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怒放的生命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4:03 0

隐藏的利剑

在昆阳大战中,刘秀大放异彩。他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偏将,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这一次战役中,他完成了质的转变,质的飞越。从说服汉军到打仗,从两次组织敢死队到大获成功,从王邑最初对他的不屑到后来的愕叹,刘秀犹如一块玉石,在打磨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才智,他的胆识,他的气魄,他所有的特有的领袖风范,让他一夜之间完成了青蛙到王子的转变。

这一战之前,刘秀毫无名气,无人问津,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儿,只是一颗落在人世里的灰尘;这一战之后,刘秀天下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夜里啼哭的孩子,一提到他的大名哭声便会戛然而止,百姓甚至直接高呼他为救世主……

这种变化谁都看得见,只是刘秀还是那个刘秀,他觉得自己还是和昆阳之战以前那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没有半分胜利之后的得意忘形,也没有一战成名的飘飘然。然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因为当你一个人扒着门缝看世界时,门外的人也都齐刷刷地看着门内的你。

在昆阳之战中,除了刘秀立下奇功外,刘也功不可没,因为他拿下了军事重地宛城,不但给自己留有后退的安身之地,而且还给新军以心灵上的沉重打击。因此,随着这一场世纪大战的结束,大家看刘和刘秀的眼光早已变了。

那些道貌岸然的绿林军,以及那个平庸的更始皇帝刘玄,视他们两兄弟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刘秀知道,只要他心态保持得好,拥有一颗超乎常人想象的平常心,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闲看眼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别人怎么看他,他毫不在意,因为他正在放眼苍穹。世界在他心中翱翔,他心怀天下。

刘却没有体悟。毕竟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豪爽型的,他做事向来喜欢我行我素,认为是对的,认定的事,就会雷厉风行地去做。因此,即便是有所感觉,他也不会往深里想,从而慎之又慎地为人做事。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快,刘玄手中的“屠龙刀”,就对准了刘。而在绿林军的眼里,刘一天不除,他们就一天不得安宁。

复制版“鸿门宴”

众所周知,刘秀九岁时体会到了一生第一痛——父亲刘钦病死了。他哭了,哭得特伤心,从此告别了“少年不识愁滋味”,挨过了艰难而困苦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革命的前夕,也就是刘秀壮年时,他又体会到一生第二痛——母亲樊娴都去世了。他大哭,哭后擦干眼泪,誓用埋葬新朝来弥补未能安葬母亲之悔恨。革命一帆风顺,在长安聚时,他体会到了一生第三痛——姐姐刘元战死了。姐姐刘元平常对他太好了,那一次,刘秀眼睁睁地看着刘元被敌人砍掉了头颅却无能为力,他号啕大哭,哭后,用新军士兵的血来慰藉在天之灵的姐姐及亲人。

刘秀原本以为苦尽甘来,可以迎来幸福生活了。然而,正在这时,他却遭遇到了人生中第四痛——大哥刘被人害死了。

因为忌恨,绿林军将领王匡、王凤、陈牧、朱鲔等人都视刘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他们交头接耳一番后,更始皇帝刘玄的办公桌前小报告便如雪花般飘来,今天这个人说刘的坏话,明天那个人说刘不好,到后来干脆联名上书,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杀刘,保江山社稷。

刘玄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主见,也有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也不喜欢刘,毕竟刘的存在对他的威胁太大了,登上的皇位之艰难让他刻骨铭心。刘一天不除,他一天不得安宁。因此,战场上的炮火突然转移了方向,一下子就集中在了刘一个人身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没有闻到这股硝烟味,但刘秀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他还发现当初和自己一起造反的李轶,本来是穿一条裤子的,但现在却成天和朱鲔混在一起,关系铁得不能再铁。因此,他总是善意地提醒大哥刘要注意绿林军,特别是绿林军将领的动向,做到凡事小心,小心,再小心。

对此,豁达的刘却不以为然,他的回答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堂堂刘,做事堂堂正正,岂怕奸臣贼子陷害。

都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再加上自信满满的刘根本就“不设防”。绿林军的将领们很快找到了下手的机会。

机会来源于一次内部聚餐。刘玄邀请手下的得力干将们进行狂欢。酒过三巡话不绝,菜上八道兴正酣,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刘玄站出来,有话要说了。他不是当众说的,而是径直走到刘跟前,拍着刘的肩膀,极为温柔地来了一句:“伯升,朕敬你一杯,这次战役,没有你的功劳,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痛饮啊!”

众将领极为配合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受宠若惊的刘赶紧站起身来,回敬刘玄的酒。

两人互敬了一番,刘玄突然指着刘身上的佩剑说:“大司徒啊,你身上佩的是什么剑啊,我单是站在你身边都感觉到寒气逼人,这应该是一把绝世好剑吧?”

“这是家传之剑,破铜烂铁而已,哪是什么绝世好剑。”

“祖传宝剑更是传世珍宝了,拿给朕看看。”

刘哪有多想,把宝剑递给刘玄。刘玄接过剑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边看边赞不绝口:“原来每把宝剑都不简单啊!”

正在这时,刘玄的一个心腹,绣衣御史申屠建站起来,递给刘玄一样东西,并且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臣近日偶得了一块宝玉,特献给皇上。”

宝玉谁不喜欢,刘玄拿在手上,这一次还没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看出了端倪来,这只是一块最普通的玉而已。那么他献玉是什么意思呢?刘玄虽然平庸,但不傻,马上就明白了申屠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玉,在乎刘的头也。

鸿门宴上项羽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杀刘邦,范增为了逼他早点下手,频频向项羽投玉示意,但木脑壳似的项羽却一直没有反应,结果眼睁睁地看着刘邦从眼皮底下溜走。

此时的刘玄和当初的项羽一样,很矛盾,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下此毒手。对于项羽来说,刘邦再怎么流氓,也是自己拜把子的兄弟,要他兄弟相残,他下不了手。而刘玄和刘不是兄弟,却更胜于兄弟,项羽和刘邦毕竟没有血缘关系,他和刘却是一个爷爷传下来的,骨子里还流着相同的血呢。

思来想去,刘玄犹豫着,最终还是下不了手。

这场闹剧般的“鸿门宴”就这样草草收场。其实刘玄原本是准备在这次鸿门宴对刘动刀的。他甚至想好了在刘的兵器上大做文章。他提出要看刘的剑,是早就想好的“招数”。他原本想,以刘“爱剑如命”的性格,以及对绿林军的敌视态度,定然不会轻易把剑交给他看。如果是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刘违抗君命,欲谋不轨为由,对刘来个现场斩无赦。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他提出看剑时,刘几乎是想都没有想就把剑交给了刘玄,这一下与其说刘玄是在观剑,还不如说是一种煎熬:接下来该怎么办?而申屠建见刘玄迟迟不下手,心急的他便以献玉为名,暗示刘玄当机立断,立马对刘下手。

然而,此时师出无名,刘玄手中屠龙剑又如何能挥得出手,刺得下去。换句话说,此时如果强行结果了刘,他的名声将大受影响,到时候又有谁还愿意为这个“伪君子”卖命呢?

从这一点来看,刘玄非但不傻,而且很聪明,他需要为全盘作考虑。当然,他精心设计的“鸿门宴”结果弄成了赔了酒水钱又费神的饭局,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他自然不会甘心。那么,接下来,刘玄又会准备什么招数来对付刘呢?

祸起萧墙

话说刘从鬼门关上走了一趟,也许是因为过程过于潇洒,他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劲儿,回去他还一直摸着自己的剑,一个劲儿地说“好剑,好剑”。毕竟能得到刘玄的青睐也不容易啊。

眼看刘连他老祖宗的鸿门宴逸事都忘了,他的舅舅樊宏急了,二话不说,赶紧把刘拉到一旁,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及时对他普及了这段经典的历史知识。

引用樊宏的原话是:“昔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

意思是:当年鸿门宴上,范增举玉玦让项羽下决心,今天,申屠建也拿着玉玦来说事儿,恐怕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啊!

但是刘听了,却“嘿嘿”地干笑了数声,道:“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刘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何俱小人唆使?”

樊宏无言以对,只能摇头,悻悻而出,心里叹道:过刚易折,过柔易断。儿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是要吃亏的。

过刚易折,过柔易断。于是生存的方式便只剩下一种。

有一种花叫——莲花,出自于水底的淤泥,却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皎洁的光彩,让圣人也嫉妒。

有一种鸟叫——凤凰,经历过火焰的洗礼,才凝聚耀眼的光芒,翱翔的风姿,令苍鹰也羞惭。

有一种土壤叫——悲伤,从悲伤中走出的人,就仿佛那水中的莲花,风华圣洁,清远溢香。

有一种过程叫——痛苦,经痛苦沐浴的人,犹如那浴火的凤凰,光辉万丈,九天翱翔。

昔日项羽设的鸿门宴,有两个经典的场面:一是范增举玦,二是项庄舞剑。

刘玄的翻版鸿门宴,过程和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申屠建上演举玦后,还没来得及上演“舞剑”的闹剧,宴会就早早结束了。宴会时没“舞剑”,但宴会后,不甘心的刘玄又开始“舞剑”了。

当然,本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原则,刘玄见对刘“直线攻击”的效果不太好,这次选择了“曲线攻击”法——开涮的对象是刘手下一个叫刘稷的将军。

刘玄选择拿刘稷为突破口,自然有他的理由。

刘稷和刘同是宗室子弟,是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深得刘的喜爱,两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刘稷一直视刘为皇帝的不二人选,但结果却大跌眼镜,让刘玄拣了个便宜。对此,刘稷相当不满,刘玄登基当天,他便以公开发表演讲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最先起兵革命的是刘、刘秀兄弟,再怎么也轮不到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刘玄来当皇帝,这是什么世道啊!”

都说祸从口出,刘稷为了逞一时口快,被刘玄抓住了把柄,他虽然当时气得有找块豆腐撞死的冲动,但想想自己刚刚黄袍加身,想想自己贵为革命军之首,理智战胜了冲动,他没有选择“冲冠一怒”,而是选择了“隐忍”。因为刘稷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便马上打下了鲁阳。

刘稷立了大功,刘玄表现得很大度,马上就封他一个头衔——抗威将军。刘玄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刘稷你有功,封你为将军,但你竟敢公然在背后骂我,违抗我的龙威,那就叫你抗威将军吧。

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刘稷应该收敛自己,好好反省思过才对,然而,性情刚烈的刘稷这次不再是“抗威”了,而是“抗旨”。他撕毁诏书,拒绝刘玄的封赏,将来使乱棍打出。

都说冲动是魔鬼,刘稷已经冲动一次了,心胸狭窄的刘玄早已对他怀恨在心了。但因为刘玄刚登基,根基未稳,再加上也不能因此就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给刘稷定罪。因此,刘玄收起了手中的屠龙刀。然而,这次刘稷继“言”之后,来了个“行”,公然抗旨,已犯了滔天大罪。

这一次,手握刘稷“把柄”的刘玄,没有再选择隐忍,而是利剑出鞘了。他立马派了几千人马把刘稷捆了个严严实实,押回宛城。拒绝封赏,那叫抗旨,撕毁圣旨,那叫谋反,殴打使者,那叫无法无天。因此,抓捕、定罪、砍头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证明,刘玄只做了“三部曲”中的抓捕和定罪,并没有直接砍刘稷的头。

这不是说刘玄不想砍刘稷的头,而是刘玄不能直接砍刘稷的头。

那是因为刘稷后台硬,他有刘撑腰,刘玄不敢一意孤行就直接砍了刘稷。聪明的刘玄想到了一石二鸟之计,他要利用刘稷这个“食物”,引刘这条“蟒蛇”出洞。

果然,刘听说刘稷被抓后,心急如焚,立马找到刘玄求情,刘玄显得很为难的样子,说了一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高论。刘不吃这一套,强硬地来了个“据理力争”:“必须马上给我放人,不然后果自负。”

话说到这个地步了,已毫无回旋余地了。刘玄的脸上没有一阵红一阵白,而是铁青,铁青得可怕。因为他的眼睛早已透露出一股杀气。

而直接引导这股杀气爆发的是大司马朱鲔和李轶。朱鲔就不用多提了,这个权倾朝野的新贵,因为有“拥立”之功,官位排名榜首。他早就视刘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想除之而后快。因此,他站出来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也在情理之中。但李轶也反戈一击就让人看不懂了。毕竟他和李通当年是最早联合刘氏兄弟举事的哥们之一。但如果你明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语就能理解,为什么李轶自刘玄当上皇帝后,会离开刘的怀抱而改投刘玄的怀抱了。

关键时刻,朱鲔和李轶两人合力将了刘一军,大概意思是说刘造反之心昭然若揭,不杀他,不足平民愤。

这哪儿跟哪儿啊?居然跟民愤扯上关系了。符不符合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因为这对刘玄来说已经足够。他终于抓到刘的把柄了,找到杀他的理由了。

当下刘玄直接终止了跟刘的这场激烈的辩论赛,进行了总结陈词:“刘,你的部下抗旨谋反,乃是你放纵所致。”意思就是说你犯了包庇罪,之后,刘玄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直接把刘和刘稷送上了断头台。

可怜的刘到死时也不明白,声名赫赫的他怎么说被砍就被砍了呢?如果他明白这都是刘玄精心设置的局,他一定会后悔,早知如此,当初为何不多听刘秀的提醒,多听樊宏等长辈的教诲呢?

随即,刘玄封自己的族兄刘赐为大司徒,族侄刘信为奋威将军。人走茶凉,弹指一挥间,刘的兵权就被刘玄给鲸吞了,只留下恨意绵绵无绝期。

忍让没商量

刘被杀的时候,刘秀正在汝南父城县前线征战,得知噩耗,他悲痛的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毫无疑问,刘的死,对一直视其为依靠的刘秀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那种与生俱来的亲情,那种刻骨铭心的恩情,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直刺到刘秀的内心深处,让眼泪流成河。

哭过、痛过、伤过之后,刘秀马上给自己定了位,以现在的形势,刘玄的势力,自己的兵力,直接报仇显然不现实。于是,他决定选择隐忍,等待时机成熟后,再伺机报仇。

于是,在刘被杀的第二天,刘秀从汝南父城赶往宛城,一路上,刘秀尽管快马加鞭,但心里却不平静,他知道此去宛城的凶险,便如羊入虎口。但他并没有退缩,他知道此时宛城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去,以他现在的实力既然不能反抗,如果不去,那就等于公然反叛刘玄。既入虎口还要以安虎心,刘秀思忖好了对策。因此,刘秀到达宛城后,并没有去大司徒府发丧,而是直接来到刘玄的殿前请罪,说自己有过错,没有及时开导哥哥,以至于他犯下了死罪,皇上这么做是英明的,我今后一定努力悬崖勒马,改正错误。

刘秀“大义灭亲”的态度让刘玄感到惊讶,他本来准备好了屠龙刀,随时把刘秀也一并咔嚓掉了,刘秀这样做,让他找不到“挥刀”的理由了。

之后,刘秀的表现更让刘玄侧目,刘的属下见刘秀来了,都来安慰刘秀,说一些“你大哥死的冤枉啊”、“你一定要替你大哥做主”之类的话,但刘秀却一言不发,丝毫没有难过的意思,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甚至也不给刘穿丧服、行丧礼,只是一天到晚嘴里念念有词,说是自己有罪,罪孽深重,罪大恶极,罪不可恕。

真正的“大义灭亲”,刘玄的耳目终于达成一致结论向刘玄汇报。刘玄终于信了,于是封刘秀为破虏将军,封信武侯。

当然,封官,封侯了,只是为了暂时稳住刘秀的心,只是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是啊,毕竟刘的威望在革命军是至高无上的,毕竟宛城是他坚持不懈打下来的,毕竟众人对他的死是持观望态度的。封刘秀的官爵,大有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的意思。

刘玄明白放虎归山的危险之处,因此,封了刘秀的官,还赏了刘秀一套房子——宛城中某单元“别墅”。说的好听叫“关照”,昆阳大战,你几进几出,既有功劳也有苦劳,你太辛苦了,也该歇歇了,也该享受了。实为“软禁”,不把你留在宛城,俺不放心啊!

刘秀不是傻瓜,当然知道刘玄的“良苦用心”。只是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同一叶置身于汪洋中的舟子,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他既然决定将忍辱负重,便要坚持到底。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为大哥刘披麻戴孝,且不悲不痛,不伤不怨。而对仇敌刘玄却百依百顺,低头俯首,唯唯诺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换得自己的暂时安全,虽然安全前面要加“待定”两个字,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此刻,刘秀并不希望刘玄对自己封官加爵,他只希望自己能活着就行。只有活着,才有可能东山再起;只有活着,才有可能卷土重来;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因此,面对刘玄的软禁,他依然选择了逆来顺受。每天吃香的喝辣的,甚至还发出“住在城里真好,要啥有啥,比山村小镇好多了”之类的感叹。

在吃香的喝辣的同时,他还想睡“软”的,宫中的“席梦思”显然还不能满足,他想要女人,一个长相厮守的女人。

哭泣的新郎

“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要阴丽华”,这是当年刘秀还在长安游学时的座右铭。一晃十年光阴过去了,十年里,从太学回乡就一心窝在农田里,名义上是耕耘,实际上是韬光养晦。几年后终于等来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他果断地说服大哥参加到革命的浪潮中。然后南征北战,居无定所,再到昆阳大胜利,打退王邑百万大军。然后刘被杀,他身陷囹圄,他依然只能选择韬光养晦,不能反抗,也不能抵抗,更不能怒吼。

当再次回到起点,刘秀还是那个刘秀,只是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痕迹,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当然,他的头上好歹也多了两道头衔——破虏将军和封信武侯。这两顶帽子不比朝廷所谓的“执金吾”差多少,只是一个是“正”,一个是“伪”,一个实权,一个是虚职罢了。

可是现在刘秀没有计较的资本,满或不满,他都得服从。事业暂时只能搁浅了,刘秀却不灰心不气馁,选择了去实现第二个愿望,迎娶阴丽华为妻。

至于阴丽华有多美,这里就不浪费笔墨,且用李白《南都行》的句子来形容吧:“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古人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秀此时父母双亡,只好选择走媒妁这条路了。

刘秀派出的不是媒婆,而是媒公,媒公的名字叫朱佑。敢于叫一个大爷们去提亲,刘秀自然有他的想法和考虑,因为朱佑一是能言会道,二是朱佑跟阴识关系很要好。

阴识,字次伯,南阳新野人,阴丽华的长兄。阴家是当地的望族,阴丽华自幼就是个美人胚子,她的父亲阴陆在她七岁的时候去世了,小丽华守孝哀痛,绝食多日,被族人誉为孝女。她的母亲姓邓,是刘秀姐夫兼好友邓晨的本家亲戚。刘秀起兵时,阴识正在长安游学,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时,作出了惊人之举,烧毁书籍,放弃学业,然后回家变卖家产,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参加了刘的革命大军。刘对这个外柔内刚的阴识很赏识,先是封他为校尉,后迁升为偏将军(和刘秀是平级),在攻打宛城时,作为刘攻城的重将,并立下大功。

阴识和朱佑同为刘的部下,相互很熟悉,再加上两人惺惺相惜,关系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铁哥们。两人平时是无话不谈。

朱佑、阴识、阴丽华就像三个相互牵连的三角链,息息相关,而阴识是这三角链的两端支点。阴父早逝后,长兄为父,阴识便是一家之主了,因此,只要搞定了阴识,便一切皆好办了。

事实证明,刘秀的眼光果然没有错,他能看中集才貌智慧于一身的阴丽华,当然不会看错朱佑。朱佑没有让他失望,在阴识面前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夫,把刘秀对他妹妹阴丽华多年的仰慕之情,相思之苦天花乱坠地说了一通后,阴识半晌才发出这样感叹:“缘分,缘分啊!怎么这个刘秀都符合我妹妹的条件啊!”

原来,因为阴丽华是绝世美女,引得方圆数百里的贵族子弟、文人异士纷纷往阴府里钻,他们来时是满面春风,心热如火,但回去时却垂头丧气、心冷如冰。因为他们得到阴丽华的答复都一样:“非汉室宗亲、非将军侯爵不嫁。”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真正符合的却没有几个。这些求情的只恨前世投错了胎,没有投到刘家,回家找父母单干去了。

光阴在一天天流逝,转眼间,阴丽华已成了20岁的大姑娘了,在那个普遍早婚的年代,再不嫁人她就要成为“剩女”了。然此时的刘秀也已经29岁,属于“超级剩男”。

此时最为落寞的“超级剩男”刘秀去提亲,条件却完全符合阴丽华的要求。这不由不让阴识发出感叹。再加上阴丽华早就仰慕刘秀的才华,听说他来提亲,脸红得像五月里的桃子,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接下来没有什么悬念可言,刘秀和阴丽华就像前世修来的缘分一样,一点即通,一拍即合。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七月,剩男刘秀抱得绝世美女阴丽华而归。新婚当天,刘秀豪气云天,饮酒如饮水,在众人眼里那是因为他终于抱得了梦寐以求的新娘,高兴所致。哪曾想当天夜里,刘秀抱着如花似玉的新娘,却泪如雨下,大颗大颗的泪珠打湿了雕龙刻凤的绣花枕头,阴丽华睁着一双秀目,惊讶地看着他,却什么也没问。她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她自然也知道,刘秀这眼泪是为刘而流。

终于,她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流泪,她则是为了刘秀而流泪。

脱毛的凤凰不如鸡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是君子还是小人,是真正的朋友还是酒肉朋友,经过风雨砥练才可以分辨出来。如同大浪淘沙一样,淘汰了沙子,到最后剩下的才是金子。

对此,刘秀深有体会。革命之初,李通和李轶对刘、刘秀百依百顺,亲切得如亲兄弟。他甚至在革命的道路上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和全部家产也在所不惜。然而,自从刘玄当上皇帝,刘兄弟失势后,李通和李轶见了刘氏兄弟便如老鼠见了猫,唯恐躲之不及。不过李通还算好,疏远刘氏兄弟,但也仅是限于“不相交”的份上,并没有做“出格”的事。而李轶则不顾昔日恩情,为了自己的前途,居然做起了小人来。刘的死,李轶功不可没。

刘秀当然把这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刘秀心想:李轶、朱鲔、刘玄,你们等着,这血海深仇终究有一天会报的。尽管他知道自己此时如同脱毛的凤凰一样,连鸡都不如,众人都躲着他,疏远他,唯恐沾上这个扫把星的晦气。而隐忍的刘秀不显山也不露水,一切逆来顺受,刘玄封赏他,他谢恩,刘玄把他软禁在宛城,他也乐于接受。他住在宛城不但乐不思蜀,而且还草草埋葬了大哥,随后便办起自己的喜事来。

老子的《道德经》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切看似荒唐,一切看似可笑,一切看似无厘头,只有刘秀自己知道,他走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路,他是在积蓄力量,等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当然,也有慧眼识珠的,他们把刘秀这个脱毛的凤凰当成宝来看,当成“明星”来看。其中的代表有:邓晨、冯异、王霸、祭遵等。

邓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刘秀的二姐夫,和刘秀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好,早在刘秀去长安求学时,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都是邓晨支付的。刘氏兄弟起兵后,邓晨更是变卖所有家当,举全家族之力,参加革命。后来,在小长安战败后,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都命丧于敌手。这更是激发了邓晨对新军的仇视,誓死跟着刘氏兄弟革命到底。

刘死后,刘秀在宛城的处境很尴尬,用一个俗语来形容就是:贫在闹市无人问。但邓晨却是例外,他对刘秀的关照无微不至。刘秀甚为感动,对邓晨的情义更深切了。

然而,刘玄的眼里是揉不下一粒沙的,他见邓晨和刘秀关系过于亲密,于是,一纸调令,邓晨便被调为常山太守。

当然,除了邓晨,冯异也对刘秀忠心耿耿。这让处于绝境中的刘秀仿佛看到了曙光。毕竟冯异的才华是刘秀一直看好的,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称其赛子牙。

刘秀能看做是和姜子牙相媲美的人,冯异自然有其非凡之处。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今河南省叶县东北)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从小喜欢读书,对《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深有研究。在南阳郡担任掾吏,负责监察、守卫父城等5个县。

昆阳大战后,刘秀率部北上颍川,来攻打父城。冯异死守父城县抵挡革命军的进攻。刘秀眼看强攻没有什么效果,决定智取。

他假装匆匆忙忙撤军,把辎重、钱物都散落在地,引得冯异带兵出城来看个究竟,士兵们眼看有财物可捡,就一路跟着捡下去,能捡不捡,岂不可惜。但哪料到巾车乡(今河南宝丰县东南)时,刘秀的伏兵出现了。冯异一下就陷入了四面包围中,结果只有三个字:被活捉。

冯异被抓了,刘秀手下有几个将领不干了,他们是冯异的堂兄冯孝义,同郡丁琳、吕晏等人,他们纷纷到刘秀帐前替冯异说情,大致意思无非是说,冯异有经天纬地之才,千万不能杀。刘秀大感意外,但嘴里却说,你们不是跟他有亲就是他的老乡,你们这是庇护他,才说他有很好的军事才华,才替他求情吧。刘秀说归说,但还是马上把冯异带到大营前。

刘秀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着冯异,直看得冯异头皮发麻。冯异心里嘀咕:干吗用这种眼神看我,该不是变态狂吧?

“你走吧。”看了冯异一圈后,刘秀挥了挥手,让底下人把冯异身上的绳子解脱了。

冯异自被抓后,本以为必死无疑。因此,刘秀此时叫他走时,他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因此,怔怔地站在那里发呆。直到听到从刘秀嘴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重复说出第二遍时,他才知道自己没有听错。

“你为什么要放我?”冯异淡淡地问了一句。

“因为我敬重你是一个人才。”刘秀幽幽地回答道。

“何以见得?”冯异反问。

“无他,听别人说的而已。”刘秀道。

“道听途说之言你也信?”冯异冷笑道。

“道听途说是不足以信,但我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有双眼睛的活人。”刘秀说着顿了顿,才又道:“身陷囹圄却不慌,面对生死却不乱,有这种气度的人绝非等闲之辈,我不忍杀这样的将才,所以放你走。”

“你真放我走?”

“是的。”

“但我如果不走呢?”

“先生,您的意思是……”刘秀突然眼中放出亮光,冲上前握住他的手说:“如果先生肯归顺我革命军,实乃天下苍生之福啊!”

“可我现在还得走。”冯异看着一脸惊诧的刘秀说,“我有七十岁的老母还在城中,我必须去接她出来。”

如此孝心更让刘秀明白没有看错人,他放冯异走了。而冯异果真没有让刘秀失望,不仅马上带来了老母,而且还把父城五县也献给了刘秀,誓死追随刘秀。

刘秀被软禁后,冯异坚守父城五县,拒绝听从刘玄的调动,一心只为等待刘秀的归来。

可是,此时身在宛城的刘秀正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归来似乎遥遥无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57.html

上一篇:乱世雄风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