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忽必烈用兵日本——鹰岛悲歌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4 12:22:08 0


七日,日军对鹰岛上残存的元军展开了最后的屠杀。之所以说是屠杀,是因为此时的元军与其说是一支军队,倒更像一伙灾民,在全副武装的日本武士面前,连招架之功都没有,更别说还手之力了。

首先,鹰岛在地理位置上与九州本岛十分接近。

此时已经转化为进攻一方的大量日军可以轻易登岛并迅速投入战斗。由于海峡狭窄,日军的小船往返穿梭接送,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源源不断地将对岸的日军送上鹰岛。不仅如此,由于鹰岛是一个形状狭长且地势低缓的小岛,平均海拔只有几十米,对防守一方的元军来说,根本就没有防御纵深可言,也没有任何险要可守。

其次,元军缺乏有力的组织指挥。

风暴过后,元军的主要将领都挑选坚固的好船各自逃命,更多的元军将士并没有平户岛上张禧的四千部下那么好命。当他们好不容易从倾覆的军船中爬出来游到岸上以后,发现周围已不再是自己所熟悉的同袍,也找不到自己以前所在的部队。

帝国的疆域实在是太辽阔了,士兵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哪怕同为汉军,其兵源也分别来自于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和早先进入中原地区的其他民族。甚至同为原南宋降兵的新附军,由于其士兵来自于江南各个行省,各地方言也有较大差异。那时候虽然也有所谓官话,但基层的普通士兵未必受过多少教育,普通话的推广效果恐怕并不理想,想必方言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当部队原有的建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完全打乱之后,由于沟通不畅,元军势必陷入更加严重的混乱状态。

当然,元军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无组织无纪律的严重后果,他们也曾经试图重建指挥系统,把幸存下来的人们都组织起来,在日军的屠刀之下齐心协力求得生存的机会。

这时候,一个小小的百户站了出来。

按照元帝国的军事编制,汉军与新附军都设有万户、千户、百户和牌子四个主要的军官层级。万户统兵三千到七千,千户统兵数百,而百户分为上百户和下百户。其中,上百户领兵七十,下百户领兵五十。但不管怎么算,要放在今天,百户长说起来也就是个排长而已。要区区一个排长骤然间具有领导十万大军的能力,那显然是无稽之谈。

被遗弃在鹰岛上的十万元军推举这位姓张的百户长为首领,人称张总管。他就任以后带着大家干了一件最切合实际的事情——伐木作舟。伐木作舟干啥呢?显然不是想再打造一支远洋舰队出来跟日本人接着话聊斋,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回老家。用《元史》上面的话来说是“伐木作舟欲还”。

这个主意谈不上上策,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供被困在岛上的元军士卒们选择的选项并不多——胸怀韬略的各路主将都已经溜之大吉了,要这些打酱油的落难兵卒继续扛起征讨日本的大旗显然是天方夜谭。

纵然鹰岛上有足够多的树木可供人们制造逃归故国的木筏,但关键在于日本人会给你充足的时间供你造好这批木筏然后落落大方地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溜走吗?

更何况,此时的元军严重缺乏粮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原的封建大帝国在用兵之前从来都会在粮草物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此时已经继承了华夏大统的衣钵,跻身于中国正统王朝之列的元朝在征发庞大的汉军、新附军参战之时,已经一改当年蒙古铁骑只带数日干粮就敢打天下的做法,在出战之前准备了足够大军海外作战数年之久的粮草。不但如此,还携带了大量的粮种、菜籽、农具甚至耕牛,具有在海外占领根据地就地开展农业生产以解决大军肚皮问题的能力。

可一场大风改变了一切。粮种、菜籽与耕牛统统变成了鱼食,好不容易逃上岛屿的元军发现自己虽然没有被淹死,却极有可能被饿死。

由于鹰岛实在太小,岛上没有河流,也没有泉眼,甚至连个储集雨水的水坑都没有。最开始还能喝人尿,虽然味道不好可也不至于喝出人命。但不久之后就再也无尿可喝了,大家伙只得趴在海边喝海水。不少口渴难耐的元军喝了海水之后上吐下泻,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其实岛上元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士气的衰竭。

被困鹰岛的元军绝大部分是从江南出发的新附军,这支军队除了南宋的各路降军之外,还有由过去归附南宋而宋亡以后又落入元朝之手的蒙古人、回回人组成的通事军,还有因为贩卖私盐被官府抓获充军的盐军,甚至还有直接从死牢里面提出来就丢上船的死刑犯……

这样一群乌合之众显然是没有战斗力可言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忠诚都值得怀疑。新附军士兵在平时是禁止拥有弓箭的,打仗回来,盔甲武器全部要交还官府。既要人家替你卖命,又完全不相信人家,甚至不把人家当人看待,世上是绝无这样的道理的。

客观地说,江南军其实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远征日本,不说范文虎等急着想在新主子面前邀功请赏的南宋降将,普通军人里也有许多人想着通过征服日本改善自己在元帝国所构筑的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和待遇。原南宋疆域内的人民因为抵抗元军最久,被征服得最晚而沦为了身居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之下的第四等级——南人。征服了日本,日本人就是倒数第一了,好歹也有个垫背的。高丽忠烈王对忽必烈大献殷勤为啥?其实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想让高丽人能够脱离汉人这个第三等级上升到色目人这个第二等级去。

既然不能摆脱这个体系,也无力打破这个体系,那就努力去适应这个现有的体系吧。

然而,这次原本充满希望的远征已经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立下功劳加官晋爵的问题,而是如何从眼前的绝境中走出去,活下来。身陷孤岛,没有食物,没有饮水,没有船只,要想活着回去,很难!

当日军的大小船只出现在海面上的时候,人们才猛然回过神来,自己可不是遭遇海难的普通游客,而是失去了战舰的士兵;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也不是为了一睹异国风情,而是攻城略地。至于对面渐渐聚拢的打着各色旗号的军队,也并不是收到遇难信号赶来实施海上救援行动的当地驻军,而是跑来痛打落水狗的虎狼之师。人们在惊愕之余,准备操起武器跟来袭者拼个鱼死网破,却发现自己已经是手无寸铁了。

惊涛骇浪之中,弓箭刀枪实在太过碍手,扔了吧;头盔铠甲实在太过沉重,也扔了吧。那天夜里,人们把这些身外之物全都抛进海里才活了下来。然而,在这个白天,这些身外之物的失去却让他们不得不赤手空拳地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屠刀。

历史其实应该记住这一天,大元帝国至元十八年闰七月七日,在一个名叫鹰岛的小岛上,十万饥渴交攻的元朝普通士兵凭借着木棒与石块,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搏斗。

对于这一天的战斗,交战各方的记载都十分简略。日本史书上仅仅记载了参加鹰岛追击战的将领有萨摩国武士岛津忠经和御家人比志岛时范等人,以及筑前国御家人秋月种幸、秋月种家父子所率领的两千七百余骑。《元史》上的记载就更简单了,只有“七日,日本人来战,尽死”区区九个字。

但要我说,透过这九个字恰恰可以看出当天的战斗是如何惨烈!元军的抵抗与挣扎是如何悲壮决绝!

十万残军,受困绝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座弹丸小岛上。登岸的日军向元军射出密集的箭矢,数不清的元军士兵中箭倒地,而活着的人们甚至连从同袍身上拔出箭来扔向敌人的力气都没有。当身上携带的所有弓箭都射完之后,日军步卒在骑兵的带领下向元军临时布成的阵营发起了冲击。没有武器的元军士兵只能捡起地上的石块和木棒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近身搏斗。锐利的长刀与锋利的太刀可以轻易切开没有任何铠甲防护的身体,而石块与木棒打在日本武士的甲胄上却难以真正给甲胄之下的肉体带来损伤。元军的鲜血染红了海滩,染红了丛林,浸润了岛上的每一寸土地!

这一天战斗的结果是十万元军除了两三万被日军俘虏外,其余全体战死。有人认为《张成墓碑铭》的主人公正是带领东征残军在鹰岛作最后一战的那位张百户,但我觉得以那天战斗的激烈程度来看,这位临时被众人赋予如此重大责任的张总管是绝难存活下来并逃归故国的。

对于被俘的元军,也有着不同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九日,日军把这些俘虏全都押送到博多,也就是《元史》中所说的八角岛。在那里,日本人根据发式、服装和语言,将被俘的元军士兵进行了分类。俘虏中的蒙古人、回回人、高丽人、汉人全部在博多附近的荒原上被集体斩首,而新附军,被日本人认定是南宋人,也就是他们所景仰的“唐人”,所以留得一命,“不杀而奴之”,让他们穿上日本人的衣服,改成日本人的发式,强迫他们学习日语,分给武士家充做仆役。其中不少人由于善于驾船而当上了水手,所以才有了数年之后于阊、莫青、吴万五驾船逃归的事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81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