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扬州叛乱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11:50:39 0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去世和第二年唐中宗李哲的被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分水岭,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品尝着登上政治高峰的胜利果实的时候,远在扬州一个小酒馆里的一次聚会,竟然引发了一场唐前期最严重的内乱。这次内乱声势浩大,令武则天措手不及,也对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酒馆里的密谋

为什么会发生叛乱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步伐加快了,引起了部分官员的警觉和反感,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紧张微妙的气氛。我们上集说过,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哲,刚刚当了三十六天的皇帝,就被赶下台了。他被废黜之后,武则天又改立了自己的幼子、二十二岁的李旦当皇帝,改元“文明”。看到几个哥哥的悲惨下场,李旦吓坏了。他是一个温顺驯良的好孩子,他非常明白,自己完全没有从政经验和政治资本,根本没办法和母亲斗。事实上,他也没有机会和母亲斗。他从被选定为皇帝的那一天起就不怎么露面了,只在一些重大的场合才出现。什么算是重大场合呢?比如说,文明元年二月十二日,武则天亲临武成殿,嗣皇帝李旦率文武百官给她上尊号。再比如,二月十五日,太后临轩,正式册立李旦为皇帝。举行完册立仪式,皇帝该亲政了吧?没有,他直接被送进一个偏殿软禁起来了,紫宸殿的龙床上空无一人,龙床后面倒是垂下了一幅浅紫色的纱帘,武则天坐在后面,正式临朝称制了!那理由呢?还是很搞笑,说皇帝死了父亲,心情很悲痛,暂时无法理政,需要太后来代劳。

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朝换代的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这一年武则天六十一岁,要想当皇帝,这个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该办的事情还得一件一件地办完。这一年,武则天办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逼杀废太子李贤。李贤是武则天的二儿子,后来因为谋反罪被废,囚禁在巴州。我们分析过,李贤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很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唐高宗活着的时候还可以罩着他,唐高宗一死,武则天就没有什么顾忌了。另外,李贤是唐高宗的几个儿子之中最能干的一个,比较有号召力,武则天害怕自己日后称帝,会有人打着李贤的旗号造反。与其给以后留下隐患,还不如防患于未然。所以,武则天临朝称制的第五天,就派人到巴州去,逼着李贤自杀了。逼死李贤之后,武则天追封他为雍王,并率领文武百官,大张旗鼓地为他举哀发丧。雄姿英发的李贤可是李唐皇室的希望所在,现在武则天此举等于昭告天下,有谁还指望李贤东山再起吗?做梦!这一招确实厉害,后来扬州叛乱曾经打着李贤的旗号进行,但天下皆知李贤已死,所以并不相信。

第二件是改革各种重要名号。什么名号呢?首先是年号。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这已经是这一年里第三次改年号了,文明元年又成了光宅元年。其次是改旗帜,把所有的旗帜从红色改为“金色”——这个“金”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黄金的金,它是白银,“金色”其实是银白色——再装饰上紫色的花纹。第三是改都号,把东都洛阳改称“神都”,洛阳宫也改叫“太初宫”。另外就是改官号。朝廷衙门及官职名称,全都焕然一新。比如说尚书省改叫“文昌台”,中书省改叫“凤阁”,门下省改叫“鸾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改成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改年号、改旗帜、改都号,这在古代可都是改朝换代的标志,武则天走到这一步,她下面想干什么,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第三件是追尊武氏先人,提拔武家子弟。改革各种名号之后,武则天追封自己五代以内的祖先为王,夫人为王妃,同时建武氏七庙!这可又是一件大大违背常规的事。因为中国古代讲究礼法,根据礼法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不容僭越。武则天给自己的祖先建七庙,等于公然向传统发出挑战,把自己当皇帝了!当然了,死祖宗管不了活人的事,武则天要想巩固自己的势力,还得提拔活着的武家子弟。武则天称天后之前不是已经把几个侄子召回身边了吗?这时候,她异母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正式拜相,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也提升为夏官(兵部)尚书,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这两个亲人不离左右,武则天想干什么也就顺利多了。做完这么几件大事,武则天要改朝换代的意图已是呼之欲出了。这当然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和不满。

叛乱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扬州城汇集了一批失意的文人政客。在这里介绍其中三个重要人物。第一个是李敬业。李敬业是何许人呢?说起来他和武则天的渊源还很深,他的爷爷就是在废王立武问题上帮了武则天大忙的名将李勣。当年,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真是四两拨千斤,一下子扭转了武则天的不利局面,李勣也因此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最敬重的大臣,享尽了荣华富贵。李勣的儿子早死,他死后,爵位英国公就传给了孙子李敬业。李敬业本来担任眉州刺史,因为失职被贬为柳州司马。他的弟弟李敬猷官也做得不怎么样,从县令的岗位上被罢免了。两个人一肚子怨气,既然被贬官,就去散散心吧,就跟现在好多人一样,公司里做不下去了,辞职了,辞职了先干什么?先去旅游,换换心情,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李敬业兄弟也是这样。当时扬州是水陆交通枢纽,李敬业兄弟先到了扬州。本来唐朝的官员能上能下,流动比较频繁,贬官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这次扬州之行却引出了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有点像宋江发配江州,引起梁山好汉聚义一样,这次李敬业的扬州之行也引得一群郁郁不得志的野心家聚首了。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骆宾王。我们知道骆宾王是唐朝的大才子,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首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就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也是骆宾王留下来的最早作品。骆宾王在文学上才华横溢,可是做人、做官就不怎么地道了,他当时担任的官职是长安主簿,因为贪污被贬为临海丞,也到了扬州。

第三个重要人物叫魏思温。他本来是监察御史,后来犯事被贬成了县尉,在县尉任上又没干好,直接被革职为民,这时候也滞留在扬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失意落魄的文人相遇在扬州,就坐在一起喝起酒来了。几杯酒喝下去之后,彼此话就多了,满腹的牢骚有如滔滔江水一般。说起命运,都抱怨上头不公道,不该把自己这样的人才贬官。议论起朝政,又都说太后野心勃勃,皇帝前途莫测。最后,也不知是谁,天才地把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说现在太后临朝,人神共愤,我们打出匡扶唐室的旗号,肯定有人响应,得胜之后,天下可就是我们的了!这个主意一下子让几个喝得酒酣耳热的失意者热血沸腾。本来嘛,李敬业兄弟是高干子弟、纨绔膏粱,其他几个人是失意文人,这样的人最有特点了。什么特点呢?首先,对政治有一定的敏感度,容易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其次,对自己估计过高,志大才疏。这样的人纸上谈兵还像那么回事,实际操作就不行了。但是这几个人马上决定了:造反!

二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既然要造反,就要考虑几件大事了。哪几件事呢?第一,怎么建立一个造反指挥部。第二,在哪里造反。第三,怎么反。

先看第一件事。造反得有个头儿啊,这里头李敬业背景最好,名门之后,袭爵英国公,几个人就联合推举李敬业做了首领。魏思温因为足智多谋,也被推举出来当了军师。骆宾王是大才子,当了秘书,当时叫记室,主要发挥笔杆子的作用。这几个人就是造反指挥部的核心成员。

在哪里反呢?几个人一商量,就选在了扬州。扬州处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距离出海口很近,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且财源丰厚,当时号称富甲天下;扬州又远离政治中心,朝廷驻军有限。在这里揭竿而起,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怎么反呢?魏思温不愧是军师,马上想出来一个主意。他联络了自己过去的一个同僚,也是一个野心家,监察御史薛仲璋。这薛仲璋可是我们要说的扬州叛乱的又一个重要人物。魏思温跟薛仲璋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薛仲璋就心领神会了,上书请求出使扬州。我们说,他一个监察御史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吗?在唐朝还真有可能办到。因为监察御史本来就是到地方去检察工作的,他可以提出自己想要视察的地点,这是第一个理由。还有,薛仲璋身份特别,他是宰相裴炎的外甥。外甥跟舅舅说,我想到扬州检查一下工作,顺便溜达溜达,玩儿一玩儿,这舅舅能不答应吗?所以他轻而易举地就空降扬州了。到了扬州之后,薛仲璋就把扬州地方长官给抓起来,说有人告他谋反,得审一审,这样扬州就暂时没有行政领导了。然后李敬业大摇大摆地骑着马来了,说是扬州的新任长官到任。有了薛仲璋确认他的身份,其他官员自然也不会有太多怀疑。上任之后,李敬业谎称自己奉密诏讨伐南方的反叛势力,于是从监狱里放出囚犯,又打开仓库,给囚犯和官衙里干活的工匠们分发武器,就这样组织起几百个人来,一下子就把扬州城给占领了。占领扬州之后,李敬业这才打出匡扶皇室的旗号,说武后专权,天地不容,我们要拥立被废的皇帝李哲。刚才说过,武则天临朝称制后迈的步子确实大了一点儿,所以这个口号还真有号召力,十几天内就集聚了十多万人。周围几个县也都投降了。

叛乱已经开始,再下一步就是继续扩张势力了。怎么扩张呢?第一步,制造舆论,发动群众。李敬业让记室骆宾王写一篇战斗檄文,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起兵,号召天下人响应。骆宾王不是个失意文人吗?这次可找到用武之地了,他大笔一挥,马上就出来一篇千古绝唱。

这篇檄文名叫《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收到《古文观止》里,改叫《讨武曌檄》。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揭露武则天的罪恶。按照骆宾王的说法,武则天一共有三大罪状。第一大罪状是“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就是通过狐媚的手段,让高宗父子乱伦,而且迫害高宗的王皇后。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基本算是确有其事。第二大罪状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这里头呢,杀哥哥是真的,杀姐姐就很难说了;至于说杀死唐高宗,毒死母亲,这都是不实之词,是诽谤。第三大罪状是“包藏祸心,窥窃神器”,说武则天把皇帝李旦给囚禁起来了,又拼命提拔自己的娘家人,想要自己当皇帝,这一条也基本成立。既然有这三大罪状,那当然是人人得而诛之了。

第二部分是介绍自己的领袖李敬业,说李敬业是“皇唐旧臣,公侯冢子”,不仅出身好,而且会打仗。他的军队也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一定会打赢这场正义战争。

第三部分是对天下人,当然主要是对官员的期望。说你们诸位或者是接受过国家的官爵,或者是皇室的亲戚,或者是带兵的武将,或者是掌政的文臣,你们怎么能够忘记皇帝的恩德呢?如果你们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来,以后还可以加官晋爵,拥有美好前程;如若执迷不悟死不改悔的话,日后必定是死路一条。最后一句话更是说得豪情万丈:“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是篇战斗檄文,写得汪洋恣肆,发布之后天下争相传颂。李敬业制造舆论、争取主动的目的算是实现了。

第二步就是继续扩展势力了。李敬业集团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下一步怎么打。可是就在这个问题上,李敬业集团内部出现了分歧。打下扬州后,李敬业就面临着作战方向选择的问题。他当时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北上攻取神都洛阳,这是打天下的路子,是军师魏思温提出来的。他说,我们既然打出了匡扶大唐的口号,就应该直接北上,攻打洛阳,这样天下人才会相信我们确实是要勤王,还政于皇帝,才会拥护我们。而且,我们现在直扑洛阳,打武则天一个措手不及,胜算的把握也要大一些。第二个选择是进军江南,这是割据的路子,是在起兵开始时发挥了关键作用的薛仲璋提出来的。他说金陵(今南京)有王气,而且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就算是形势不妙的话,还可以和武则天划江而治。很显然,两种思路一种是积极进取,一种是苟且偷安。

李敬业是统帅,他会如何选择呢?他听了薛仲璋的意见,挥师南下了!

三 平定反叛

李敬业起兵毕竟是唐朝建国后在腹心地区爆发的第一次真正的叛乱,也是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内战。武则天紧张不紧张呢?她当然紧张。第一,扬州是唐朝的经济中心之一,地位重要。第二,武则天本人从来没有打过仗,处理叛乱经验不足。第三,此刻正是敏感时期,天下人都在拭目以待。

紧张归紧张,武则天怎么办呢?武则天做了两件事。第一,处乱不惊,展现气度。第二,调兵遣将,施展能力。骆宾王的檄文传到洛阳后,马上有大臣上报给武则天。面对这篇揭疮疤、兜老底的檄文,武则天边看边笑,看到“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后,她把檄文放下了,抬起头来说:这是宰相的过错啊,这样的人才,怎么早没发现呢!举重若轻的一句话,马上稳住了局面,原来忠诚的大臣自然更加忠诚,原来想要趁太后惊慌里应外合的大臣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叫做“每临大事有静气”,有帝王气概。稳住阵脚后,接着就要调兵遣将了。武则天在七天之内迅速调集了三十万大军投入战场,而这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更是安排得出神入化。谁呢?唐高宗的堂叔李孝逸,李旦得管他叫叔爷爷,是在宗室之中辈分和威望都很高的一个人。其实,李孝逸并不是一个很擅长打仗的人,但是你李敬业不是说要匡扶李唐吗?派李孝逸去打仗就等于扇了李敬业一个耳光:我们李唐王室不买你这个账!我们和武则天是一个阵营的,你要打武则天就是打我们李唐!所以这一下子就有了政治上的正义性了。而且,武则天这么做也是给李唐皇室吃了一颗定心丸:你们看,我还是信任你们的,我们才是一家人!可是李孝逸毕竟不太会打仗啊,怎么办呢?武则天又派了一个监军帮助他。这个监军也是一个牛人。谁呢?魏元忠。当年武则天和唐高宗一块儿到洛阳去,找他护驾,他找了一个绿林大盗来一块儿保驾护航,最后真把武则天和唐高宗平平安安送到洛阳了。武则天老早就发现魏元忠是一个奇才,现在正好让他施展一下。

一个统治者最重要的素质不就是知人善任吗?武则天安排好这两个人之后,就静等着听捷报了。魏元忠果然不负信托,在战场上给李孝逸出了三个好主意。第一,激励他勇往直前。这算不上什么主意,只是一种态度,可是态度有时候太重要了。李孝逸不大会打仗,他跟李敬业的第一仗就失利了,想往后退。这时候魏元忠就找他谈话了,说李将军请想想您的身份,您是宗室,太后才派您来打仗,如果您临阵退缩,太后肯定会怀疑您和叛军有勾结,那您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李孝逸本来没胆子,可这一吓,没胆子也得有胆子,下令三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李敬业的部队本来就是一帮虾兵蟹将,李孝逸的正规军一旦统一了思路,坚定了决心,两军对垒,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这是魏元忠发挥的第一个作用。

第二,建议他先易后难,先打李敬猷。李敬业的部队分成好几支,那先打哪支,后打哪支呢?大部分人都觉得我们是王者之师,皇帝派来的,所以应该先打李敬业的主力部队,或者直捣扬州老巢。但是魏元忠说,不然,我们应该先打李敬业的弟弟李敬猷的那支军队,为什么呢?因为李敬猷是赌徒出身,这个人不会打仗,容易对付,这是一。第二个理由,他说李敬业的军队虽然看起来浩浩荡荡,其实都是乌合之众。这种军队心理不稳,他打赢一仗,就以为自己是天兵天将,真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后可能越战越勇;但是他若是打输了一仗,马上就士气低落,不战自溃了。所以咱们先打李敬猷的部队,把他打败,对敌人有一个心理震慑的作用。李孝逸虽然不会打仗,可是善于接受意见,他接受了魏元忠的意见,先打李敬猷,果然初战告捷。

第三,建议他用火攻之计。十一月双方主力决战于高邮,主战场就在阿溪(今安徽白塔河)。河岸上长满了芦苇,这时候已经是冬天,西北风正紧,芦苇也枯萎了,魏元忠对李孝逸说,这是火攻的好时候啊!李孝逸从善如流,顺风放火,很快,李敬业部队溃不成军,七千人被斩首,渡河逃窜被水淹死的更是不计其数。李敬业率领残部退回扬州,准备下海投奔高丽,结果中途就被部将杀死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大才子骆宾王。李敬业姓氏本是李唐皇帝所赐,现在一并收回,仍称徐敬业。

骆宾王不是问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吗?现在,是谁的天下已经见分晓了。扬州叛乱从头到尾一共只用了一个多月就被平定,武则天顺利度过了一生之中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危机!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我觉得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治优势。武则天任用李孝逸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告,李唐宗室和她是站在一起的,反对她就是反对李唐王朝。这就占据了政治优势,师出有名。相反,李敬业在政治方面犯了两个大错误。第一,李敬业始终没有明确他们要拥护的对象是谁。开始他们说要匡复庐陵王,也就是被废的皇帝李哲,可是接着又找了一个长得像废太子李贤的人做这支军队的名义首脑,而在檄文中又提到被囚禁的皇帝,这显然指的是傀儡皇帝李旦。那么你勤王的目的究竟是让谁当皇帝呢?再说了,跟这支军队有直接关系的是所谓的废太子李贤,可是武则天已经明明白白昭告天下,李贤已经死了,你再打李贤的旗号,又怎么能够取信于民呢!这就是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第二,李敬业向南发展也就意味着自己抛弃了勤王的口号,想要割据,这就是真的反叛,失信于天下人,原来一度拥有的政治正义性也因此丧失殆尽。

第二,军事优势。唐前期实行府兵制,主要兵力集中于首都附近,扬州兵力少,李敬业虽有十几万人,但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而武则天则迅速派出三十万大军,以多数的正规军去打少数的非正规军,胜负没有任何悬念。

第三,用人方略优势。武则天善于用人。用李孝逸是打政治牌,借助他宗室的身份;用魏元忠是打智慧牌,借助他发达的大脑。这两个人都用对了,是所谓的慧眼识英雄。反观李敬业呢?他的手下并非没有人才,他不是有一个明白的军师魏思温吗?但是他不会使用人才,把人才都浪费了。一个慧眼识珠,一个明珠暗投,武则天和李敬业的水平马上高下立判。

第四,民心优势。武则天已经和唐高宗一起统治天下二十多年,在她统治时期,对老百姓有很多优惠政策,老百姓是拥护她的。所以当时大文豪陈子昂评价说,虽然有李敬业的叛乱,但是“海内晏然,纤尘不动”,老百姓并没有群起响应,和打一场没有头绪的战争相比,他们更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踏实日子。官员对武则天也满怀信心。武则天从当皇后起就致力于提高中下级官员的地位和待遇,他们自然拥护武则天。甚至连李敬业的叔叔润州刺史李思文都不支持他,先是秘密向武则天汇报李敬业叛乱的消息,后来又在润州据守,润州城被李敬业攻破后,李敬业对叔叔冷嘲热讽,说叔叔你既然心向武氏,你就改姓武好了。后来李敬业兵败,亲属都受到株连,但是武则天因为李思文忠心,特意免除他处罚,而且还真的赐他姓武了。

最后,还得谈一点运河的功劳。大运河是隋炀帝修的,当年可是劳民伤财,隋朝灭亡跟修这条大运河很有关系。可是运河在这时候发挥大作用了,武则天运兵马、运粮草,从洛阳到扬州,靠的主要就是运河。没有运河的帮助,怎么能这么快就结束战斗呢。

扬州叛乱是对武则天的一个考验。经过这次考验,武则天无论在个人能力还是在民意方面都得了满分,她的底气更足了。那么,她下一步又向何处去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77.html

上一篇:诛杀裴炎
下一篇:废黜儿皇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