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殿廷对决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1:51:17 0


一 谁在支持武昭仪

就在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官员主动请缨为她摇旗呐喊。这个人是谁呢?此人名叫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他在中书令来济的手下担任中书舍人,是个五品官。有个成语叫“笑里藏刀”,讲的就是李义府。李义府生得一表人才,和人相处彬彬有礼。但是,你如果被他的笑容所打动,想要和他推心置腹地交朋友就大错特错了。李义府最擅长的莫过于不露痕迹地算计人,可以说是“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这样的事儿他干得多了,人们就送他一个词“笑里藏刀”。又因为他外表柔和,但是害起人来心黑手狠,又送他一个外号叫“李猫”。猫是一种柔顺的小动物,平时很乖巧,但是扑耗子时却毫不留情,非常凶狠,这李义府的性情行为就和猫似的。李义府人品不好,但是才华出众。《全唐诗》里留下他八首诗,诗风清丽,典型的初唐风范。并且李义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墨知名,当时号称“来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是中书令,李义府还只是区区一个中书舍人,才气不在来济之下,职位却差着这么多,因此内心郁郁难平。

那么,李义府与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其实,李义府和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讨好皇帝,保住官位。武则天只是他手里的一张牌。无风不起浪,事情的起因是李义府的工作调动问题。

李义府本来是中书舍人,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想要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壁州担任司马,等于调到今天的四川省工作了。壁州司马也是五品官,本来是平级调动,谈不上贬。但是唐前期的人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京官整天猫在朝廷里混,容易和皇帝混个脸熟,有前途,机会多;地方官呢,山高皇帝远,升迁的机会少。李义府他自负才高,也有野心,所以他很不愿意去地方当官。这次工作调动对他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按照当时的行政程序,李义府的任命诏书由中书省起草后,要转送门下省审核。李义府担任中书舍人,由于职务之便,提前知道了这个任命。他可不想眼看着这个任命生效,但是怎么办呢?又不能把委任状截留了。俗话不是说秦桧还有三个相好的嘛,他想不出办法来,就去求教于好朋友中书舍人王德俭了。

王德俭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人又狡诈多智,所以别人就把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叫他“智囊”。“智囊”把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了之后,就给李义府出主意说:

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他是说,皇帝现在想立武昭仪做皇后,为什么不把这个提案拿出来呢,是因为担心宰相不同意。现在你出面支持武昭仪当皇后,皇帝肯定龙颜大悦,他一高兴,你不就转祸为福了吗?李义府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但是第二天任命书就要送到门下省,而当时皇帝已经退朝了,怎样能在任命生效之前见到皇帝呢?正好当天是王德俭值夜班,两个朋友一商量,决定由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班,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正为立后之事烦恼的李治和武则天大喜过望,终于找到支持者了!立即召见李义府,让他把想法都说出来。李义府说:陛下,现在天下的老百姓都拥戴武昭仪当皇后,您就顺了天下百姓的心吧!唐高宗真是既高兴又纳闷,说天下百姓都这么想,我怎么不知道啊?但是,明摆着,老百姓如何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终于知道,官员并不是铁板一块了。以前他一直觉得所有的官员都倾向于长孙无忌,都反对他,李义府的发现打开了他的眼界。他不由得非常欣喜,勉励李义府再接再厉,同时赐予他一斗珍珠。李义府乘机说:陛下,我非常想为您效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可是恐怕没机会了,我就要到壁州当司马,壁州离长安千里迢迢啊,就算我为皇帝的事情喊破了喉咙,又有谁能听得见呢!皇帝说,那还不容易,马上让你留任原职。第二天,武昭仪也亲自派人慰问李义府。接着,李义府被提升为中书侍郎。皇帝和武则天的这番举动等于向全体大臣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皇帝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支持武昭仪就意味着升官发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一批官僚就集结在武则天的周围。这伙人包括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等。武则天第一次在外廷有了自己的势力。随着李义府的人生之路出现重大转机,武则天的皇后之旅也开始现出曙光。

在这些人中,许敬宗年龄最大,官阶最高,很快就成为领军人物。许敬宗是何许人呢?他是给李义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俭的舅舅,和长孙无忌是一代人。说起来他的经历非常坎坷。隋末大乱之际,他的父亲许善心在江都政变中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了活命,在杀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饶他一命。本来,人性就有软弱的一面,许敬宗这样做,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是,当时偏偏出了一个人物,经历和他相似,但气节可比他高多了。这个人就是大书法家虞世南。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虞世南一介书生,无法靠武力挽救哥哥的性命,只能跪倒在地,要求刽子手杀了他,放掉哥哥。同样是跪地求饶,这虞世南可就光彩多了,因此当时人就编了一句话,“虞世南匍匐请代,许敬宗蹈舞求生”,贬损许敬宗。许敬宗虽然道德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才华横溢,很快被李世民延揽到人才库里,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后来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事。太宗即位,许敬宗也当上了中书舍人。金光大道已经展现在面前,可是许敬宗一不留神,又滑下去了。出了什么事呢?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轻佻的许敬宗竟然因为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得丑,在葬礼上哈哈大笑。这一笑也就笑掉了他头上的乌纱帽,被贬到地方去了。后来好不容易在高宗初年又混到了礼部尚书,没想到又因为把小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冯盎,就是后来的大太监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弹劾,说他贪财卖女,又被贬到了地方。因为这样一些性格乃至人格缺陷,许敬宗的仕途起起落落,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僚都已经手握大权,而他只是个卫尉卿,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一个负责皇帝车马的事务性官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因此他也是郁郁难平。

但是,古人说得好:“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现在皇帝打算立武昭仪为后,而元老大臣纷纷反对,这是个多事之秋,许敬宗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凭着自己半生从政的直觉,他决定站在皇帝的一方。但是,支持皇帝能够获取多大的好处呢?皇帝的决心有多大?许敬宗一时还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表态。恰好此时出了李义府贬官之事,李义府求教于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老谋深算的许敬宗就势投石问路,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许敬宗决定行动了。

这样,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一批以支持武则天为共同政治目标的官僚就集结在一起了。他们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武则天暗通声气,在外廷和后宫之间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反应敏捷的情报网,这个情报网的末端散布在外廷的各个部门,顶端则是野心勃勃的武昭仪和在背后支持她的皇帝李治。

二 殿廷上的闹剧

支持武则天的势力暗流涌动,反对她的大臣也开始逐步集结。这一派的首领是元老重臣长孙无忌。此外,还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的忠实追随者褚遂良,以及刚刚在立宸妃问题上投过反对票的来济和韩瑗。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中央的政治风云开始变得波诡云谲,并且逐渐向下波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议论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要是立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了。这种私下议论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这件事汇报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再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再推动高宗作出反应。很快,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远远地离开了政治中心。此后不久,武则天的首席支持者许敬宗升迁为礼部尚书。皇帝的巨手终于显示出了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随着两派官员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外廷官僚队伍逐渐分化。每个人都在观察,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终于决定摊牌了。

据《唐会要》记载,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事。这四位宰相是谁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较复杂。首先,有一些官职是法定宰相,比如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这之中,尚书令是正二品,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为尚书令权力过大,从太宗朝开始,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为宰相,都是从二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担任三省长官,但是也可以经由皇帝的任命成为宰相。这些人要成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是说他们也和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一样拥有决策权力。长孙无忌和李勣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种名号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四位之外,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另一位门下侍中崔敦礼。按照唐朝的传统,皇帝退朝以后,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是这次呢?皇帝没有按常规,而是单独召见部分宰相,这显然意味着有特殊的事情。这四个人互相看了看,皇帝会有什么事呢?回顾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武昭仪引发的政治风波,他们觉得,今天的事情一定与武昭仪有关。

他们四个人就商量对策了,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件事,咱们应该怎么回答呢?有一个人提议:“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说:“太尉,上之元舅,脱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语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怎能让皇帝背这个罪名呢?不行。把长孙无忌否决了。

这个时候,刚才提议的人又说:“英公勣,上之所重,当先言之。”英国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让他先说?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说:“司空,国之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国家的元勋,皇帝和他闹意见,那不是跟功臣过不去吗,那怎么行呢?又否定了。

既然如此,那究竟应该由谁来出面向皇帝表达意见呢?褚遂良说了:“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他说,我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我不竭尽全力的话,以后有什么颜面到地下面对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荐自己要做这出头鸟。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两次提到的提议者,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共四个人:长孙无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选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荐,是谁一次次把皮球踢给别人呢?只剩下于志宁了。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于志宁人品和学问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子太师,辅佐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后来李承乾被废,跟随他的臣僚都受了牵连,只有于志宁因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来辅佐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经历过政治风波,所以于志宁格外小心谨慎,不愿意卷入任何政治争端之中。这次废王立武,他觉得不同寻常,还是不出头的好。

另外,这番商量除了推举发言人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四个人在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宰相们议论由谁来回应皇帝的问话,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大家都反对立武昭仪做皇后,只不过是由谁来表达的问题。它隐含的意思是宰相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他不想参加到这个宰相同盟中来。谁呢?李勣。他不愿意掺和,可是他不明说,只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怕失了朝仪。因此,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个人面面相觑。这和他们的预想不一样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勣走了。

三个人中,长孙无忌是领衔人物,他不仅仅是皇帝的舅舅,还是太尉,官居一品,级别最高。所以,皇帝看着他说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所以我打算把皇后废掉,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几个意下如何?按照事先约定,长孙无忌没有说话,褚遂良先说了: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疾甚,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未有愆过,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

什么意思呢?皇后出身世族,是名门闺秀,她是先皇为陛下所娶,她很贤惠地侍奉过先皇,没有失职行为。先皇病重的时候,还曾经拉着我的手嘱咐:“我的好儿子、好媳妇如今就托付给你了。”陛下您当时在旁边坐着,亲耳听到。现在这话言犹在耳,您怎么说忘就忘了呢。对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是什么?第二,褚遂良对王皇后持什么态度?

先看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他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观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须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个传统,皇帝总要和社会上最有实力的家族通婚,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他说皇后出自名家,这在他心目中是个重要优势。相对来讲,武则天家是暴发户,因此她不符合条件。第二个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话,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国讲究孝道,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儿子为什么娶媳妇呢?是为了侍奉父母,接续祖先。按照孝道,皇帝不能违反父亲的心愿,随随便便就把皇后废掉。第三个理由:皇后没犯什么错误。大家会说,皇后不是犯错误了吗,先是被指控杀死小公主,后来又被指控搞厌胜,怎么会没犯错误呢?其实,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此前皇后已经因为这些指控受到处理了,但是处理只局限于后宫,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因此仅仅是后宫的行政处罚,甚至仅仅是感情惩罚,高宗并没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于众。为什么呢?因为小公主死的这件事暧昧不清,皇后仅仅是嫌疑犯,后来因为双方都没有证据,所以就不了了之。而厌胜这件事虽然按律当死,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并没有执行,只是不允许王皇后的母亲进出宫廷,并且把她的舅舅贬往地方了。所以,皇后这两件过错的处理只波及宫中。这样一来,褚遂良不管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至少他可以装糊涂,说皇后未闻有过。她没有过错,您怎么可以轻易把她废掉呢?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对顾命大臣有理有据的反对,高宗一时也没有对策,只好不悦而罢。这次内殿讨论,可以算作唐高宗与武则天跟外廷宰相之间斗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赢了。

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想当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她得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得屡败屡战。

第二天,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还商量这件事。这次,李勣干脆请病假没上朝,继续隐身。还是这三个宰相,又跑到内殿里来了。皇帝重弹老调,褚遂良又说: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意思是说,皇帝您要是真不喜欢王皇后,我们尊重您的感情,请您在天下名门闺秀之中另外选个皇后,何必要非选武氏啊?您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他首先退了一步,然后,扔出一个重磅炸弹,为什么不能选武氏啊,因为武氏给先帝当过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您以为天下的人都是聋子、瞎子啊!如果您现在立她当皇后,天下人怎么说您啊?那叫父子聚麀啊!千秋万代之后,您的脸往哪儿搁啊!到此为止,反对立武则天当皇后的理由,从三个变成四个了:第一,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为先朝所娶;第三,皇后没有过错;第四,武氏历史不清白。

抖出这些还不要紧,褚遂良接着发起飙来了,只见他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拼命磕头,把前额都磕出血来了,说,陛下您既然不听我的话,您就让我回家去吧,我愿意回家种田。唐高宗当时气得几乎吐血,赶紧说,左右来人!把这个褚遂良给我拉下去!皇帝还没怎么着呢,你一个大臣先以死相胁,把皇帝置于何地啊?这简直就是要挟。正当他们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乱成一团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扑杀此獠!”(《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意思是怎么还不把这老蛮子给我打死!谁在说话呀?武昭仪。这句话石破天惊,把周围的人都给吓傻了。为什么呀?这是皇帝和大臣议事,一个后宫的昭仪是不该来偷听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因为事情关系着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来听,那也不应该发表意见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发表了意见,这个意见也不应该如此强硬、如此蛮横啊。你一个昭仪,哭哭啼啼诉委屈大家还可以理解,怎么能张口就说要打死前朝的顾命大臣呢!这太厉害了。这一声怒喝让我们不禁又想起当年武才人的狮子骢事件来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武则天强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们都不自在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长孙无忌比较老到,赶紧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来了。当然,君臣双方又是不欢而散。

可是这么一闹,昭仪和前朝顾命大臣在殿廷上差点打起来,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马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纸包不住火,原来皇帝想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了。第二天,高宗原本没有通知的宰相韩瑗也上表,声称如果立武昭仪做皇后,可能倾覆大唐帝国。很快,另一位宰相来济也上书反对。宰相集团看起来是气势汹汹,唐高宗和武则天觉得非常郁闷。事已至此,七位宰相的名字一个个从高宗脑海里滑过。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旗帜鲜明地表态反对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很显然,两次都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此外还有侍中崔敦礼,当时已经行将就木,可以忽略不计。忽然,如电光石火一般,唐高宗心里滑过了李勣的名字。李勣还没有表态呢。他可是唐高宗一开始召见的四位宰相之一,但他始终称病没有露面。

那么,李勣又是什么态度呢?李勣的表态,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89.html

上一篇:正位中宫
下一篇:冲击后位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