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袁绍传——悬节出京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09:10:13 0

只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就把宦官悉数诛灭之后,袁绍便陶醉在眼前的成功之中,以致把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也忘到九霄云外。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四支应召而来的外兵。

当初征召外兵的目的,是要逼迫何太后清除宦官。如今宦官已经全部扫荡干净,外兵即无停留京都的必要。特别是董卓这一支边塞劲旅,领兵官是不服朝廷节制的悍将,部属均为喜杀好战的骄兵,让其进入繁华富庶的京都,必生祸患无疑。因此,宦官一旦消灭,遣返四支外兵便是维持中央政局稳定的首要大事。

征召外兵的主意是袁绍出的,遣返外兵的任务自然也应由他来承担,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是也。何况他在此际也完全能够承担这一任务。何进一死,京师百官中就数他威望高和实权大。再说他能够一气捕杀二千多名宦官,手中至少也拥有两千人的兵力。他袁家在京城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潜在势力相当强大。反观四支外兵,也主要只有董卓一军不听指挥,而董卓当时的人马不过三千。实在不得已,使用武力手段强行驱逐,袁绍也能操胜算。

可惜,袁绍完全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因而他也不能不自食恶果。

八月二十七日庚午,诸常侍挟持天子兄弟乘夜出逃。当晚,宦官全部投河自杀,唯余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在小平津渡口与洛阳城之间,有一座东西绵亘的浅山,这就是著名的北芒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邙山)。小皇帝兄弟二人在漆黑的荒野之中,追随着微弱的萤火虫光,向南摸索前行。到了天色大明之际,才走到北芒山的南麓,此处距小平津不过十余里。

此时,袁绍与闻讯赶来的朝廷公卿大臣,齐集于北芒山前恭迎圣驾。群臣施礼问安之后,便簇拥着小皇帝兄弟继续南行回城。君臣刚刚动步,忽然间西南方向黄尘大起,一支上千人的骑兵队伍疾驰而来。为首一员将军,身材肥壮,满面杀气,众人仔细一看,原来是前将军兼并州牧董卓。

董卓得知京城有变,立即领兵从河南县奔赴洛阳,并屯驻于洛阳西郊的显阳苑内。八月二十七日夜,董卓望见城中火光冲天,情知有异,连忙催军东进。到得西城门下,已是半夜过后。他听守城兵士说,皇上已经与陈留王(即少帝之弟刘协)出宫往小平津去了,他也不入城,即由郊外径奔城北。及至黎明,正好与回城的队伍相遇在北芒山下。

数日来饱受惊吓的小皇帝刘辩,一见又有大兵奔来,不禁吓得啼哭不止。朝廷群公一面安慰皇帝,一面上前阻挡来兵,并向董卓喊道:“有诏令将军退兵!”

董卓用马鞭把传令之人一拨,高声对众官言道:“诸公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反使至尊备受惊扰,有何资格令我退兵!”

群公无言以对。董卓径自上前与皇帝言语,刘辩见他一脸凶相,早已吓得语无伦次。董卓不耐烦,便转头问陈留王刘协昨夜出逃之经过。九岁的刘协听了董卓与兄长的谈话,最初的紧张心情很快消失,所以在董卓转头与他交谈时,口齿清楚,叙述周详,立刻使董卓产生了好感。于是董卓怀抱刘协,骑马与众人回城。

就在董卓旁若无人一般与皇帝兄弟二人对话之际,站在袁绍身旁的一位将军,把袁绍拉到一旁,悄悄说道:“董卓拥强兵,怀异志,举止不逊,今不早图,将受其制。趁其兵马初至疲劳之机会,举兵突袭,必可擒之!”

袁绍心中怦然一震。说话人是谁?听口音他就知道是密友鲍信。鲍信生自兖州泰山郡东平阳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一个儒学世家,其人少有大志,沉毅多谋。何进辅政,特别任命鲍信为骑都尉,并派他回家乡招募兵马入京,以威胁何太后诛杀宦官。鲍信募得千余精兵后即回返洛阳。可惜来迟一步,他抵达洛阳城东一百里处的成皋县(今河南省荥阳市西)时,何进已经遇害。鲍信得报后急驰入京,正好赶上公卿迎接天子回宫这一幕。

对于鲍信,袁绍一直非常尊重。但是,袁绍听了密友之言却毫不作声。倒不是觉得荒郊路上并非议事之处,而是他对董卓有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含有两面,一面是轻视,另一面则是畏惧。

袁绍对土包子气十足的董卓是很瞧不起的。他认为:在边荒草原牛马群中长大的董卓,打仗冲锋或许是当行本色,要想在朝中当国秉政绝对没有这等本事。因此,说他有什么政治上的“异志”,恐怕有点多虑了。

袁绍对悍气十足的董卓又是有几分畏惧的。这种杀人如麻的角色,犹如路上碰见的野狗,你根本不理它,多半无事;你一理它,倒很可能被咬一口。既然袁绍有此畏惧之心,用武力解决董卓的冒险行动他当然不会考虑。

此后袁绍对鲍信的建议一直避不作答。鲍信深感失望,并且认定董卓将给京城带来一场大灾难。“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他想起《周易·系辞》中的名言,立即离京返还故乡提前避乱去了。

就酿成后来残酷的“董卓之乱”而言,力主征召外兵入京以逼迫何太后,是袁绍所犯的第一个错误;未能听从鲍信的建议尽早及时以武力制伏董卓,则是他所犯的第二个错误。这两大错误都很明显,是后世的史家经常提及的。但是,紧接着袁绍竟然又铸成了后世史家很少提及的第三个错误。这就是未能及时收编汇聚京城的散兵游勇,致使董卓坐大自雄。

当时,洛阳城中的散兵游勇不下万人。何进一死,大将军府所辖的各营禁卫军士兵随即溃散。在进攻皇宫的混战中,车骑将军何苗,也就是何进的异母弟、何太后的同胞兄,被何进的部下杀死,其所统领的军队也成了无首的群龙。如果袁绍在诛灭宦官之后,立即着手收合散乱的兵马,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部属,其拥有的力量必是上万精兵,首屈一指。只有三千步骑的董卓,也必不能为所欲为。但是,袁绍当时虽然完全有如此作为的威信和地位,却并未看到这至关重要的一着棋。

这步至关紧要的棋,袁绍不下,董卓却抢先落了子。董卓一入洛阳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收合招募散兵游勇。俗话说:“当兵吃粮。”谁能够给粮食吃,那就跟谁好了,所以散兵游勇纷纷投到董卓军营来吃粮,史称当时“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董卓开始大力招兵买马,袁绍不可能不知道。此时如果袁绍立即警醒并采取同样行动,也还可以挽回局势,因为在京师军士们的心中,袁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比董卓大得多。然而很可惜,袁绍对此没有任何反应。难怪后来曹操对他有一个“见事迟”的中肯评语。

董卓把京城中的散兵游勇悉数收归帐下之后,又立即开始动手吞并丁原所带来的那支外兵。他以重赏收买了丁原手下的悍将吕布,令吕布杀死丁原,从而把丁原手下的数千人马抓到自己手中。数日之中,董卓的兵力已从区区三千扩张到上万之众,于是“京都兵权唯在卓”。看来,刀把子里出政权,董卓对此早就深刻地认识到了。

手握强兵,董卓便开始过问政治。他一表示意向,朝廷只得任命他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出任三公之后董卓所做的第一件事,即是废黜刘辩改立刘协为帝,史籍称之为“废嫡立庶”。

先前在北芒山下迎接皇帝,董卓就对刘协很有好感。其后,他得知刘协自幼由永乐宫董太后哺养,自认为与董太后有同族之亲,遂萌生改立刘协为帝之心。废嫡立庶,乃是违背典制之事;以臣废君,更属大逆不道。但是,董卓哪里会管这一套,他就是要做以臣废君、以庶代嫡的不道之事,看你们朝廷衮衮诸公又其奈我何!

在朝诸公之中,董卓只看得起袁绍,所以在把废立之事提交朝臣讨论之前,他先向袁绍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皇帝年少昏庸,不配为万乘之君。陈留王较皇帝为优,今欲立之。人年少时聪慧而成年后反而变愚钝者,时有所见;陈留王将来是否会如此,亦未可知。然而改立总比不改为佳,卿不见灵帝之无道乎?每想其人其事,总令人愤慨不已!”

董卓认为少帝刘辩有可能成为汉灵帝第二,所以应当改立比刘辩更好的刘协。此言一出,袁绍才知道对方的政治野心着实不小。因为在汉代,敢于以臣废君者,必是独揽朝政的权臣。董卓此时不过是三公中地位最低的司空,却俨然以朝政的操纵者自居,这使自尊心极强自视甚高的袁绍大受刺激,他立回答道:“汉家君临天下四百余年,恩泽弘广,深得百姓爱戴。当今皇帝年虽冲幼,未闻有不善之言行宣流天下。您意欲废嫡立庶,恐怕众人不会同意啊!”

董卓岂能容忍他人有异议,不禁勃然变色,对袁绍骂道:“小子!天下之事由我决断,我今要行废立之事,谁敢不从?你以为董卓的刀不锋利么!”

袁绍自二十岁左右正式进入官场,十六七年来到处受人敬重,几曾受过这样的斥责?何尝被人骂作“小子”?他立即回敬道:“天下之强者,岂止你董公?”

说罢,他从容起身,横捧自己的佩刀,双手高举作一长揖,然后转身出堂而去。

所谓“长揖”,乃是一种礼节姿势,即行礼人端正站立,双手相合上举,而后弯腰,双手相合向下至极低处。这是汉代同级官员相见之礼。如官位不同,则官卑者一般要向官高者行跪拜之礼。依照汉代官仪,司隶校尉本是皇帝派出来督察京师地区的特使,与列侯、外戚和三公身份平等而“无尊卑”;而且每逢众官聚会,身负特殊使命的司隶校尉还可以“后到先去”。因此,袁绍对董卓作一长揖为礼,并且自行退席,都是合乎礼仪之事。唯有一点,即作揖为礼时应当双手持捧手版,也就是朝笏。而今袁绍却手捧佩刀,这明显是针对董卓那句“你以为董卓的刀不锋利么”而采取的示威动作。

二人的会谈不欢而散。在旁作陪的董卓幕僚中有袁绍的朋友,他们都对如此结果感到意外和不安。好在董卓虽然愤怒难抑,却并未动手收拾袁绍。他认为:自己新入京都参政,袁氏家族名高势大,不妨暂时放袁绍一马,以示宽容,等以后再说。

这边的袁绍回到府邸,心情渐渐冷静之后,反而生出强烈的不安来。他总觉得董卓要对自己下毒手。到了这时,他才后悔当初不该建议征召此人领兵入京,后悔未听鲍信之言先下手收拾此人,防患于未然。但是,大错铸成,后悔也无用。为今之计,只有走为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主意打定,他便着手做动身离京的准备。

次日清晨,袁绍带领百余名心腹随从,一律乘骑塞外名马,全副武装,护卫着自己的妻子儿女,由洛阳城东北角的上东门悄悄出城,直奔正东大道。自从何进身亡之后,京城混乱异常,十二城门也无人驻守。因此,袁绍通过上东门时,没有任何守门军队盘查。袁绍出门后,回马望了望在晨曦中巍然屹立的皇宫,长叹一声,顺手把那根象征司隶校尉威权的八尺汉节悬挂在城门的门钉之上,然后拨转马头,猛抽一鞭,向东疾驰而去。

袁绍悬节出京,取道正东,经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西)、京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直奔四百里外的兖州陈留郡首府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按照陈寿《三国志》的说法,袁绍出京之后,即直接“亡奔冀州”。然而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省略了中间一段重要的过程,因为七年之后,也就是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十月,袁绍曾经给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表章中自述出京逃亡经过时说:“会董卓乘虚,所图不轨。……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他自己明确说明当时“出奔”的地方是“河外”而非冀州。秦汉时称黄河中下游南岸地区为河外、北岸地区为河内。而东汉当时的冀州,主要地域在今河北省,其辖地均在黄河之北。由此可见,袁绍并非直奔冀州。

事实上,他出逃的目的地,乃是黄河以南的兖州。这是他在出逃之前就考虑好了的,因为他在洛阳结识的同志密友,此时多在兖州任职。他们当中,有兖州的刺史刘岱、兖州属下东郡的太守桥瑁、陈留郡的太守张邈,还有两位回家乡泰山郡招兵买马的京官,即鲍信和王匡。这些人此时都在兖州不说,而且哪一个不是他的生死之交?此外,兖州山阳郡的太守袁遗,更是他的堂兄。所以逃往兖州,不仅生命无忧,而且还可以试一试组成反董联盟的可能性。有此两条好处,袁绍岂会舍兖州而他往呢?

三天之后,袁绍进入兖州西部的陈留郡辖境,受到老友张邈的热情接待。由于陈留郡距洛阳还不甚远,并非绝对安全,所以在此稍作停顿之后,袁绍又起程赶往东面四百里外的昌邑县(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当时这昌邑县,既是山阳郡的郡治,也是兖州的州治所在,城坚池深,民殷物阜。在这里,他又受到兖州刺史刘岱、山阳郡太守袁遗的夹道欢迎。袁绍把妻室儿女安顿在这十分保险之处,托刘岱与袁遗照顾,自己则轻装简从,在兖州的下属各郡之间展开串联活动,企图组织起一个反对董卓的政治军事联盟。

京城这头的董卓,得知袁绍携家出逃,不禁气得怒目圆睁,虬髯乱抖。他看了看手中那根袁绍丢弃的黄旄汉节,猛然将其掷在地上,命令有关官员从此不得用黄色牦牛尾装饰汉节,而要改用赤红色的节旄。同时,又向东方州郡发出紧急文书,要求逮捕逃犯袁绍。

下达了逮捕袁绍的命令,董卓马上着手进行废旧君立新君之事。他想:我好心尊重你袁本初,你却不受抬举,难道离了你,我就不敢行事不成!我就立刻做给你看一看。

八月三十日癸酉,也就是袁绍出逃的当天,董卓便召集百官公卿于朝堂,宣布了自己废嫡立庶的主张。

九月一日甲戌,董卓召群臣会聚于崇德殿,以何太后的名义,立刘协为帝,废少帝刘辩为弘农郡王。

九月三日丙子,董卓以何太后对永乐宫董太后忤逆不孝,缺妇姑之礼为由,毒杀何太后及其老母,何氏灭亡。

九月十二日乙酉,董卓自任太尉,封郿县侯,持节,加斧钺、虎贲,兼任前将军,正式成为专擅国政的首辅大臣。

董卓正式当国之后,回过头来又加紧搜捕袁绍。此时,董卓挟天子以令州郡,兖州的地方官员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袁绍处境日益艰难的时刻,他在京城中的三位朋友开始伸出援助之手。

这三位朋友而今都在朝中供职,并且都受到董卓的信任,他们是议郎何颙、侍中周珌和城门校尉伍琼。何、周、伍三人,见董卓必欲活捉袁绍,不免为故人担忧,遂向董卓进言说:“夫废立大事,非常人之见所能及。袁绍不识大体,冒犯明公,恐惧而出逃,并非怀有其他目的。今急欲捕之,反将逼出变故。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假如袁绍情急而收合人众,英雄借机并起,则京都以东之州郡就不再归您所有了。不如赦免他的罪,赐以郡太守之职,则袁绍喜而归心,必无后患了。”

这一番话处处为董卓设想,相当动听,董卓颇以为然。于是,他派出使者东去兖州,向袁绍传达朝廷旨意,不仅赦免袁绍,而且任命袁绍为冀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南皮县北)太守,封邟乡(在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北)的乡侯,兼前将军。要知道这前将军,原本是董卓自己兼任的军职,现今他转送给袁绍,其笼络示好之意,由此可见一斑。

在兖州四处流亡的袁绍,突然得到这样的厚待,内心深处确实高兴。但是,他把喜悦之情深藏不露,装着视之淡然的样子接受了董卓的人情。为了表示自己对董卓的人情并不看重,他只接受了勃海郡太守的职务和邟乡侯的爵位,而把前将军的军职原璧奉还。对外交际,则自称勃海太守兼司隶校尉,以示不忘少帝与何进之意。这种种微妙的心思,说穿了无非四个字,即故作姿态是也。

时值寒冬,大雪纷飞。勃海郡太守袁绍,把家属留在昌邑县,单身前往勃海上任。他之所以单身前往,是因为并不想在勃海久留。他行前已经打定主意,当年的年底便要发起一场重大的行动,即组成联军讨伐董卓。这正是:

逃出京城奔勃海,雄心勃勃起联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67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