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柳暗花明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4:20 0

疾风知劲草

刘秀带着十二位敢死队员突围去搬救兵了,镇守昆阳城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王凤、王常身上。因为牵挂突围的事,他们几乎都没有睡,在惶惶不安中度过了一夜,一大清早便登上城楼察看城外动静。这一看,差点没直接“昏睡”过去。

只见昆阳城外一夜之间列营数百,旗帜遮天,把昆阳围得跟铁桶一般,黑压压地竟然不知何处是尽头。晌午时分,随着王邑手中令旗一挥,新军开始向昆阳城发动攻击。顿时,箭如飞雨,杀声、喊声、哭声、哀鸣声混为一体。

可是此时昆阳的汉军除了死守,别无出路,因此,男女老幼齐上阵,拼死护城。都说人在困境中爆发的力量是无穷的,此话果然不假,尽管新军人多势众,尽管新军武器装备精良,尽管新军不遗余力地进攻,但这一天非但没有攻下昆阳城,而且还损兵折将三千多人。

看着案头的伤亡报告,王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几何时,他所向披靡,一骑绝尘,千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取敌军首级,如探囊取物;曾几何时,他力挽狂澜于即倒,力扶大厦于将倾,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王大将军……

可如今呢?他拥有百万大军,智囊团啦、特种部队啦、机器超人啦都配备齐全,如此豪华的阵容,非但没有以摧枯拉朽之势拿下小小的昆阳城,反而折损了这么多兵马,这有点儿让他不敢相信,莫非自己真的廉颇老矣?

正在他忧愁的时候,大将严尤来了,告诉他你不是廉颇,你是王邑,你没有老,你还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王邑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严尤来肯定不是只为了说这样一句话,于是笑道:“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严尤嘴上没有转弯抹角,直言道:“大司空犯了军事路线错误,我们的百万大军现在不应该在昆阳,而应该在宛城才对。”

接着说出了理由:昆阳虽小,但却很坚固,恐怕一时半会儿拿不下。即便攻下来了,也会伤亡惨重,况且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煎熬才能办得到。汉军的主力现在正在围攻宛城,宛城是敌我两军的分水岭,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派大军直接去宛城,和宛城里的新军里应外合,消灭他们的主力,生擒伪天子刘玄,那时昆阳便不攻自破了。

应该说严尤的解忧解到了点子上,汉军孤注一掷地攻打宛城,唯一“忧”的就是新军的援军。按刘的策略,颍川能拖住新军主力多久,关系到宛城的成功和汉军的成功。然而,王邑隐居多年,打仗的水平没有长多少,但脸皮却长厚了。他现在“忧”的不是宛城,而是自己的面子。他这么多兵马如果连小小的昆阳城都拿不下,颜面何存?

因此,面对严尤的解忧,王邑直接否定了,并且说道:“何以解忧,不是严尤;何以解忧,唯有昆阳。”

王邑不会料到,就是他的一意孤行,就是他认为面子比城池更重要,就是他过于自信,犯了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大忌,祸患就此埋下。

拒绝投降

百万大军强攻不到一万守军的昆阳城,昆阳城再牢固,士兵再英勇,军民再团结,终究逃不过沦陷的悲惨结局。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军在坚守一个星期后,在苦等援兵无望的情况下,终于动摇了。

王凤找来王常商量说:“好死不如歹活,如今再这样抵抗下去,不是和官兵过不去了,而是和自己过不去了。这样下去城迟早要被攻破,为了给大家一条生路,我们还是投降吧。”

“再等等吧。”王常是个宁可战死,也不愿投降的人,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而是城里几千男女老少的生死,他也强硬不起来了。

最终,王凤和王常两人也没有进行口水战,而是选择了“笔战”,他们招来一些民众代表,以民主的方式,采用不计名的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最终以王凤为首的主降派占以绝对优势战胜了王常为代表的死守派。

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昆阳城头很快竖起了白旗,接着城门打开,并以广播的形式直接向城外的新军喊话:“我们不打了。我们投降了,请你们进城来吧。”

得知汉军投降,王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汉军这是使的空城计吧?第二反应是这太不像话了,汉军这个时候怎能投降呢?第三反应是太不够意思了,打不过就举手投降,一点都不好玩。“三个反应”加在一起,王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时候批准汉军投降,太便宜他们了。因此,面对本可以兵不血刃直接占领昆阳的机会,王邑居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并马上叫人回话:站直了,别趴下,咱们继续开打。

严尤一看,这样闹下去,会坏事呀,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将军啊,《兵法》云:‘围城为之阙’,就是说围城总要给人留上一条出路,宛城那边的汉军主力听说昆阳降了,肯定害怕,咱们真正的战场还是在宛城那边,消灭汉军主力部队才是当务之急,不要因为一己之怨而耽误了整个战局啊。”这时63位智囊团也集体上场,齐谏王邑接受汉军的投降。然而,利令智昏的王邑却说:“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也知道你们的良苦用心,想走成功的捷径。然而,我是个一步一个脚印的人,他们走投无路才来投降,此时我如果接受这些‘嗟来之食’,要比杀了我还难受。对不起,我还是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武力的方式真正打败他们,征服他们,这才是武士道精神,这才能扬我军威,扬我国威啊!”

就这样,汉军投降的路被堵,王邑逼着他们走了绝路——誓与昆阳共存亡。是啊,走投无路,连投降也没门,横竖都是一死,要死也要死得其所,要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要死也要死得惊天动地……豁出去,和你们这些恶魔拼了。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汉军不再做待宰的羔羊,更何况即便是羔羊也会有怒吼的时候,愤怒的汉军此后竟然抵住了百万新军十余天的强攻猛打,这真是个奇迹。当然,这个奇迹与其说是汉军创造出来的,还不如说是王邑逼出来的。是啊,狗逼急了都会跳墙,更何况人呢?

而支撑着他们信念的就是刘秀和他的十二骑敢死队。那一夜,他们如风一般冲出城去;那一夜,他们如狼一般在敌人百万军中横冲直撞;那一夜,他们如夜鸟翔空似的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一夜至今,都是不眠之夜……这“十三太保”能冲破新军的层层阻挡吗?他们能搬回救兵吗?

斗智

话说以刘秀为首的“十三太保”连夜突围,一来因为人少,又个个都是狼虎之将,再加上天黑,敌人不知他们的虚实,再加上打了新军一个出其不意,结果他们如下山的老虎,左冲右闯,势如破竹,居然冲破了王邑百万大军的阻拦,成功突围而去。

看来,只要敢想敢打也敢闯,奇迹无处不在啊。

成功突围后,刘秀等人来到了郾城和定陵。郾城和定陵的守将们见了他们表情有二。首先是惊:听说王邑带领百万大军把昆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秀等十三个人居然能从敌人的人缝里挤出来,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啊!其次是笑:笑分很多种,大笑、喜笑、苦笑、狂笑……不一而足。但他们此时却是尴尬的笑。这种尴尬的笑代表抱歉、遗憾、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王邑大军压境,刘秀等人冒死前来,目的不言而喻,想请他们去救援昆阳。可是昆阳现在已是一叶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汪洋中的扁舟,敌人重重包围,步步为营,层层设防,条条道路可以通罗马,唯独条条大路不通昆阳。要他们这点人马去救援,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接了风,寒了暄。守将们不等刘秀等人开口,就来了个先发制人,大致意思是:各位英雄好汉既然能冲破千难万险到这里,也是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手难牵,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在这里暂且先住下,待我们打探清楚了昆阳的情况再从长计议如何?

他们的“从长计议”无非是为了先安稳住刘秀等人的托词。到时如果昆阳城真的破了,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救援昆阳了。

十三太保被他们的“柔功”一忽悠,觉得有道理,虽然在突围之前,他们热血沸腾,誓死壮志报国,然而,在经过风雨涅槃后,他们发出的唯一的感触却只有四个字:活着真好。毕竟一路的艰辛和苦楚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孤独和无助,那种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滋味,那种绝处逢生的感触。折磨的是他们的肉体,但醒悟到的却是活着的珍贵。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守将们的话一针刺进他们脆弱的心灵,是啊,现在的形势他们比谁都更清楚,这种情况,这么点人马,与其说是去救援,不如说是送死。

在生与死的当头,他们当然也选择生,因此他们选择了用沉默来回应守将们的“肺腑之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敢死队就要迷失自己了。身为敢死队中的“带头大哥”刘秀再一次勇敢地站出来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直接教会大家两个关键词:

第一,投以之桃,报之以李。解析如下:人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现在昆阳有难,你们做缩头乌龟,不肯去救援,他日你们有难,谁又肯来舍命救你们呢?

第二,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解析如下:如果昆明失守了,王邑立即就会掉转马头来攻打郾城和定陵,以郾城和定陵的军事力量定然抵挡不住王邑的百万大军,到那时,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大家是昆阳的希望,昆阳同样也是大家的希望。

最后得出总结:救昆阳等于救自己。

一席话说得守将们惭愧地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经过一番交头接耳后,他们达成如下共识:

发一半兵力救援昆阳。

留一半兵力守郾城和定陵。

理由是:这样一来,就算救援不成功,还有退路可走。

外行人肯定会被他们迷惑,这个理由听起来还是很中肯的,毕竟这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嘛。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秀马上就否定了他们的高论。再教会大家一个关键词: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铁。

解析如下:我们现在兵力本来就少,再分散的话,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只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变弱为强,才能和敌人对抗。分兵留守,你们守什么,不是守城,是守各自的财物吧?你们这是“一颗红心、自断两手”。王邑不是来要钱的,是来要命的!命都没有了,要钱又有什么用?再说一旦联合破敌成功,所得财物珍宝何胜现在百倍、千倍?各位头发可以短,但眼光不可以短啊!

刘秀的话说的合情合情,情真意切,守将们听得是心悦诚服,当下异口同声道:“愿听将军调遣。”

自从刘玄当了更始皇帝后,刘秀的职位只不过是一个偏将,论排名在将军的最后一位,论资历也是最低的。然而,自从昆阳被围后,刘秀这条“潜龙”就展示了超凡的能力,两次演说证明了他的不凡智慧和独特眼光,突围成功又体现了他超强的勇猛和刚强。可以说刘秀具备了一个好将军的一切条件:文武皆备。也正是因为这样,众守将们的这句“愿听将军调遣”的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昆阳唯一的希望被刘秀这样争取过来了,他能否创造奇迹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59.html

下一篇:忧伤的代价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