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忍者无敌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2:22 0

用人之道

此时刘秀和刘玄仅一河之隔。只要渡过了黄河,刘秀就等于踏上了全面复兴之旅。但刘玄也不是个傻瓜,他不可能坐视不管,他此时在黄河的对岸洛阳布下了重兵把守,而负责把守洛阳的便是杀害刘秀大哥的两大罪魁——大司马朱鲔和舞阴王李轶。

朱鲔就不用说了,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才成功把“傀儡”刘玄推向了皇帝宝座。也正是因为首席之功,他身居大司马一职,除去排在前面的几个元老级人物,他可以说是实权在握。而在策划杀害刘案中,他也是主谋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玄的一切全都在朱鲔的掌控之中。

而李轶想必大家更加清楚,他是最早拉刘秀下水起义的,也是最会见风使舵的人,见刘玄那里好撑船,他便跳了过去。他最后还成了谋杀刘的主凶之一。

因此,此时在刘秀心中,朱鲔和李轶可以说是他最恨的人。而刘玄这样安排他们守洛阳也是别有用心的,他相信朱李二人一定会尽全力来守洛阳。事实上,朱鲔和李轶都想鞠躬尽瘁地来守洛阳,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的梦想很快就落空了。

他们有信心守住洛阳,那是因为他们还拥有“天堑”之险河内。你要过黄河,首先得经过我,你渡河渡到一半,我举全军之力杀之,那你就只能是溺水的命运了。

而河内的守将叫韩歆,他也不负刘玄的厚望,听说刘秀要来过黄河,立马打出横幅——此河乃我开,此水乃我饮,欲从此处过,留下人头税。

如果真按韩歆的气势,刘秀要想渡河可真要用“痴心妄想”来形容。然而,韩歆的横幅刚打出,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唱反对意见。这个人便是他手上的最得力的干将——彭岑。

彭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从刘秀起兵时,最开始是当“逃兵”,后来知耻而后勇的他选择了当“英雄”。坚守宛城,结果害得刘围攻宛城数月不得破,最后如不是王邑犯了夜郎自大的军事错误,宛城因为弹尽粮绝,实在是没法再坚持下去了,恐怕是不会投降的。而投降后的彭岑原本也对生不抱希望,但结果刘却赦免了他这个“甲级战犯”。

心怀感激的彭岑从此就跟着刘干。刘死后,他的部队多半被朱鲔“收购”过去。而彭岑也成了他手下的一员战将,职称叫——淮阳都尉。后来他又被封为颍川太守。

但乱世之道,彭岑这个颍川太守并没有当多久,被一支突然冒出的反动武装给赶出了颍川城。病急乱投医的他只好选择了投靠河内太守韩歆。

也正是因为这次逃亡的生涯,让他感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刘玄表面上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却很脆弱,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他跟刘秀的哥哥刘干过,知道刘氏的实力。因此,凭着独特的敏锐能力,彭岑意识到,跟着刘秀走才是唯一的正确之路。因此,在韩歆准备和刘秀大干一场时,彭岑有话要说了。

“刘秀太强大了,河北诸多英雄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还是别做无用功了,早点归降吧。”

“不,我不是这样忘恩负义的人。”韩歆连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拒绝了他。

既然如此,那好吧。那就只有开打了。可很快,韩歆的想法就改变了,因为他看到了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刘秀。他被刘秀的“军容”给震住了。

刘秀的部队那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于是,韩歆马上对彭岑说:“这仗还是不打了,我听你的,你去负责联络投降事宜吧。”

彭岑很快回来了,带来了个好消息,四个字:“投降,重用。”

韩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那好吧,开城。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很快刘秀就成了河内的主人。但刘秀一进城,就命人把韩歆拉出去砍了。

“冤枉啊,你不是说我投降不但不杀我,还重用我啊。”韩歆进行了临刑前的最后申述。

“我是针对彭岑说的。”但刘秀没料到,彭岑并不领他的情,他说如果是这样,他也宁愿去死。

刘秀问他为什么。

“如今天下一团糟,昏庸的更始皇帝也危在旦夕,您在河北开创了这样的宏伟事业,是天大的福气。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岂能因一时之愤忿而弃天下于不顾。”

“言之有理。”刘秀说着,马上释放了韩歆。

刘秀不费一刀一枪就占领了河内,这就等于刘秀在刘玄的地盘有了一块站稳脚跟的地方。以后军队和粮草的提给都可以从这里转运。河内的重要可想而知。

接下来,刘秀准备全面攻打洛阳了。而守住河内这个地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命根丢了,刘秀将会前功尽弃。可是派谁来河内呢,这让刘秀很犯难。

按理说韩歆是首先想到的人选,他以前就是这里的太守嘛。然而,刘秀却根本没有列入考虑范围之内。原因有二:除了他是叛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力不够。

刘秀的首选其实是冯异。冯异前面已经说过了,他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那不是一般的好。然而,此时刘秀已经把他拟为孟津将军的首选人马,负责河内郡和魏郡两郡兵马,在黄河沿线驻扎。所以说冯异已有重任在身了,分身乏术啊。

刘秀“双子星座”中的邓禹也是重要人选。但此时的邓禹早已被任命为“西征大将军”。因此,就在邓禹踏上征途时,刘秀特地为他送行。邓禹在感动之余,刘秀说话了,只一句:“你走了,河内怎么办?”

“昔日汉高祖刘邦派萧何守关中,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集中全部精力东征,最终成就了霸业。”

“河内就是我的关中。却不知道萧何在哪里?”刘秀问。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邓禹道,“寇恂是也。”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出身世家大姓。年轻时任郡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后来寇恂选择了归顺刘秀。而当时的刘秀也毫不犹豫地给了他“偏将军”这样的职务。对于刘秀来说,他觉得自己这样做对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寇恂已经很优待了。然而,寇恂对此并不满意,就像汉初的韩信一样,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发挥,觉得这个偏将军的职位与他的才华和能力不匹配。但是他这个偏将军至少要比韩信当初那个侍卫的职务要好很多。因此,他没有选择跳槽,相反,他认定刘秀是个可以成就大业的人,相信跟着他一定会大有前途。

都说如果你想得到领导的赏识,那么首先要得到领导赏识的人的赏识。寇恂因为怀才不遇,暂时没有发迹,但他却得到了刘秀最为赏识的两大红人之一的邓禹的赏识。

史书上记载,“寇恂数与邓禹谋议,禹奇之,因奉牛酒共交欢”。邓禹那是啥人物,从小就一个天才,一直是刘秀的偶像。平常都是别人请他的客,但他却独请寇恂的客,他对寇恂的赏识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刘秀还在为留守河内的人选头疼时,邓禹出现了。他推荐的自然是寇恂。

就像当初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一样,尽管刘邦当时对韩信的能力还持怀疑态度,但因为是萧何的力荐,刘邦还是拜他为大将军。而此时的情况也一样,因为邓禹的鼎力推荐,刘秀尽管是三分怀疑三分担忧三分不安一分犹豫,还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当然,刘秀把河内太守的大印交到寇恂手上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汉高祖东征的时候,把关中交给萧何,而我今天把河内交给你,你就是我的萧何。”

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寇恂是这样回答的:“臣虽肝脑涂地亦要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事实证明,寇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是金子就会发光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寇恂上任后,也没有摆脱世俗规则,也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举行大规模的军训。给各县下文,操练士兵,练习射箭。通过军训,士兵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第二把火是充当后勤的兵。养马两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经给军。这活看似轻松,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当时还没有诸葛亮的“木牛”驮运粮食,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第三把火是游击战术。在寇恂后勤工作做得很好的时候,没有忘了一展自己的军威。他派出一支奇兵,居然成功打到了洛阳城下,当然因为人马有限,他没有强行攻城,而是选择了“游行示威”后便马上撤军。虽然他们在洛阳城外只是惊鸿一瞥,但起到的震慑力却是惊人的。至少给刘玄的军队留下了强烈的阴影。

这三把火烧旺之后,刘秀给他捎来了一句话,一句称赞的话,三个字:“赛韩信。”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说他比韩信还要更胜一筹。有这么高的评价,寇恂想要不高兴都不可能,一个字:喜!

但他接到刘秀的另一封信后,就迅速由喜转惊了。接二连三接到刘秀的信后,他则由惊转忧,由愁转愁,由忧转恐,由恐转怖。到最后坐立不安,寝食难安了。

原因是刘秀的信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常常对寇恂嘘寒问暖,关切之情超过了一个君王对臣子应有的程度。

寇恂不傻,马上就明白了他的心思,刘秀关心他是不假,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对他不放心啊。

再回想起刘秀对自己的赞美,把自己比喻成韩信,虽然寇恂一再强调自己“比不上”。但刘秀却铮铮铁骨地说,不但比得上,而且还有过之无不及。当年萧何也一样,他在后方时,刘邦时常来人来信问候。萧何便把自己的亲人全部送到了一线,刘邦便不再来“打扰”他了。想到这里,寇恂猛拍自己的脑袋,醒悟过来,于是他也马上来了个西颦东效,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都送到了战场。

果然,从此刘秀的慰问信便戛然而止。君臣就是这样,当你能力不够时,得不到重用;当你能力太够时,又不敢重用。所以说,那些既有能力,又能避免“功高震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因果轮回

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就在寇恂大显身手,思忖着如何防守的时候,冯异也没有闲着,他在思忖着如何进攻洛阳。

要想攻洛阳,最为关键的是要搞掂洛阳的守将——“双子星座”朱鲔和李轶。

朱鲔和李轶两人一文一武,虽然还没有达到文可以安邦,武可以定国的境界,但两人联手也可谓珠联璧合,鲜逢对手。

因此,如果硬碰硬,即便拿下洛阳,势必也要付出很惨重的代价。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洛阳,冯异想到的是智取。他把突破口放在了李轶身上。

李轶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元老级人物,刘秀和刘都是在他和李通的说服下,才举事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识时务的他选择了“择良木而栖”,离开了刘氏兄弟的怀抱,投入了刘玄的怀抱。但他和刘秀毕竟还是有旧交情的,于是,冯异想,如果能把李轶成功说服,那无疑给朱鲔断了一臂,搞掂了李轶,洛阳也就等于搞掂了一大半。

冯异没有选择直接去说服李轶,而是写了一封信。信写得很有水平,没有直接说明他的本意,叫他归降之类的,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的。他直接教会了李轶“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则归汉”这样的典故。娓娓动人的故事,让李轶正目眩神摇时,冯异这才亮出他的杀招,开始点题了。刘玄是扶不起的阿斗,跟着他干没有前途;我们刘秀现在龙骧虎步,龙腾瑞气,龙马精神,龙飞凤舞,是天上最亮的一颗星星,跟着他干,前途无量啊!李将军何去何从,要三思啊!

继续跟着刘玄那是穷途末路、星光黯淡。跟着刘秀干,那是功垂千秋、名垂千古。

靠,原来是一道选择题啊!李轶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如何选择,于是他马上回了一封信。信里没有一个字,但里面有一幅漫画,画中一只孤独的兔子,正调转头吃着绿油油的青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兔子身后却是光秃秃的荒山,满目凄凉……

他的意思很简单明了:他愿再当一回兔子,愿再吃一回回头草。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立马收兵,不再和冯异有正面冲突。以至于冯异连连告捷,拿下了不少城池。蒙在鼓里的朱鲔还在苦苦地支撑。

但李轶很快就吃了自己多跳槽种下的苦果,毕竟纸包不住火,朱鲔还是知道了他反求的事。

而透露风声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秀。这出乎人的意料。

原来,冯异想出大胆的“挖人”策略后,又恐刘秀不会轻饶李轶杀兄之仇,因此,所有的活动都是隐而不发,秘密进行。但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随着他的节节胜利,面对刘秀的赫赫称赞,他还是忍不住道出了实情,这一切都是李轶“吃回头草”所带来的结果。

刘秀听后,大喜,脸上露出灿烂的光芒来。李轶这人还是蛮厚道的嘛。刘秀的话让冯异正有点暗自得意时,刘秀第二句话又出炉了:“把李轶的书信拿出来展览,给各级官员看看,展示一下文采嘛。”

展示的结果自然让地球人都知道了李轶“吃回头草”的事了。结果是李轶大红特红,大紫特紫。

李轶火了(想不火都难啊),冯异惊了(这不是把李轶往火坑里推吗),朱鲔怒了,李轶身为洛阳防御体系的主要负责人,却胳膊肘朝外拐,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决定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李轶。

但是要想除掉李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毕竟李轶和他是一个级别的,拥有大量兵权。就算李轶要反叛,和他硬对硬,朱鲔也占不了上风。既然不能明来,那就暗来。他选择的“暗”方式更加直接,那就不是写什么信,玩文字功底的事了,那玩意儿,他玩不起。他派出的是刺客,想把李轶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

结果大批大批的“便衣”刺客马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全方位全过程地“照顾”李轶。李轶哪里想到自己会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啊,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的脑袋就搬家了。

他可以说是死得稀里糊涂,死得不明不白,死得极为凄凉。但是他如果明白自己终究难逃一死,也许就会释然了。毕竟,他犯有杀刘秀大哥的滔天大罪,刘秀无论如何是不会放过他的。

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的死,轻于鸿毛。李轶的死没有重于泰山,也没有轻于鸿毛,他是死有余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李轶不例外,朱鲔也不例外。

相逢一笑泯恩仇

事实证明,刘秀的确比刘玄高明很多,刘秀派出的“双子星座”寇恂和冯异力克刘玄派出的“双子星座”朱鲔和李轶。这场重量级的较量中,李轶很快就死于内讧中,朱鲔干掉李轶后,非但没有一丝成就感。相反,他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唇亡齿寒。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伤感时,刘秀的大部队已经开过来,开始对他所在的洛阳进行了围城。

面对刘秀铁桶的阵势,朱鲔并没有慌,他选择了死守。结果刘秀把洛阳围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成功拿下。眼看再这样耗下去,伤不起。刘秀把所有的怒火和仇恨都放下,决定走“和平”之路,招降朱鲔。平心而论,刘秀对朱鲔比对李轶还要恨,如不是因为朱鲔,刘玄就不会取代大哥刘而成为更始皇帝。如果不是朱鲔,他的发迹也不会如此艰难,如果……太多太多的如果,证明如果没有朱鲔就没有刘玄的今天。

然而,朱鲔虽然“坏”,但那是因为站在不同立场,那是因为跟随的主人不一样。他所做的,都是一个臣子应做的事。说得难听点可以叫“愚忠”。

其实朱鲔是蛮有才的,守洛阳几个月屹立不动,证明他身为刘玄身边第一红人并非浪得虚名。

眼看硬攻不行,冯异就对刘秀说,招降朱鲔,事半功倍。

刘秀几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大哥的死,当年的落魄,几乎全拜朱鲔所赐,怎么能轻易饶过他呢?

冯异马上教会了他一个关键词: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把时间都耗在攻洛阳上,那会对整个战局起反作用。刘秀半晌不语,终于点了点头。

但是朱鲔是一块硬骨头,他是那种宁死不屈的人,要劝降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因此,说客是关键。

但早已成竹在胸的冯异马上说出了说客——彭岑。前面已经说过,彭岑不但跟刘秀干过,还跟朱鲔干过,因此,派他出马可以说最合适。

彭岑也没有辜负刘秀的期望,他一出马就搞掂了朱鲔。

朱鲔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很痛苦的。他心里还是很想跟着刘秀干的,但前面已经说过,他已经犯下了滔天大罪。尽管彭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他说服,但投降那天,他低夯着脑袋,一直不想目视面前的刘秀。

伟人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你是跪着的,这话一点不假。那一刻,朱鲔才体会到自己原来是如此渺小,渺小到像一粒沙。然而,此时的刘秀果然显示出王者风范,他扶起跪地的朱鲔,对他许下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分四层意思。

一、欢迎你的“回归”。

二、绝不会对你下“黑手”。

三、官位绝对可以“复制”(不低于你在刘玄手下的)。

四、黄河水作证,君子一言,覆水难收,绝不食言。

朱鲔本来对刘秀是防着一招的,他这次投降是他一个人出来,城里的兵马都没有动,他出城前,下达了这样的命令,如果他有什么不测,一定要死守城门,和敌人共存亡。此时刘秀的承诺无疑把朱鲔最后的疑虑打消了,他终于感动得热泪盈眶跪倒在地……就是这一跪,洛阳城门幽然打开,守兵纷纷扔下手中的兵器,欢迎刘秀入城。

公元25年10月18日,洛阳归于刘秀麾下,在洛阳南宫,刘秀庄严地宣布,大汉王朝正式复兴,洛阳便是首都。东汉便从这里拉开了新的序幕。

一鼓作气

在寇恂和冯异都出彩后,刘秀手下天才级人物邓禹也不甘落后。该轮到他上场“亮剑”了。

话说刘秀挟攻破洛阳之勇,继续进军,势如破竹。这回他派出的西征将领是天才级选手邓禹。

前面说过,寇恂的成功离不开邓禹的推荐,而冯异等人独当一面,也让刘秀看到了人才的重要。于是这次派出最为倚重的得力部将邓禹出马,寓意很明显,一举拿下长安。

事实证明,邓禹果然不愧为军事天才,自箕关到河东,连连打胜仗。再逼进,长安就岌岌可危了,刘玄也不再怠慢,马上派出的是几乎更始政权的全部主力部队——十多万精兵,派出的是超重量级将领王匡和张卬。

10万比2万,单从力量上来看是5∶1,五个人打一个人,按常规来说,这战是没得打了。但战场上的事不仅仅是兵力来说话的,还得靠实力。刘秀的汉军有实力,更有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好将领——邓禹。

战局一开始也是这样的。因为兵力的悬殊,双方大战后,邓禹大败,损兵折将不说,如果不及时逃跑,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将军,咱们先撤吧。”当天晚上收兵后,邓禹的军师韩歆对他进行了劝说。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就算死我也不走。”邓禹的回答很坚决。

事实上,邓禹为了成就“不败之王”的神话,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如果第二天,刘玄的军队发动全面进攻的话,那么,邓禹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会被摧毁。

战场上乘胜追击几乎是定律,不用想,也不用问。邓禹为了颜面,几乎把自己的身躯一半埋在了地底下。因为敌人第二天不发动总攻的概率为1%。

然而,世上的事就是这样难测,偏偏这1%的几率却成了事实。第二天的特殊性救了邓禹一命。第二天是癸亥日,是“六甲穷日”,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诸事不利”。王匡这一天也没忘看黄历,是啊,行军打仗以来,每天看黄历,他几乎已成了习惯,一看是这样的日子,王匡决定明天休战一天,避开这个不利于打仗的日子,再来收拾邓禹。

事实上,第三天,王匡率大军再来光顾邓禹大营时,却发现是一座空城,他正懊恼敌军是不是连夜逃走了时,邓禹的大军出现了。他们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时,王匡才知道,他中计了,到了这个时候不是看兵多了,而是看脚快了。王匡这时倒是希望自己的兵少些还好,这样便于逃跑。

结果可想而知,邓禹利用一天的时间,缓过气来,大败王匡。

迷信害死人,这话一点都不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51.html

下一篇:扩张之路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