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起兵没商量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5:04 0

树欲静而风不止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关东人吃人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南阳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常事,饿死也不奇怪。

刘收留了大量的门客,再加上家族的拥护,在当地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地头蛇”。为了能有口饭吃,他们也常跟官府对着干,官府碍着刘氏势力,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有一次,实在逼急了,官兵才去刘府抓人。并且指名道姓要抓刘秀。

刘秀一心做他的庄稼活,老实本分。刘整天舞刀弄剑,打家劫舍,按理说官府应该找刘的碴子才对啊。

原来全是一张《赤伏符》惹的祸。

《赤伏符》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大家看到这里,就可以理解王莽那天晚上为什么会到刘歆府,两人对坐到天亮。除了王临谋反,刘愔是从犯的原因,王莽对刘歆还有更深一层的怀疑。原来刘歆曾改名为刘秀。而当时这个《赤伏符》很流行,在京城一带可以说几乎人人皆知。因此,王莽对“刘秀”这个名字很是忌讳,甚至有点“谈秀色变”。好在,当天刘歆以不变应万变,沉着稳重的作风消除了王莽对他的怀疑后,暂时进入了“安全区”。

但身在南阳的刘秀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虽然整天在忙于庄稼事,但因为刘家在当地的名气和声望,很多人还是知道刘秀这个人的。因此,官兵抓人才会指定要抓刘秀。

当然,刘秀也不是吃素的,一听说官兵要抓他,撒腿就跑,因为长年在农田干活,腿脚自然灵活。跑啊跑,一口气就跑到新野去了。据事后追捕他的官员回忆,刘秀就像离弦的箭一般,跑得太快了,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和段誉的凌波微步有得一比,太不可思议了。

住在新野的二姐刘元和二姐夫邓晨热情地收留了刘秀,当然,“刘跑跑”在危难之际首先来新野是有目的的,除了最疼爱他的二姐刘元在这里外,他心中最爱的人——阴家大小姐阴丽华,也在这里。

可是,他到了邓府后,整天躲在府里,天天望着阴府的方向,却没有出府半步,更不用说去找阴小姐了。

多少个白天,刘秀徘徊于窗前,翘首远望,只为期待能奇迹般地见到那个梦中的佳人从窗前飘过;多少个傍晚,他仰望天空,希望归来的大雁能捎来佳人的消息;多少个夜里,刘秀辗转反侧,泪水打湿了枕巾……

在邓府,刘秀虽然没有见到他朝思暮想的人,却遇到了改变一生命运的“贵人”——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城人。南阳李氏在当地很有名望,富可敌国。李通的父亲李守一边经商,一边钻研谶纬星相之术,曾拜刘歆为师。结果推算出这样一个谶语来: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并把自己的谶纬星相之术传给了儿子李通。

虎父无犬子,李通很快就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他在对父亲的绝世成果进行了仔细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李氏为辅”中的李氏就是指他自己。

应该说李通还是很自信的,敢做出这样大胆推测的人还真不多见。如果真印证了这句话,那他至少是国之帅才之命啊。可是要实现“李氏为辅”,就必须要找到“刘氏当兴”中的这位姓刘的“带头大哥”才行。

他开始琢磨了,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有琢磨出所以然来。他的堂弟李轶平常和李通最要好,眼看李通一天天“爱恋”,都变成了“宅男”了,他一天天“失恋”,心里那个急啊,没法儿说。

一天,敲门等礼节都免了,李轶以雷霆之势直接冲进李通的书房,一把拉起李通的手就要往外走。

李通慢条斯理地放下手,抖抖肩,拍拍身上的灰尘,问他这是干吗。李轶说要带他去见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秀。

刘秀和李通就这样相识了。两人通过中间人李轶对彼此介绍后,李通给刘秀的见面礼很特别——一把亮晶晶的刀。

“这么贵重的礼物,我担待不起啊……”刘秀很自然地认定这是一把极具收藏价值的宝刀了。

“这刀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李通面露凶光,和先前的文雅厚道判若两人,说着右手舞了个剑花便朝刘秀直刺过去。

刘秀大惊,一个侧身避过,问道:“兄台这是何意?”

“你大哥刘杀我哥申徒臣,我现在杀你,算是两清了。”说着向刘秀连刺三剑。

“申徒臣真是你哥?”刘秀长叹一声,道:“罢了,罢了,血债血还,今日我便成全了你,咱刘李两家恩怨就此一笔勾销吧。”当下闭目站定并不躲避李通的剑。

李通没料到刘秀会这样干脆利落,不忍心再下杀手,但手中的剑已然刺出,是收不回了。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当”的一声,他突觉虎口一麻,手中的短剑掉落于地。

“哥哥,我听说刘乃光明磊落的英雄。当年错杀申徒臣,只因申徒臣枉为名医,见死不救啊……”李轶说着,看了看刘秀,然后看着李通道,“秀哥忠厚仁慈,你怎忍心下此毒手?”

李通闻言怔怔地站地那里,是啊,申徒臣虽然和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申徒臣的为人他是知道的,他眼里只有钱,没有丝毫人情味。如果病人没有钱,他就算是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也无动于衷。当年刘的父亲刘钦从长安回来,染上了重病,刘登门求申徒臣帮忙治病,申徒臣就是不肯出手相救,结果导致他的父亲含恨而去……一怒之下,刘便砍了申徒臣的头颅。李通当时就要找刘“报仇”,但刘一家很快迁到舂陵去了,李通本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没有及时去寻仇……

李轶的话说到他心坎上去了,李通的脸色慢慢缓和下来了。相逢一笑泯恩仇,他看着一脸稳重,颇具大将风度的刘秀,突然想起谶纬中的言语,兴奋地拍了拍头:“刘氏当兴”,莫非指的就是刘兄弟?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不已,突然跪将在刘秀面前,说道:“刚才多有得罪,还望兄台原谅则个。”

刘秀被他前后不一的举动弄得云里雾里,当年父亲死时,他才九岁,申徒臣的事他只是略有耳闻,但个中缘由大哥刘却一直忌讳不谈,因此,此时知道事情真相后,也是唏嘘不已,再想到父亲的冤死,自是不免伤感。

“如今,天下大乱,兄台难道甘愿一辈子隐于山野之中,不施凌云之志,不展九凤之愿么?”关键时刻,李轶又开始说话了。

是啊,刘秀现在已经二十八岁了,他何尝不想干一番大事业,早点功成名就,然后风风光光地去向阴丽华提亲,用十抬大轿把她娶回家来。可是,纵观天下形势,举事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他宁愿选择与庄稼为生,与田地为伍,与耕牛为伴。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刘秀早已运筹帷幄,心怀天下。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龙啸云天的机会而已。

如今天下早已乱成一锅粥了,各地的革命军多如牛毛。而此时南阳最有钱最有名的李氏兄弟愿意配合支持他,这不正是革命的最佳时机么?

相逢一笑泯恩仇。刘秀和李通一番交谈,恩仇早已烟消云散,两人很快推心置腹。

三人密谋一番,达成以下共识:共同举事。

随即设计方案立马出炉:在立秋日都试那天,劫持前队大夫和属正,号令大众。

解析如下:在汉代,各郡每年要举行一次都试。满二十三岁的男子,都要在郡中服役一年,进行射御、骑驰、战阵等方面的训练,都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都试在每年八、九月的立秋这一天举行,由郡守主持,都尉及各县的令、长丞、尉都要参加。选择这个日子举事,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客观地评价,他们的计划相当完美和周密。如果计划成功了的话,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打响起义的第一枪,为以后的革命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谋定下,刘秀终于挺起了胸膛,他不再躲躲藏藏了,他要回舂陵去了,他拉大哥刘下水,共同举事。

而李通也挺起了胸膛,他要回南阳了,他也不再当“宅男”了,他必须安排好家里老老小小,变卖家产,然后敬候革命的到来。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成功似乎就在眼前。然而,革命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在血泪中前行,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风雨涅槃?

逼上梁山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刘秀和李通定好计谋后,便带着李轶到舂陵去找大哥刘。刘秀知道大哥的心愿,因此,对于举事的事,他认为刘听到后定然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当“带头大哥”。

然而,刘秀没料到,刘听他兴奋地说完“密谋”的事后,却面无表情,最后淡淡地来了一句:“这是你们商定的事,你们自己去做就是,与我不相干。”说完就到后院练习剑法去了。

刘秀纳闷了,大哥不是一直想做大事吗?为此,已磨刀霍霍了十多年了。怎么到关键时刻却突然掉链子了,难道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害怕了不成?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知兄莫若弟。他知道大哥从来天不怕地不怕,上刀山下火海也敢走,怎么会怕掉脑袋呢?更何况,当今世道混乱,不起来反抗,肯定没有活路。

那么,大哥究竟有什么顾虑呢?刘秀转而一想,不由得豁然开朗,刘家和李家的家仇虽然他和李通之间已经成功化解仇怨了,但大哥却还没有和李通化解仇怨啊。于是乎,接下来该轮到李轶出场了。

事实证明,李轶就是李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很快他就把刘心里的结给打开了。

其实刘何尝不想早点起事,但当他听说这次的合伙人是李通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儿。毕竟当年李通的兄弟申徒臣见死不救的卑劣德性令刘很是恼火,因此,对他李通的人品也很是怀疑,因此不敢也不愿与其合作。但听了李轶的真情告白后,他对李通的看法顿时改变了。他的大度,他的通情达理,都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人值得合作。

于是,他很快就和刘秀一起做起准备工作来,变卖家产,组织人员……然而,就在他们忙碌而憧憬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噩耗,李通家出事了。

原来,李通自从见到了刘秀后,就认为他是个干大事的人,于是,回家后他就开始变卖家产,并且召集了所有亲朋好友准备举事,然而,他唯一担忧的就是在长安为官的父亲李守。如果不把李守接过来,那么自己举事那天,也就是他父亲的忌日。

于是,李通就派了自己的堂侄子李季到长安去“解救”父亲李守。也不知是从小娇生惯养,还是听说要革命,过于激动,或是过于紧张,总之,李季走到半路就病了,病了还不打紧,更要命的是,不久他竟一命呜呼了。幸亏李季事先知道事关重大,还带上了一个随从。好在这个随从不辱使命,替李季完成了传达书信的任务。

在长安当宗卿师的李守本来正逍遥快活,乍听到这样的大事,吓得面如土色,关键时刻赶紧找来自己的莫逆之交——中郎将黄显。两人是同乡,从小关系铁到穿同一条裤子的地步。因此,一见面,李守也就不再拐弯抹角,而是直奔主题:“我儿子要造反,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那大人是想反还是不想反呢?”黄显毕竟成熟老练,在没摸清李守的态度之前,不妄下结论。

“反字头上一把刀,我在长安干得好好的,干吗要去当土匪乱贼啊。”李守说着,长叹一声道,“可眼下我这个逆子的谋反会祸及到老夫的头上来啊。眼前只有赶紧逃离长安,才是唯一的保命之策。”

“非也,非也!”黄显见李守抛出了老底,也就直言道:“别人能跑,唯独你不能跑。”

“为什么?”李守的第一问出炉。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你能跑到哪里去?只怕到头来会落得个抛尸荒野的下场。”

“我该怎么办?”李守的第二问出炉。

面对李守的第二问,黄显充分发挥其口才,开始了长篇大论,并且教会了他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第二个关键词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第三个关键词是:大义灭亲。

眼看黄显没完没了地说下去,李守赶紧打住道:“行,行,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马上挥毫泼墨,一封洋洋洒洒的检举信写成了。接下来的事交给黄显去办了。

王莽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随着他的一声令下,留在宛城的李家,便被官府抓了个干净。

李家除了李通、李松、李轶三人之外,大大小小共六十四人,全部被诛,焚尸于市,悲哉、壮哉、惜哉!

杀了李家人,却跑了主犯李通,王莽一怒之下,李守便要遭殃了。这时黄显站出来说了,他直言不讳地道:“皇上不能杀李守!”

王莽虽然还在气头上,但还是很耐住性子,给黄显“申述”的机会。

黄显拿出检举信,喃喃地道:“皇上啊,李守知道儿子想造反后,马上进行检举揭发,并和李家划清了阶级界限,他这样大义灭亲,皇上非但不能砍他的头,反而要嘉奖他才对啊。”

王莽一听,点了点头,心想对啊,有道理,杀了李守,岂不是叫天下人心寒。可是不杀,又难解心头之恨啊。于是他颇为为难地说:“这该怎么办呢!他的儿子现在还逍遥法外呢!”“臣愿押着李守回南阳,让他劝说李通迷途知返,如果李通不听他的话,那么就证明他这个做父亲的太失败了,不配留在这个世上,到时候令他自刎以谢皇恩好了。”

王莽左想右想,过了好一阵,最后才幽幽地说:“就按你说的办吧。”

黄显为李守争得了一条“活路”,但在半路上,南阳太守甄阜的一封快递又把他送上了“死路”,快递的大致内容是说抓到李家人后进行了突审得知了李通造反的详细计划。

“想当皇上,想夺走我的皇位,也不照照镜子……你们李家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不杀光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王莽的怒火冲毁了理智,愤怒代替了仁义,他立马改变了主意,对李家人下达了杀无赦的命令,这其中自然包括李守。

黄显刚刚把李守从黄泉路上解救过来,眼看好友又被逼上了绝路,他哪里忍心见死不救,于是立即打了一个小报告给王莽,报告的中心思想是:李守不能杀。

已经被黄显忽悠了一次的王莽吃一堑长一智,根本就没有再给黄显机会,他看也不看,就付之一炉,而且还加了一条批示,连黄显的头颅也一道砍了。

就这样,李守和黄显一同被押上了断头台,正如那首歌《朋友》所唱的那样: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

达成统一战线

李家的满门抄斩把刘秀和刘逼上了绝路,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刘氏家族不当机立断马上举事,将会重蹈李家的覆辙。计划赶不上变化,原定的计划已经暴露,不可能再实现,现在只有立马制订新的计划,并且立刻付诸行动才是上策。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氏家族会议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点召开了。主持会议的是刘,会议一开始,他便进行了宣传鼓劲:“王莽这个人是个暴君,现在天下百姓被他整得苦不堪言。再加上现在旱灾天灾不断,天要灭亡王莽,这正是我们光复汉室,建立千秋大业的最佳时机啊……”

刘对自己的口才还是充满自信,他以为自己抑扬顿挫的发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哪知,当他滔滔不绝地发表革命宣言后,众人却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嘴巴像贴了块膏药似的,偌大的会场静得连根钉子掉在地上的声响都能听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沉默了片刻,刘再度进行动员。

众人还是沉默。其实他们是被刘这样直接的告白吓坏了。虽然他们对王莽早就不满了,但真正到了要他们倾其所有,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们又都犹豫了,他们都还缺少那么一点点勇气,还缺少那么一点点视死如归的精神,还缺少那么一点点年少轻狂的冲动。

看到众人无动于衷,刘的心开始往下沉,原本沸腾的热血在一点一滴地凝固,就在他要绝望时,会议门倏地打开了。众人同时发出一声“啊”的惊呼声,是啊!因为这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生死的大会,因此是选择在很隐蔽的地下室进行,而且这个地下室是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秘密建成的,地理位置相当隐蔽,没有几个人知道。也正是因为这样,门忽然开了,他们自然很惊讶。等见到了来人是刘秀后,大家提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此时刘秀的穿戴让人触目惊心,白衣白裤,头上还戴着一块白布。一副大孝子的模样……

刘见刘秀来了,原来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草一样,但见他这身装扮,不由惊叫出声来:“秀儿,娘怎么样了,你怎么这身打扮?”

刘秀没有直接回答刘的话,而是威严地环视了众人一圈,脸色凄凉而悲壮,但眼神中却闪烁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众人只觉得他眼中的锐气逼人,皆不敢对视。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兄弟姐妹,人各有志,不必强留。我们兄弟决定举事,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大家愿意相随的就留下来,不愿意的现在就可以出去,然后卷起铺盖远走高飞。”

众人闻言惊讶不已。家族中的长老刘良代表大家提出了质疑:“只怕留下的是死路一条,走出去的才是活路吧。”

“伯伯说得对,坐以待毙的只有死路一条,站起来革命才有活路。”

“李家满门抄斩已是前车之鉴,难道你还想带领咱刘氏家族也重走他们的血腥之路吗?”

“李家之所以会遭此劫难,是因为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既然想举大事,为何婆婆妈妈?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就是这个道理。”刘秀道,“前车之鉴是什么,前车之鉴就是李家因为订好了计划却犹豫不决,大家心里没有统一,走漏了风声,才遭此祸害。前车之鉴就是李通有个愚不可及的父亲,他以为和王莽狼狈为奸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结果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前车之鉴已摆在眼前,大家还要重蹈覆辙么?”

“事到如今,横竖都是一死,我跟着你干!”刘氏宗族里的刘祉挺身而出。

“对,当断不断,反受其害,我也跟着你干!”堂兄刘稷也站出来了。

“是啊,到了这个时候,想活命,只有革命这条路可选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都纷纷附和。此时,众人的目光停留在刘良身上。

刘良论辈分在家族中算是元老级人物了,此时见众人都赞成革命,脸色由凝重变为轻松,半晌才喃喃地道:“我刚才只是想试一下你们举事的决心有多大,现在看来,是到了可以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他的话音未毕,众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刘见刘秀到来后,力挽狂澜于即倒,对刘秀既感激又佩服,拉着他的手,正要说话时,刘秀先开口了,而且是未语泪先流:“大哥,娘今天下午去世了!”

刘一听,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良久,痛哭失声道:“娘,孩儿不孝,未能让你享受一天清福,未能让您看到孩儿大展宏图的时刻啊!”

舂陵举兵

刘秀九岁就没了父亲,兄弟姐妹几个都是母亲樊娴都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刘秀也一直对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能干的母亲心怀敬意,打心里感激。母亲逝世,他心痛不已。然而,此时举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键时刻。刘氏兄弟强忍着悲痛,决定以大局为重,委托家人安葬母亲,他们毅然进行革命。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刘和刘秀来不及办母亲的丧事,便打出了革命的旗帜。在南阳舂陵起兵。

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支革命军。

部队名称:柱天都部

统帅:刘

部队特点:亲友团加兄弟(刘氏宗亲子弟,包括刘秀的两个姐夫,及李通、李轶等兄弟)

部队人数:千余人(具体数目不详)

起义口号:大风,大风

起义时,刘秀穿盔戴甲,昂首挺胸走上了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就在众人以为他要发表起义宣言时,他却在台上唱起歌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嘹亮,似有穿透云霄的力量;歌声婉转,如泣如诉般悠扬动听;歌声缤纷,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哦,众人刹那间,醒悟过来,原来这是当年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刘氏子弟哪个不曾听过,哪个不曾唱过,于是乎,大家跟着吟唱起来。

刘走上台,待大家唱完“国歌”,这才清了清嗓子,高声叫道:“高祖当年曾立下血誓:非刘氏不得称王,非有功之臣不得封侯,否则,天下人共诛之。如今王莽贼子篡位,大家愿不愿意跟随我等一起去诛杀国贼?!”

“愿意。”众人异口同声地叫道。

“大风,大风!”刘刷地拔出身佩宝刀,高声叫道。

“大风,大风!”大家都拔刀举剑,齐声附和。

气氛调动得不错,和谐而热烈,真挚而感人。一切准备就绪,刘却并没有马上就向附近的乡镇进发,而是去南阳郡迎接两支远道而来的部队:新市军和林平军。

绿林军的成长史

谈到新市军和林平军,就得提一下绿林军。绿林军来源于湖北当阳一个叫“绿林山”的地方,当地农民饿得实在没有吃的了,就占山为王,进行打家劫舍的勾当,绿林军经历了起步、成长、壮大、衰退四个时期。

据说绿林军的起步很富有戏剧性,前面已经说过,因为王莽有华无实的惠民政策,再加天灾人祸,难民无数,饭肯定是没得吃了。于是,在荆州一带,当地的难民便跑到田地去挖一种叫“凫茈”的野菜。好不好吃不重要,营不营养放一边,重要的是能填饱肚子就行。

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路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凫茈”本来很多,但吃的人多了便成了稀少物品了。“凫茈”一天天减少,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没有减少啊,因此,抢“凫茈”事件便时有发生。

有一次,出现了两人为了争一株“凫茈”而相持不下的局面。这两人都非要这“凫茈”不可,众人调解无效后,有的人便干脆提出,既然两位好汉如此好强,不妨出来比试一下,谁的本事高就归谁。两人早就跃跃欲试,于是乎又是划拳又是比棒(工具有限,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刀好剑,只好用木棒代替),比了七七四十九招后,结果却是棋逢对手,不相上下。眼看再打斗下去,便要两败俱伤了。围观的众人突然齐声高呼,别打了,别打了。两人闻声分散开来,诧异道:“怎么了?”大伙异口同声道:“所有的凫茈都归两位好汉还不成么?”两人更诧异:“所有凫茈都归我们两个,那你们怎么办,岂不是要饿死?”“只有归了你们两个,我们才不会饿死啊。”两人抓耳挠腮半天也没弄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只好嘿嘿地笑道:“不好意思,我俩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实在没明白大伙的意思。”大伙突然齐刷刷地跪拜于地,大声道:“我等愿听两位大王的调遣。”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怎么成大王了?听我们调遣什么啊?”

大伙道:“这‘凫茈’一天没有人管,流血事件便天天有发生,官府早就不管我们百姓的死活了,两位好汉为人豪爽,本事又高,不如来专管我们分配‘凫茈’的事。”两人一听顿时喜上眉梢,这当“凫茈”理事虽然是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但好歹能让自己满腹抱负得以施展啊。于是两人相互抱拳,说了一些“不打不相识”之类的客套话后,再对大伙拜谢道:“恭敬不如从命。”

就这样,凫茈协管会正式挂牌成立了,这便是绿林军的原型。而两位不打不相识的好汉王匡和王凤理所当然地成了会长,“凫茈”理所当然地成了绿林军的军花。

因为当时的形势所逼,绿林军的成长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春苗拔节,日有所长,夜有所长。试想想,当时的流民难民无数,突然听说绿林山成立了凫茈协管会,赏罚分明,前来入伙的人自然日益增多。

壮大期很好理解,因为入伙的人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凫茈的繁殖和生长速度,到后来凫茈也成了像华南虎一样的一级保护动物了。没有了凫茈,意味着大伙又要重新过上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在绿林军头领的王匡和王凤嘴里却变成了:绿林兴亡,俺俩有责。因此,在凫茈资源已近枯竭时,两人很快达成以下共识:拓宽思路,顺应形势,大胆创新,扭转形势。他们从挖凫茈摇身一变,变为了乞丐。别的乞丐要饭,他们要命。别的乞丐讨口饭吃就满足了,他们伸手要的是金银珠宝;别的乞丐讨到饭立马就闪了,他们要到钱了,慢腾腾地磨蹭着,临走时还不忘说:“火点,空子,念攒子,老戗是海翅子,杵头海,海挖。”(意思是:“这是有钱人,是个外行,没啥心眼,父亲当着大官,钱多,狠狠地敲诈。”)

当然,之所以这些乞丐有这么大的反差,那是因为别的是真乞丐,他们是假乞丐。

和现在很多假乞丐一样。绿林军虽然是乞丐打扮,实际上他们真正干的是打家劫舍的勾当。没办法,连野菜都没得吃了,要想不被饿死,要想解决温饱问题,只有伸手向富豪地主们“借钱借粮”用了。

当时的流民难民无数,都处于垂死挣扎期,在王匡王凤打出的“劫富济贫”口号的感应下,纷纷前来入伙,据说他们上山大多有山上兄弟做推荐,如果山上没人,要那入伙还真不容易。你一上山,山上人首先便会问:“蘑菇,遛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里去?)“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就是找同行),接着你要向他们行礼,并且说这样的一句话:“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我走了九天,也没有找到啊?)那人会这样答道:“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你要说:“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那人问:“拜见过阿妈啦?”(你从小拜谁为师?)你答:“他房上没瓦,非否非,否非否!”(不到正堂不能说。)那人再问:“晒哒晒哒?”(谁指点你来的?)你答:“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寨背靠沙!”(是个道人。)

一问一答,一路上你只有滴水不漏,他们以为你是同伙介绍的,才会带你去见王匡王凤。王匡王凤也不是吃素的,还要进行最后的“资格审查”,劈头便是一句黑话:“天王盖地虎。”(意思说:“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你要立即答道:“宝塔镇河妖。”(意思说:“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只有这样流利的对答,才能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从而顺利入伙。

当然,也有对他们的“黑话”一无所知的,就看你的应变能力了,如果你能这样答:“红黄白绿紫,绿林最逍遥。”这样也可以顺利上山入伙。最高峰时,小小的绿林山上竟然拥众数十万人,当真可以用浩浩荡荡,草木皆兵来形容。

按理说绿林军因为顺应形势,打出的又是当时民众最期盼的口号:“有衣同享,有饭同吃。”按理说,这支来自民间的绩优股应该很有发展前途啊,然而,很快绿林军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不是王莽的官兵,而是自然灾害。

分与和

你想想,绿林山发展最高峰时已拥众数十万之众,绿林山虽然大,但也到了几乎人贴着人的地步。人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这么亲密的接触,除了增加感情,还怕一个东西,那就是——瘟疫。想必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曹操军多,但因为不习水性,所以把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但因为连得太紧,周瑜最后只用一把火便把曹操的千军万马烧得灰飞烟灭。

而此时绿林军也一样,因为人太密集,几乎到了肩搭肩,背靠背的境地,如果里面有一个人得了传染性疾病,就可能会迅速传染给别人,因此,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王匡和王凤几乎每天都要来回在绿林山穿梭着,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以为这样做便可以万无一失了。然而,正如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一样,很不幸,山上还是有一个人生病了,而且是传染性很强的病,因为预防措施不到位,很快,他身边的亲人就感染了。因为隔离措施不到位,旁边的人也感染了。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接着越来越多人感染了。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到最后,绿林军竟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感染上了可怕的瘟疫。虽然王匡和王凤积极组织救治,又是消毒又是研制中草药,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感染的人太多,到最后统计死亡人数,竟然有一半之多,也就是说,这场瘟疫死亡人数超过了五万。

逝者如斯,活着的人也是行尸走肉,有的身体落下了残疾(治瘟疫留下的后遗症),有的心灵受到了严重创伤(失去了父母妻儿之丧亲之痛),更有甚者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都说意志支撑一个人灵魂,如果没了意志,何谈事业。这场瘟疫在把绿林军的人数消磨过半时,还摧垮了另一半人的心。大伙纷纷决定离开绿林山这个是非之地。而离开时,大伙的意见不统一,你想往南边走,那是因为你的家乡在南边;他想往北边走,那是因为他的亲人在北边;他又想往东边走,那是因为他的朋友在东边;他又想往西边走,那是因为他的情人在西边……总之,到了最后,大家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便选择了各奔东西。王匡和王凤等几大头领眼看局势再也无法挽回,只好说了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向大家抱拳:绿水长流,后会有期。然后各自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离开了。

总之,一句话,绿林军就这样解体了,他们分解成了几支军队。而其中的王凤带领的新市军和陈牧带领的平林军正好来到了南阳郡附近。刘和刘秀的革命军几乎是清一色的亲友团组成,大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总人数也是几千人,此时,两兄弟一商量,决定联合新市军和平林军一起举事。

新市军和平林军虽然也是反王莽的民兵组织,但他们的性质和刘组织的革命军有本质上的区别。前面已经说过,绿林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虽然手段残忍,但目的却很单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在他们眼里,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但除此之外,别无目的,更别说去攻城拔寨,去推翻王莽的政权。因此,尽管绿林军成立好几年了,却没有去攻一座城池,一直占山为王。而刘带领的刘氏宗族的革命军却不一样,首先他们是刘氏宗族的后裔,他们有光复刘氏政权的义务和责任。其次,他们并不缺衣少食,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到食不果腹的地步,他们革命的目的是推翻王莽的政权。说得再简单明了一点就是,绿林军是为了“革食”,而刘的革命军却是为了“革命”。

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要如何才能拉这批“食客”入“伙”呢?刘为此没少动脑筋。但他的难题很快就被刘秀给解决了。刘秀说:“要想拉新市军和平林军入伙,不可急于求成,而是应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才行。”

“愿闻其详。”刘原本灰暗的眸子闪出火亮的光芒来。

“大哥可曾知道咱们宗族里的刘玄?”刘秀问。

“当然知道,小时候你和他经常在一起玩,我记得当时你们还老是做皇上和将军的游戏哩。”

“大哥可知刘玄现在在哪里么?”

“这个倒是不知。”

“他现在便在平林军中任安集掾(职位相当于任安抚工作的中级职员)。”刘秀看着刘,顿了顿才接着道,“如果让刘玄这个安抚员去搞掂陈牧,那岂不是手到擒来,事半功倍。陈牧和王凤的关系铁得很,搞掂了陈牧,再通过陈牧去搞掂王凤。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搞定了陈牧和王凤,不就等于搞掂了新市军和平林军么,联军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听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握着刘秀的手道,“看样子你在太府这三年没白读啊,你比那些被录取为公务员的人强不止百倍!”

果然,按刘秀的对策,他们很快找到了刘玄,刘玄也不是吃素的,靠其三寸不烂之舌,很快说服了陈牧。陈牧也不是省油的灯,通过个人交情和利害关系的陈述,很快把难剃头王凤给搞定了。

新市军和平林军的到来,无疑给刘的革命军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该是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63.html

上一篇:革命
下一篇:后院着火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