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看上去很美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5:17 0

“曲折”的登基史

话说王莽废掉汉室名号,改国号为新,封妻子王氏为皇后,立小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其余子孙也分别封侯。

王莽登基后,马上组建了最高领导机构,人员任免如下:舜为太师,赐封安新公;平晏为太傅,赐封就新公;刘歆为国师,赐封嘉新公;哀章为国将,赐封美新公。这就是所谓的新朝“四畏”,位列上公。甄邯为大司马,赐封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赐封章新公;王邑为大司马,赐封隆新公。此为三公。另还封了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赐封广新公;王兴为卫将军,赐封奉新公;孙建为立国将军,赐封成新公;王盛为前将军,赐封崇新公。

这十一人当中,王莽一手打造出来的“七小虎”终于媳妇熬成婆了,再加上王氏宗族的“新贵”王寻,其他便是“新宠”哀章一手打造出的“三人行”。

那么这个哀章又是何许人也?这里不妨先来介绍一下他的发迹史。

哀章,广汉梓潼人,属于典型的好高骛远之辈。他也是太学里的“高才生”,是刘秀的“师兄”(比他高几届)。哀章在太学里并不起眼,论学习成绩,他是学校的“超末流”;论长相,他是学校里的“黑马王子”;论人品,他是学校里的“铁公鸡”;只有论口才,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别的没有,吹牛皮却是天下无敌,也正是这样,他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而实现了人生的一鹤冲天。

原来,王莽自从发迹当了摄政王后,权力欲望达到了极限的他自然不满足于只当王不当皇,于是乎,成为真正的九五至尊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事。然而,正如秦桧杀岳飞都要有个莫须有的罪名一样,要对汉朝“取而代之”,需得走“合法程序”,找一个理由和借口才行啊。

然而,聪明绝顶的王莽却苦于一时之间找不到好的理由,只能整天在偌大的皇宫里高声大吼:“如果真的需要什么理由,一万个够不够?”正如赵本山的小品里经典台词一样,他不是在“现场直播”,而是在“现场直憋”,直憋得满脸通红,心痛如绞,难受至极。

正在这时,在太府不学无术的哀章同学,挺身而出,站出来帮他解了围。

哀章学习成绩不好,功课不及格,但头脑却很灵活,他仿佛听见王莽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宫里作声嘶力竭的呐喊声一样,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做了一个铜匮,里面藏有一张“天帝行玺金匮图”的图和一张“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的书。做好这一切准备后,他乔装成童颜鹤发的高人,并且特意选择了在一个月朦胧鸟朦胧的黄昏,将铜匮交到汉高祖刘邦庙的仆射(掌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他只说了一句话,五个字:“呈于王莽知”,便脚踏七星步,飘然而去。

看得目瞪口呆的仆射以为神仙驾到,再加上为了“前途”着想,连夜把“祥瑞”呈报于王莽。

王莽接到铜匮后,表情是:喜,大喜,非常喜,胜过洞房之喜。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有刘邦的金口玉言在,他做皇帝名正言顺啊!

于是王莽便以快刀斩乱麻之势,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把睡梦中的文武大臣叫上,说是去拜佛。大家睡眼惺忪地跟在后面,心里都在嘀咕着,今天是啥好日子啊,但算来算去,得出的结论是:今天不是观音菩萨过生日啊。

烧完香拜完佛,王莽开始“亮剑”了,他打开金匮里的图、书,一边念一边展示给大家看,念完之后,文武大臣都是聪明人,便都异口同声地念起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免礼。”王莽要的就是这种结果,这才是识时务懂大体的好臣子嘛。回到宫中,王莽马上龙袍加身,接下来,他发表了登基感言,大致内容是:各位先生女士们,你们好。汉高祖托梦遗书愿意把皇位交给我来坐,我很荣幸,也受宠若惊。大家又都举双手加双脚赞成我登基,我很惶恐,也受之有愧。我虽然无才无德,但我有一颗炽热的心,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渎,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当然,我当上皇帝后,一定奋发图强,一定励精图治,一是着力加快制度健全,二是着力加快经济发展,三是……此处省略2000字。让我们举起杯中的陈年茅台,连干三杯,一起畅饮,一起欢歌……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莽登了基,自然会加封大臣。大家看到这里就会问了,“雪中送炭”的哀章会不会在封赏名单之列呢?答应是肯定的。哀章这么煞费苦心,自然不会让自己“名落孙山”。原来他花重金制作金匮,请名师名家作图题画时,还留下了一个“杀手锏”在图画上留下了封赏的名单,上面龙飞凤舞地刻写着某某人做宰相,某某人做将军,某某人做……凡是重要岗位重要人选都一一列出来了(看来做之前还要对朝廷有全面的了解才行啊)。而他哀章的名字自然也在“金榜题名”之列。为了让自己的名单更合理,更具说服力,他杜撰了王兴、王盛两个人,王兴、王盛,合起来便是兴盛,个中含义不言而喻。

王莽自然不会计较名单的“虚实”,称帝后,便按图索骥,顺水推舟地封哀章为国将,美新公,名列四辅,位居上公。名不见经传的哀章,靠着对时代信息的敏感,果断出手,一举击中王莽命脉,从而一举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的创举。

原来成功就这么简单,原来成功不靠实力却靠“歪门邪道”,原来这就是当时的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王兴和王盛自然也榜上有名。据说,事后还派出专人以“寻秦记”的形式去找此二人,值得庆幸的是,还没出长安城,便找到一大把同名的人,最后有两个成了幸运儿,从名不见经传,一举登上最高领导层。

王莽的新政

人事变动安排好后,王莽为了显示他新朝的“新”,立马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归纳起来如下:

一、实行“王田”:王莽首先申明土地国有,需按人均重新分配,人多的家庭分得的田地就多,人少的家庭分得的田地就少。

废除“隶制”。禁止以任何形式新增奴婢。有人就会问了,那现在的奴婢呢?答曰:继续拥有使用权,只是不允许再私自拿到集市上去进行买卖了。

一句话点评:换汤不换药。

二、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控制物价,避免通货膨胀。问题是:就和我们现在的楼市一样,属于典型的泡沫经济,越控制物价越涨,到后来,社会上流通的不是钱,是一张张废纸。

一句话点评:换药不换汤。

三、实行“五均”:盐、酒、铁、矿产、铸钱权等由国家专卖,商人不得插足,私人不得贩卖,违者情节最严重的可判死刑。这个制度看似很严格,但问题是,你不让我插足盐酒铁等,我不知道插足其他吗?比如说贩卖粮食,比如说炒地皮,广大百姓的吃饭和住房都没有保障,你控制盐、酒等“稀有物品”也没用啊!

一句话点评:看上去很美。

四、特殊“赊贷”: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人民为从事农商生产,也可向政府贷款,利息则为纯利的十分之一。应该说,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一行还算是福利措施,和今天的“低保”、“医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问题是,政策不错,实施起来就变味了,贷款要关系要后台,最后能贷到款的都是富人,穷人只能“望贷兴叹”。

一句话点评:华而不实。

五、鼓励“生产”: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凡是属于“三无”(无工作、无学历、无住房)的无业人员,一旦被官府抓住,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交不出罚款的,就到监狱中去劳役;二是属于自家的田必须耕种,如果发现有抛荒不耕种的,要收高额的“抛荒税”(这种税闻所未闻吧),连续三年抛荒不耕种的没收田产。按理说这个措施不错,一来防止了流浪汉到城镇乞讨,美观了市容,二来“抛荒税”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但问题是,三无人员不是自己想当“流浪汉”,而是社会体系所致,没有钱上不了学,没有钱建不了房子,没有钱没有关系就算读了太学也不安排工作。而“抛荒”那是因为种田的成本太高,化肥、农药太贵,而米价又太低,辛辛苦苦挣不了几个钱,有时甚至还要亏本,谁愿意做这样的买卖?

一句话点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综上所说,王莽五管齐下,政策制定得看上去都很美,很完美,好像都是在为国为民着想,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一样,王莽的东西看似很新,符合他新国的新气象,但施行起来却不是这样。

王莽原本以为他站在为百姓谋福利、为社会谋发展的角度,来推行新法,必然会得到最广大来自社会最基层的老百姓们的拥护。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王莽一相情愿的想法。

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达官显贵们的实力。既然新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不会不管。联手抵抗成为必然。既然直接找王莽没用,那么,王莽的新法要不要通过他们向下面一层一层地去实行啊。那好办,看我们的表演了。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在推行王莽的新政时,便实行了“折扣定律”。他们变相地把新政里的好处全部揽到自己的怀抱中,有的被偷梁换柱,有的被另法炮制,有的被折枝减叶,有的被添油加醋,有的被……总之,当种种潜规则,种种性贿赂,种种官二代掺和后,全部都变了样。比如说赊款时,本来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但实行起来却是“高贷高还”、“不贷拉倒”。据说王莽的新政出台后,除了弄得一片乌烟瘴气怨声载道外,还成功打造了一批富得流油的富翁来:比如说洛阳的薛王仲、张长叔和临淄的毛伟等人。

新政实行到百姓手中时,就像一条肥厚的鱼,经过层层剥削,只剩下了一堆白森森的“鱼刺”,变得惨不忍睹了。这样的结果,老百姓们对王莽的新政会有好话说吗,五个字:敢怒不敢言。

雪上加霜

更令王莽头疼的是,正在新政失败、民心受蒙的时候,老天也似乎看不惯他了,天灾接连不断,天下连年大旱,青黄不接,蝗虫遮天。把本来就不多的庄稼糟蹋得惨不忍睹。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百姓怎么活?

天灾的连锁反应是:流民四起,劳动力严重紧缺。随后带来的更进一步连锁反应是:很多老弱病残饿死于路边,更多青壮年男女加入到了流浪的队伍中来。

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局面,王莽也并非坐视不理,他一方面让政府划拨了大量的赈灾款和物资去支援灾民,另一方面还修建大量的保障性住房,比如说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供灾民们临时住用。同时,还组织科学家研究发明了一种新型“速冻”食品,让灾民吃。这种速冻食品用料非常简单,是用草木煮成的,冷冻后就成了硬块,王莽还给它美其名曰:“酷”(真怀疑我们现在所说的奶酪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总之,为了解决灾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他也可谓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了。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王莽一相情愿的做法,稍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王莽本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力推行王氏革新政策,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现在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惠民政策”,同样会打水漂的。赈灾款和物资还没有到达灾民手中时,早已被层层官员剥削得差不多了。至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雷声大雨点小,上面的钱拨了一批又一批,而结果却是搞了一年半载,各地还是在择址作效果图等前期宣传工作。至于王莽发明的新型速冻食品,则明显是不当家不知油米贵,用草木煮的东西,又没有添加其他化学原料,按理来说很环保很绿色了,但也注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事实上,官员在这一点上表现还是很大度的,原本该拿回扣的,这里一点也不含糊,全部送到一线灾民手中。灾民拿着王莽亲手做的速冻食品,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称王莽是再生父母。然而,他们的嘴很快就被堵住了,因为这些外面看上去还很美的食品,放在嘴里就不美了,如果你此时用洁白的牙齿使劲咀嚼一下,恭喜你,不用再忍受这样的痛苦了,因为随着一股恶心的气味直扑而来,你条件反射般就吐了。总之一句话,王莽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是中看不中用的,根本不能用来解决温饱问题。如此一来,王莽看似环环相扣的“衣食住”三大惠民政策,终究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处于悬崖边缘的老百姓该如何“行”呢?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数十支由流民组织成的“武装力量”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诞生了。如琅玡吕母、会稽瓜田仪、南郡张霸、江夏羊牧、徐兖力子都等,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活跃在青州、徐州的樊崇武装(也就是后来的赤眉军),以及荆州的绿林军。他们“武装”的目的当时很单纯,单纯得让人难以置信:只为能有一口饭吃,能有一件掩体的衣服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里有不平,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是永恒的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各地流民纷纷拿起木棒锄头等最原始工具武装的这一年,从长安太学提前下放“实习”的刘秀回到了老家舂陵。面对如此纷纷扰扰热热闹闹鸡犬不宁的社会,他该何去何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66.html

上一篇:韬光养晦
下一篇:求学生涯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