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高宗宾天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1:50:45 0


唐代女诗人李季兰写过一首诗《八至》,很有意思: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用这首诗来形容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关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两个人做了三十年夫妻,一边共同奋斗,一边相互争权。就在这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中,唐高宗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这对武则天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两件事:一方面,武则天离她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另外一方面,武则天又走入了她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她必须小心翼翼,一步都不能走错,因为走错一步,就可能是前功尽弃啊。

一 病笃离乡

唐高宗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在洛阳度过的。人们都说叶落归根,唐高宗为什么会选择在洛阳而不是自己的老家长安来走完生命的历程呢?其实,这并不是唐高宗的选择,而是武则天的选择。为什么呢?我们前面说过,李唐王朝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而长安正是关陇集团的老巢,是旧势力集中的地区。而洛阳,是废王立武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努力经营的东都,武则天曾经多次陪伴唐高宗巡幸洛阳,那里才是她的势力范围。武则天要想在唐高宗死后取而代之,在洛阳更便于施展手脚。但是,怎样才能说服病重的唐高宗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呢?这事儿办起来相当有难度。但是,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有的时候,连老天都会眷顾强者。正在武则天想要寻找理由巡幸洛阳的时候,上天来帮忙了。永淳二年,关中大旱,闹粮荒,一斗米涨到三百文钱,是平时价格的十倍以上。照理说,没有一个统治者喜欢天灾,不过这一次武则天却露出了笑容。现在她有理由劝李治东巡洛阳了。洛阳水陆交通便利,库存了大批粮食,可以解决政府班子的吃饭问题。当然,我们也知道,仅凭吃饭这条理由还不足以打动唐高宗,毕竟再闹粮荒也不会饿着皇帝呀。武则天也明白这个道理,她还有第二个理由呢。她对唐高宗说,我们到洛阳去,可以就近去封嵩山。您已经封过泰山了,咱们再去封嵩山,把五岳封一个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向所有的神灵都宣告一下,看我们的统治多成功;第二,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唐高宗本来就不大自信,越不自信的人,越希望有点成绩就去显摆显摆,向老天汇报一下;再加上唐高宗久病缠身,他真希望有神灵保佑他。所以武则天说出这两个理由来,他的心思就活动了。皇帝和皇后决定到洛阳去,连同后宫加上大臣、随从,总有一万多人。二圣一声令下,一万多人马就浩浩荡荡地离开长安,前往洛阳了。

皇帝东巡,总得有军队护驾吧,可是此时军队的统帅裴行俭,当年在废王立武问题上反对过武则天,被贬西州(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结果裴行俭因祸得福,他屡败外敌,立下赫赫战功,在西部战场上锻炼成一员大将,高宗又召他回朝,掌握重兵。武则天到洛阳去可是要办大事的,如果到时候军队横生枝节,岂不是要功亏一篑!所以她不愿意带太多的军队去。可是皇帝出行,没有军队护驾,怎么保证路上的安全呢?武则天敢想敢干,她找来了新提拔上来的监察御史魏元忠,要他负责沿途的保安工作。监察御史是个八品文官,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你让他怎么维持治安啊!不过唐朝是个出英雄的时代,有英雄的女皇,就有英雄的大臣。魏元忠受命之后,回家绞尽脑汁想了一晚上,真想出一个主意来。他马上赶到长安、万年两县的监狱,把犯人一一过堂,给犯人相起面来了。在一群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犯人之中,魏元忠发现有一个人格外与众不同:目光炯炯,不怒而威,举手投足有黑帮老大的气度。魏元忠忙给这个囚犯打开枷锁,把他请出去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然后说明来意:天皇和天后东巡洛阳,希望他能帮忙管束沿途盗贼。魏元忠这次相面真是没有相错,这个犯人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慨然允诺。马上跟魏元忠要了一套官服官帽,再骑上高头大马,真是威风凛凛。打扮起来的绿林匪首一下子成了护驾的开路先锋。沿途盗贼本想打劫,没想到竟然是自己的头目护驾,马上闻风四散。一万多人马平安抵达洛阳,官物私物一文不少。天后和贼头同台演出了一幕动人喜剧。可笑吗?是有点儿。但是武则天把军队留在了长安,照样平平安安地抵达了洛阳,她的目的达到了。

到了洛阳之后,武则天以宰相都留在长安辅佐太子为名,敦促唐高宗一口气任命了四位宰相,这四位宰相原来都是四品官,资历非常浅。按照唐朝的惯例,只有三品官才能当宰相,所以当时宰相的头衔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现在直接让这几个四品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似乎太招摇了,怎么办呢?只能从头衔上下工夫了。为了让这四个人能够顺利地走上领导岗位,武则天想出了一个新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提品级,只是让他们平章政事而已!有了这个头衔,四个年轻资浅的四品官顿时平步青云,跻身宰辅行列。这可是唐朝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它打破了原有任相资格的限制。此后,许多科举出身的年轻官员可以迅速提拔为宰相,进入最高统治阶层。这样一来,社会流动就更加频繁了。当然,这几位宰相年纪轻,资历浅,对武则天只有听命而已。

二 客死东都

武则天到洛阳的第二理由是封禅嵩山,到洛阳没多久,她又把高宗鞍马劳顿地折腾到嵩山脚下。就在嵩山脚下,引出了武则天和唐高宗关系史上的又一桩公案。《资治通鉴》记载:

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血,可愈。天后在帘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经过路上这么一番折腾,唐高宗的风疾更重了,头疼难忍,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传统的丸散针膏已经无济于事,有一个外道的御医临危受命了。谁呢?此人叫秦鸣鹤,据学者考证他是一个来自大秦,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景教徒。景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开始在中国传播。随着大批景教徒的到来,西方的医术也在中国广泛流传。特别是他们用开颅术治疗失明的病人,在唐朝被传得神乎其神。现在皇帝失明了,就让大秦的医生试一试吧。秦鸣鹤诊治后称:“皇上的失明是由于风热之毒上侵头部造成的,若用针刺头部出血,可能有望恢复。”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血管堵塞,压迫视神经。只要拿两根针,刺进头顶上的脑户和百会两个穴位,让血流出来,失明就能好。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帘子后头的武则天就是一声断喝:“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秦鸣鹤吓得浑身发抖,腿一软就跪下来了,请求天后饶命。正在这时候,唐高宗发话了:“但刺之,未必不佳。”意思是算了算了,医生也是好心嘛,反正现在别的药也不见效,让他试试吧。武则天一看唐高宗都这么说了,那也不好再说别的了。可怜的秦鸣鹤现在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战战兢兢地把针刺进了高宗的百会和脑户二穴,暗红色的血液流出之后,唐高宗的头也抬起来了,眨巴眨巴眼睛说:“皇后啊,我看见你了,我真的看见你了!”激动得不得了。话还没说完,武则天已经是连拍脑门,如释重负,说:“老天保佑!”她咚咚咚地跑了出去,亲自背了一百匹丝帛赏给秦鸣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提到有人认为武后阻止秦鸣鹤给高宗扎针是不希望皇帝病愈,盼望皇帝早点死。不过我觉得武则天大可不必那么心急,从十四岁进宫算起,她已经忍耐了四十多年,现在,皇帝已经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怎么会在这最后的关头失去耐心呢!

秦鸣鹤这次治病,其实对于唐高宗来说不过是回光返照。此时,皇太子李哲和宰相裴炎已经被武则天召回洛阳,准备接班。没过多久,也就是永淳二年的十二月四日,唐高宗知道自己不行了,为了求福,他大赦天下,改元“弘道”。本来,他还想登上则天门楼亲自宣布大赦令,但是无奈心慌气短,怎么努力都难离床榻。皇帝无法宣赦,只好把百姓召集到殿前,由侍臣代为宣读。听见外面一片欢呼声,唐高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说:“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弥留之际的高宗多想再看一下长安那块哺育了他的桑梓热土,但是,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已经不可能再回去了。

当夜,高宗李治病逝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这一年,武则天六十岁,皇太子李哲二十八岁。

三 费解的遗诏

唐高宗死了,武则天从天后改称为皇太后。唐朝会向何处去呢?此时,武则天已经听政二十多年了,天下尽在掌控之中。谁都感觉到,武则天不会轻易把权力交给太子。但是,太子毕竟已经成年了,完全可以立即亲政。武则天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就在这时候,有一份文件出现了,这份文件一颁布,武则天一下子又有了合法的参政权。怎么回事呢?唐高宗临死之前,遗命裴炎辅政,同时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叫做《大帝遗诏》。《遗诏》是这么说的: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集》卷一一)

这里头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一句。这个遗嘱实在是太不同寻常了。它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皇太子可于灵柩前继位,就是皇太子李哲就在皇帝的灵柩前面即位当皇帝就可以了。这是确立太子作为继任皇帝的身份。第二层意思,新皇帝怎么给老皇帝服丧呢?唐高宗提出来,依照汉朝的制度就可以了。汉朝是什么制度呢?就是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按照当时中国的规矩,对于一般人而言,父亲死了,儿子要服丧三年,但这三年并不是整三年,是二十七个月。皇帝政务繁忙,不能二十七个月都在那儿服丧,所以就用一天来代替老百姓的一个月。这样,新皇帝给老皇帝服丧的时间就变成了二十七天。第三层意思,“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军国大事要是有皇帝决定不了的,去听听天后的意见。这可太不同寻常了,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高祖还是太宗遗诏,都说“军国大事,不得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表示大丧期间平常事务可由百官处理,然而军国大事的处分事关君权,仍由嗣皇帝亲自处理。而唐高宗居然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那么唐高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这个遗嘱反映出唐高宗对李哲相当不信任。李哲因太子监国期间表现不佳,高宗担心他控制不住局面,而武则天执政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最后的时刻,唐高宗宁愿信任妻子。第二种可能,就是这个遗嘱是在武则天的控制下制定的。那么究竟是哪种可能更接近事实呢?

我个人认为,虽然武则天控制一个弥留之际的皇帝并不困难,但是这个遗嘱仍然应该反映了唐高宗的个人意志,是他自己做的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三个理由:

第一,唐高宗确实不信任太子。太子李哲的性格可以归结为两点:荒唐,任性。李哲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太子,所以皇室对他的教育也比较马虎。李哲小的时候基本上是任着自己的性子发展的,而他的性格又偏重于斗鸡走马这一路。在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之中,只有这个老三不是才子,不过,他小时候留下的一个事迹倒跟著名的才子王勃有关。当时,李哲和二哥李贤都是王子,一个封周王,一个封沛王。斗鸡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两个小王子也都喜好斗鸡。大才子王勃当时也只有二十岁,在李贤的手下做官。看到两位王子斗鸡,他一时技痒,写了一篇《檄周王鸡》,就是讨伐周王李显的鸡的檄文。没想到这篇游戏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唐高宗认为这是挑拨两个王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生气,就把王勃赶回老家了。当太子以后,李哲明显表现得非常不适应,整天只知道骑马打猎。这是荒唐。所谓任性,是说李哲从来不听别人劝。永淳元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巡幸洛阳,留下李哲监国,给这个新太子找了三位大臣辅佐。可是,尽管大臣苦口婆心地上书,劝说太子有时间多读书,尽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子也只当耳旁风。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向他的宫里,可是他照样我行我素,该斗鸡还是斗鸡,该走马还走马。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对李哲非常失望。开耀二年(682年)正月,太子李哲的嫡长子降生,唐高宗大喜,亲自为孙子起名“重照”(就是后来惨死的重润,见二十九集),并在皇孙满月那天大赦天下,改元永淳。不久又下令立小重照为皇太孙。此举可是极不寻常,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太子健在就立皇太孙的先例,何况还只是个刚满月的婴儿。高宗这一举动说明,他对太子已经失望透了,只能寄希望于太子的儿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婴儿呢。现在,唐朝水旱灾害频繁,边疆也有突厥和吐蕃的逼迫,皇帝又要死在长安之外,内忧外患之下,唐高宗怎么能够放心让一个不懂事的太子直接掌权呢!

第二,唐高宗不信任宰相。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皇帝不信任儿子,为什么不让大臣辅佐他呢?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大部分宰相都是武则天到洛阳之后新提拔起来的,当宰相的时间刚够半年,经验不足,不足以托付大事。二是唐高宗吃过顾命大臣的亏,因此不愿意让儿子再吃同样的亏。当初唐太宗去世,不就给唐高宗安排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做辅政大臣吗?后来,高宗深感受大臣控制,因此努力提高皇权,最后,才在废王立武事件中一举铲除元老重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唐高宗终生不信任大臣,不允许大臣权力过重。他虽然任命裴炎当顾命大臣,但是不想给他太大权力。

第三,唐高宗还是信任武则天的。武则天的行政能力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检验,唐高宗非常佩服。他曾说:“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政。”(《册府元龟》卷八四)另外,唐高宗还是笃信一个女人是不可能独立成事的。按照当时的说法,女人只能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武则天的权力再大,最后还得回归到儿子手里。

就这样,《大帝遗诏》保留了武则天的一部分权力。不过真要行使这份权力,武则天还面临一个难题:这个遗嘱赋予了武则天权力,但是并没有明确武则天应该如何行使权力。也许在唐高宗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事需要咨询武则天应该由新皇帝自己判断,把武则天置于最高级顾问的地位。这实际也是唐高宗对武则天揽权的一种限制。真是至亲至疏夫妻啊。

武则天看了这个遗嘱会有什么感觉啊?我想武则天会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她喜的是唐高宗在最后时刻还给她一部分权力,让她名正言顺地还可以继续参政;惧的是怕用不好这个权力。武则天心目中的权力显然不会仅仅是顾问权。怎样利用好这份遗嘱呢?有一个人出来帮忙了,谁呢?裴炎。裴炎是唐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而高宗死后,唐朝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新皇帝李哲、武则天、裴炎。各人都有一定的权力。其中,李哲和武则天的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而裴炎,只能选择一方去投靠。裴炎选择了武则天。他帮武则天解决了遗嘱留下来的难题。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七日,也就是高宗死后第三天,裴炎上奏,说现在嗣皇帝尚未正式受册为帝,还没有权力发号施令,所以宰相有什么事应该禀报天后,由天后下令执行!这个上奏突破了遗诏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限制,要求天后全面主持工作,把皇帝给晾到一边去了!

裴炎为什么要这么做啊?我想,首先,裴炎虽然不是武则天的心腹,但是他处理李贤谋反案后就受到武后赏识,双方关系颇为密切,而对新皇帝李哲的无能,裴炎也知道得清清楚楚。两者之间相互权衡,裴炎宁可拥护武则天。其次,裴炎有自己心目中的皇帝人选,他也想利用武则天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裴炎想让谁当皇帝呢?我们以后再说。反正现在裴炎是高宗指定的唯一顾命大臣,他的话自然是一言九鼎,没人反对。

就这样,武则天通过和裴炎的交易,终于得到了单独处分政务的权力,当然,这个权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最初裴炎说新皇帝尚未受册封,所以应该由天后发布命令;可是几日后,李哲正式受册为帝,武则天和裴炎又说,新皇帝守丧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应该由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发布命令。那么皇帝要守丧多长时间呢?前面说过,皇帝守丧是“以日代月”,只需短短的二十七天。

二十七天后可就是历史新的一页了,大唐帝国再次进入高层权力斗争的前夜。老谋深算的武则天会乖乖交出手中的权力吗?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新皇帝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79.html

上一篇:废黜儿皇
下一篇:李贤之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