卖药。”

“这……”朱祐很是惊讶,这不是明知亏本的生意还要做吗?

“你的药店生意不好,不是因为牌子不响亮,祖传药方不灵验,而是因为你的药太苦。”刘秀道。

“药太苦?”朱祐一头雾水,“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药七分苦,这药不苦还是药么?”

“药是苦的,但人是活的,人喜欢吃甜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苦药变成甜药,生意自然就会好。”刘秀胸有成竹地说,“你回去读书吧,我帮你守几天店,看看生意如何。”

朱祐正恼这堆烂摊子不知道怎么收拾,听刘秀这么说,他欣然把店交给刘秀打理,独自回太府了。过了几天,他再来店里时,不由得惊呆了,但见以前门可罗雀的店前如今变成了人满为患,他赶紧上去帮忙。

等忙到深夜收摊时,朱祐这才有空来问刘秀他是怎么盘活这药店的。

“非他,蜂蜜也。”刘秀狡黠地笑道。

“蜂蜜?”

“是啊,你的药太苦,要使苦药变成甜药,我只是在药中加了蜂蜜而已。”刘秀笑道,“世人讲究的是口感,药变甜了,合了大众口味,生意能不好吗?”

朱祐无言以对,对刘秀佩服得五体投地。

理想与现实

大家都记得,项羽年轻时,有一次秦始皇出游到他所在的那个小县城,那豪华的气场和气魄被项羽看在眼里,也急在嘴里,结果发出“彼可取而代之”这具有霸气的豪迈之言,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项羽的理想。

无独有偶,流氓出身的刘邦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连个芝麻官都不是,但是因为一次出差到京城走了一趟,便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去京城没有错,是因为他要去办公事。错就错在他办完公事还赖在京城不走。为啥不走呢?那是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性格所致,他想多看看京城的美女。没办法,他一直爱好这一点。看美女也没错,关键是秦始皇这时出现是错,当前呼后拥、盛气凌人的浩瀚数百人的队伍拥着秦始皇穿出繁华热闹的街头,街上百姓纷纷让路三叩九拜的场面感染了他,结果说话一向利索的他,关键时刻一个哆嗦,吐出个“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言论。但正是这在错的时间错的地方遇上了错的人,才会让一直在迷惘中的刘邦找到了一条成功的路。

其实从项羽和刘邦两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话明显属于“实”,指明了他想像秦始皇一样当皇帝。而刘邦的话就“虚”一些,毕竟他还是很含蓄的。

闲话不说,下面我们就来看刘秀对“虚虚实实”的豪言壮语的理解吧。话说当时刘秀除了读书和做生意,他在长安对故乡很是思念,其实再说得直白一点,他就是思念新野的绝世美女阴丽华。自从那惊鸿一瞥后,他年轻的心开始悸动,“娶妻当娶阴丽华”是他对爱情的奋斗目标。因此,他身在长安心在新野,多少次梦回故乡,只为见上心爱的姑娘一面。

至于他对事业的理解则明朗得多。自从父亲早逝,他就对王莽深恶痛绝了,而他的大哥刘也一直视推翻王莽政权为目标,他心里也是这个想法,但嘴里却从来没有说过,毕竟他的性格不像他大哥那样冲动直率。甚至到了长安,他也一直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刻意隐瞒起来。

其实在太学求学,一个是“学”,一个是“玩”,刘秀闲来无事时,也会睡睡懒觉,睡醒之后高声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之类的诗句。然后便去找一找邓禹等人楸枰对弈一番,大杀特杀人家几盘棋后,转到街上喝杯茶、吃个盒饭,然后再回到宿舍继续睡觉,每天周而复始。

但这一天,他睡了大半个上午后,想去找邓禹他们下棋,但别人都打出了“避战牌”。刘秀只得摇着头苦笑着上了街,一边走,一边叹道:“孔子曰:知耻者近乎勇。不就是多杀了他们几轮吗?连战都不敢战了么。”

正想着,突然听到前面一阵吵嚷的锣鼓声传来,紧接着有人高声大喊:“闪开,闪开,快闪开。”

路上行人立马闪出一条道来。刘秀心中一惊,心想,看这气势,该不是王莽出巡了吧。我来京城三年了,天可怜见,终于可以一睹王莽的风采了,虽然可能只是看到轿子,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但这也是好的。

“哪里来的野小子,还挡在路中央不避让,长了几个脑袋啊!”

刘秀抬头一看,一群骑着骏马的武士挥着长刀直冲过来,他猛然惊醒,身子忙退向路边,马几乎擦着他身子而过。武士过后,接着才是一大群士兵车队,洋洋洒洒地穿过长安城的大街。

刘秀以为众人定会齐生生地叫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直到车队去得很远了,也没有人叫。于是,他向一路人打听这群人的来路。

“刚刚是执金吾大人在巡逻。”

“执金吾,执金吾。”刘秀喃喃自语着,他当然知道执金吾是九卿之一,京师卫戍官,相当于首都警备区司令。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刘秀脱口而出的竟是这样一句话:当官就当执金吾。

刘秀话里的意思很明显:当官,当到执金吾这个份上就已经很好了,是我的终极目标。

但当我们看完后一句,就会发现其实刘秀明显是隐晦之言。我要么不娶妻子,要娶就娶阴丽华。那么,娶阴丽华才是情窦初开的刘秀的最想实现的愿望。

可是要娶阴丽华,对于当时的刘秀来说,是有难度的啊。一是,门不当户不对,他属于典型的灰马王子,而阴丽华长得美若天仙,在新野方圆数百里地都有名气。他要娶阴丽华就必须让自己从灰马变成白马,如果变不成白马,至少要先变成“黑马”。二是,这个才是刘秀之所以这么想当执金吾的关键,因为阴丽华为追求她的人设了一个门槛:此生非将军不嫁。在新野姐夫家的尴尬足以证明阴丽华喜欢的是大英雄式的人物,他如果不当执金吾,不当将军,阴丽华怎么会嫁给他?

“当官就当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说白了,刘秀的话,前面一句是假的,后面一句才是真的。

呜呼,原来如此,悲哉;呵呵,原来只为抱得美人归,喜哉;啊呀,原来一个女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壮哉!

残酷的现实

“当官就当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是刘秀当时的两大人生目标。是啊,干什么工作和与谁结婚,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指标,也大体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其实,在太学求学的同学都面临这样一问题:分配和出路。是啊!金榜题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可是当时的情景却并不那么乐观。

王莽盲目扩招,把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有的还是中老年)骗到长安来,只不过是为了笼络人心,迷惑百姓。

王莽根本就没有留给太学学生多少就业岗位。当然,朝廷和地方上有职有权的岗位多的是,但是对不起,这些他自有安排,都属于他嫡系部队和人马的囊中之物。

刘秀虽然什么都明白,但他还是发奋读书习武,他知道,如果想推翻王莽,自己首先需要在朝廷站住脚,这样才会有机会做成大事。连续三年,刘秀的学业成绩在太学里名列前茅。皇天不负有心人,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刘秀有了个参加殿试的机会。

一同考试的邓禹和强华都有些紧张,而刘秀却显得很平静,随着内侍的引领,学生们都来到了大殿上,口称万岁后跪下去。大殿里非常空阔,也非常安静,过一会儿,就听到有人让他们起身,准备考试。

几个时辰以后,大家先后将卷子交上去,然后跟随内侍出了大殿。走出大殿以后,学生们不由得都长出了一口气。走出皇宫,学生们立即围在一起,七嘴八舌讨论刚才的题目,刘秀对于自己的发挥很满意,笑着和同学们聊起来。

然而,数天后,成绩公布出来时,刘秀顿时傻眼了,邓禹、强华都榜上有名,考进了甲科,唯独他名落孙山。刘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成绩不理想,但仔细琢磨,觉得自己在考试时发挥还可以,自认为不会比别人差啊,关键时刻,他又想到了身在长安的他的两个“保护伞”——严光和刘崇。

其实在长安三年,刘秀因为有他父亲和家族的故交严光和刘崇的缘故,轻松搞定了许多“烦忧事”。刘秀心里也自觉过意不去,因此,到后来,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麻烦两位大人。但殿试这么重要的事,他觉得自己榜上无名肯定有问题,于是拜托两位大人去“复查”相关情况。

很快,两位大人就给了他答复,正是这答复彻底浇灭了刘秀的信心和求学的欲望。

刘秀的笔试分数在所有殿试者里面是佼佼者,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面试”关上。

“面试,我都没有去面试,怎么面试出了问题?”

刘秀的疑惑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原来王莽自从篡位后,对刘氏族人进行了全面打压,降级的降级,罢用的罢用,总之,他可不愿意朝堂上有汉室的宗族子弟出现。这次考试也是一样,当考试结果上报到王莽那里,他发现刘秀的名字赫然在甲科前列,便问考官刘秀的情况。知道刘秀是高祖的后裔以后,王莽当即找个理由将刘秀划掉。

只要是刘氏宗族的,就不会有机会在新朝担任官职。经过这件事,刘秀明白了,长安不是他待的地方,因为这里永远没有他的出头之日。于是乎,他黯然地离开太学,离开长安,打道回府。

邓禹等要好的同学将他送到十里长亭,挥泪告别。邓禹原想和刘秀一起回去,但是刘秀不愿意耽误邓禹的仕途,让他安心在长安生活,自己一个人回去,在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让邓禹在长安随时注意各方面的动向,等天下纷乱,群雄并起的时候,两个人再相聚,一起完成理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67.html

上一篇:看上去很美
下一篇:蜕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