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东西南北乱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1:10 0

再起波澜

话说冯异收服赤眉军后,并没有马上班师回朝,而是继续向关中进军。因为关中此时还盘踞着延岑、吕鲔、张邯、蒋震、任良等诸侯。他们各霸一方,割地为王,此时不乘胜而除之,终将是心腹大患。

冯异把目标瞄准的是自称为武安王的延岑。擒贼先擒王,拿下了延岑,其他诸侯就好办了。延岑关键时刻没有选择独自战斗,而是联合了张邯、任良。但事实证明,延岑临时组合成的“三个臭皮匠”,还是抵不过冯异这个“诸葛亮”。两次大战延岑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带领残兵败将逃往了南阳。

接下来,冯异推出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对关中的其他诸侯作出硬性规定:对于反抗不投降的,坚决予以消灭;对于归顺立功的,坚决予以奖励。结果除了吕鲔、张邯、蒋震等人投降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之外,其余诸侯全部归降。

如果你认为这就大功告成,那就大错特错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怎么也想不到他最宠爱的大将邓奉在这个节骨眼上反叛了。

邓奉是刘秀二姐夫邓晨的侄子,邓晨在革命之初为了支持刘秀兄弟,那可是率着全族老小,倾尽所有的家产。刘秀登基后,没有忘记这位可爱的姐夫,他封邓晨为房子侯。而且邓氏家族其他的人也都得到了重用,特别是邓奉,因为特别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刘秀便封他做了破虏将军。

按理说,这个“破虏将军”可以和汉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邓奉应该很满足才对。邓奉是对刘秀感激涕零的,因此他在战场上很卖命,甚至不要命。然而,世事难料,邓奉终于还是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只因他回了一趟家乡。

功成名就,邓奉对回乡自然很是憧憬,荣归故里,那应该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才对。

当兴致勃勃的邓奉回到老家时,发现不但家乡人没有出现“十里相迎”的场景,而且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大到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房屋东倒西歪,乡亲们也多半是非死即伤。

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凄凉的场景是吴汉的部队干的。

吴汉大家都知道,他是刘秀的得力部将。邓奉以前也对他很是敬佩和尊重。建武二年(26年),刘秀在派冯异西征的时候,还派吴汉率军平定南阳南郡等地。吴汉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连续收复宛城、涅阳、郦县、穰城、新野等地,但他纵容部下掠夺乡民,搞得民怨沸腾。但此时邓奉亲眼所见吴汉的军队犯下了如此的暴行,他对吴汉的观念顿时改变了。吴汉欺人太甚,连自己人也搞,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不行啊!

于是,邓奉振臂一挥,临时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找吴汉去评理。如果邓奉个人单独去找吴汉商讨解决这事,那可能马上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而,他带着一伙人,气势汹汹。吴汉的军队也是因为实在饿,才做出了不道德的事,自然据理力争。须眉不让须眉,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立马就开打起来。

按理说,到这时候,只有吴汉出面才能平息这场内乱,但吴汉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吴汉之所以这样纵容部下,是有原因的。

原来,吴汉也是南阳人,他生在一个很穷的家庭,为了能出人头地,他很是刻苦勤奋读书,结果十年寒窗苦读没有白费,很快他被聘用为“亭长”。当年刘邦发迹时就是从亭长开始的,因此,这个亭长也是不错的。

吴汉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五湖四海的人都愿意跟他来往。但偏偏也是这种义气害了他。他家的门客做了违法的事,吴汉不忍心让他们受惩罚,刻意为他们隐瞒,但纸包不住火,结果他因为“包庇罪”,被免了职。他原本以为南阳的父老乡亲看在他平常慷慨解囊的份上,会帮助他渡过难关,然而,他很快明白了这样一句话“人在人情在”。当他变回一介布衣,没有人愿意跟他交往,更别说帮助他了。他遭遇的都是白眼和冷嘲热讽。痛心之下,吴汉选择了离开南阳。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对南阳的感情彻底破灭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部队在南阳掠夺时,吴汉才会选择了漠然。

本来邓奉来,吴汉是要给他几分薄面的。然而,邓奉的过激举动却彻底激怒了吴汉。他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孤独无助时,被人嘲笑和弃骂的场面。于是乎,即便是双方打起来了,他非但没有做“和事佬”,反而,多派人去“痛击”邓奉。

邓奉只带了这么点人马,自然不是吴汉的对手,落荒而逃。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恨,恨到心里痒痒的时候,便又再去招集父老乡亲。这一回,一呼百应,乡亲们都操起家伙来支持邓奉,邓奉原本就是一员骁将,在战场上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因此,由他率领,大家很快就打得吴汉的军队落花流水。

吴汉败了,他马上向刘秀进行了汇报,说是邓奉反了。刘秀一听,大吃一惊,这可不是小事啊,于是马上又派了九名将军去南阳向邓奉讨个说法。

刘秀的意思很明显,我派九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和你谈判,一是给足你面子,二来是施压,如果你只是闹着玩的,那就应该马上放下武器,回头是岸才对。

然而,当时的邓奉气晕了头,打败吴汉还不解恨,偏偏这时刘秀派来的九名将军又到了。他的火气自然也就往九名将军头上撒了。结果,九名将军受污辱后,自然向刘秀汇报说邓奉完全反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秀怒火中烧,派军队交给九名将军,联合吴汉,组成“十小龙”,一起征讨邓奉。

邓奉打败吴汉后,不但人气大增,而且还顺势取了吴汉军队所留下来的大量辎重和粮草,眼看形势发展到这一步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在城头扯起大旗,公然和刘秀的军队开战。

两军很快就进行了一次大决战。结果却成了一边倒,邓奉大败以吴汉为首的联合部队。“十小龙”伤了好几位,而且其中分量很重的朱佑还被邓奉生擒过来了。邓奉之勇可想而知。

眼看再放任邓奉这样“闹”下去,不但有损刘秀的国家形象,而且如果邓奉势力一旦进一步扩大,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刘秀思来想去,正准备给邓奉一点颜色瞧瞧,蓟城却传来彭宠反叛的消息。

雪上加霜

话说当年刘秀在河北遭遇王郎的“突然变脸”,一路追杀下,直到信都和城才结束生死逃亡。在接下来的反击战中,上谷和渔阳两郡的铁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当时的渔阳太守彭宠倾尽了全部家产和兵力来支持他,又是供兵又是供粮的,功不可没。可以说,刘秀最后能平定王郎,军功章里有一半是彭宠的。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几乎功成名就之时,选择走另一条不归路呢?

其实他和邓奉一样,也是因为恨一个人所致。

这个人便是他的顶头上司,名叫朱浮。朱浮也是最早跟随刘秀在河北干事业的人才之一。立下的战功不少。后来,刘秀派人杀了刘玄派来的幽州牧,就立朱浮为幽州牧。当时的幽州下面有十个郡,彭宠所在的渔阳郡便是其中之一。

朱浮身为一方官员,自然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是为了报答刘秀,二来为了能进一步飞黄腾达。

可是,扩充军队要钱,建房子要钱,请能人异士要钱,总之,朱浮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感慨归感慨,朱浮马上就想到了筹经费的好办法——各郡多交粮多征税。上司发了布告,各郡积极响应,粮食和钱财都如期交上去了,唯独彭宠却交了一份白卷。

“你这是什么意思?”朱浮直接质问彭宠。

“现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这又是加粮又是加税的,搞这些花架子工程建设,我们承受不起啊。我现在首先要保证我郡里军队的温饱问题,其他的请恕不能完成任务。”彭宠直言道。

“只要我把上面的机制完善规范了,我们就会越来越富有,到时候面包会有的,奶酪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朱浮还在耐心作他的思想工作。但彭宠不买账,还是什么都不交。

面对彭宠的一毛不拔,朱浮显得很是气愤。我是你的顶头上司,你公然违抗我的命令,长此以往,我还怎么管其他的郡啊。思来想去,他决定以打报告的方式来提醒和约束彭宠“回心转意”。于是乎,刘秀很快就接到了朱浮写的一封文采斐然的信。

信的导语是: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我今天却忍不住在陛下面前扬一下家丑,为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美好将来。

信的关键词是:臣有罪,没有管好属下。

接下来,他直接点出了这个没有管好属下的名字——彭宠。再接下来便是论证了。他运用对比的手法,说出了彭宠的四大问题。

问题一:不忠。彭宠身为一方郡主,却受贿,有负陛下的厚爱。

问题二:不孝。彭宠把自己的妻子从老家接过来住,却把年逾七旬的老母遗弃在家里。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孝,会孝顺朝廷、孝顺皇帝吗?

问题三:不仁。彭宠杀害自己的亲朋好友。虎毒都不食子,更何况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了呢?

问题四:不义。彭宠现在招募了大量的士兵,私自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兵器,磨刀霍霍,蓄势待发,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郡,而在夺天下啊。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可以说这是形容一个人坏到了极致的最高评价了。

然而,刘秀就是刘秀,看了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报告后,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手下不至于出现这样的败类吧。将信将疑中,刘秀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走了一步“试招”:故意向彭宠透露了小报告的内容。意思很明确:你得罪了你的顶头上司了,你对照自己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好自为之吧。

应该说刘秀还是厚道的。如果彭宠知道后,能收敛自己,能改正自己,能主动找朱浮认错,或许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然而,彭宠是个七尺男儿,是一个说一不二顶天立地的壮汉,是个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人。你叫他低三下四的去求朱浮,对不起,他办不到。

朱浮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你办不到,那我一定要把你办倒。于是乎,他的小报告隔三差五往刘秀的办公桌上飞,到后面如雪花片一般堆了满满一桌子。眼看再这样下去,没完没了。刘秀坐不住了,决定把彭宠找来问个究竟,以期把这件事情和平解决。

别人如果接到刘秀邀请入宫的消息高兴还来不及,但彭宠接到入宫的消息却如同掉进了冰窖里: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去,朱浮天天打我的小报告,刘秀却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叫我上京,怕不是好事吧,只怕有去无回啊!

不去,皇命难违,那是抗旨不遵啊,那是犯了杀头之罪的啊!

思来想去,彭宠还是决定去,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和朱浮一起去。他的意思很明确,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和你朱浮有什么恩怨当着皇帝的面说清,就算皇帝要杀我,也要拿你这个杀千刀的朱浮来做垫背。

可是,面对彭宠的1 1,刘秀回答很明确:1 1不等于2。意思很明确,我只想和你单独谈谈。

只叫他一个人去,彭宠怕啊!于是,他就问他妻子的意见。

妻子的回答很简练干脆利落:不能去。原因有三:

一、此去京城太过冒险,万一刘秀不安好心,那岂不是等于白白去送死么?

二、现在天下群雄并起,还是一锅乱粥,究竟谁最后能得天下还是个未知数。

三、咱们渔阳不但是个大郡,而且拥有一流的铁骑兵,兵多将广,守在郡里便可以成为一方霸主啊!

有道理啊!但是彭宠还是不敢妄做决定,马上又召集自己手下的亲信部将,征求他们的意思。亲信们也知事大,不敢轻易开口,最后只是惜字如金说出了“刘秀很好,朱浮很坏”这样八个字来。意思很明确,刘秀对我们还是没有什么偏见的,但朱浮这个人太坏,总是打我们的小报告,耳濡目染下,难保皇帝对我们产生怀疑啊!

这是暗示彭宠不要轻易去京城。对此,彭宠终于决定,先看看风头再说。

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彭宠一直迟迟不肯动身来京城,刘秀急了,一封封催促信飞奔而来。但都被彭宠付之于炉火中。

眼看写信不好使,刘秀决定派人去渔阳质问彭宠为何抗旨不遵,并说服他马上来京。为了让说服工作一击便中,刘秀派出的人是彭宠的堂弟。

亲人说服亲人,才是最容易的。事实上,刘秀不会料到,他的这个决定却马上上演了说服与反说服。

“太好了,你留在京城,我正不知道怎么办,现在你来了,我正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彭宠的堂弟到了渔阳,还没张口,彭宠便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道。接下来,彭宠对他的堂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他的堂弟便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住在渔阳不走了。

事已至此,彭宠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干起了另一件事:造反。

就在彭宠拒绝去京,躲进渔阳成一统时,我们可爱的朱浮也没有闲着,他给彭宠写了一宠信,信的内容肯定没有什么好话。但正是这样一封信,把彭宠彻底激怒了,进而点燃叛乱的战火。

公元26年,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彭宠带兵去攻打朱浮。

朱浮一边调兵遣将与彭宠“真情对对碰”,一边忙里偷闲,给刘秀写了一封汇报信。因为时间关系,这封信写得非常简洁明了:我已全面部署好了各项战术方案,彭宠很快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然而,刘秀看了朱浮的战略部署,却作出如下的回复:你布置的军营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天津,距离虽然产生美,但也会产生顾此失彼啊。我看成为瓮中之鳖的不是彭宠,会是你啊。

果然,当朱浮接到刘秀的回信时,已被彭宠打败,退缩在蓟县里坚守不出。

于是,他又写了一封信给刘秀,这回语气低微了很多:我们已经被包围了,请皇上马上发兵来救。

刘秀的回复是:我现在腾不出手来,等下一季麦子熟了的时候再说。意思就是要他坚守,等明年秋天他就带兵来救。

朱浮接到刘秀的话,彻底崩溃了。他真想对刘秀说:你说过两天就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365个日子不好过,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

坚守到来年春天时,蓟州县里的粮草早已殆尽,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了。餐具眼看变“杯具”了,朱浮组织了一支“敢死队”,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进行突围。抛妻弃子的朱浮最终逃得了性命。但在逃跑过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八个大字却又恰如其分地印证在了他的身上。

朱浮逃走后,蓟县便成了彭宠的贺礼,至此幽、燕二州皆归彭宠所有,成了一方诸侯。

见到灰头土脸的朱浮,刘秀非忧反而喜,以前他还对北线有所顾忌,现在失了蓟县,心中的石头也就落地了,不用再患得患失了。他索性放纵彭宠不管,集中全部兵力对付邓奉。

冲动的惩罚

公元27年三月,刘秀留下大司徒伏湛留守京师洛阳,主持朝中内务,命邓禹为“禁军总司令”兼“后勤部长”,负责征调兵马、供应粮草等工作,他率大军亲征邓奉。

四月,刘秀的大军直逼堵阳,邓奉眼见刘秀来势凶猛,不敢掠其锋芒,留下心腹之将董诉守城,选择了“不羞遁走”。董诉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没有选择做“替死鬼”,而是邓奉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向刘秀投降了。结果可想而知,刘秀兵不血刃拿下堵阳,乘势追击,邓奉的军队节节败退,很快退到了小长安。

小长安是刘秀的伤心地,当年二姐和三个女儿都死在这里。也许是睹物思人过于悲愤,也许是心怀疚意无以回报,总之,刘秀的大军对邓奉发动了最为凶猛的进攻。

邓奉此时已是退无可退,他选择了鱼死网破地配合刘秀进行大决战,结果却很明朗:哀兵必胜,邓奉败得很完全很彻底,也很服气。

也正是因为“服气”,他决定识时务地投降。按理说,刘秀亲自出征,邓奉若识时务就应该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才对,但他却等到败得无路可退时,才选择投降。不是邓奉太傻,而是他有恃无恐。

因为他手中握有一张牌——人质朱佑。

邓奉除了有万夫莫当之勇外,智慧也不差,至少比三国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吕布要胜上许多倍。他生擒朱佑后,非但没有伤害朱佑一根毛发,而且还好酒好饭地对他进行了格外“奉养”,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果然,此时朱佑派上用场了。投降的时候,他选择了左手“衣服”右手“红颜”。左手拿着衣服,那是为了配合当时最流行的方式——脱掉衣服“肉袒”以表诚意。右手红颜,这个人便是被他养的白白胖胖的朱佑。有了这两招,邓奉打动了刘秀。再加上当年邓奉跟随刘秀闯天下时立下的赫赫战功,刘秀对他大手一挥,便要作出“无罪释放”的宽大处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岑彭、耿弇等将领齐上阵,把邓奉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众将领的话的中心思想是:如果陛下饶邓奉无罪,放他一条生路,那就是说我们有罪,治我们死罪吧。

教会了刘秀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你伤害了我,不能一笑而过。解析如下:在如今天下群英并起的年代,身为部将,居然以一己私怨,就扯起大旗公然反叛,伤了这么多兄弟。现在仅仅一句我投降了,就可以扫去众兄弟们心灵的创伤吗,就能平天下百姓的怨气吗?

第二句话是:亡羊补牢,实为晚矣。解析:如果最开始只是为父老乡亲出口恶气,做出冲动的举动来倒也罢了,但皇上您亲自出征,他还负隅顽抗,直到战败到无路可退才投降,这样的亡羊补牢太晚了,何以服天下?

第三句话是:杀一儆百,方能惩恶除奸。解析:一个犯了这样滔天大罪的罪犯如果被无罪释放了,那就没有什么法律的约束了,到时候大家想反就反,想杀就杀,反正最后可以被无罪释放,这样,外面的强贼还没有平息,我们自己的内部早已乱成一锅粥了,这样我们还能彻底赢得天下么?

眼看众人的劝说大有绵绵不绝之势,刘秀再不忍心,再犹豫,再爱惜邓奉的才华,也只能无声叹息,无力地挥挥手,把邓奉送上了断头台。

各个击破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四月,刘秀在平定了南方的邓奉之后,挥师北上,来收拾彭宠。这次他派出的大将是耿弇。

耿弇那是个什么人物,他很快就在渔阳城外大败彭宠的军队。为了免遭围攻,彭宠使出借刀杀人之计,派使者连夜北上,以重金和美女为诱饵请匈奴单于出兵相助。匈奴见有利可图,派了两个王来相助,但耿弇早有提防,在上谷一带设下埋伏,结果大败匈奴军队,两个大王也死在乱军之中。

彭宠无奈之下,只好撤出蓟县,回到了老窝——渔阳。

彭宠在渔阳经营多年,丰衣足食,坚守在城,一年半载是绰绰有余的。

应该说彭宠的想法是对的,守一片天空,过自己的日子也未尝不是一种享受。然而,他的美好愿望很快就落空了。原因得从他妻子一个噩梦开始说起。

日有所想,夜有所思。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彭宠妻子在精神高度紧张下,做了一个噩梦。这不足为奇。但偏偏这个梦惊醒了彭宠,彭宠一看妻子紧张成这样了,就找来算命先生,测一下凶吉。

就是这个算命先生把他推上了绝路。算命先生又是掐指头,又是摇头晃脑,总之在一阵故弄玄虚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内乱的征兆。

算命先生没有说发起内乱的人名字,这可难住了彭宠。彭宠从此就天天琢磨这个内乱的嫌疑人。最后思来想去,想来思去,彭宠把目光停留在了自己的堂弟身上。

是啊,堂弟本来在京为官,在说服自己时,反被自己说服了。虽说自己成功把他拉下了贼船,但难保他心里还想回头是岸啊。而且他现在掌握着重要的兵权,一旦有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到这里,彭宠惊出了一身冷汗,可是现在无凭无据,不能以“莫须变”为由直接把堂弟抓起来吧。深思熟虑后,彭宠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他有没有反乱之心,先提防要紧。

彭宠的防就是把堂弟调离自己的身边——以护城为理由,让堂弟带着军队到外城去驻扎了。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很不错,他把堂弟的“防”得严严实实,很是到位。堂弟想反叛,连门儿都没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彭宠不会知道,他这一招防到了“家贼”,却给了“外贼”机会。

彭宠身边有一个叫子密的家奴,鞍前马后,替彭宠出了不少力,做了不少事,很得他的信任,被彭宠视为心腹。彭宠封他为府中的管家,其权力和地位都是明摆着的。

在别人的眼里,子密应该很满足了,毕竟这样的荣华富贵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然而,子密并不满足,他想封官封侯,想权倾朝野,想妻妾成群,想名垂千史。然而,此时彭宠兵败如山倒地退缩在渔阳,整座城被刘秀的部队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看样子,彭宠要想翻身是不可能的了。

跟着彭宠,这是一条不归路啊。且不说荣华富贵,只怕脑袋也要随时搬家。

思来想去,他决定给自己找一条生路,那就是把彭宠的人头献给刘秀。

于是,他找来两个帮手,一起密谋这件事。他们一致认为彭宠的堂弟不在身边,彭宠的防卫也没有那么严密,可行。事不宜迟,马上动手。于是三人便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行动了。结果睡熟了的彭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脑袋就搬家了。然后,子密他们提着彭宠的脑袋去向刘秀领赏。

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就这样落下帷幕了。值得一提的是彭宠死后,他的手下拥立彭宠的儿子彭午为燕王,想继续完成彭宠未完成的事业。然而,仅仅过了几天,彭午就被发动叛乱的国师韩利等人杀死,韩利率部投降刘秀。

就这样,这场叛乱以极富戏剧性的方式开局,又以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草草收场,当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有多少叛乱可以平息

搞掂了彭宠,刘秀在中原还有一个对手要消灭。那就是刘永。

刘永,梁睢阳人(今河南南丘),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汉景帝的弟弟)的第八世孙。论血统,他比不知道拐了多少道弯、抹了多少道角的刘秀要正统得多。刘永的父亲被朝廷封为梁王,后来,他父亲被王莽给杀了,刘永才败落下来。但王莽死后,刘永主动跑去找刘玄,刘玄想也没想就封他为梁王。

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快刘玄政权就倒台了。面对群雄并起的局面,刘永也选择了“独立”,自称为皇帝。而刘秀在消灭了赤眉大军,平定了内乱邓奉和彭宠之后,对刘永的存在再也不能忍了,是啊,无论学历、资历刘永都有当皇帝的资本,不消灭刘永刘秀寝食难安。

公元26年,刘秀派虎牙将军盖延出征讨刘永。盖延是渔阳人,他和彭宠原本是地地道道的老乡,而且是老交情。但从彭宠的造反来看,明显是四肢比头脑发达些。而盖延就不一样,他不但四肢发达,打起仗来,以一敌百,而且脑子也特别好使,可以用飞轮来形容。

盖延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刘永的都城所在地睢阳后,并没有再强硬攻城,而是在城外安营扎寨,大有安居乐业之势。盖延不派人攻城,而是派人把睢阳城外一望无垠的麦子给割下来了,边割边唱“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庸者定碌碌……”当然,如果是这样便上演穿越剧了。

事实上,盖延割下的是麦子,割掉的却是刘永全体士兵的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金灿灿黄澄澄的麦子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啊!你把它割了,他们心里能不恐惧,能不流血么?

盖延这招一出,城里的敌军已是人心惶惶,无心再战了。

于是乎,等盖延割完麦子再虚张声势地要发起进攻时,士兵们纷纷往城外逃。刘永想拦也拦不住,面对这种局面,刘永只能长叹一声,带着士兵逃出城去。

你想逃,没那么容易,刘永逃到哪儿,盖延追到哪儿。直到这时,刘永才悲哀地发现,天下之大,竟没有他容身之处。他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了睢阳。

睢阳对于刘永来说,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终点亦是起点,但终究是终点,因为他最终把命留在了这里。

重新回到睢阳,刘永发出了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的感慨。于是,作出了严防死守的命令,大有躲进睢阳成一统之势。

盖延重新包围睢阳后,还是没有选择强硬攻城。而是继续发挥他的特长:干农活。这回到了秋天了,没有麦子割了,但他开始选择了割稻谷。把睢阳附近的稻谷全部割下来,然后晒在城外,一眼望去,竟是丰收的海洋。

城里的粮食有限,早就吃完了,挨饿的士兵望着稻谷口水直流。于是,偷偷溜出城的士兵越来越多。刘永眼看禁止不了,但也无计可施,最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重起长征路,再次出逃。

这一回盖延可早有提防了,刘永刚出城就被盖延盯上了,逃到哪追到哪儿。刘永的部将眼看这样下去,非得全部死。为了求生,他们把刀剑一致对准了刘永,结果可想而知,刘永还来不及发出感叹就一命呜呼了。

军师是怎么炼成的

刘永死了,但他并没有因此灭亡,相反他的部将还在。接过他的大旗的是一个叫张步的人。

话说前面刘永两次从睢阳撤出,其实都是因为有张步在做后盾,虽然最终梦想没有成功,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张步的实力非同小可。

事实上,张步的确大有来头,当年刘秀兄弟起义时,张步在山东响应。而刘永当了皇帝后,发现张步是个人才,于是封他为辅汉大将军,管着青州和徐州这两个分量很重的州。权高势大。按理说张步应该很满足了。然而,事实证明,张步是个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

很快,刘永就被刘秀打得举步维艰。在这个关键时刻,张步赶紧弃暗投明,向刘秀抛去了爱的橄榄枝,刘秀是个大肚能容天下人的人,于是乎,来者不拒,封他为东莱太守。按理说,刘秀对他已经算是可以了,然而,张步却并不满意。因为他在刘永那边是大将军,到了刘秀这边却是一个小小的太守,明显降了等级。正当他懊恼自己这步棋走错了的时候,刘永的橄榄枝又伸过来了,“你到我这里来吧,我封你为大王。”

接下来的对白应该是:

“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于是乎,张步又重新回到了刘永身边,然而,他这个齐王还没当上几天,刘永就死了。

刘永的部下拥立他的儿子为梁王,大有誓将梁王之位传到底之气概。然而,树倒猢狲散,到了这个时候,很显然,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出色的人物出来扶植,刘永的儿子注定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大家都想到了张步,请他出来主持工作。张步也不推托,叫我来主持工作,行,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马上把刘永的儿子加封为皇帝。并且美其名曰:这样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气。

当然,他真实的目的是,立了刘永的儿子为皇帝后,他便可以自任为定汉公了,官更大,权更大,拥有几乎一切的生杀权。

但是张步的“谬论”大家都不同意,眼看连命都难以保住了,还谈什么称帝的事。没辙了,步步惊心的张步只能做他的“齐王”。

但是刘秀却不能放任张步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不管,于是乎,派出耿弇来征讨张步。

耿弇与张步,谁更胜一筹呢?当然是“军师”耿弇了。征讨张步之前,耿弇绰号还是愣头青(才二十出头嘛),这战之后,便被人尊称为“军师”。那么,军师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呢?

答案很简单,自然是在战场上炼成的。

耿弇在剿灭张步的过程中用了两个经典的战术。

一是“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在现代解放军的战术术语中称为“围点打援”,指以部分兵力包围敌城市或据点,诱敌增援,集中火力歼敌于增援的路上,在野外无堡垒的空旷环境里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

耿弇率大军来到山东后,张步派出大将军费邑,镇守在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他的弟弟张宏和张蓝镇守在巨里(今济南市章丘)。历下是张步的主力部队所在,兵多将广。巨里守军虽然少,但城墙很坚固,易守难攻。

应该说张步布下的是“连环阵”,两座城互相照应,成犄角之势。

打历下还是打巨里呢?耿弇想也不想,直指巨里说,这城里兵少,容易打些。接下来他又是砍树又是做楼梯,大有马上攻城的架势。

消息传到张步的大将军费邑耳朵里,他想,不能让你真拿下巨里啊,于是,他带了三万人马从历下来救巨里。

耿弇这边一听敌人来了援军,吓得都想拔腿就跑,但被耿弇叫住了,你们尽管攻城,敌人的援军很快就会败退的。

原来,耿弇攻城是假,他早就在援军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结果可想而知,中了埋伏的费邑被打得大败,溃逃中,耿弇眼疾手快,一刀把费邑的人头砍下来了。

而在巨里的张宏和张蓝一看大将军都死了,这城还有什么好守的,逃命要紧啊,于是乎赶紧脚底抹油,闪了。

耿弇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张步精心布下的局。应该说耿弇这招围城打援有点声东击西的味道,充分展示了他不凡的军师才能。

接下来和张步的正面交锋更是把耿弇的军事才能展露得淋漓尽致。

因为他接下来使出的还是声东西击的战术,都说吃一堑长一智,那么,为什么耿弇能用同样的战术连续在一个对手身上获胜呢?这才充分体现耿弇的高明。

闲话少说,话说耿弇破了张步的连环局后,张步赶紧又布了连环局,在临淄(今淄博淄齐都镇)和西安(今淄博桓台)布下重兵防守,也是互为犄角之势。

张步的安排如下:守西安的是张宏,西安城小,易攻难守,因此安排防守的兵力多些。守临淄的是张蓝,临淄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因此安排防守的兵力少些。

面对张步的选择题,耿弇同样没有丝毫犹豫,大手一挥,进攻西安。西安虽然城小,但守军多,攻打起来困难些。很多人就纳闷了,何不先拿下兵力少的大城临淄再打西安,岂不事半功倍?

但耿弇却笑而不答。

张宏原本以为耿弇肯定会先攻打临淄,但听说耿弇要来攻打自己,吓得赶紧进入下一步备战阶段。事实上,耿弇的军队很快就到达了西安城下,并且扬言,等明天天一亮就攻城。

然而,这天夜里,正当大家在睡梦里时,耿弇把大家叫醒,然后叫他们趴在床上的褥子上偷偷吃饭。怎么这么早就吃饭啊,那等到天亮不是又饿了么?耿弇却说,吃完饭,必须要在天亮之前赶到临淄。

部下也被他弄得晕头转向了,因此,当他们连夜赶到临淄时,临淄猝不及防下,很快就成了耿弇的“囊中物”。

事后众人问起缘由。耿弇说,西安城虽小,但兵多,易守难攻;临淄城虽大,但兵少,易攻难守。西安的守军眼看我们要打他们,赶紧做好防御工作,我们突然改去打临淄,他们哪里还有心思来救。如此打下了临淄,那西安也就是座孤城,便会不攻自破了。而如果强攻西安,即便攻下了西安,西安的余部也会退守到临淄去,合兵为一,临淄城的实力肯定又增大了,只怕要打下来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啊。

事实果然如此,正在此时,探报说西安的敌人已弃城而逃。

张步连布两道连环关都被耿弇化解后,迎来了两位主帅的正面终极大战。

刘秀听说耿弇要和张步进行决战,马上派兵来支援。因为张步倾尽所有的兵力,而且号称二十万大军啊。而耿弇的兵力充其量也就数万而已。

几万对二十万,那简直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啊!因此,部将都劝耿弇说,咱们再等等吧,等咱们的大军到了,再和他们决一死战。

“皇帝是来检验我们的战利品的,怎么能把敌人搁置一旁等着皇帝来打呢?”耿弇说着就发起了总攻的命令。

这注定是一场非常艰苦的阵地战,耿弇身中数箭仍然冲在最前面不退却。

两军从早上一直酣战到晚上,随着暮色的加浓,张步部队的意志开始慢慢动摇了,他们仿佛看到的是无尽的黑夜及无底的黑洞,却看不到回家的路,也看不到活下去的曙光。于是,他们纷纷开始“寻路”而逃。

耿弇乘机带兵一路追杀,溃逃中的张步被追得几乎走投无路了,幸亏这时,他的一位得力部将苏茂带着兵马来了,才救得张步的性命,但是此时张步所带人马已死伤十之八九。按理说,张步和苏茂接下来应该是“多谢兄弟相救之恩”“不用,不用,举手之劳嘛”这样的客套和拉近乎才对。

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耿弇那是什么人物,你怎么是他的对手呢?你怎么不等我来了再打啊?你这是自寻死路啊……”苏茂也许是看到张步败成这样,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以下犯上不说,而且越骂越觉得不过瘾。

张步开始还静静地听着,渐渐地脸上爆出阵阵青筋,接着双眼喷出了火,最后,只听见“刷”地一声,张步拔出了腰中的剑,快如闪电的刺进了苏茂的胸脯。

“士可杀不可辱,骂吧,骂吧,送你到阴曹地府去骂吧。”张步割下了苏茂的人头,知道这里再无立足之处,索性投奔刘秀那里去了,这当真是世事难料啊!

至此,经过东西南北四条战线的征讨,刘秀把整个闹哄哄的中原群雄都剿灭了,实现了理论上的统一。

为什么说是理论上呢?因为,放眼天下,刘秀虽然得到了中原所有十一个州,但却还有两个州没有得到呢。这两个州分别是凉州和益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48.html

上一篇:三足鼎立
下一篇:胜者为王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