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稳政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1:58:22 0

新老接替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庄上台后,不动声色地处理了梁松和刘荆等人的密谋事件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得培养自己的“势力集团”。于是乎,很快,刘庄对天下颁发了这样一道诏书:“夫万簌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东平王(刘)苍,宽博有谋。其以(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意思就是说,要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而光武帝最喜欢的重臣朝太尉赵熹依然保留原职。三人组成了永平王朝开国“三驾马车”。

重用赵熹说得过去,毕竟,赵熹是刘秀最宠爱的重臣,现在依然重用他,只是“借花献佛”罢了。一来表示对刘秀的尊重,二来也可以安定朝中百官之心。

而邓禹当年虽然为诸将之首,在战场上南征北战、叱咤风云,后来又加官封侯,但在刘秀的“柔”政策下,多半时间是家里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此时他已进入花甲之年,早已不复当年之威了。此时,刘庄把邓禹这么一个糟老头子抬出来,无非也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我虽然是新皇帝了,但依然不忘老功臣。

如果说把赵熹和邓禹高抬在上那是出于形势的需要,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重用刘苍做骠骑将军,那就令人大跌眼镜了。那么刘苍又是何许人也?

刘苍是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最开始被封的是东平王。难得的是,这位富二代加贵二代的刘皇子十分爱学习,自从记事起就在识字读书,主攻科目是经学。刘苍的成年和成才是同步进行的,等到刘苍成年后,他的经学也基本上毕业了。因为学得好,刘苍博得了“雅有智思”的评价。

作为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弟。刘苍和他哥哥刘庄一样优秀。史称刘苍自幼便好读经书,博学多才,天赋颇高,后汉书评价他是:“为善最乐”。意思是说:做善事、与人为善是最快乐的事。刘秀很宠爱他,刘庄也很喜欢这个弟弟。

如果说刘庄对刘荆“怒其不争”,那么对刘苍便是“钦佩有加”,继位称帝后,对刘苍更加器重。每当刘庄出外巡视时,便由刘苍在京留守。刘苍辅政时间有四五年,为刘庄时的“太平盛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自汉高祖开国以来,一直流传的是外戚辅政,有“爱不爱,妻最爱,亲不亲,娘家人”之说。而此时,刘庄重用刘苍来辅政,一来刘苍和他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二来表露的意思很明显——打破传统,破规改制,要启用全新的宗室子弟辅政的新政策。

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鉴于刘荆的表现,老实的刘苍接到上任通知书,吓得面如土灰,惶恐之下,抓起笔墨就挥毫泼墨一番,然后交给刘庄,四个字:我要辞职。理由八个字:无德无才,无威无望。

刘庄依然保持了一贯的作风,沉着冷静,回了四个字:非你不可。理由同样八个大字:无嗔无我,无欲无求。为了表明心迹,刘庄很快命人在京城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楼阁,正大门上书:骠骑将军府。而为他配置官吏属员多达40人以上,这个数量,在西汉开国以来,是空前的。

这下刘苍没辙了,只能赶鸭子上架——认命了。就这样,刘庄重用邓禹、刘苍、赵熹三人分别代表了宗室、功臣和官僚集团。就这样,刘苍的骠骑将军府与邓禹的太傅府、赵熹的太尉府、李的司徒府、冯鲂的司空府号称“五府”,打造了永平时代最高的权力机构。

当然,重用老人那只是“形势”的需要,而扶植新人才是“强政”的需要。为了打造嫡系部队的需要,于是乎,很快朝中的后起之秀宋均、钟离意成了刘庄的新宠。

正人君子是这样炼成的

首先来看看宋均的发迹史。

宋均,字叔痒,南阳郡安众县人。父亲叫宋伯,建武初任五官中郎将,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宋均只有15岁就有了一个职务——郎。当然,事实证明,宋均并非只是“关系户”,他正在很努力地成为实力派。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便向博士去请教和学习。很快,宋均就精通了《诗》和《礼》等,并且还练就了一口铁齿铜牙,参加辩论赛绝对可以夺得好名次。

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因此,刚刚二十出头,他头上又有了一顶新的官帽——辰阳(今辰溪县)长。当时的辰阳是属于教学严重落后的地方,他们不信科学信神学——对巫术鬼神迷信得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此,作为一县之长,宋均为他们建立学校,消除他们的迷信思想,禁绝过分的祭祀,逐渐改变了百姓愚昧落后的思想,使得当地很快太平起来。

然而,正当他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时,一件事改变了一切。他的祖母去世了,祖母是最疼爱他的人,然而宋均觉得他还没来得及报答祖母,祖母就离开了。对此内疚的他做出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事——辞去官职为祖母守孝。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宋均有点儿愚昧了。然而,宋均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祖母的老家在颍川。但宋均在守孝的同时,也没闲着,他还在颍川客居教书。辰阳的遭遇似乎让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于是乎,他在颍川继续了他的思想传播梦。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守孝的日子,宋均给了百姓福利,百姓也带给了他福利——九江太守。 当然,宋均到了九江,很快就做了三件惠民的大实事。

第一件事:虎不是打的,是要养的。当时郡中一大特点:猛虎多如牛毛,多次造成百姓祸患。这可能和景阳冈差不多,因为常有猛虎出没,十里八乡都遭殃。但景阳冈好歹出了个武松,打出了士气,打出了名气。然而,当时的九江郡很可惜,没有出现武松这样的人物。然而,因为宋均的存在,更胜武松N倍。因为武松好歹只是制住了虎,而宋均却制住了人。

宋均上任之前,郡府常取的办法是:招募猎人,设立机关陷阱,如有猛虎出现,群起而攻之。

这样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然而得到效果却适得其反:虎越围越多,伤人无数,劳民伤财。宋均到任后,经过一番考察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虎不能打,要养。”属下面面相觑,惊问道:“养虎为患,如之奈何?”宋均说:“虎豹在山中,龟和鳄鱼在水中,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住处和习性,如果破坏它们的生态环境,肯定就会带来祸害的。再说,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等禽兽一样平常,不用惊慌失措。现如今,虎之所以成为百姓的祸患,责任不在于虎,而在于官吏的残忍,他们乐此不疲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好做法。有句话说得好,贪官猛于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罢除贪官污吏,重用提拔忠诚正直的人,免除各种苛捐杂税,给虎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样,养虎不但不会为患,而且还能造福一方呢?”

就这样,宋均制定了“治病先治人”的策略,把作风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很快,在九江一带出现这样的奇怪景象:传言说连老虎都成群结队地向东边渡过长江了,奇哉怪哉。为此,宋均火了一把,人称为养虎英雄。

打虎的是狗熊,养虎的是英雄。宋均创造了一个奇迹。

第二件事:蝗虫不是打的,是要吹的。也许是在考验宋均一样,一番整治,老虎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跳舞了,但不久,天空中突然飞来许多不明飞行物,大家定睛细看——原来是蝗虫。这些蝗虫飞啊飞,摇啊摇,就像无根的野草。

天空突然下起了蝗虫雨,众人惊恐之下,都喊:打。宋均却及时阻止了,他说,蝗灾一直以来是上天对苛政的惩罚和告诫,咱们九江现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它们怎么会来祸害我们呢?我们且耐着性子,静观其变吧。大家将信将疑地看着宋均。很快,奇迹就出现了,蝗虫在九江上空一刻也没有停留,很快就飞走了。

事后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为此,宋均头上多了个绰号:扫“蝗”英雄。

第三件事:不要迷信神,神只是个传说。九江郡治下的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传说中这两座山很有灵气,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神山,逢年过节都要成群结队地来祭祀它,并美其名曰:孝敬。

拜神不是错,错的是拜错了神。当地的巫师见状,打起了心中的小九九,他们于是对众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

一,山神是神;

二,山神也是人;

三,山公山婆是需要少男少女来祭祀的;

四,山神毕竟是神,不方便和人间直来直往,所以有的事要由我们巫师来代理。

巫师很快说出一个代理方式——为山神娶百姓的女儿为妻。当地百姓哪里知道其中奥妙,认为让自己的闺女嫁山神那是前世修来的福,于是乎,纷纷争先进贡自己的女儿。巫师自然来者不拒,全部笑纳了。随后新规又出台了:山神的媳妇儿年年都要更换。

百姓们见女人们几乎都成了山神的“备用媳妇儿”,便都不敢再进行嫁娶之事。这样荒唐的事儿,按理说一点就破,但前几任太守都不敢公开站出来为百姓说一句话。

但宋均来了,这一切就都改变了。宋均马上颁发禁令:“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不再由巫师代劳,直接送给山神。鉴于巫师们前段时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以后山神的新娘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来选娶,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巫师们都心知肚明,于是乎,给山神娶媳妇儿这种事到此就告一段落。据说这件事之后,宋均头上又多了一道头衔——“护花使者”。

三管齐下,宋均无论人品还是威望都达到了顶峰。接下来,他很快荣升为东海相。然而,正当宋均的仕途平步青云时,这时的宋均却得罪了一个人,当朝第一红人——梁松。话说梁松为了打造自己的势力,极力拉拢天下豪杰。多才多艺、威望颇高的宋均自然在他的“虎摄”范围之内。于是乎,梁松的糖衣炮弹便往他身上招呼。然而,宋均那是啥人,他和马援一样,是一个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人。他眼里哪里容得下骄横跋扈的梁松这粒沙子啊。于是乎,面对梁松抛来的“绣球”非但无动于衷,而且还在公开场合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心迹,志不同不相为谋,以便划分阶级界限。

梁松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宋均眼里容不下他这粒沙子,他眼里自然也容不下宋均这粒沙子。于是乎,很快抓住了宋均的“小辫子”,狠狠地将了他一军。过程不惊也不险——检举告发,结果不折也不扣——罢官免职,宋均面对不明也不白——诽谤诬陷,没有选择不依不饶——上书鸣冤,而是选择了不声不响——拾囊回乡,紧接着不急不慢——继续教书。

当朝第一红人和第一牛人的PK,第一回合显然是“红胜牛”。但这是官方公布的结果,而作为裁判的东海大众评委却不服了,他们纷纷站出来,提起上诉。

于是乎,一支数千人组成的上访团,很快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洛阳,打出的口号是——比窦娥还冤。并且通过吹拉弹唱等方式在京城里进行公开免费演出,影响力空前,达到了场场爆满的地步。这支大规模的上访团很快引起了刘庄的注意,他通过派人明察暗访,发现各方对宋均的评价非常一致——俯首甘为孺子牛,牛脾气,牛气冲天,庖丁解牛。总而言之,一个字——牛。

面对众人如此的“犀牛望月”,刘庄“一牛吼地”,对这次冤案进行了重判——永平七年(公元58年),宋均被任命为尚书令,成了刘庄最为器重的大臣。

反腐英雄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是属于“神童”类型的,少年时便当上了郡督邮(郡太守的属吏,相当于纪检监察部长)。别看他年龄小,为官却很清廉,为人也很善良。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每到一处,都能干出一件出人意料但又刚正不阿的大实事来。

第一件:上梁不正下梁歪。他在郡督邮搞纪检监察时,当时部县亭长受了贿——接受了别人的酒礼,被人告到了太守府,立案在查。钟离意调查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后,跑到太守那里,直接教会了太守两句哲语:一是《春秋》里的“先内后外”;二是《诗经》里的“在家做妻的榜样,推广到治家治国”。

太守听了云里雾里,钟离意解析说,明晓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边的人推广到远处的人。现今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把考察远县细微的过失放松一些。

太守一听先是一怔,随即怒了,让你反腐,你倒好,顺藤摸瓜,反到我这里来了。这样下去,我还有好清闲日子过么。

但姜还是老的辣,太守虽怒,但面上却不动声色,他对钟离意赞许有加。并且说,大汉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么些人,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钟离意准备大干一场时,很快就接到了太守的“逐客令”,当然美其名曰“挂职锻炼”,委任他管一个偏远的县里的事。什么叫“厚黑学”,太守便是。

第二件,救死扶伤为哪般。钟离意这一锻炼便是好几年,所幸的是钟离意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停留懈怠,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失去应有的色泽。所幸有些人在途中坚守,有些梦在心中延续,有些灯在前方守望。佛说,滚滚红尘,大悟无言,大爱无声。钟离意说,沧海桑田,心若红莲,人淡如菊。

果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钟离意人生发生了转机。

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了特大瘟疫,死者不计其数。是灾难,是悲情,也是机遇。钟离意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精通医术的他,倾其所有,救死扶伤,他不顾被感染的危险,一家又一家地去慰问病人及家属,并且研制新药。几天之后,新药研制出来了,就是不敢马上给病人喝,因为其中有几味有毒的草药。钟离意便亲自试药。因此,所救的人也是无法用数来统计的。很快,瘟疫得到了控制。

俗话说,投之以梨,报之以桃。于是乎,救人无数的钟离意被“大众评审团”推荐为孝廉,结果,很快调到了大司徒侯霸幕府。

第三件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到大司徒侯霸幕府不久,朝廷要他押送一批囚徒到河内,当时正值冬天,北风那个呼呼地吹啊,吹得人骨头里都是凉的。因此,囚徒们很快就在路上病倒了。如果按常规,病了也要走,不走打也得打着走。这样非死即残。但钟离意却没有这样做,当到达弘农县时,他一方面选择了“休整”,另一方面命令县里为囚徒缝制御寒的棉衣。因为钟离意是幕府的人,官大一级压死人,县领导自然不敢得罪他,只得含痛捐出了一批棉衣。而囚徒因为这批棉衣得以安全抵达目的地。

看着钟离意带着囚犯扬长而去,县领导虽然对钟离意敢怒不敢言,却向朝廷打了个小报告——无非是说钟离意和囚犯们狼狈为奸,徇私枉法之类的。钟离意早就料到县领导会有这一手,他也向朝廷打了个小报告——报告所捐棉衣的来龙去脉。

当时的光武帝刘秀那是什么人,他一眼就看出钟离意的做法是体恤下人,很了不起。于是,他拿起奏章,交给侯霸看,并且称赞道:“你所派的掾吏的心这么仁慈,的确是个好官吏啊。”

此后,钟离意借鉴当年刘邦对待囚徒的做法,居然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让他们自由地行走,这一创举可以和刘邦相媲美。当然,刘邦那是在乱世,最终是选择了“斩白蛇起义”,而钟离意却是在盛世,选择了“宰县首钱财”,让人可歌可敬。也正是因为这样,囚徒们都按规定日期到达了,居然没有一个“潜逃”的,心诚所至,金石为开,这话一点儿不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钟离意原本以为这件事做得这么漂亮,一定会得到主人侯霸的嘉奖。然而,他哪里料到,得到的是一张辞退通知书,理由很煽情,你有贵恙在身,先好好在家养病吧。回家就回家,钟离意再次收起行囊,淡然地走了。

第四件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回家不久,钟离意没有被埋没,很快就任瑕丘县令。不久,出现了一件令他棘手的事,有个叫檀建的官吏因为偷窃被抓。从一个公务员到盗窃犯,钟离意很纳闷,这其中一定有不得已的隐情。于是乎,他对檀建进行了单独“审问”。因此,檀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快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主动认罪,钟离意很是感慨,不忍心对他进行重罚,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乎开除了他公务员的职务,免除了牢狱之灾。钟离意原本想放檀建一条生路,然而,当他回到家里,他的父亲马上安排了酒席,说是给檀建接风,实则在菜中下了毒。他觉得儿子有失道义,枉活于人世。檀建肚子饿得咕咕叫,夹起饭菜便大快朵颐起来。抬起头来,发现父亲一口饭也没有吃,定定地看着他,泪水渐已打湿了双眼,忙惊问他是怎么了。他父亲擦着泪水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用义代替杀人。你犯了罪,就命该如此。”

钟离意原本想“网开一面”,檀建之父却“大义灭亲”,因此,这个“血泪版”的案子让众人贬赞不一,钟离意因此再度成为风云一时的人气王。

第五件:害人之心不可有,恻隐之心不可无。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钟离意离开了瑕丘,调任为堂邑县令。考验接踵而至,当时县里的一个叫防广的人,为了替父亲“报仇”,持刀杀了人,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知道后,又急又气,病倒了,不久便一命归西。防广是个孝子,知道后,整天哭泣着,不吃也不喝。钟离意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决定网开一面,让防广“释外监刑”,以便他能为母亲办理丧事。

钟离意的举动引起了司法部门的争议,钟离意力排众议,拍着胸脯说:“罪人是我放的,一切后果由我来负责。”于是以自己的“人格”作为担保放他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主动回来坐牢。钟离意后来因为他表现好,减免了他的死罪。

因为有了这五件事,所以刘庄上任后,永平元年(公元57年),很快就把钟离意从下面提拔上来,当了尚书。当时钟离意做了第六件事,使得刘庄对他更加倚重。

第六件事:当时交趾太守张恢贪污,而且金额巨大,有千金之多。案子水落石出后,张恢被押解到京师,很快判处了极刑——砍头,并且没收其全部家产交大司农府充公。后来,刘庄想用这些赃物来贿赂朝中重臣,便进行了“分赃”。别人都高高兴兴地拿着财物走了,唯独钟离意将所得珠宝全部放到地上,不接受赏赐。刘庄就感到很奇怪,追问他原因。钟离意回答说:“我听说孔子忍耐着干渴,也不饮盗泉之水。这些贪赃受贿之物,我确实不能接受。”对此,刘庄发出了感叹:“尚书是多么清廉啊!”

感叹过后,刘庄改用库钱30万赏赐给钟离意,又升任其为尚书仆射。

宋均和钟离意在刘庄的倚重下,一手打造为“双子星座”,实际上已经架空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而刘庄也借助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政权,巩固了帝位,开启了新的明天。

磨砺

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刘庄打造宋均和钟离意这对“双子星座”后,宋均和钟离意也没有令刘庄失望,他们极尽忠臣之事,为刘庄稳定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刘庄上台后,一边做人事调整,极力坐稳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大兴土木,极力打造面子工程。刘庄觉得已严重老化的北宫太寒酸了,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相符合,于是乎,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七月,决定重建北宫。

刚上台不久,国家百废待兴,再加上此时天下又不太平,发生了特大旱灾等情况,此时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北宫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朝中文武百官因为还摸不清新皇帝的“习性”和“脾气”,都识时务地选择了“沉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漠然看着这一切。

尚书仆射钟离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见他来到皇宫门前,一是摘去官帽,脱掉鞋子,来了个“裸跪”;二是跪拜在地上也没有闲着,开始“血磕”,头磕得血流如注;三是上书,谏阻刘庄兴建宫室。

他的上书很精简,举了一个很实在的例子:商汤遇到旱灾时的情况。然后提出了六问:是执政用权不节制吗?是使用民力过度吗?是修建宫殿建筑太多吗?是女人、宦官掌权吗?是贿赂贪污盛行吗?是进谗言的小人得势吗?

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现在,我看到的情况却是这样的,京师正在大修北宫,农民不能适时耕作。自古以来,忧患之事并不是宫室狭小,而是担心人民不安。微臣以为,应当暂且停止修建北宫宫殿,以顺应天心民意。

结论是:臣有罪,请陛下惩罚。

面对钟离意的“血书”,刘庄很是感动,他马上扶起钟离意,道歉地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谢谢你;

第二句是:朕有错;

第三句是:你没有罪!

说完,刘庄一边立即命令大匠(工程总监)停止营建一切宫室,另一边公开向公卿和百官承认自己的过失。

刘庄就是这样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做什么都雷厉风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还喜欢纠察下属的过失、隐私,而且喜欢动不动就当面训斥,甚至还要用刑,对此,刘庄美其名曰:打是爱,骂是疼。于是乎,三公等公卿大臣高级官员屡屡被辱骂,陪伴近侧的尚书以下官员甚至遭到皇帝刘庄的亲手殴打。据说,有一次,郎官药崧惹怒了刘庄,刘庄一气之下,举起手就用杖责打药菘。

药崧开始只是被动地挨打,哪里敢乱动。但刘庄却越打越来劲儿,越打越过瘾,药崧眼看如果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撒腿就跑,但结果是皇宫那么宽大,却无路可逃。于是乎,情急之下,他索性往龙床下钻。

刘庄一看药崧躲到床底了,更加怒不可遏,大声骂道:“滚出来!”

“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药崧在床下理直气壮地说。

“你……你,再不出来,我就要叫人搬床了。”

“搬床我也不出来。”

“为什么?”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药崧话里的意思是说:我不敢出去,你这样发怒,谁不害怕啊,还没有见过皇帝自己拿棍子揍人的。

药崧的话太幽默了,刘庄笑了,终于停下手了,大手一挥,说了句放人,药崧这才从床底下钻出来,谢恩而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刘庄脾气是何等的火暴。

面对刘庄的“嗜好”,还是很多人都敢怒不敢言,唯独钟离意敢于同皇帝刘庄争辩,直言劝谏:“愿陛下广赐恩德,宽减刑罚,使天时之气和顺,以协调阴阳。”

刘庄又一次听取了钟离意的建议,渐渐地改正了自己的这一陋习。

至于宋均也是个敢于直言的人,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大多数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十分喜欢他威武不能屈的性格。在宋均的支持下,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

拔刺

刘庄进行一系列人事变动,成功地稳住了政权后,开始了拔刺行动——首先把目标对准了梁松。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梁松谋反的事,刘庄选择按兵不动,除了他刚刚上任,还没有巩固自己的政权,不敢贸然对姐夫下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梁松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他有一个好哥们儿支持,这个人便是窦固。

说起窦固,就得说他的父亲窦融。

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家世代为官,窦融的第七世祖窦广国,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的弟弟,后被封为章武侯。窦氏的崛起和辉煌就是从这位西汉政坛上显赫一时的窦太后开始的。到了汉武帝时,魏其侯窦婴因为“犯罪”被诛其家族,而使窦家大伤元气。窦融的高祖父本来是常山郡享受两千石俸禄的高官,然而,汉昭帝的突然去世,改变了他的命运,窦融的高祖父不幸成了汉昭帝陵的守陵人。守陵人没地位没钱,从此,窦家开始衰落。而窦融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童年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王莽年间,动乱的局势给窦融带来了转机。翟义起义的时候,窦融当时作为强弩将军、明义侯王邑的行军司马,一同东征翟义。在这场大战中,窦融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主帅王邑的青睐。剿灭翟义之后,窦融又跟随王邑前去平陵,再次扑灭了赵明、霍鸿的起义。事后王邑率领着窦融班师回朝。王莽得报大喜,即刻论功行赏,加封王邑为大司空。窦融因王邑的举荐,也被加封为建武县男爵。从此,窦融借助着军功,成了拥有爵位的武将。随后王邑又娶了窦融的妹妹为妻,窦家命运从此发生了质的改变。全部从平陵乡下搬到了长安城,实现了“农转非”。再随后,因为妹妹的关系,窦融有了结交达官贵人的机会。窦融为人大气,广施财义,很快便在长安城站稳了脚,并且打出了名气。长安城的人都尊称他为“窦公子”。

然而,王莽皇朝很快就走向了穷途末路,窦融此时已混得很是圆滑,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跳槽。眼看大势已去,他立即卷起盘缠来了个一级跳,这一跳跳到了刘玄那里,这一次的中间人便是刘玄手下的大红人赵萌。都说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首先要跟直接领导信任的人搞好关系,搞定了领导信任的人,便等于搞定了领导的一半。果然,因为赵萌的推荐,刘玄不但接受了“二进宫”的窦融,而且还任命他为张掖属国都尉。

窦融到了张掖,广施恩义,广交英雄豪杰,抚慰周边的西羌少数民族。不久,河西一带的民众都归附于他,窦融很快在那里打下一片天下。

再后来,刘秀的大军来到河西,面对何去何从,窦融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公孙述和隗嚣都不能成大器,于是乎,来了个“三进宫”——归附刘秀。

在窦融的协助下,刘秀的大军很快攻下隗嚣和公孙述。刘秀因功封窦融为安丰侯,食安丰、阳泉、寥、安风四县,封其弟窦友为显亲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窦融兄弟深知“作秀”之精髓,谦让着不肯接受侯爵,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刘秀对窦融兄弟更加高看几分。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刘秀任窦融为冀州牧,不到半个月,又迁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刘秀令窦融代阴兴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建设部长)。其弟窦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掌禁兵大权。

窦融自知不是刘秀的旧臣,地位却在众位功臣之上,必然引人注目,遭人嫉恨,因此他小心谨慎,以免授人以柄。老子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只有韬光养晦,善于谦恭贬抑,隐藏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窦融地位越高,就越是谦卑,威望也越来越大。

此后,在刘秀与功臣“联姻”政策下,窦家又成了受益者,窦融的儿子窦固娶了涅阳公主刘中礼。窦固也因此被封为大鸿胪。如此一来,到了刘庄上任时,窦氏一门贵显,“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显赫一时。窦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频封万户侯。

而且因为都是开国功臣的缘故,窦家和梁家很早就有来往。窦融和梁统是莫逆之交,而窦融之子窦固和梁统之子梁松也是莫逆之交,更重要的是,两人还是“亲老姨”,都是刘秀最疼爱的女婿。

梁松事件后,刘庄知道,要想扳倒梁松,首先要把窦家势力“瓦解”掉。而“瓦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拉拢过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庄很快就向窦家投去了爱的橄榄枝。

窦家是识时务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想一直红火下去,不跟着国家一把手走,迟早要玩儿完的。于是乎,很快,窦家便倒向了刘庄的怀抱。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庄上任后,立“开国功臣”邓禹、“同胞兄弟”刘苍、“先朝宠臣”赵熹三人为最高权力机构,虽然多半只是用来当摆设的“花架子”,但却起到了“震慑”作用。随后,提拔了自己最为欣赏和器重的宋均、钟离意、窦固三人为心腹人物,授以实权,为自己权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按理说,现在是可以对梁松翻脸的时候了。然而,刘庄却无奈地摇摇头:“不是不动手,是时机未到。”

那么刘庄还有什么顾虑呢?

梁松的下场

刘庄的顾虑来自一个女人,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女人,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母后阴丽华。

阴丽华生的儿女虽然多,但她却是个“母仪天下”的贤后,她对待儿女是“一碗水端平”。宠爱刘庄等儿子,也宠爱女儿,都说爱屋及乌,她自然也宠爱梁松和窦固等女婿了。

再加上梁松不但长得貌胜潘安,更重要的是,他乖巧孝顺,最得阴丽华喜欢。阴丽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得媳当得马氏,得婿当得梁松。意思就是说,儿媳如果都能像马皇后,女婿都能像梁松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刘秀去世后,阴太后拥有“一票否决权”,她说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可想而知。刘庄不傻,自然得听弦外之音,因此,尽管挖了梁松的墙脚,但却一直没敢对梁松动手。他知道,即便梁松犯了滔天大罪,如果现在动手,阴太后是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到时候一边是母后,一边是皇权,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所以,他唯一能采取的办法,只能是等。

等什么呢?等阴太后老去的那一天。

如此一来,有大逆不道之嫌,但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阻止的。刘庄等阴太皇后去世才对梁松“秋后算账”,也是不想让阴太后看到自家“相煎”的局面。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62岁的阴太后安详地走完了她精彩的一生。刘庄把她合葬在光武帝刘秀原陵,与阔别10年的情敌郭圣通及其家族在另一个世界相会。后来的东汉皇族,虽然不是每个皇后都能像阴丽华那样善待情敌及其家族,但是确实再没有发生过杀害废太子和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与刘秀和阴丽华的身体力行、家训传家分不开的。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他们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正是:漫道皇帝姻缘差,是没遇到阴丽华。历史上的评论是:阴皇后在位时一直很勤劳俭朴,从不贪图玩乐,并且性情温和,极富孝道,常常怀有怜悯仁慈之心。

而现代对阴丽华的评价依然很高,据说洛阳当地人把阴丽华的墓称为“娘娘冢”。据当地老人说:“有关娘娘的故事太多了,真真假假的谁也弄不清楚,但有一点你不可不信,这位皇后娘娘德行好,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惠娘娘,所以黄河从来不在娘娘冢附近打滚儿(黄河改道),也从来淹不到娘娘冢。”

阴太后走了,哭得最伤心的是梁松。梁松哭的不是阴太后,而是他自己。谋反事件败露后,他一直惶惶不可终日。尽管此后他选择了“偃旗息鼓”地“隐退”,不再言反。然而,聪明的他自然知道自己之所以这七年来能明哲保身,不是自己的“改过自新”打动了刘庄,而是刘庄有不得已的苦衷——那是因为阴太后的存在。因此,他一直期待阴太后能长命百岁,这样他便能长久地平安下去。

然而,美丽的皇宫,留不住年老的阴太后,剩下梁松一个人,好像是多余的。

安葬了母后,刘庄不再迟疑。手中的屠龙刀对准梁松就是一刀。

这一刀,惊天地泣鬼神;这一刀,很给力;这一刀,也悲伤得泪流成河。看着梁松倒下,刘庄并没有体会到“仇者快”的痛快感,而是涌上了“亲者痛”的痛苦感。是啊,不管怎么说,梁松是自己的姐夫啊。

如果不是梁松的不仁在前,如果不是为了政权巩固的大局着想,如果不是为了天下百姓,他怎么能下得了手这般大义灭亲呢?

后面的事简单明了——梁松被处死后,家人被流放。

这真是: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雨鉴,多少泣黄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37.html

上一篇:否极泰来
下一篇:垫脚石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