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伴君如伴虎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7:08 0

随波逐流

拿破仑说过:“上帝总是站在物质力量强大的一方作战。”甘延寿和陈汤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汉朝的强大。充满硝烟的战争,就以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结束了。

甘延寿和陈汤接着来了个两步走:一是亲自把郅支骨都侯单于的首级押送回长安。与此同时,为了消除“先斩后奏”的隐患,他们写了一道奏折快马加鞭地上交给汉元帝,这道奏折原文如下:“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据说这份奏疏是陈汤的主笔,其辞荡气回肠,千古流芳。

令甘延寿和陈汤始料不及的是,就在他们用鲜血换来不朽历史功勋时,面临的却是朝廷的严惩不贷。

前面已经说过,宦官派头目石显为了攀住甘家这棵大树,想把早已步入“剩女”行列的姐姐嫁给甘延寿,结果甘延寿不同意。也就从这一刻起,石显和他彻底决裂,开始寻找机会进行报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被排挤出朝廷的甘延寿并没有从此就从石显眼里消失。相反,只隔几个月,他又浮出了水面。原因很简单,他在边关吹风的当头,一不小心就消灭了匈奴大军,立下了大功。

而正是这个大功,给了石显有机可乘的机会。原因是甘延寿出兵没有得到汉朝政府签发的“许可证”。

考虑到自己出马目标太大,容易引起误会,这次石显仍然选择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路线,唆使别人到汉元帝面前“将”甘延寿的军。

也正是因为这样,新上任的丞相匡衡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一提起匡衡,我们就会想起两个很经典的成语来:凿壁偷光和借书苦读。

匡衡,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是地地道道的贫农家庭出身。匡衡从小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对此,匡衡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有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道:“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贫穷的他,恶狠狠地回道:“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了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心中却暗暗发誓: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将来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人。

匡衡回到家中果然去找洞去了。他不是在地上找,而是在墙上凿。当他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后,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个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上演完“凿壁偷光”后,马上又上演了“借书苦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匡衡对知识的渴求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让自己能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决定“卖身求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有很多藏书。有一天,匡衡干脆直接卷着被褥铺盖直奔大户人家门前,然后以“乞求”的口气对主人道:“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富翁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有着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话:“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然而,匡衡的仕途却并不平坦,相反,可以说是荆棘密布。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而匡衡同学不知是心理问题作怪,还是什么原因,参加了九次“高考”,前八次都是“榜上无名”,直到第九次才花开一次,结果也仅仅是过了最低的录取分数线——丙科。得到的职位是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连小小的芝麻官都不能算。

汉元帝即位后,因为他“爱儒及儒”,任博通《诗经》的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正值儒学派的铁三角和宦官派的“四人帮”钩心斗角之际,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食、地震等灾变,刘更生上书说这些灾变是因为汉元帝重用小人所致,最终被石显等人反告为“诬陷罪”,贬为庶人。而我们的匡衡虽然没有参与比拼,但也对汉元帝来了个上疏,说得确切些是一封劝告书,提出了四点意见:

1.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奸佞。(《汉书·匡衡传》)

2.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

3.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

4.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汉元帝看后一改常态,居然大为赞赏。也正是因为这样,匡衡马上被迁升为光禄大夫和太子少傅。后来又把他升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继任丞相,并且被封为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可谓一飞冲天。

然而,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匡衡的官位虽然已到了极限,但权力却远没有达到极限,因为他的权力被宦官派的石显等人架空了。此时的石显想要拔去眼中钉、肉中刺——甘延寿,他这个“傀儡”丞相就成了他的利用工具了。

书接前文,话说石显出面,“正人君子”匡衡自知得罪不起,他也只好“违心”地当了一回“小人”,勉为其难地上疏,弹劾甘延寿。说他假传军令擅自动兵犯了“以下欺上罪”和“过失罪”,请求汉元帝“从严处罚”,以儆效尤。

汉元帝本来得知甘延寿和陈汤消灭了心腹大患北匈奴,沉溺在蜜糖罐里,但接到丞相匡衡的上疏后,觉得事情很严重,便立即派出司隶校尉传令塞外官员拦截和核查甘延寿和陈汤部众。

“擅自用兵,后果就是这样!”甘延寿似乎早已料到这样的结果了,自我解嘲地对陈汤道。

“我等汉胡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才把郅支骨都侯单于消灭了。如今立下举世战功,胜利归来,皇上却要拿我们的人头来治罪,这分明是为郅支骨都侯单于报仇雪恨啊!”陈汤是这样回答的,也是这样向汉元帝“申诉”的。

汉元帝听了陈汤的申诉,终于明白,消灭郅支骨都侯单于对大汉百利而无一害,如果现在处罚甘延寿和陈汤,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

明白了这一点,汉元帝不但收回了成命,还下达了一道新旨:命沿途郡县官员热烈欢迎、热情接待西征大军。

偷鸡不成反蚀米,石显这下急了。他只好“暗示”匡衡再度上疏,匡衡没法子,只好硬起头皮,写了一份奏章,再次重申擅自用兵的坏处。

汉元帝本来就属于墙头草,一看奏章,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举国上下将帅都擅自兴兵,那将变成国将不国的局面……

就在他又要倒向石显和匡衡这一边时,刘更生——不,此时应该叫他刘向了,自从两次上疏都惹祸上身后,已是两袖清风的他,叹身不逢明君的同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向出面了。

此时,儒派的“四人帮”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但他却是漏网之鱼,虽然他此时已是落寞得不能再落寞了(庶民),但他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正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出现了,再次上疏曰:“西域都护延寿、副校尉汤,承圣旨,倚神灵,总百蛮之君,集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绝域,遂陷康居,屠重城,斩郅支之首,扫谷吉之耻,勋莫大焉!”

总之,一句话就是请求汉元帝封赏大功臣甘延寿和陈汤。

不知道是不是刘向引经据典的华美辞藻感动了汉元帝,总之,这回他采纳了刘向的建议,不顾石显和匡衡“施压”,下定决心封赏甘延寿和陈汤两人。结果甘延寿被封为义成侯,官位提升为长水校尉;而陈汤被封为关内侯,官位迁升为射声校尉。同时,汉元帝还大赦天下,举国上下顿时沉静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谁与争锋

就在举国欢腾时,宦官派掌门人石显却“借酒消愁愁更愁”:原因是他心中藏有两把火。

第一把火,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在处理甘延寿的问题上,一向听话的汉元帝居然破天荒地对他的意见视而不见,这让他感到很难堪。因此,他心中藏了一把火。

第二把火,是一个叫冯野王的人点燃的。也许大家都觉得冯野王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如果提到他的父亲冯奉世的威名就无所不知了。前面已经说过,石显为了拉拢人才,主动推荐冯奉世的儿子冯逡为侍中,结果好心没好报,反而被冯逡来了个“反推荐”。他在汉元帝面前大骂石显是专权误国的奸宦,弄得石显当时都下不了台。

面对冯逡的恩将仇报,睚眦必报的石显早已把他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此时听说有人想推荐冯奉世的长子冯野王为御史大夫,理由是:德才兼备。也就是说如果成功,冯野王将位列三公。

石显也不是吃素的,马上就弄出了个“反推荐”,理由是举贤避亲。解析如下:冯野王才干那是没得说了,可谓人中俊杰。他哪里都好,唯一不好的就是他是冯昭仪的哥哥。陛下如果提拔冯野王恐怕会被天下人误以为是出于私心。

汉元帝听后,作出如下批示:以后沾亲带故的,不用;说闲话的,不用。

于是乎汉元帝把冯野王雪藏起来,任用太子少傅张谭为御史大夫。

一言之威竟如此之大,可见奸臣佞臣在治国方面一无所知,但在“治君”上却是游刃有余。

石显终于在冯野王身上狠狠地泄了一把火,心里自然平坦多了。得寸进尺的他却并不满足,要求汉元帝为其在宫中开一条“后门”,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加班办公的需要。

汉元帝见石显这样加班加点,鞠躬尽瘁,感动之余自然没有不恩准的道理了。

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之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那纯粹是赵高显示自己权威的需要。而此时石显强烈要求汉元帝为其开后门,目是也是一个,为了打造其独一无二的权力。

门开好后,石显马上就来了个“投石问路”。他故意连续几天加班加到深夜,待到半夜三更再出来叫宫门,值班卫士只得向汉元帝请示,而汉元帝大手一挥,说是他批准的。

皇宫大门历来的规矩是:戒备森严,闲人莫进。但只因汉元帝的一句话,皇宫就成了石显自己的“后花园”。从此,他无论多晚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出。

汉元帝不但准许石显享受“走后门”的特权,还把弹劾石显的奏章拿给他看。石显当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这是因为皇上对他的厚爱,引起大臣们嫉妒所产生的陷害“结果”。

面对这样的“忠臣”,汉元帝对石显再次承诺:他以后会一如既往地对他好。汉元帝不愧为汉元帝,他说到做到,以后凡是有弹劾石显的奏章,一律视而不见。

宦官派石显也因此风光无限,权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77.html

上一篇:爱与恨的边缘
下一篇:王莽的野心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