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重立庐陵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1:50:13 0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能当上太子,使尽了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把皇嗣李旦也折腾得死去活来。但是,每次就在他快要成功的时候,总有贵人出手接招,搭救李旦,使他化险为夷,保住皇嗣之位。这样折腾了几遭之后,武承嗣都老了,他的姑姑就更老了,解决接班人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对武承嗣和李旦来讲,这意味着夺嫡之争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那么武承嗣会想出怎样的点子,来打动武则天呢?

一 立子还是立侄

武承嗣非常着急,他就开始催武则天了,不停地在她面前吹风鼓捣,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这话对呀,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天下,皇帝姓武,继承人就应该是武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姓武就是武承嗣的最大优势。为了加强这个优势,武承嗣也没少忙活。长寿二年(693年),他牵头搞了个五千人的请愿,要求武则天加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原来叫圣神皇帝,这时候成了金轮圣神皇帝。第二年他又牵头搞请愿,这次是两万六千人,又给武则天上了一个“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名头越来越吓人。这当然是投武则天所好,让她看看,到底是谁维护您的利益,谁才是您最忠诚的支持者,还不得是您的娘家侄子吗?这么几番表演之后,武则天的心思又活动了。我们讲过,每次武则天心里一活动,大家就得忙活,李旦就得倒霉。可是这一次不同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的宰相是足智多谋的狄仁杰。

狄仁杰看出武则天的心思又活动了,还没等武则天来征求他的意见,他理好发言思路,就先找武则天沟通去了。“陛下现在享有的江山,是高祖太宗皇帝打下来的呀,高祖太宗皇帝为什么那么拼命去打江山啊,不就是为了给子孙挣下一份家业嘛。高宗天皇大帝去世时,也是亲手把这个江山托付给了您,想让您传给儿子。陛下现在却想把江山社稷传给外人,这也太违背天意了吧。您怎么对得起他们呢?何况姑侄和母子比较起来哪个更亲啊?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子子孙孙会永远祭祀您。要是立侄呢?从古到今,臣真是没听说过侄儿做天子后,在太庙里祭祀姑姑的。”

大家回忆一下,这不老调重弹,还是当年李昭德那一套话吗?一个是继承顺序问题,一个是身后祭祀问题,一个是亲情关系问题。不同的只是狄仁杰的身份比较特别。狄仁杰号称国老,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而且跟武则天年龄相仿,说起话来就有点老头老太太拉家常的味道,所以武则天容易接受。

但是,尽管如此,武则天还是把国老给呛回去了,她说:“这是朕的家事,用不着你操心。”狄仁杰多聪明啊,马上就反驳了,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什么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呢!再者说了,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您就好比一个人的头,我们大臣就好比一个人的四肢,我们本是一体之人,更何况我还是个宰相,岂能不过问呢!”武则天哪里辩论得过狄仁杰啊,当下说不出话来,让他走了。人走了之后,武则天心里那个烦啊。

俗话不是说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武则天整天为立嗣的事情苦恼,翻来覆去地想:立子,立侄,立子,立侄……连做梦都忘不了。圣历元年(698年)的一天,七十五岁的武则天做了一个怪梦,梦到一只鹦鹉,羽毛华丽,色彩斑斓,但是两个翅膀都折了,想要飞,怎么也飞不起来。武则天一下子吓醒了,怎么最近总做怪梦呢,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闷着也是闷着,再一看,上朝的时间快到了,得了,还是一会儿去问问狄仁杰吧,这个国老天文地理的什么都知道。武则天觉得狄仁杰聪明,就让他解梦。狄仁杰说:“武是陛下的姓,这只鹦鹉就是陛下啊,折断的两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位爱子啊。如果陛下起用两位皇子,那就会双翼复振,您又可以展翅高飞了。您看,现在庐陵王还在房州呢,是不是应该把他接回来?”武则天本来就已经觉得狄仁杰上次分析得在理了,再一听狄公解梦,她又是比较迷信的一个人,心里就更动摇了。

说到这儿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狄仁杰不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吗?他应该忠诚于武则天,忠实于武周王朝啊,怎么他一个劲儿忽悠武则天立儿子呢,立儿子以后不就恢复李唐王朝了吗?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矛盾。为什么呢?首先,武则天自己也承认,武周是继承唐朝建立的,江山是高祖、太宗打下来的,她又是从高宗手里接过来的。武则天这个大周皇帝,相当于一个代儿子持家的寡妇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狄仁杰认为,她的政权具有合法性,所以他忠诚于武则天,勤勤恳恳地帮着她把这个家管好。但是既然你是代行家长职权,是替儿子看守家业,那么等你到时候了,这份家业是不是还应该回到儿子手里啊?就是还要恢复李唐王朝,所以忠实于武则天和恢复李唐王朝本身是不矛盾的。当时不仅狄仁杰是这样想,好多大臣都这么想,所以他们都在撺掇武则天立儿子。

二 男宠的枕边风

但是,让武则天接受武周政权一代而亡这个事实还是太残酷了,感情上她还是转不过弯来,打不开这个心结。狄仁杰固然在逐步推动,武则天还是迟疑不决。就在这种胶着状态下,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外力又把事情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外力从哪儿来的呢?起风的地方,就是唐朝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契丹本来是臣服于唐朝的,唐朝被武则天取代之后,又臣服于武周,臣服了一阵子,他们逐渐强大了,就想摆脱中央王朝的影响,起兵反叛。反叛需要一个理由啊,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就以李哲、李旦被废为借口,发兵围攻幽州,并发布檄文说:“何不归我庐陵王?”这一句话,对契丹的首领来讲其实只是个借口,嘴上说一说嘛,不过,它对武则天的震动是相当大的,这也是民意调查啊。她想,我大周王朝取代李唐王朝已经这么久,但是,老百姓依然没有忘记李唐王朝!连边疆的老百姓都还忘不了李唐王朝,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民心所向啊?看来,武周政权从李唐那儿来,还得回到李唐那儿去。

就在武则天这种心理状态下,又有人最后推了一把,彻底把这个传子还是传侄的问题解决了。谁呢?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对宝贝儿是太平公主孝敬给母亲的礼物。兄弟俩都长得花容月貌,时人说他们就像两朵出水芙蓉。武则天当时已经步入晚年,对待他们的心情,既像小女孩哄洋娃娃,又像老奶奶疼孙子,是一种既复杂又暧昧的心态,给他们穿熏香的衣服,让他们涂脂抹粉,整天跟他们厮混在一起。这样一来,张氏兄弟一下子身价倍增,连武承嗣、武三思这样的大人物都得巴结他们,给他们牵马拉缰,像奴才一样。可是张家兄弟也不傻,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势完全是从武则天这儿来的,人们对他们客气,不过就因为打狗也要看主人嘛。但是,主人已经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谁知道还能罩着他们多久呢?两朵芙蓉花想想觉得挺害怕的,就想找高人指点指点,今后的路怎么走。

真是想睡个好觉了就有人送来枕头,在他们寻找高人的时候,有个人主动来找他们来了。谁呢?吉顼,就是最后扳倒来俊臣的那个人。吉顼本来也是从酷吏起家,但是,因为文化程度比较高,早早地认清形势,成功转型了。所以在来俊臣死后他没有受到什么牵连,反而成了武则天的心腹,并且和武则天的两个男宠也打得火热。吉顼是个明白人,他看清了李唐复辟已是人心所向,在路线之争的大是大非面前,他知道自己该举什么旗,但他也知道武则天还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这个时候,如果有谁在武则天这个心灵天平上再加一个砝码,这个天平会立刻完全倾斜到李唐这边来,就肯定能立功,其功至伟啊。可是心里虽然这么想,他掂量掂量,又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成为那个最后的砝码。那谁够格呢?想来想去,他就想到了这二张兄弟,觉得他们是武则天面前最得宠的人,由这两朵芙蓉花跟武则天吹吹风,那会非常起作用的。所以,他就来找张家兄弟了。

有一天,三个人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吉顼看着张家兄弟,推心置腹地说:你们兄弟现在这样享受荣华富贵,这么得宠,可是你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凭你们自己的功劳得来的,你们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品德,天下人肯定嫉妒你们啊。按照吉顼的说法,那叫做“侧目切齿多矣”,拿眼睛斜着看你们,咬牙切齿,恨不得吃了你们。如果你们这个时候不立下大功,以后怎么保全自己啊?兄弟我不才,每次一想到这件事,就替你们哥儿俩发愁。饭局上的二张正琢磨这事呢,忙问计策。吉顼就说了,现在天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朝,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想恢复庐陵王的地位。咱们的主上春秋已高,偏偏又没看中武家哪一个人可以接班。如果这个时候你们建言说服她,让她重立庐陵王,就等于建下奇功一件,这以后不仅能够免祸,而且还可以永葆富贵啊。

大家会觉得,吉顼的想法是不是和狄仁杰的一样啊?不一样。狄仁杰是出于公心,而吉顼则有贪图私利的意思了。狄仁杰出于公心,所以他最关心的是李家人继承还是武家人继承这个问题,至于李家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安排,狄仁杰并没有介入。他之所以提出让庐陵王回洛阳,主要是想加强一下李家的力量。但是吉顼就不一样了,他贪图的是个人富贵,所以他不光想让武则天放弃武家人,进而还想让武则天放弃皇嗣李旦,重立庐陵王。为什么要重立庐陵王呢?因为李旦当时就是皇嗣,皇嗣和太子之间的地位非常模糊,李旦由皇嗣升为太子,是顺理成章,而立早已被贬的庐陵王则意味着有拥立之功,所以他宁可拥护庐陵王。公心私心,判然有别。但是无论如何,从吉顼的建议可以看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应该把庐陵王接回洛阳了。

张易之兄弟听了吉顼的建议,连连点头。当天,枕头风就吹过去了,他们对武则天说,不如把庐陵王召回洛阳,立他当太子!武则天一听,惊呆了。连洋娃娃都说话要她召回庐陵王?这简直就像项羽当年四面楚歌一样啊。看来,立儿子当继承人真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了。但是武则天转念一想,不对呀,这两个洋娃娃哪里有这样的头脑啊,肯定背后有高人指点!一问,果然是吉顼在背后指使。武则天就把吉顼给叫来了。吉顼赶紧给武则天开了一个利弊的单子,让武则天自己权衡。其实武则天考虑这么久了,主体思路已经明确,现在既然明白是大势所趋,那就顺水推舟吧。

三 庐陵王东山再起

圣历元年三月,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病,派人将他一家接回洛阳,整个行程高度保密,滴水不漏,连狄仁杰都不知道。有一天,狄仁杰奉旨进宫,武则天主动跟他提起了庐陵王。狄仁杰又是一通慷慨陈词,一定得接回庐陵王。武则天微微一笑:“既然你那么思念庐陵王,那我把他还给你得了。”然后指着一个帘子,说:“你看那是谁?”这时候帘子拉开了,狄仁杰一看,这不就是那个十多年前心浮气躁的年轻皇帝嘛,现在已经像个小老头了。狄仁杰忍不住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那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天下人都知道庐陵王回到洛阳了。武承嗣终于明白自己是没有希望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一下子成为泡影,落选了,还怎么玩儿呀?武承嗣受不了这个打击,积郁成疾,怏怏而死了。

我们总结一下,武则天为什么回心转意,最终决定立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立子符合武则天的长远利益。就像狄仁杰、李昭德等人反复分析的那样,如果立儿子做继承人,既符合继承传统,又顺应了母子亲情,而且死后还能够永远得到祭祀,可以说是生死俱荣。如果立侄子呢?恐怕自己百年之后,儿子首先就要被斩草除根。而且,就算是甘愿断子绝孙,自己恐怕也无法在侄子们的祭祀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试想,如果让小武当了皇帝,那么被祭祀的首先就是武承嗣的父亲。当年,为了多分家产,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曾经给了年幼的武则天多少白眼啊。后来她当了皇后,还想报仇雪恨,要把老武除掉呢。如今,难道能让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辗转落到他的手中!

第二,立子是人心所向。反对武则天当皇帝的大臣固然已经都被酷吏杀死了,剩下的这些大臣确实都不反对武则天当皇帝,但是,不反对武则天,并不意味着不反对武则天的侄子当皇帝。事实上,这些大臣认可武则天的一个基本前提,正是武则天最后会把政权交给儿子。不仅大臣这样想,老百姓也这样想,中央地方一条心啊。唐朝前三位皇帝都算励精图治,给老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按当时的说法,叫“未厌唐德”。因此,武则天取代李唐,也就算不上替天行道,只能说是能干的主妇代行家长职责。可是,按照一般的伦理观念,作为一个寡妇,从丈夫的手里接过家门钥匙,替自己的儿子主持生活,怎么能够转手就把钥匙塞给娘家人,让他们来继承家产呢!

第三,武家子弟缺乏人才,难成大业。武家的第一候选人武承嗣和第二候选人武三思基本上没多大能耐,除了巴结武则天之外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兄弟两个虽然都不止一次当过宰相,但是每次都过不了多久就被罢官,根本没有领导才能。其他的武家子弟就更不堪了。举一个例子。武则天的堂侄河内王武懿宗身材矮小,相貌猥琐,长得不好看倒也不算他的错,最要命的是他胆小如鼠。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让他带兵讨伐契丹,武懿宗率领十万大军出发了。离前线还有很远呢,听说有几千契丹骑兵要来,吓得他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自武周建立以来,甚至从唐朝以来,国家就没打过这么丢人的仗,所以当时的那些才子都嘲笑他。有一个叫张元一的人,甚至当着武则天的面写打油诗,讽刺武懿宗,说:“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什么意思呢?握的是长弓,射出的是近箭。本来是匹很小的蜀马,也要找个台阶才能骑上去。敌人远隔七百里之遥,自己却绕着城墙跟自己打仗玩儿。听说敌人真的要来,却吓得丢盔弃甲,骑着猪急急忙忙向南逃窜。武则天虽然也是个聪明人,一下子却真没听懂,就问道:“懿宗有马,为何要骑猪而逃?”张元一答:“豕(即猪的意思)屎同音,武将军吓得屎尿齐出,岂非骑猪而逃?”可见时人对诸武的鄙视。武懿宗虽然遇到敌人胆小如鼠,遇到老百姓可就心如蛇蝎了。武则天派他去安抚被契丹残害的河北老百姓,结果那些被契丹裹胁走、现在又逃回家园的人,居然被他统统安上谋反的罪名给杀了。杀人的时候,武懿宗先要把人胆割下来,然后再砍头,血流成河,哀声动地,惨不忍睹,河北的老百姓恨透了他。像这样的武家子弟,你就算把铁桶一般的江山给他,他又怎么能够守得住呢!

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武则天终于决定让儿子继承自己的帝业了。可是,第二个问题马上又出现了:让哪个儿子继承呢?庐陵王李哲当年当过皇帝,皇嗣李旦也当过皇帝,可是现在太子的位置只有一个,到底给谁呢?两人各有优势。李旦的优势是资格比较老,当过好几年的傀儡皇帝,又当了多年的皇嗣,在武周朝的待遇一直比拟于皇太子;庐陵王李哲的优势是年纪大,而且又是唐高宗选定的皇太子。武则天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幽居深宫的皇嗣李旦主动让贤了,他再三上书恳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则天权衡利弊,终于作出了决定,复立庐陵王为太子,并恢复了他出生时的名字——李显。这时已经是圣历元年九月,距离李显回京已有半年之久。

两个答案选一个,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武则天放弃李旦,改立李显,是不是就因为李显是哥哥,符合立嫡以长的原则呢?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武则天首先是个政治家,考虑她的一切活动,都不应该忽略政治意义。那么,立李显究竟有什么政治意义呢?我想有三个方面。

第一,李显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势力。李显是在文明元年(684年)被拉下皇位,贬往地方的,他离开洛阳已经整整十五年。朝廷里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他也几乎不认识任何权臣。如果让他当太子,就好比扶起来一个光杆司令。李旦就不一样了。他一直待在洛阳,是这十多年来拥护李唐的大臣心目中的一面旗帜,虽然武则天后来切断了他和大臣的交往,但是,拥护他的势力一直存在。武则天一生追求权力,让本身就有势力的人当太子对自己继续控制权力有利,还是让没有势力的人当太子对自己有利呢?柿子得捡软的捏,当然是让没势力的人当太子啦。

第二,李显跟武家的人没有仇。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反复陷害李旦,李旦也算是九死一生。如果他以后当皇帝,肯定不会轻饶武家子弟。李显就不一样了。他被贬是武则天做出的决定,与武家子弟无关;贬往房州之后,他又一直待在那个地方,跟洛阳缺乏联系,这么多年远离名利场,和武家子弟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他当皇帝,对武家子弟的威胁不大。武则天让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并不意味着她不惦记娘家人,自己就姓武啊,她希望百年之后武家人依旧能够有相当的势力。那当然是选择李显更有保证一些。

第三,李显更有可能对武则天感恩戴德。在武周时期,李旦一直是皇嗣,如果立他为太子,属于顺理成章,不足为奇。李显就不一样了。他被废掉之后待遇一直很低,淘汰了也没看到复活机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哪一天可以东山再起,现在武则天把他重新立为太子,对他而言真是一步登天,他当然会感恩戴德。这一点,武则天和张易之兄弟以及吉顼的想法是一样的,有私心。出于这三个原因,武则天立李显为皇太子了。

可事情总是复杂的。复立李显之后,武则天并没有完全摆脱心中的矛盾。她已经认可了李姓做皇帝,将来恢复李唐政权;但在同时,她又不愿意让自己毕生奋斗的心血付之东流,她还想让武家享有她称帝期间已经享有的一切权力。怎么办呢?武则天采取了两个措施。

第一,抬高武氏子弟的地位,授予他们军政要职,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人事安排。武家子弟中两个人出任宰相,另外还有四个人分别掌握着并州、洛阳和长安的军事大权,兵马得捏在自己人手里。

第二,弥合李武两家的矛盾。圣历二年(699年)腊月,武则天赐太子李显姓武氏,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同年六月,又命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与武三思等武家子弟盟誓,告天地于明堂,发誓彼此永远互帮互扶和睦相处,这个誓文还被铭刻在铁券上,希望能够永远执行。

久视元年(700年)十月,武则天宣布恢复李唐王朝使用的夏历。走到这一步,天下人都明白了,武则天确实是要放弃自己的大周朝了。什么时候恢复李唐,就看武则天能活到多大岁数了。

到此为止,武周王朝的两大问题,酷吏问题和立嗣问题都解决了,武周王朝完全走上正轨,武则天总算可以松一口气,像其他这个岁数的老年人一样颐养天年了。心境轻松的武则天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谱写自己的晚年乐章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69.html

上一篇:嵩呼万岁
下一篇:夺嫡大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