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甘泉闻警 ——军臣单于的野心和“文景之治”的积蓄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1 15:39:48 0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率十四万大军入侵,文帝派遣大军出征,兴老上单于畏惧汉兵,遁逃出塞。但此后数年之间,匈奴又连年入侵,偷袭抢掠云中、辽东二郡,每年被杀掠人口万人以上,而汉朝无奈,只得以和亲和岁贡安抚匈奴。老上单于也接受了汉朝讲和的意见。两国以长城边塞为界,互不侵扰。汉文帝后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

军臣单于继位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军臣单于相较于他的父亲,更是野心勃勃,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绝和亲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他率六万骑兵,分两路,每路三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掠甚众。稳定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屯兵飞狐,又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同时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史载“烽火通于甘泉、长安”,然而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才抵边境,而此时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次年,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初一日,汉文帝崩于未央宫,是年四十七岁,六月初九,皇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景帝出生时,文帝时在代国为代王。而虽然他在文帝的诸子中不过排行居中,而且文帝为代王时,已与代王后有育有嫡子四名,但皆于文帝即位前后陆续病死,而且在文帝还未被拥立为帝时,代王后也已死,故而刘启也就成了文帝的长子。景帝乃是孝文窦皇后所生,窦氏乃是清河郡观津县人,按照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其父早年经历秦末动乱,隐居于观津不问世事,过着清贫垂钓的生活,后来却不幸坠河而死,窦氏有兄弟二人,兄名窦建,字长君、弟名窦广国,字少君。

汉惠帝时窦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汉宫伺候吕后,后来,吕后欲出宫人以赐诸侯王,各五人,而窦氏也在其中。由于窦氏以为家在清河,距赵国较近,故而请求负责遣送的宦官务必将自己的名籍归于赵国名簿中。然而宦官忘却此事,误置其籍至代国。待到名簿上奏,诏书应允之后,窦氏才得知此事,涕泣而怨其宦者,并不想去代国,因有诏书在,窦氏才不得不往。

至代国后,窦姬为代王所独宠,于是很快窦姬很快便为刘恒生下了一女,取名刘嫖。孝惠帝七年(公元前187年),窦姬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刘启。后又育有一子,名刘武。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群臣拥护代王刘恒回京即位,是为汉文帝,因文帝未立而王后先死,故而文帝即位之后一直没有皇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正月,皇帝立刘启为太子后,有司上书文帝请立皇后。薄太后借此对文帝说:“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于是,文帝立窦姬为皇后。其后刘嫖被封为长公主,封邑馆陶,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三月,奏可有司之议,窦皇后的次子刘武被立为代王,立二年徙淮阳王,后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徙为梁王。

景帝继位之后,以中大夫、曾为太子家令的晁错为内史,在当时,晁错颇为景帝所倚重,甚至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多数九卿,当时汉廷与封王之间的矛盾已经是日益激化,特别是吴国,已呈尾大不掉之势。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是高祖皇帝次兄刘仲之子,高帝曾立刘仲为代王。但匈奴围攻代地时,刘仲竟弃国辗转逃到洛阳,高帝不忍惩罚于他,便贬他为合阳侯。而刘濞在当时则被封为沛侯。淮南王英布叛乱时,高祖亲征平叛,年仅二十的刘濞以骑将身份随从高帝,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军,此后英布逃亡被杀,但时荆王刘贾为英布所杀且无后嗣。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吴地会稽人轻佻强悍,非猛壮的藩王难以镇服,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还年幼,无法担此重任,于是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据称,高帝封其为吴王后,曾观其相貌,称“若状有反相”,也就是认为刘濞面有反相,不过高帝虽然心里后悔,但当时业已拜官授印,于是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难道是你吗?然天下同姓皆为一家,希望你谨慎一点,不要造反。” 刘濞叩头顿首连称“不敢。”

不过倒也没有什么刘濞不敢做的,当初高帝大封刘姓诸王,是为了以诸侯卫护汉廷,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高帝甚至曾与诸大臣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正是如此汉初的郡国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在封国内征收各种赋税,譬如租赋,即田租和人口税,以及山川园池和市井之税,以供官吏俸禄、支出军费及王室开支,也就是所谓诸侯王的“私奉养”。此外还有所谓“民献费”。不过征收各种费用只是这些诸侯们的部分财政来源,多数封国都会根据本国的形势,因地制宜地开办冶铁、煮盐、渔业等手工作坊,发展地方工商业,正如《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而发展了工商业之后,为扩大私藏府的收入,诸侯王们对工商贾人征有工商税,譬如《史记·五宗世家》载:“赵王(彭祖)擅权,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入多于国经租税。”《索隐》曰:“经,常也。谓王家入多于国家常纳之租税也。”另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胶西王刘端私府收入以钜万计,致使“府库坏漏,尽府财物”。梁王刘武则是“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府藏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他财物称是”。

这些贸易、经商、征税等敛财手法,吴王刘濞无所不通。史载,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此外,由于“汉初,听民自铸钱”,故而此吴、齐、赵等国纷纷开办铸币作坊。因吴地豫章郡产铜,故而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根据《盐铁论·错币篇》载:“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成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也就是吴国所铸钱甚至流通于全国,而由于经济富足,故而吴国实力也就日渐强大。

其实在文帝时,诸侯王的问题就已经为汉廷所重视,当初吕后死,诸吕聚兵,意图不轨,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只好退兵。而文帝以高帝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是很稳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因而开始伺机而动。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然反吕有功,但他们曾有拥立齐王为帝的企图,所以文帝从齐国裂土而封,将二侯分别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刘兴居却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趁匈奴南下之时,起兵叛乱,欲袭荥阳,后事败自杀,于是济北国被除。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其实这两次藩王叛乱,都说明了问题,而这两次反叛也是此后更大的叛乱的开始。

甘泉闻警 ——军臣单于的野心和“文景之治”的积蓄

汉景帝

不过在当时,文帝的处理方式只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以控制京师局势,避免藩王叛乱时,京师动乱。还有就是文帝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后又在梁王刘揖坠马而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而且地理上居于函谷关之东,文帝以自己的儿子为梁王,为的就是利用梁国来牵制关东诸国、屏蔽关中。此外,还有就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封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自从景帝继位以来,皇权和藩王势力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对此,晁错开始积极推动景帝实施削藩。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上疏《削藩策》,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提议削减诸侯王封地、收回旁郡、加强中央集权。而削藩的首要目标就是吴国。

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帝,并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饮酒玩乐。因吴世子师傅皆楚人,故而轻悍,又素骄,故而在下六博棋时,吴世子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当场将之砸死。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吴国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自从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开始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籓臣礼,而称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得以免罪,谋反的意图也就打消了。

其实晁错曾多次上书劝谏汉文帝,并指责吴王的过错,议削夺吴国的土地,但因为太子杀死吴世子的关系,文帝总是不忍心惩罚吴王,因此吴王更加骄横。此番景帝削藩,晁错便是竭力劝说景帝尽早削夺吴王的土地,他认为吴王早晚都会谋反。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称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私下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但却削夺了楚国的东海郡。此外,赵王刘遂有罪,被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也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而被削夺其六个县。

此后,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而此时,刘濞也正担心削地不止,因此想借机发难举事。念及诸侯之中没有可与自己筹划谋反的人,听说刘卬勇猛强壮,且好战,诸侯们都畏惧他,于是吴王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刘卬。

应高说:“吴王不才,因有旧日的仇怨,不敢离开本国到外地去,因此派我来告知他的心事。”刘卬说“有何指教?”应高说“现在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变更律令,侵削诸侯土地,对诸侯的处罚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吴与胶西都是有名的诸侯国,同时被验查,恐怕不得安宁了。吴王身患内疾,不能上朝拜见天子已二十多年,常担心被人猜疑,没法自辩事实真相。现在即使敛起臂,绑上脚,向朝廷屈膝请罪,恐怕也不能被谅解。我私下听说大王因卖爵而获罪,现今诸侯们被削去土地,其罪还不至于有卖爵那么大,我想大王此事恐怕不仅仅是削地就可以了结。”

刘卬说:“是有此事。你说该怎么办?”应高说:“憎恶相同的人互相帮助,兴趣相同的人相互留止,情感相同的人互相完善,欲望相同的人互相趋附,利益相同的人互相死难。现在吴王认为与大王有同样的忧患,希望借此时机,顺乎天理,牺牲自身,为天下除去祸患。不知您的意见如何呢?” 胶西王大惊失色地说:“我怎敢如此呢?陛下虽然逼迫很急,使我只有死路一条,但我怎敢反叛朝廷?”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贤,朝廷之臣对他都有痛恨之心,诸侯也有反叛之意,人事已到了困极的地步。流星的出现,蝗虫的涌起,这些灾异表明这是万世难逢的好时机。因为忧愁劳苦的时候,正是圣人诞生之机。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名,在外追随大王车乘之后,走遍天下。所到之处都要投降,所占土地谁敢不顺从?大王若真能一句话答应下来,那么吴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米粟来抗拒汉兵,修治军营,以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果真能来,那么天下就可以统一,两位君主平分天下不也可以吗?”于是刘卬同意举兵,于是应高回去报告了刘濞。刘濞仍担心刘卬不守诺言,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订下盟约。

此后刘卬遣使去联络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等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而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联合楚王戊、赵王遂等相约起兵。

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一下,刘濞率先起兵,他诛杀了所有食禄在两千石以下的汉朝官吏,继而举事,胶西、胶东、济南、楚、赵等国都是如此,发兵向西反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亦反叛。史称“吴楚七国之乱”。齐王本是有意参与,但事到临头,他却反悔了,故而违背了当初的盟约,只是加固城池,此外济北王的城墙坏了,尚未修筑竣工,他的郎中便劫持了他,使他不能发兵反汉。

七国发难之时,刘濞征召了国内全部士卒,并要求全国:“我年纪六十二岁,将亲自带兵出征,小儿子年纪十四岁,也将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纪在十四岁与六十二岁之间的人,都要应征。”因此得兵二十余万。此外又派人到闽、东越去发动,使闽、东越也发兵随从。而赵王遂也在暗中同匈奴勾结,密谋联合匈奴一起进击长安。与此同时,胶西、胶东两王则同淄川、济南等王共同攻击临淄,一时山东大乱。

由于七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乱,欲夺天下。故而曾为吴国相的袁盎献策景帝,诛晁错以平叛乱,他称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杀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同时封袁盎为太常,使其秘密出使吴国。

此后,又有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劾奏晁错,请诛晁错满门,景帝“制曰:‘可’”,乃令中尉使中尉到晁错家,以上朝议事为名,诱晁错上朝议事,车马行中错道,至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临刑之时,晁错尚着朝服。晁错死后,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国,诸王仍不罢兵,继续西进。见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时有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遣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东征平叛。同时以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当时刘濞已自称东帝,但其大军行至梁国,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军拖住吴、楚联军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此后,虽然梁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大军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不得已之下,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固守城池,从而与吴楚联军形成僵持。 而后,吴兵无法西进,转攻周亚夫,结果汉军坚守壁垒,不肯与战,而以别部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绝了叛军的粮道。此后缺粮挨饿的吴军奋力一搏,夜袭汉军,结果大败,周亚夫随即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仅吴王及其麾下数千人趁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退守东越,并派人召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而在平定吴、楚之乱时,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一直在忙于围攻齐都临淄,但在齐军顽抗之下,联军攻城三月而不下。此后汉将栾布率军而来,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曾建议应出兵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结果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为韩颓当所斥,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则尽皆伏法被诛。

在赵地,当初赵王刘遂反叛时,找相建德、内史王悍劝谏他不要起事,结果刘遂不听,反是下令烧死建德和王悍,此后刘遂又派人出使匈奴,与匈奴相通,以进攻汉朝。汉朝以曲周侯郦寄平叛。郦寄领兵而来后,刘遂坚守邯郸,与汉军相持七个月,郦寄久攻不下。此后,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不久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至于没有叛乱的两王,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故而景帝赦其罪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虽然守临淄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而且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相通,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而被迫自杀。自此,七国之乱平,这场叛乱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皆被废除。此后景帝颁布新令,使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诸侯无权过问王国之政事,王国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悉归中央,另又留部分封王于京师长安,不让他们前往各自的封国,从而遏制藩王。

甘泉闻警 ——军臣单于的野心和“文景之治”的积蓄

匈奴骑兵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史载景帝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而在边事上,景帝时,大汉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只有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又有汉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春,发车骑将军、材官将军屯边。

虽然匈奴军臣单于曾经在七国之乱时,试图联合七国,准备攻入长安,但因为七国之乱马上被平息,军臣单于放弃了进攻的计划。随后汉景帝送给匈奴财宝、宫女继续实行和亲政策,故而此后匈奴不再大规模骚扰边境,直至武帝初期,两国方才开始再次兵戎相见。之所以文、景时,大汉对包括匈奴在内的周边国家从不轻易出兵,主要就是担心兵事免耗损国力。景二帝推崇黄老治术,故而在治国时,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试图使得中原能够迅速恢复,改善先秦以来的兵灾、重赋所带来的萧条。

自大汉帝国建立之初,鉴于民众对秦时酷法的不满,于是高帝顺从民意,而以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理念自高帝,历经孝惠、吕后、至文、景,已然成为了大汉帝国的治国之术。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这一思想而展开,如《淮南子·览冥》中所说“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以及《淮南子·齐俗》中所说“上无苛令,官无烦治”。

此外文、景二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百姓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开荒。而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朝廷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也使朝廷能够有财力减免田租。

通过“宽刑薄赋、自由工商”等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同时,此外,文、景时候,还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资源及有关租税,从而使得百姓赋税减少,国家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史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也就是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很显然,“文景之治”所夯实的强大经济基础,才使得此后汉孝武皇帝能够有足够的国力来征伐匈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48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