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谢天谢地,你来了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0:14 0

我们约会吧

出台了这么多制度,面对这么多条条框框,可实施起来,刘秀也并非一根筋走到底。面对对与错、是与非,刘秀做法很人性,凡事不求做到最好,但求做得更好。在重用和赏罚中,他始终把握着一个度,以制规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注重重臣与重臣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和为贵,以和为本,以和为美。

这里不妨来说说刘秀以“化骨绵掌”的柔功成功化解大功臣寇恂和贾复之间的矛盾,打造“相将和”的故事。

寇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过,刘秀把他比喻成“萧何”。刘秀当年西征刘玄时,正是因为寇恂坐镇后方,让他无后顾之忧,才开创出这样一片天地来。

然而这个河内太守却因为一步不慎而丢了乌纱帽。原因只是他的一个部下越级向刘秀打了一个小报告。这部下打小报告倒也罢了,但偏偏又让寇恂给看见了,于是,他把这个人连同小报告一起扣留了。

就是这么一件芝麻大的事,却被刘秀知道了。刘秀就想啊,有人向我汇报,你却把人抓了关起来,莫非你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一怒之下,寇恂就被免职了。

摘了寇恂的乌纱帽,刘秀转念一想,不对呀,不能因为一件事就来个一票否决吧,于是他马上又给了寇恂一顶新官帽——颍川太守,让你到基层去锻炼锻炼。

寇恂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在颍川干得风生水起,得到了那里老百姓的拥护。然而,就在百姓对寇恂的一片歌颂声中,却夹杂着一个很特别的声音:寇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别让我见着你,见着你一定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让你生不如死!

发出不和谐声音的人名字叫贾复。

贾复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当年刘秀在河北征战时,有一次贾复在战场上跟敌人打了一天一夜,却还是难分伯仲,为此,刘秀很是怜惜士兵们的身体,决定先罢战,等吃了饭再打。但贾复却拒绝了刘秀的“美意”,坚持要破了敌再吃饭。为了鼓舞士气,他扛起大旗冲进了敌军大营,在他的鼓舞下,士兵们信心大增,个个以一当十,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对此,刘秀发出这样的感慨:乃真勇士也!

每一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长此一往,刘秀便对他进行“雪藏”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派贾复去战场,原因是怕他太过勇猛,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有什么闪失。由此可见刘秀对他的器重和厚爱。

刘秀的担心并不是多余,果然有一次,贾复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医生见了直摇头。刘秀听说后,赶紧来看望贾复,为了让他能安心地去,刘秀还给了他一个承诺:你老婆现在怀孕了,如果生的是个男孩,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如果生的是女儿,我就让儿子来娶她。

刘秀不会知道,就是这样一句话却创造了奇迹。贾复不但奇迹般地挺过鬼门关,活了过来,而且还对刘秀更为敬佩了。

后来在东西南北乱时,贾复主动要求去平定最为棘手的郾城。刘秀曾派数将都没有啃下郾城这块硬骨头,因此,虽然担心,但还是应允了。事实证明,贾复就是贾复,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很快就平定了郾城。接下来,贾复继续向周边地区开进。

而正在这时,他却挨了寇恂一记闷棍——原因是贾复有一员部将在颍川残杀了无辜百姓。

虽说是乱世,但寇恂却是颍川的青天大老爷,他马上派人把这人给抓起来了,这个人很快就把杀人的事实进行了招供。供也招了,押也画了,接下来,寇恂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把他押到大街上游行示威一圈儿后,直接送上了断头台。

原本寇恂秉公办事杀一个罪犯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寇恂的游行示威直接伤害了贾复脆弱的心灵。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贾复觉得自己这回的脸丢得太大了,于是,路过颍川时,对自己手下说出这样一句狠话来:我一定要亲手杀了寇恂。

面对贾复的公然挑衅,按理说寇恂应该避其锋芒,躲起来才是。然而,寇恂就是寇恂,他不是蔺相如,和廉颇出现间隙时,看见远远便驱车避之。当听说贾复的部队要经过颍川时,他非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而且准备了丰盛的酒肉供他们食用。

贾复本来一见寇恂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眼看这么多好吃的,他决定先填饱了肚子再来找他算账。然而,等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早已不见寇恂的人影。而且此时再去找寇恂的麻烦,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贾复之所以会对寇恂说出要杀了你这样的狠话,原因就是觉得寇恂没给他面子。但寇恂好酒好肉地招待他,正是弥补他失去的面子。

接下来该轮到刘秀来做和事佬了。他把两人召集到京,来了个“我们约会吧”。两个大老爷们儿一照面,齐刷刷地把对方的灯灭了,然后大有另寻高就之势。这时,刘秀说话了,他说你们一个都不能走,我看你们两个是绝配。接下来,刘秀进行了现场调解,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左右逢源,消除了两人的误会,果然,再出宫时,贾复和寇恂的手紧紧相握,似乎再也分不开了。

非诚勿扰

刘秀上演的汉朝版“我们约会吧”大获成功,尽管是两个大老爷们儿的“断背山”的故事,但信心大受鼓励,接下来,他再接再厉,上演了现实版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的主角是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

我们都知道,刘秀和二姐刘元的关系很要好,刘元从小对这个小弟弟照顾有加,刘秀去长安太学求学时,刘秀的生活“补贴”便是刘元提供的。刘秀兄弟准备进行革命时,刘元和邓晨夫妇倾家荡产进行支持。然而,噩梦接踵而至,革命之初,在小长安,革命军因为“轻敌”被新军打败,危急时刻,刘秀带着小妹骑着马在大雾中逃命,途中却邂逅了带着三个外甥女逃命的二姐。为了能让刘秀顺利出逃,二姐毅然选择和三个女儿葬身乱军之中。

小长安之败成了刘秀心里刻骨铭心的痛,二姐之死成了刘秀心里难以忘怀的内疚。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秀称帝后,追封二姐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并且在新野为二姐立庙。

对于死去的二姐刘元只能“追封”,对活着的大姐刘黄就来实际的了,直接封大姐刘黄为“湖阳公主”。但刘黄有了“贵公主”的称呼并不满足,相反她整天郁郁寡欢。

刘秀自然知道个中缘由,原来,大姐夫在征讨赤眉军期间“因公殉职”。中年丧夫,个中痛苦可想而知。

为了给大姐解忧,刘秀自然想的就是再给大姐找一个如意郎君。可是,天下之大,如意郎君并不容易找啊。为了试探大姐的意向,刘秀一有空就往大姐住处跑,以聊家常的方式,看看大姐对哪位大臣最有意向。

事实证明,刘秀这一招“投石问路”还是很管用的,从大姐的嘴里套出,她对朝中的大司空宋弘很中意。

大姐相中宋弘,那是因为宋弘有两大优势:

一是长相美。美到什么程度了呢?用《资治通鉴》上的话来说就是:“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宋弘长得太帅了,简直帅呆了,所有的朝中大臣都比不上他。

二是能力强。这个能力体现在自身能力和善于用人上。身为大司空,宋弘在治国上很有水平,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铿锵有序。其次善于用人。有例为证:

宋弘推荐一个叫桓谭的才子当朝为官。桓谭不但才华横溢,而且还弹得一手好琴。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他常常毛遂自荐地给刘秀弹琴,刘秀原本对琴声并不感冒,但听了几次后,就被他优美的琴声迷住了,从此,他常常叫桓谭来弹琴。宋弘听说后,把桓谭叫到自己府上来。桓谭原本以为宋弘一定会夸自己,然而,他刚进门就遭到宋弘一顿噼里啪啦的训斥。

“你知道你错了吗?”宋弘问。

“我没弹错啊。”桓谭心里纳闷,我最近弹的琴都没有出现曲谱的错误啊。

“非要我来检举你吗?”

桓谭是聪明人,话说到这种地步了,他自然知道宋弘话里的意思了,于是不再争辩,马上改口道:“我错了,这就改,马上改,一定改,天天改,时时改,刻刻改……”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眼看桓谭大有没完没了之势,宋弘摆手道。

桓谭出来,满头大汗,下次刘秀叫自己再弹琴是弹还是不弹呢?弹,会遭到宋弘的“封杀”,不弹,皇命不可违啊。

不久,刘秀在朝中搞大宴会,桓谭本来有意回避,但刘秀不但把他列入宴会人员名单之中,而且还点名叫他弹琴作乐,以助酒兴。

桓谭走又不能走,推托又不能推托,只得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阵。然而,他身在弹琴,心却在宋弘身上,手在弹琴,眼睛却一直盯着宋弘看,诚惶诚恐下,琴声自然严重走调,和初学者有得一比。

桓谭由“天籁之音”变成了“天烂之音”,刘秀既惊又奇,便问这是怎么回事。

桓谭嗫嗫嚅嚅不知道如何回答,宋弘此时挺身而出,他大步走到刘秀跟前,把头上的乌纱帽摘下来,跪地道:“臣有罪。”就在刘秀惊愕的时候,宋弘说出了“罪”从何来:“我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爱惜他的才华,希望他能为君王分忧解难。而他却给朝野带来了一股流行音乐风,现在是治国安邦的时候,而不是享受的时候,我推荐人一时失察,犯了大罪啊。”

刘秀一听,很有道理啊,朝中天天歌舞升平也不是好事,那是亡国之君所干的事啊。想到这里,刘秀赶紧扶起宋弘,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以后我不再沉溺于音乐了。”

显然,如果说湖阳公主是“白富美”,那么宋弘就是“高帅富”。

现代“高帅富”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尽管几乎每个男人都想成为“高帅富”,而不是“矮丑穷”,但现实是残酷的,对于一些男人而言,“高帅富”是个心酸的词,因为无论外形、财富还是学历,“屌丝”都难望“高帅富”之项背。屌丝只能收获“呵呵”,而“高帅富”收获“女神”却从不费工夫。

因为湖阳公主很中意宋弘,因此这位“高帅富”想要收获“女神”湖阳公主只需要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就足矣。

可是,千金难买一笑,万银难低一头。宋弘会微笑点头吗?

刘秀听说大姐相中的是宋弘,自然很是高兴了,马上派人去“试探”宋弘的心意。本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原则,皇帝的大姐自然也不愁嫁。对于一般人来说,既然人家皇姐相中了你,那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自然是欢欣鼓舞地答应了。然而,事实证明,宋弘却是个例外。他拒绝微笑,拒绝点头,理由是:我已有家室。

刘秀一听这理由就好笑,有家室有啥关系,朝中文武大臣哪个没有个三妻四妾。于是,他马上为大姐和宋弘安排了一场宫廷版的“非诚勿扰”。当然,本着皇姐应该“矜持”的原则,刘秀在宫殿里摆了一个屏风,让大姐坐在屏风后,进行隔屏相亲。这场相亲惊世骇俗,动人心弦。下面且来看相亲的全过程。

“爱卿啊,最近我在书上看到一个词语不晓得是什么意思,你能帮我解解惑吗?”刘秀显然是有精心准备的,一开口就给宋弘下了套。

“臣虽才能有限,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弘回答道。

“贵易交、富易妻,这个谚语是什么意思呢?”刘秀幽幽地问。

“Sorry,臣孤陋寡闻,这个词语没听说过,但臣倒听说过‘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谚语。”宋弘淡淡地答。

短短的两句对话中,宋弘显然意识到了什么,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点:贫贱时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一辈子也不能相忘;患难时的妻子才是真心相爱,一辈子也不能离弃。

刘秀的大姐原本以为自己坐在屏风后,拥有优先选择权,把灭灯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然而,宋弘却出人意料地反客为主,直接把她的灯灭了。

要不要再给大姐一次表白的机会呢?很显然,身为皇姐的湖阳公主是开不了这个口再乞求宋弘施爱。于是乎,这场空前的相亲就以这种方式戏剧般地草草收场了。

宋弘发迹了不弃贫贱时的结发之妻,刘秀既感动又内疚。感动就不用说了,内疚的缘由是没能再为大姐找个好归宿。

爱情公寓

事实上,刘秀很希望大姐湖阳公主能早点儿找到自己的真爱,但他不会料到,就在姐姐遭受到爱情打击后,马上又遭到了人格污辱。这不得不令刘秀感到震惊。

也许是因为在“非诚勿扰”相亲失败,湖阳公主移情别恋,开始宠爱起自己的一个家奴来。按“高富帅”的标准,这个家奴虽然不富,但却高帅。湖阳公主恋上这一枝花后,出手大方,挥金如土,很快就把这个家奴打造成了完美的“高富帅”了。

而家奴也不是省油的灯,从此的口头禅是:我是高富帅,我怕谁?他仗着湖阳公主的宠爱开始狐假虎威、耀武扬威起来,大排场大气势地招摇过市不说,更有甚者,还有一次在闹市公然不顾王法的存在,赤裸裸、血腥腥、硬生生地杀了人。

这个家奴原本以为,凭着他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杀一个人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不值一哂。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此时却有个人敢公然站出来,公开发表言论要把他“缉拿归案”。家奴开始很不在乎,但听说这个人的大名后,吓得“花容失色”,赶紧躲藏于“爱情公寓”——公主府中,从此不敢再踏出公寓一步。

这个人就是洛阳令董宣。那么这个董宣又是何许人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董宣,字少平,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他少年时便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后来因为很得大司徒侯霸的器重,推荐他担任北海郡(今山东昌乐县西)相。董宣上任后,不畏强权,秉公办事,很快便干出了成绩,得到了“董青天”的称号。

当时郡中武官公孙丹仗着自己是豪门大族,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董宣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有一次公孙丹家盖房,请来一个看风水的,风水先生说:“应当在房基下面埋一个人,可以大吉大利。”

就是这句话竟然引发了一场血案。在破土动工之前,丧心病狂的公孙丹竟让儿子把一个过路的行人给杀了,把尸体埋在房基底下,以求逢凶化吉。

然而,公孙丹此举非但没能逢凶化吉,反而惹祸上身。董宣知道这件事后,二话不说,立即派人把公孙丹父子缉拿归案,斩首示众。公孙丹的手下不服,纠集了30多人拿着兵器要找董宣算账。

董宣知道这伙人平时倚仗公孙丹的势力,横行霸道,欺压良善,个个都是罪大恶极之辈。于是下令把他们全部逮捕入狱,并且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全部斩首示众。

这件事激怒了董宣的上级青州(今山东省临淄县)太守,公孙丹以前经常贿赂青州太守,说白了,青州太守就是公孙丹的“保护伞”。

公孙丹和青州太守有钱权交易的关系链,现在公孙丹就这样被董宣打压下去了,青州太守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站出来来了个三步走。第一步是“恶人先告状”,他写了一纸颠倒黑白的告状书,告到刘秀那里。毕竟董宣是刘秀亲点的北海郡相,对他动手,得有理由和借口啊。然后,不等刘秀回信,便使出第二步“先下手为强”,将“扫黑大队长”董宣捉拿归案,并打入死牢。最后,也学董宣“以其人之道还施彼人之身”,快刀斩乱麻,直接马上把董宣送上了断头台。

据说当时和董宣一起被押上断头台的有十多个人,董宣被排在了第二个行刑。也许是青州太守觉得把董宣放在第一个行刑太过于引人注目了吧,总之,董宣遇到青州太守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正是这个排位,才上演了电视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刀下留人”那动人心弦的精彩一幕,从而保全了董宣的性命。

原来,刘秀接到青州太守的状纸后很是重视,他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认为尽管董宣不分轻重、全部处死的做法不当,理应治罪,但又觉得董宣是个难得的人才,是个不畏权势、执法如山的好官,于是决定宽恕他,便派人火速去救董宣。而特使来得也正是时候,刀斧手就要砍向董宣时,特使一声暴喝,刀斧手手中的刀挥在半空中便像被使了定身术一样,定住了,原本视死如归的董宣就这样脱离了虎口。

命是保全了,鉴于这件事一闹,北海郡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刘秀将董宣调至怀州,任怀州令。

治安不好的怀州很快就变成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州县,刘秀对他赞赏有加。由于江夏遭贼寇侵扰严重,百姓苦不堪言,刘秀便任董宣为江夏太守,江夏很快也来了个风清气正。

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此时,居住在洛阳的皇亲国戚,因为背景足权力大,大多数都是骄奢淫逸,专横跋扈。别的不说,就连他们的家奴也是狗仗人势,胡作非为。

刘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刘秀想,洛阳城是全国的首都,是首善之区,这么乌烟瘴气的怎么行。就想好好治理一下这股歪风邪气,但连换了几个地方官都管不好。长此以往,那可不太好。于是他准备选拔一个得力的官员担任洛阳令。选什么样的人呢?他想这个人必须是不畏强暴、不怕权贵、敢于严格执法的人。选谁呢?他思来想去,忽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董宣。

于是又把董宣调进京城,任为洛阳令。

董宣到任后,没有辜负刘秀的期望。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地处决了几个为非作歹的豪强。然而,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这就是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在外边公然杀人犯法的事。

董宣想,要是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了人就不治罪,还怎么能治理好京城的治安呢?但是按当时的律令,他是不能“贸然”到湖阳公主的公寓里去抓人的。于是,他就带着“捕快”,天天在公主的公寓门口“蹲点”,以求来个守株待兔。

工夫不负有心人,董宣终于等到了“鱼儿上钩”的时候。这天,湖阳公主要到外面去“兜风”,便坐着马车带着杀人的那个奴仆出来了。那个奴仆心想,有湖阳公主在,自然不会有什么“危险”。然而,他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泼醒过来。

泼冷水的人是董宣。这个家奴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手上便多了一副冷冰冰的手铐。

打狗看主人,眼看董宣公然对手下奴才“动手”,更何况这个奴才不是一般的奴才,还是“情奴”,因此,湖阳公主沉下脸说:“大胆的洛阳令,你有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子?”

董宣毫不畏惧,上前责备她说:“您身为公主,就应该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皇亲国戚要都像您那样,放纵手下的人胡作非为,那国家岂不大乱了。”

“大胆奴才。”湖阳公主气得花枝乱颤。

“湖阳公主,我是在执行公务,请您不要干涉。”

“给我拿下。”湖阳公主手指着身边的卫士大声叫道。

“对不起,董某秉公办事,得罪了。”眼看湖阳要来“拒捕”,董宣当机立断,对那个奴仆来了个“就地正法”。

血喷颈而出,情奴轰然而倒。血色触目惊心,血腥弥漫开来,湖阳公主又惊又急又气,几乎当场晕厥过去。等缓过神来时,便马上回宫向刘秀告状,请求他主持公道。刘秀知道董宣在严格执法,但又不好抹姐姐的面子,就把董宣叫进宫,想当着姐姐的面用鞭子轻轻地抽打他几下,给姐姐解解气,这样一个受点儿皮肉之苦,一个又挽回了面子,可谓两全其美。

然而,被召进宫的董宣,显然属于“脑残”型的人,不解风情,不明事理,不给别人和自己台阶下。只见他怒气冲冲地说:“不用打了,等把话说完,我这就去死了。”

“皇上您是中兴之主,是个明君。现在您放纵皇亲国戚不遵守法纪,胡作非为,弄得天下百姓与您离心离德,离肝离肺,离情离义,这样生离死别,您还能治理好天下吗?您的江山还能坐得稳吗?”说完他就向大殿中的柱子撞去,顿时血色弥漫开来。

刘秀赶紧叫人把他拉住。但是又不得不给姐姐一个面子,吩咐董宣给湖阳公主磕个头认个错就算了。

按理说,刘秀这已经给了董宣最轻的惩处,最好的台阶下了。可是“一根筋”的董宣还是不领情。他头摇得像拨浪鼓,厉声道:“头可破,血可流。要我低头认罪,绝不可能。”

为了能给姐姐一个交代,刘秀只好霸蛮地让人把他的头按下去,准备来个“强按头”。然而,董宣偏不给刘秀面子,只见他两手撑着地,宁肯艰难地挺着脖子做“俯卧撑”,也不肯低头认错。场面上的火药味很浓,再闹下去,不但湖阳公主出不了气,刘秀也下不了台。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靠“木脑壳”董宣来解铃那是不可能的事了,关键时刻,机灵的内侍及时来“解铃”了。内侍天天服侍在刘秀身边,自然知道此时刘秀只不过是为了给公主一个面子,就大声说:“回皇上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动。”

“好吧,董宣的脖子有毛病就算了,让他回去吧。”刘秀终于找到了台阶下,赶紧抓住机会,把“难剃头”董宣撵走再说。

董宣走后,愤愤不平的湖阳公主对刘秀说:“你当平民百姓的时候,窝藏逃犯,官吏都不敢上家门来找。现在你当了皇帝,却这么窝囊,就不能制伏一个县令吗?”

“姐姐,此一时彼一时,当天子跟做平民不同啊!”刘秀苦笑着说,“就是因为我当了皇上,才不能像平民那样干了。当年我所藏的都是反抗先朝的有功之人啊。你想想,我要是再那样干,包庇坏人,欺压百姓,我这皇帝宝座还能坐得稳吗?那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吗?你是我的姐姐,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你想想,要是我倒了,你还能做公主吗?”

一席话说得湖阳公主点头称是,心服口服,表示以后再也不放纵奴仆违法乱纪了。

为了嘉奖董宣执法严明,刘秀赏赐董宣30万钱。董宣接到赏钱后,大手一挥,把这些钱都分给了手下人员,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将进酒》正是对董宣的真实写照。

而董宣在刘秀的支持下,秉公办事,雷厉风行,严厉打击了不法豪强,维护了京城的社会治安。从此,董宣“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京都洛阳的皇亲国戚、豪门弟子没有一个不畏惧他的,洛阳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据说,当时洛阳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桴鼓(古代官衙门前的警鼓)不鸣董少平。”说的就是在洛阳令董宣的治理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董宣74岁病逝在任上,刘秀闻讯派使者去吊唁。使者祭拜董宣时,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面,董宣的遗体上只盖了一条白布单,而一贫如洗的家中仅存“大麦数斛,敝车一辆”。刘秀知道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之言:“董宣太廉洁了,是个大清官啊,我怎么现在才知道啊,这是我的过失啊,这是我的罪过啊。”于是,特赐银印禄级,并且按照国葬标准进行安葬。与此同时,还任命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后来董并被提拔到齐国相的职位,这是后话。

后有人赞诗曰:

东汉有令名董宣,为官一任福一方。

公主家奴害无辜,董宣格杀夏门旁。

主哭冤情告御状,帝怒欲箠戮忠良。

执法如山何罪有?终使美名成强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44.html

上一篇:一姐之争
下一篇:以柔克刚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