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烽火连三月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1:57:21 0

再向虎山行

本着“两手都要抓”的原则,刘庄派班超在西域大显神威、大拉赞助商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武力征服北匈奴,毕竟智取能一能二能三,但不能总是长久下去。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十一月,刘庄展开了对北匈奴的第二次“军事行动”。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次军事行动。

这一次军事行动的主帅是奉车都尉窦固,两员副帅是驸马都尉耿秉和骑都尉刘张。出发地:敦煌郡的昆仑要塞。兵力:一万四千名骑兵。作战任务就是扫除北匈奴在西域的残余势力。

窦固大家都很熟悉了。耿秉出生在将门世家,祖父是开国功臣耿况(原上谷太守)。耿况有六个儿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其中耿弇在云台二十八将中高居第四。耿秉是耿国(耿况第三子)之子,此前多次上书请求攻打匈奴。

在前一年的西域会战中,窦固军团击溃匈奴南呼衍王的军队,占领了伊吾卢城,匈奴的残军撤退到天山。这次的远征军进军到天山脚下便与北匈奴人再续“前缘”,两军交战勇者胜,结果经过一年磨刀霍霍的汉军再次展现了神奇的力量,打得北匈奴溃不成军。接下来便向西域前进,之后进攻车师国。

西汉时代,郑吉击车师,车师国一分为二,分别为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东汉建国后,由于光武帝刘秀对经营西域持消极态度,车师国重新投靠匈奴人。刘庄对匈奴实行武力攻略后,班超在西域风生水起,西域各国纷纷吃“回头草”时,车师国并没有跟着西域别的国家归顺汉朝,仍然对北匈奴情有独钟。可以说要想重新经营西域,必先夺车师。然而,在具体的进军策略上,主帅窦固与副将耿恭产生了不同意见。

窦固认为,应该先打车师前国。理由是车师后国路途远,山谷多,天气寒,深险难。而士兵们却是衣着单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身贱怨天寒”,这样可不行啊。

耿恭认为,应该先打车师后国。并且以“儿子、老子”理论为理由,集中力量先打下父亲,儿子将不战自降。

争来争去,窦固却犹疑不决,心直口快的耿恭干脆一跃而起,愤然道:“北面匈奴不是人,乃是人间天煞星;我们出兵不是贼,这个先锋我来当!”

说着也不管窦固答应与否,跨上战马,率领所属部队便向北进军了。窦固又气又无奈,气得是耿恭太目中无人了,简直不把他这个主帅放在眼里。无奈的是,耿恭人如其名,耿直秉公,是一头认定了方向就拉不回的牛,遇见他,你除了叹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事已至此,窦固只得带领大军来了个紧随其后。

然而,事实证明,耿恭“一意孤行”并不是盲人摸象般没有一点儿把握,他的部队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车师后国国王安得按常理推断,认为汉朝必然会先进攻车师前国,疏于防范,结果被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的耿秉来了个一窝端,斩杀数千敌人,缴获马、牛等牲畜十余万头。

车师后国国王安得眼看再坚持下去,便只能落得个“城破人亡”的地步了,为了保存上老下小,他赶紧在城头竖起了白旗,然后打开城门,摘去王冠,跪着相迎耿恭的到来。

就这样,车师后国搞定后,起到的作用是显然易见的,车师前国国王眼看孤掌难鸣,也不是省油的灯,赶紧学车师后国,也来了个举手投降。

可以说,在耿恭的带领下,汉军兵不血刃地平定了整个车师。窦固上书建议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刘庄将陈睦任命为西域都护,将司马耿恭任命为戊校尉,屯驻后车师金蒲城;将谒者关宠任命为己校尉,屯驻前车师柳中城,各设置驻军数百人。

一切都归于平静后,公元75年2月,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刘庄下诏,命令窦固班师回京。西域都护陈睦、戊校尉耿恭、己校尉关宠三个百人军团成了西域的留守儿。

值得一提的是,回到洛阳后,窦固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史载,窦固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颇得人心,这一点,窦固比他将来的那位族孙窦宪要聪明得多。窦固于公元88年去世,逝后,被赐谥号文侯。这是后话。

生死考验

然而,刘庄太小看匈奴了,他原本以为这样搞定车师,西域就再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窦固和他的大部队也不用大材小用在西域长期待下去了,毕竟这么多军队驻扎在“他乡”,吃喝拉撒,都是要银子的,军饷的开销是一笔可观的付出。汉朝虽然不差钱,但也经不起过多的挥霍。于是,他才下了班师令。然而,他却忽略了匈奴人的反击能力,匈奴人虽然有“不羞遁走”的龌龊一面,但也有“不死鸟”的坚韧一面。你可以砍下他的脑袋,但是绝不能让他们屈服。果然,汉朝大部队前脚刚走,匈奴后脚便向西域进发了。西域这块大蛋糕,如此的诱人,如此的肥美,谁肯轻易放弃呢?

汉军的铁骑在西域大展雄威后,匈奴人以牙还牙,这次同样派出了两万名精锐的匈奴铁骑,他们在左鹿蠡王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西域边境线,目标直指车师后国。谁叫你最先投靠汉军,这下报复来了。

面对匈奴的大兵压境,车师后国国王安得虽然“惊”,但却没有“慌”,更没有“投”。既然重新选择了汉朝,就不再朝三暮四,即使匈奴人武力相逼,也视死如归,毫无退缩。从这一点来看,车师后国国王安得也算是个正人君子。

当然,安得不但是个“坚强人”,而且还是个“明白人”,他显然明白自己不是匈奴铁骑的对手,并没有马上进行火拼,而是一面紧闭城门,一边派出使者,连夜向屯垦兵团在金蒲城的耿恭进行紧急求救。

陈睦、耿恭和关宠都是百人军团。何谓百人军团,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兵团总兵力只有数百人,跟匈奴的二万骑兵相比,是龟兔赛跑——没得比。然而,本着“车师有灾,八方支援,车师兴亡,汉军有责”的原则,耿恭决定再次来个出奇制胜,想都没有想就派出三百人“敢死队”前往支援车师后王。

三百名勇士出发前,耿恭进行了誓师大会。中心内容只有一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你们报效祖国,为国捐躯,为国争光,建功立业的时候了。

但并没有到达前线,在半途中,遇到了大批匈奴骑兵。三百人奋勇作战,但是敌众我寡,最终全部战死,无一降者,无一被俘。汉军援军被歼灭,匈奴骑兵转而全力进攻车师后国,大破车师的军队,并阵斩其王安得。车师后国的局势急转直下,匈奴铁骑长驱直入,直奔耿恭所在的金蒲城。车师后国国王安得没有在匈奴人面前投降,虽然他明白自己显然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他亲率大军迎战匈奴骑兵,同时紧急向耿恭屯垦兵团发出求救信。耿恭兵团总共只有数百人,虽然与匈奴的两万骑兵相比,实在少得可怜,但耿恭还是派出三百人前往支援车师后王。虽千万人吾亦往矣。应该说耿恭是很有胆识的,而事实证明,他的手下也毫不示弱,三百VS二万,他们明明知道这一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这一去,无异于飞蛾扑火,这一去,无异于自取灭亡,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没有动摇,义无反顾,排山倒海地向前冲,和匈奴铁骑进行了殊死搏斗,火光四射,血肉横飞,虽然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但他们用顽强和大无畏的精神展示了汉军的风采。

而北匈奴全歼三百救援汉军后,把愤怒的火苗“迁怒”到了车师后国国王安得身上,他们全力以赴地攻城,车师后国那点儿疲软之师如何能抵挡住他们如狼似虎的阵阵攻势呢?很快便以“城破”的方式宣告了双方实力的悬殊。

按战争的方式,“城破”和“人亡”是相辅相成的,“城破”之后便是“人亡”了。车师后国城破之后,安得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北匈奴以“屠城”的方式发泄完自己的不满后,再次马不停蹄地挥师去攻打金蒲城,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英雄气概。

然而,北匈奴却在定位上错位了,他们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汉军三百敢死队和“鱼楠”的车师后国后,的确还有很多“剩勇”,然而,他们勇气固然可嘉,但汉军却不是穷寇。尤其是耿恭这样的军团,他们兵力虽然少,非但不是穷寇,而是堡垒。

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是烽火连金蒲,义气抵万金。北匈奴两万骑兵围城,金蒲只是个百人军团,史书上虽然没有详细记载耿恭的军团人数,但我们仅仅从百人这个字义上就可以知道,百人的最高上限是九百九十九,最低下限是一百。前面已派出了三百人的敢死队,因此,如果按最高九百九十九人来计算,此时金蒲城里汉军最多也就六百九十九人。满打满算不到七百人,如何抵挡住两万匈奴士兵的“蹂躏”,这显然对百人军团是个考验,对耿恭更是个考验。

不死鸟

如果单从兵力来比较,形势很严峻,形势严峻得令人胆寒。对于这个百人军团来说,这是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勇气和勇敢的考验,生存与毁灭的考验。可是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不管是较量,还是考验,胜利才是硬道理。

耿恭冥思苦想许久,最终还是决定故伎重演——出奇制胜。他研制出了一种毒药,虽然不致命,但比致命更要命,人只要中箭,皮肤便会发生化学反应,有一种强烈的灼烧感,如同熊熊火焰在沸腾地烧烤,直到伤口溃烂,直到痛不欲生,直到生不如死。

他命令士兵们将这种毒药涂抹在箭头上,并且站在城墙上对北匈奴人大声吼道:“这是汉朝神箭,奇毒无比,威力无比,神奇无比,中箭者非死即伤,惨不忍睹,你们一定要小心点哦!”匈奴左鹿蠡王正站在城下虎视眈眈,听了耿恭的话,冷笑道:“忽悠谁也别来忽悠你大爷我,我现在手握数以万计的军马,每人吐一口唾沫都可以淹没小小的金蒲城,还怕你们的什么鸟箭不成?”

话不投机半句多,既然话无好话,谈无好谈,那好,接下来,两个字:开打。

匈奴左鹿蠡王为了证明自己“口沫淹城”的话,对金蒲城发起了猛烈的强攻。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士兵们冲向城墙后,很快便纷纷抱头鼠窜地回来了。而且不是抱着肚子就是抱着脑袋,又喊又叫,更有甚者,就是“笨驴打滚”,惨不忍睹,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汉军人数虽少,但因有居民的支持,再加上耿恭研制的新型武器,所以交战起来毫无畏色。而密如蚂蚁的匈奴军队的围攻,也减少了汉军射箭本领的强度,于是乎,箭羽如雨般落下,结果是弹无虚发,在一片哭声、喊声、叫声中,匈奴人不是满地找牙,就是全身中箭,中箭者,在巨痛难忍中发出的感慨是:“原来这就是神箭啊!”

毒药并不致命,但是给匈奴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却是致命的,战斗意志也在一点一点地消磨。情况十分危急,左鹿蠡王看得心惊胆战,眼看再这样下去,会上演“精卫填海”的凄惨一幕了,他赶紧下了收兵令。

左鹿蠡王调整了战略部署,只围不打,围而不攻。你汉朝只有这么一点儿人马,看你能坚持多久?

当然这仅仅是左鹿蠡王一厢情愿的想法,耿恭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一个人站在城墙上,默默地看着远处安营扎寨、以逸待劳的匈奴军。入夜时分,一个想法有感而出,还是重起老路——出奇制胜。

这一次,耿恭出奇制胜的具体策略是:偷袭匈奴大本营。

不到七百的兵力,去偷袭一万多人的匈奴大本营,按常理推断,这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在耿恭眼里,只要想干、肯干、能干、敢干,一切皆有可能。

事实上,耿恭用实际行动打破了马太效应中所指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他嘴里变成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再次体现了弱者回首就强的道理。

夜,深夜,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就在耿恭准备出发时,老天开始发威了,首先是乌云密布,接着大风飞扬,紧接着是暴雨倾盆。

看着如此大的雨,耿恭非但没有来个“风雨愁”,而是抑制住内心的喜悦之情,下达了出发令。

夜深、风狂、雨大,耿恭带领军马冒雨倾巢出动,而此时的匈奴士兵都躲在帐篷里睡得正香,美其名曰:养精蓄锐。连守卫的士兵也喝起了热酒,并且美其名曰:御寒。

一边是疏于防备,一边是全力以赴,耿恭带领数百热血男儿手持刀剑弓弩,上演的就是砍头表演赛了。很多猝不及防的匈奴人面对似乎从天而降的汉军,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成了刀下之鬼了。

无边大雨潇潇下,无尽人头滚滚落,耿恭带着弟兄们一阵横冲直撞地砍杀后,眼看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没有再恋战,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马上下达了撤军令。

等被打得晕头转向的匈奴士兵反应过来时,耿恭早已带领他的百人军团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毒箭,不但伤了不少匈奴士兵的身体,而且伤了更多匈奴士兵的心;偷袭,不但要了不少匈奴士兵的脑袋,而且要了更多匈奴士兵的心。哀莫大于心死,此时的匈奴士兵虽然还没有到达心死的地步,但也到了军心涣散、人心背离的地步了。这时,左鹿蠡王只能感叹道:“汉军用兵如神,神出鬼没,吾不如也。”

说罢,无力地挥挥手,垂头丧气地撤军了。

奇迹是这样诞生的

事实证明,北匈奴军队就像纸老虎,一唬一吓,他们便呼啦啦地撤了。北匈奴前脚刚撤,耿恭后脚便来了个紧随,这倒不是说耿恭带着几百人的部队去追击北匈奴军,而是他们必须走——撤离金蒲城,才有活路。

于是乎,耿恭找到了新的根据地——疏勒城。之所以耿恭把漂泊的脚步定格在疏勒城,那是因这里有两大特点:一是城坚固;二是水源好(城旁有一条小河流,要知道,在西域水比黄金更重要)。

一到疏勒城,耿恭马上做了三件事:一是倾尽全力储备粮食物资;二是组织修缮城防工事;三是在当地招募了数千名兵马。

果然,不出耿恭所料,七月,匈奴人在左鹿蠡王的带领下,很快就兵临疏勒城下。耿恭再次来了个出奇制胜,他乘北匈奴人风尘仆仆地到来、立足未稳之际,率领百人军团的嫡系部队和新招募来的数千民兵,来了个迎头痛击,匈奴人哪里料到耿恭一下子弄出了这么多军队,吓得赶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调转马头就跑。

跑了一阵,回过头来一看,发现汉军也不过数千人而已,于是又调转马头进行反击,汉军便赶紧退回疏勒城里去了。接下来,北匈奴马上又来了个围城。然而,疏勒城虽小,但极其坚固,再加上耿恭早有准备,匈奴人围攻的结果是:久攻不下。

久攻不下,左鹿蠡王异常恼怒,他一边继续攻城,一边苦思破敌良策。此时正值盛夏,热得像蒸笼,匈奴士兵汗如雨下,一些士兵乘着休息间隙,纷纷到城边流过的小河里冲洗一番。左鹿蠡王仔细一看,这条小河居然通向城中,原来汉军就是靠这条小河取水用的。看到这里,左鹿蠡王眼前一亮,猛拍脑袋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有了。

接下来,他用实际行动证实了“有”从何来。他们马上对河流进行了改扩建,并且用沙袋把河流的上游处进行了堵塞,硬生生把河流疏导向别的方向流去,通往城中的河流一下变成了干河。他们的意图很明显——阻断汉军的救命河,让耿恭跟他的守军困在城里活活渴死。

外围的河水被断,耿恭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士兵也不能做渴死的鱼,他马上在城里来了个自力更生——掘井。

然而,耿恭很快就认识到了地下水的难找,他们夜以继日地掘井,守军在城中多个地方凿井,却没有见到一滴水冒出来。而挖掘是强体力活,尤其是在仍然十分炎热的七月,对体力的消耗极大,很多人活活渴死在干涸的井边。

大家都明白没水意味着什么,生死一线间,士兵们只能挤榨马粪汁来解渴。为了生存,不惜所有。然而,马粪汁也解决不了这么多士兵的渴啊,再说马粪汁也有穷尽的时候啊。

关键时刻还得看耿恭的表演。只见他赤膊上阵,亲自下坑挖井,一直挖到十五丈的深处,没有水的踪影。望眼欲穿的结果是失望,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白用功。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意味着汉军将全军覆没。耿恭本来对自身生死看得并不重,但这关系着数千士兵和无辜的百姓性命,他不由跪地仰天长叹道:“莫非天亡我等也!”

这话似曾相识吧,很多名人陷入绝境时,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来。而且以事后诸葛来看,说这句一般都很灵。三国时,司马懿被诸葛亮困于上方谷,眼看就要葬身火海时,他发出绝望的呼声:吾命休矣!结果话音未毕,天空突下倾盆大雨,浇灭了熊熊燃烧的大火,他乘势带领手下冲出包围圈。以至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

闲话少说,此时的耿恭发出绝望的感慨时,请大家注意他的细节:一是跪地,二是仰天,三是长叹,综合起来就是天地人。耿恭做到了仁至义尽,接下来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耿恭拜完之后命士兵下坑挖井,一锄头下去,却见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溅出的水花迷离了人的眼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士兵们都欢呼雀跃起来,相互打闹,相互拥抱,四溅的泉水和泪水混成了一团。

结果困了半个月,汉军还是生龙活虎,左鹿蠡王感到很奇怪,他默默地围着疏勒城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纳闷:汉军究竟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怎么能够坚持这么久?很快,耿恭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答案。他扛着一桶水走上城头,当着左鹿蠡王的面,“咕噜、咕噜”的从头淋到脚,然后大呼:凉快,凉快!

疏勒城里居然还有水,莫非汉军真有神灵相助不成?左鹿蠡王无奈地在心里感叹:“撼西域容易,撼汉军难啊!”于是乎,他马上对匈奴士兵叫道:“凉快,凉快,大伙哪儿凉快哪儿凉快去。”说罢,在一阵“扯呼”声中撤退了。

一个人不能在同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左鹿蠡王竟然在一块石头上被摔倒两次,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直接反应。归根结底,这是一个经验的问题。

当然,如果大家认为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故事才刚刚拉开帷幕,还远远没有结束。

耿恭神奇般地保住了疏勒城,然而,车师后国和金蒲城都成了匈奴人的囊中物,车师前国也面临被“吞并”的处境。匈奴人以雷厉风行的态势,力挽在西域的颓势,接下来,他们并没有小富即安,在一手抓硬的同时,一手抓软,把糖衣炮弹对准了焉耆国和龟兹国。焉耆国和龟兹国是势利小人,眼看匈奴强大,马上投入了他们的怀抱。

匈奴人野性里“狡诈”的一面又显露出来,接下来,在他们的唆使下,焉耆国和龟兹国联合出兵进攻车师前国。而东汉的西域都护府就设在车师前国,因此,要想拿下车师前国,就必需拿下他的护身符——西域都护府。

事实证明,都属于百人军团,西域都护陈睦明显不如耿恭。他没有“出奇制胜”的招数,也没有“神灵护身”的奇迹,因此,结果只能是实力的体现——全军覆没。但不管怎样,陈睦带领他的西域都护府百人军团,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在焉耆国和龟兹国联合歼灭陈睦的百人军团时,北匈奴人趁机大举南下,攻入了车师前国,随即以重兵围攻关宠屯在柳中城的百人军团。

车师前国眼看援军无望,选择了归降匈奴。左鹿蠡王两次围攻耿恭不成,此时自然不甘心。眼看形势大好,他马上联合焉耆、龟兹、车师国,第三次对疏勒城的耿恭汉军进行了围攻。一场暴风骤雨又拉开了序幕。

斗破苍穹

陈睦战死西域都护府,关宠被困柳中城,耿恭被围疏勒城,汉朝在西域的“三剑客”可谓非死即伤。

逝者如斯夫,困者如虎斗。因此,从疏勒城与柳中城发出的求援信很快便如雪片般地传到首都洛阳。

然而关宠和耿恭不会料到,他们的求救信都如牛泥入海,杳无音信;他们不会料到,他们等不到援军的到来;他们不会料到,此时的汉帝国发生了大变故,无暇顾及。他们要想突围,唯一的方式便是靠自力更生。

至于汉帝国发生了什么大变故,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关宠和耿恭与匈奴人长达数月的围攻与反围攻战。

虽然人马少,虽然身处绝境,但面对困境早已处乱不惊的耿恭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凭着凝心聚力量,屡屡挫败匈奴联合部队的进攻。都说人心齐泰山移,联合部队看似势大,但车师军队只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屈服于匈奴人,并不想真正对付汉军。因此,人心不齐,这也是疏勒城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疏勒城中水是有了(有神灵相助嘛),但粮食却成了一个问题。要打仗总要先解决温饱问题啊,那段烽火连三月、粮食供应不上的日子里,耿恭与守军把疏勒城里可以吃的东西都煮来吃,老鼠、昆虫、树皮、野菜……只要能吃的都吃,到最后连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吃了。当时汉军的军装上有很多是用动物的皮制成的皮甲,放在水中煮烂了,用来充饥。这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吃皮鞋、皮带等大抵差不多。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不管肠胃舒不舒服,不管能不能消化,不管明天是生是死,但现在必须撑下去。

活着就是恶心,死去便是解脱。耿恭和他的部下早已看淡了自己的生死,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肩负的重担和身上的使命感。只有活着才有尊严,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不让匈奴的阴谋得逞。就在汉军生不如死地坚守时,左鹿蠡王却突然对坚忍不拔的耿恭惋惜起来。都说不打不相识,连续的交手,虽然左鹿蠡王处于下风,这一次如不是占据天时(汉军在西域的军队少)、地利(匈奴离西域近)和人和(四国联军),他依然不会胜得这么容易,惺惺相惜的他,不忍心看着耿恭就这样与疏勒城同归于尽,便决定对耿恭采取怀柔战术——劝降。

应该说左鹿蠡王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耿恭会接受这象征屈辱的“招降”吗?

说服的事,都会成就一个人——使者,当然使者不好当,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被砍掉头颅的,毕竟在乱世,在没有国际法律的保护下,虽然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公约,但哪天敌方如果恼羞成怒公然撕毁公约,你除了谴责还能做什么。

闲话少说,匈奴使节很快到了耿恭那里,并且开始了他的演讲。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匈奴使者一来并没有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诱人条件:我家单于答应,如果你归附匈奴,一是封你为白屋王;二是把宝贝女儿嫁给你。

双管齐下,面对匈奴的丰厚条件,耿恭先是惊愕(毕竟他已是瓮中之鳖,这样的条件未免太抬举他了),接着是愤怒(一是封王,二是招为女婿,这不是叫他卖国求荣吗),再接着是微笑(他假装答应,并请匈奴使节一起上城头观看他的升白旗仪式),最后才是爆发,到了城头后,匈奴使节正在暗自窃喜,却突然感到了钻心的疼痛,抬头便看见耿恭已把手中的刀插进了他的心窝。“你……”,匈奴使者还来不及把心中的遗言说完,便倒下了。

匈奴使者变成匈奴死者后,耿恭发话了,他对着匈奴士兵大声喊道:“这就是劝降者的下场,不怕死的就再来。有敢来劝降者,同此下场!”然后把匈奴使者的尸体当着匈奴人的面烤了吃掉了……

左鹿蠡王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气得龇牙咧嘴,七窍生烟,怒不可遏,对疏勒城的进攻更猛了,更凶了,更急了,恨不得一口就把疏勒城吞掉。

然而,疏勒城在耿恭的坚守下,依然坚不可摧。

光阴荏苒,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虽然这几个月对于耿恭的汉军来说,是一个个难熬的不眠之夜,是一个个梦回汉朝之夜,是一个个思念父母妻儿之夜,是一个个泪眼婆娑之夜。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在“多事之秋”中熬过来了,来到了寒冬。

寒冬,耿恭和他的士兵又将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御寒。前面已经说过,为了“填饱肚子,耿恭和他的士兵们把能吃的皮衣当做食物煮着吃光了”。他们当时的想法是,今朝能吃今朝吃,哪管他日瓦上霜。此时,面对寒冷的冬天,没有皮革衣服,又如何能度过这寒风凛冽的冬天呢?

耿恭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是:突围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救。虽然先前派出的求救使者都如牛泥入海,一去不复返。然而,此时,还是只有派人出去求救才有求生的唯一希望。汉朝的敦煌郡离西域最近,因此,派出的这个“护衣使者”必须要抵达敦煌郡,他们才可能得救。

因此,耿恭派出的是他的心腹范羌。临行前的那个深夜,耿恭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范羌,仿佛想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但嘴角嚅动好几次,却一个字也没有说。范羌此刻定定地望着耿恭,仿佛在坚定地回答: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而,两人都没有说一个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化为相思泪,在跃下城墙的那一刻,范羌终究还是忍不住滚落一颗滚烫的泪珠。他含泪告别耿恭,向敦煌出发了。

范羌,你能带来援军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32.html

上一篇:物是人非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