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大汉奠基——烽烟又起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7-16 09:04:46 0

原因为何

自始皇帝一统六合以来,在近乎国家恐怖主义的高压统治之下,新兴的大秦帝国仅仅维持了十五个年头,便在陈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中轰然倒下。然而天下并没有就此太平无事,反而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厮杀,神州大地再起遍地烽烟,这究竟是何原因?

自春秋以降,列国征战不休,致使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尸骨遍野,迩来已是五百年,海内之人无不渴望消弭刀兵。

在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后,原六国地区的百姓,无不渴望自此可以过上太平生活。然而,数百年的征战带来的战争创伤,岂是在朝夕之间能够弥合的?秦人与关东地区之间的六国遗民并没有因为天下一统,就放下了彼此的警惕和猜忌。

在一统六国后,秦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战时法律制度。相反,为了防止六国死灰复燃,唯有采取更加高压的政策。另外,所谓的天下一统,其实就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并没有采取任何彼此共融的策略。

秦只是将原来秦人的东西,比如法律、文字、度量衡、兵制、钱币等等,强行在关东地区推广执行而已。

如此一来,给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遗民的感受,就是强烈的被征服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屈辱,而非天下一家的归属感。

正因为如此,陈胜振臂一呼,响应如云,六国纷纷复辟。

秦之所以轰然倒塌,并非方向性错误。恰恰相反,后来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证实了四海归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心所向。秦的灭亡,究其根本原因,是为政过于残暴和苛刻,没有针对地域差异采取任何法律调整,也没有实施任何收拢民心的措施,导致最终被反抗者的烈焰所吞噬。

秦统一六国,是以少胜多的单方面征服。与之不同的是,项羽率领诸侯入关,颇似当年周武王孟津会盟。六国贵族代表云集,项羽完全可以在强大优势兵力的威慑下,与他们协商开创一条崭新的道路,建立一个崭新制度的国家,而这个新的国家的政府将由原关东地区所有贵族代表组成。

然而,项羽根本没有意识到摆在面前的巨大历史机遇,他目光短浅,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复仇,而不是消弭仇恨上。他本人的志向也不在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而是停留在做类似齐桓晋文般的霸主而已。

从表面上看,项羽分封诸侯,与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颇有几分神似;然而从本质上来说,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周武王灭商以后,也曾大肆分封诸侯,且不说除了分封功臣以外,还认可了当时林立的诸侯、部落等,基本没有制造出新的矛盾点来。另外,周武王派出自己的兄弟子侄到广大东方去开拓新的殖民点,燕、齐、鲁等地,原本是一片蛮荒之地,所谓的分封,其实相当于开了一张白条,需要他们去开拓一个全新的世界。

项羽分封面对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原关东六国,大多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虽然曾被秦灭亡,但各国宗室在民间的影响力犹在,这也是项梁起兵时,只得立楚怀王,而不敢自立的原因。

项羽的分封,目的是在秦亡后空出的权力真空地带上,制定新的秩序。然而,他在制定新秩序的同时,却在破坏契约精神,比如,怀王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天下皆知,但他随意毁约,将刘邦赶到巴蜀,招来世人非议:你自己不遵守诺言,有何资格对别人说三道四?

此番分封,非但没有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反而扩大了旧有矛盾。比如张耳、臧荼、田都三人,原本是赵王歇、燕王韩广、齐王田市的部下,项羽却随意迁徙原来的旧王,新立他们为王,这相当于鼓励犯上作乱,必然惹起新的纷争,韩广就是因为不愿意搬家,让臧荼给杀了。

项羽走的最臭的一步棋,就是将对他毫无威胁的义帝给杀了,这无疑是给了政敌以绝佳的攻击借口:既然你杀害了你的上司,我们这些你的属下为何不能反对你?

当项羽迁徙田市去做胶东王的消息传到齐国后,国相田荣坚决拒绝执行。田荣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因为他是最早一批起来反秦的,齐地是由他和前齐王田儋一起打下来的。他之所以没有参加巨鹿之战,是因为楚赵两国包庇自己的政敌田假、田角等人在先,更何况他也曾救魏国,先王田儋还为此命丧疆场。而今,你项羽为了酬谢田都,分割我齐国的土地,封他为王,为何不割让你楚国的土地,却要牺牲我齐国的利益?

五月,田都回齐国上任,田荣二话不说,直接率军攻打田都。田都不敌,只好仓皇跑到楚国。

齐王田市不如田荣这般胆大,觉得项羽惹不起,跟他作对肯定没有好下场。眼瞅着田都被田荣驱逐,田市却高兴不起来,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后来干脆瞒着田荣偷偷溜了出来,私下去做了胶东王,将齐王的位置让了出来。

田荣得知后,非常恼火:我所做的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没想到你却烂泥扶不上墙!一不做二不休,田荣干脆派人追赶田市,在即墨将他杀了,而后自立为王。

田荣称王后,得知彭越活跃在巨野泽一带,手下有一万多人马,觉得这股力量可以为自己所用,便派人将他招安。没过多久,就命彭越灭了济北王田安。田安五月上任,七月被杀,在位不过两个月。

至此,田荣将齐、济北、胶东三齐之地,重新统一为新的齐国。田荣恨项羽不公,便紧接着派彭越去伐楚,项羽命萧公角应敌,却被彭越击败。

得知田荣起兵反楚后,陈馀派人来和他接洽商谈,双方结盟,相约共进退。

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而陈馀却仅得了南皮周围三县,爵位不过侯爵,他感到愤愤不平。

长期以来,陈馀与张耳齐名,他们一起辅佐赵王武臣北上收复赵地,武臣死后,共同拥立赵王歇。在巨鹿之战时,又并肩抗秦,后来张耳随项羽入关,陈馀隐居不出。

陈馀认为自己与张耳功劳相当,如今张耳称王,自己却不过象征性地被封给数县,岂能咽下这口气!更何况当初二人共同拥立的赵王歇,如今竟被撵去北方代地,张耳自己倒好,霸占了赵地,亏你素有贤名,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

因此,陈馀一听到田荣反楚的消息,立刻秘密派遣张同、夏说来游说田荣:“项羽做人实在不公,他把原来的诸侯王都改封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而自己的部下却被封到最好的地盘称王,实在让人愤愤不平。听说大王违抗了项羽的命令,并带头起兵反楚,实在是太好了,也希望大王给我增援一点兵马,助我攻打张耳,帮赵王歇复位。事成之后,赵国愿意做护卫齐国的屏障,齐赵两家共同携手抵抗项羽。”

田荣正缺帮手,与赵国结为盟友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便立刻调拨部分兵力给陈馀。

陈馀便发动自己下属的三县兵力和齐国援军一道攻打常山国。世事就是如此难料,陈馀和张耳这对多年的忘年生死交,如今却沦为了战场上的仇敌。陈馀长期率兵作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张耳哪里是对手,很快就被击败,仓皇出逃。

陈馀随后将赵歇迎了回来,让他重新成为赵王。赵歇对陈馀感激万分,为表达谢意,将代地封给陈馀,让他去做代王。不过陈馀还是放心不下赵王歇,就选择留在赵国,派夏说为代国国相,替自己署理代国国内大小事宜。

至于张耳,常山王的宝座尚未焐热,就被陈馀赶了下来,他感到非常沮丧。接下来何去何从?他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是去投奔刘邦,毕竟当年他们有过一段深厚的交情,虽然时过多年,但毕竟感情基础还在,想来刘邦一定不会亏待自己;另一条路是去投奔项羽,如今诸侯之中项羽实力最强,况且自己的王位还是项羽封的,找项羽替自己出头对付陈馀,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的事,张耳自己也倾向于去投靠项羽。

不过,如果真的去了楚国,意味着从此要看项羽脸色。项羽脾气火暴,为人傲慢,到他那里,日子未必好过。张耳正犹豫时,得到消息,刘邦已经重返关中了,遂在部下甘公的劝说下,拿定主意前往投靠刘邦。

张耳赶到关中时,刘邦正在攻打废丘,与雍王章邯的军队激战,见到自己年轻时的好友,刘邦非常开心,待张耳礼遇备至。

张耳既感动,又惭愧,没想到短短数月间,自己丢了封国,重新被打回原形,变得一无所有,而刘邦却起死回生,日渐壮大,从巴蜀直接杀回了关中。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刘邦究竟经历了哪些事,以至于变化如此之大?

这些日子以来,刘邦其实也过得不容易,他之所以能够在短暂时间内迅速重返关中,得益于手下有一帮能臣干将。

起初,刘邦得知自己被封到巴蜀时,心中是既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项羽给他派了三万兵,护送前往汉中就国,说白了就是强行逼着他上路。诸侯中有不少人都很同情刘邦,主动前来追随,多达数万之众。

虽然非常失落,但刘邦还得感激张良,要是没有张良为他出谋划策,别说封王,说不定在鸿门宴上,自己就已命丧黄泉了。

为了表示谢意,刘邦赏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转手将珠宝赠送给了项伯。要不是项伯在关键时刻通风报信,此刻刘邦说不定早就被项羽消灭了。对于这份人情,怎么感谢都不为过。更重要的是,项伯作为项羽身边的眼线,必须维持下去,一定要利用好。

刘邦立刻反应过来,他马上派人厚赠项伯,顺便拜托他在项羽跟前求个人情,希望可以得到汉中。虽说项羽此前已经对外放话称,汉中也是关中的一部分,将汉中封给刘邦,就等于兑现了先入关者为关中王的“怀王之约”。

但说归说,万一项羽半道变卦,直接将刘邦撵到巴蜀,也不一定。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项伯拿了双重厚礼,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项羽最终也同意将汉中封给刘邦。

于是,刘邦带着情绪,从杜县(古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杜城,至汉,改名杜陵县,移治于今长安区东杜陵南五里处)出发,经蚀中(即子午道,是从关中通往汉中的古代通道,大致从今陕西长安区子午镇起,沿子午谷南穿过秦岭,至安康市境内),缓缓向秦岭深处进发。

按照道理,张良作为韩国臣子,灭秦之后,辅助刘邦的使命已经完成,就该返回韩国,向韩王成复命才是。不过,这些日子以来,与刘邦共处的时光,让他对刘邦有了进一步了解,觉得刘邦此人从表面看,实在不对士大夫胃口,实则为人颇有气度,将来必成大事,所以在临别前,打算送刘邦一程。

张良陪着刘邦同行,一直送至褒中县(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褒城镇东),两人才分别。临行前,张良对刘邦说:“大王如今前往汉中,一定不能露出丝毫不情愿的样子,相反,要摆出此生老死巴蜀、绝不东出的姿态来,唯有如此,才能让项羽彻底失去戒心。”

刘邦问道:“依先生看,怎样才能让项羽放心呢?”

张良回答道:“最好的办法莫若断了自己后路,入汉中后一把火烧了沿途栈道。”

从关中入汉中,沿途许多地方,都是崇山峻岭,根本没法修路,唯有在悬崖峭壁上凿上石眼,然后架上木制栈道,才能勉强通行,一旦烧了栈道,就无法返回关中了。

火烧栈道,如同当初项羽破釜沉舟一般,都是对外摆出一种决心和姿态。刘邦立刻领会了张良的意图,只要人在,一切都有可能。

聪明人懂得如何隐藏自己。只有收敛锋芒,才有机会大放异彩。唯有愚蠢的人,才会到处张牙舞爪,唯恐天下不知。

如今,项羽威赫天下,风头无二,在这个时刻,想要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低调做人,最好能让项羽忘记自己的存在。

疾风过岗,劲草俯焉,风过无痕,草色如新。

褒中栈道被刘邦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干净净,他走一程,烧一程。秦岭深处升起的浓烟,让项羽彻底放心了,他安心带领大军东归了。

火烧栈道的妙处就在于,对刘邦来说,固然是断了后路;但对项羽而言,何尝不是再也无法入汉中消灭刘邦了?张良的意思很明白:目前,刘邦要尽力争取发展壮大的空窗期,待到羽翼丰满、天下有变之时,四海之内,究竟谁得天下,尚不一定呢。

然而,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等刘邦抵达汉中后,才发现这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环境艰苦,民生艰难,怎么看,都不是个能让人反败为胜的地方。

刘邦有些泄气,将士们更是士气低落、意志消沉。大家都感到很沮丧,本来指望追随刘邦入关灭秦,好衣锦还乡、封妻荫子,但万万没想到,历经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夺取了关中,却被发配到这种蛮荒之地。

日子一长,士卒们凑在一起借酒消愁,楚人多善歌舞,众人便借着酒劲放声高歌,表达对家乡妻儿老小的想念。人的情绪会传染,歌声传开,许多人不由得潸然泪下。

没过多久,有些人实在忍受不了思乡之情,便开始偷偷溜走。刚开始,刘邦还派人去追捕回来,但再往后,逃跑的人越来越多,根本禁不住。

然而,有一天,刘邦得知一个消息,萧何不见了,十有八九也跑了。

刘邦气得直跳脚,破口大骂萧何不是个东西。

自沛县起兵以来,萧何一直陪伴在周围,猛然间没了他,刘邦瞬间觉得被断了膀臂,既恨又无助,各种情绪堵在心头,一时缓不过来。

不过没几天,萧何又自动出现了。

刘邦又是欢喜,又是恼恨,边笑边骂他:“你这家伙倒是说说看,这些日子死哪里去了?”

萧何解释说:“我是去追赶逃亡之人了。”

刘邦一听,不大相信,说:“这些天,逃亡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你去追谁,怎么突然间想起追人了?分明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不过萧何一脸严肃,根本不像撒谎:“大王您是想就这样长期扎根汉中,还是打算东出争夺天下?如果您打算就此终老汉中,我这趟就当白跑了;但您如果想要重返关中,我这次追赶之人您一定用得着,而且还必须重用他!”

刘邦一听,又骂道:“你这不是废话吗,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实在让人感到憋屈,我一天都不想多停留。你且说说,你去追赶的究竟是什么人物?”

“是韩信。”

对这个名字,刘邦一点印象都没有,既然萧何如此器重,相信也是有些能耐,便说:“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封他做一名将军吧!”

萧何摇摇头,说:“大王如果像对待那些普通逃亡将士一样对待韩信,注定是留不住他的。因为那些人的去留,对大王的大业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往后很容易求得,至于韩信,是当今真正的无双国士。对国士,当以大礼待之才行。”

多年来,从萧何口中如此称赞一个人,倒是第一次。刘邦一听顿时感到很好奇,很想马上见见韩信,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韩信拜将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诚哉斯言!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一定非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和折磨,但生活的艰辛绝对会磨砺人的心性,锤炼人的毅力。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生活的苦难,会让一个人的性格更加坚韧,生命力更加强大,而韩信的人生正是如此。

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他早年家境贫寒,经常填不饱肚子,吃了上顿没下顿。

虽然有一身本领,但由于没有背景,亦无人推荐,自然无法跻身仕途,又不会经商谋生,所以只好流浪在市井底层,为了填饱肚皮,到处蹭饭。

韩信与下乡南昌亭亭长有点交情。无奈之下,只好觍颜跑去他家蹭饭。刚开始,人家觉得也没啥,最多也就添双碗筷而已,也没太计较。但是韩信吃得口滑了,一连数月,天天去赶饭点。时间一长,亭长老婆便开始厌恶他,觉得一个大男人,天天来蹭饭,实在厚颜无耻,便不给他好脸色看。

直到有一天,韩信估摸着到了饭点,又跑去蹭饭,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饭菜上桌。原来,女主人早就把饭做好了,一家人已在屋内吃过了。

过了好一阵,韩信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一瞬间,他感到又臊又气,只好转身离去。

人可以置气,但肚子不争气,还是饿得咕咕叫。韩信只好跑到城下壕沟钓鱼,但是,根本无法填饱肚子。一来二去,有个在水边漂洗衣物的老太太注意到了他,觉得他很可怜,便将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一部分。

韩信深受感动,便感激地对老太太说:“等将来有一日我发迹了,一定不会忘记您老人家今日的一饭之恩,必会重重答谢您。”

老太太一听,没好气地说:“行了,年轻人,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一定是遇到了难处,我老婆子只不过是可怜你,可没期望什么回报!”

虽然经常难饱三餐、落魄不堪,但韩信依然没有意志消沉,时刻注重自己的仪表,一柄利剑从不离身(佩剑加冠是春秋以来贵族的象征,韩信的祖上有可能是落魄贵族),只是在外人看来,韩信的作派实在有点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连肚子都填不饱,还在那里装模作样,驴死不倒架。

淮阴市井间有个屠夫少年,打算让韩信好好出个洋相,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也让他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少斤两,省得他整日在大街上晃悠碍眼,穷显摆。

某日,屠夫少年在大街上拦住了韩信的去路,一脸蔑视,斜瞅着韩信说:“哎,小子,别看你身材高大,整日腰间挂着一口破剑,看上去人模狗样,其实说白了,你就是个胆小怕事的鼠辈。你要是真有本事,就上来一剑捅了爷。要不然,呶,从我裤裆底下爬过去!”

说完,他便冲着韩信撩起外衣,叉开双腿。

街市上顿时炸开了锅,人们议论纷纷,目光都盯在韩信身上,有人摇头,有人起哄,有人讥笑,都抱着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就等着韩信出丑。

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遭到如此公然挑衅和羞辱,凡是血性男儿,谁能受得了?

不少人觉得,韩信肯定受不了这番侮辱,会拔剑而起,与屠夫少年拼个死活。

然而,令他们感到疑惑的是,韩信僵直地站在那里,双眼死死盯着屠夫少年的裆部,始终一言不发。

时间一秒秒过去,周围起哄的声音更响亮了。

此时,韩信大脑飞快地在转,怎么办,怎么办?

拔剑决斗,对付一介市井无赖,不过易如反掌耳!然而,如此一来,轻则使人受伤,重则闹出人命。按照秦法,私斗之人,无论是何理由,一律斩首弃市。

就为了这样一个卑贱烂人,让自己一腔热血白流,不划算,实在不划算。自己还有远大理想和人生抱负,岂能为了跟这竖子怄气而付出性命,果真如此,与愚妇匹夫有何区别?善忍者岂非真豪杰哉!

正当众人以为韩信被吓傻了时,韩信的心潮渐渐平复下来,他整了整衣冠,俯下身子,匍匐向前,犹如匍匐在宫阙前一般,从容地钻过了屠夫少年的裤裆。

街市上看热闹之人,在哄堂大笑之余,也感到有些失望,没想到韩信竟然是如此蛋。

数年以后,天下大乱,项梁在吴中举兵,随后渡过淮河北上,经过淮阴。韩信得知消息后,觉得机会来临了,便持剑去投奔项梁。

只是项梁看重乡谊,重用的多是吴中子弟,韩信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后来,项梁死于征战,项羽崛起,掌握了楚国军政大权,韩信又觉得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便主动自荐,向项羽献策,阐述自己的作战方略。不过,项羽此人一贯刚愎自用,哪里容得下一介无名小卒在他面前指手画脚,根本听不进去。

在之后的数年间,天下局势骤变,巨鹿之战、西进入关等一系列大事,根本没有韩信什么事儿,他依然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

对一个胸怀大志之人来说,浑身本事却没有施展的舞台,无疑是一种煎熬。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华日渐流失,韩信不想就这么虚度岁月。

韩信决定结束这种混吃等死的日子,于是毅然离开项羽帐下,打算另谋出路。恰好得知刘邦被封为汉王,将要迁往巴蜀,遂投奔汉营,想在刘邦手下碰碰运气,后来跟随大军一起翻山越岭,进入汉中。

谁承想,命运似乎总跟韩信过不去,他只是被授予一个负责迎来送往、接待宾客的小官。这还不算,没多久,不知何故,他还被指控犯法,押解送上刑场。

与韩信一起被送上断头台的还有另外十三人,负责此次监斩的官员正是夏侯婴。

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颗颗落地,转瞬之间,十三人已命赴黄泉。眼看刽子手提着明晃晃的行刑刀,冲着自己走了过来,那一刻,韩信回首往事,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活得实在窝囊和憋屈,一身本事还没来得及施展,就死到临头了,实在不甘心,心想,横竖大不了都是一死,不如豁出去一搏。

抬头仰望,刺眼的阳光,使得韩信几乎睁不开眼,依稀间看到了坐在上首的夏侯婴,便大声吼道:“汉王是否不想与项羽争夺天下了,难道就这样随便处死一名壮士吗?”没想到一个死囚还有这般胆色,夏侯婴觉得此人定有不同寻常之处,立刻下令暂停行刑,让人将韩信带到面前,一看究竟。

人带来了,夏侯婴一看,韩信生得器宇轩昂,仪表堂堂;再跟他攀谈了一阵,愈发觉得韩信谈吐不凡,是个人才,干脆下令将韩信放了,并推荐给刘邦。

不过,刘邦估计当时心情不好,也没觉得韩信有啥过人之处,给他安排了个治粟都尉(负责生产军粮的官员)的职位,打发了事。

虽然死里逃生,又被授官,但韩信依然感到很郁闷。他志在两军阵前建功立业,不想整日跟后勤伙夫打交道,消磨时日。

后来,韩信无意中结识了萧何,两人谈话很投机,萧何慧眼识珠,认为韩信此人具有大将之才,本想找个机会向刘邦推荐,但韩信已等不下去了,失望之余,没打招呼,径自跑了。

听到韩信逃亡的消息后,情急之下,萧何没顾上跟刘邦打招呼,直接骑上马去追。幸好韩信还没走远,萧何马不停蹄,紧赶慢赶,终于追上,好说歹说,终于将他劝回来了。

对萧何的识人眼力,刘邦还是很相信的,既然萧何如此推崇,便让他带着韩信前来,表示愿意拜他为大将军。

春秋战国以降,诸国军制基本大同小异,一般设置上将军一职,统率诸将,直接听命于国君。比如战国时,秦之白起、魏之庞涓、燕之乐毅,皆担任上将军一职。

楚国复辟以来,宋义、项羽先后担任上将军一职,众将皆归其节制,地位崇高,军权极大。刘邦起兵后,历次战争俱由自己亲自统领作战,再加上一直没有合适人选,故上将军一职一直空悬至今。

如今,形势不同了,刘邦迫切需要一名帅才,能够统率大军东出,与项羽一决雌雄,就想设立一位高于诸将的大将。现在恰好萧何能够提供这样一位合适之人,就毫不犹豫地同意由韩信出任,称作大将军,其职权与上将军等同。

刘邦能够很痛快地答应,萧何自然很高兴,但也有顾虑。他知道刘邦脾气不好,爱骂人,像大将军这样崇高的职位,岂能随随便便任命,如此显得太随意了。

萧何便劝刘邦:“大王您如果像吆喝小孩子一样对待韩信,那可不行,授予大将军这样重要的职位,必须有任命仪式才行,越是隆重,越能体现您对人才的重视。”

刘邦本是大老粗出身,日常大大咧咧惯了,不太注重繁冗礼节,经萧何一提醒才注意,便命人抓紧时间筑造一座拜将台。他自己按照萧何的意见,暂时放下日常事务,独辟一室,斋戒数日,然后占卜选好吉日,只等时间一到,登台拜将。

汉王准备拜将的消息传出后,众将领兴奋异常,都以为大将军一职非自己莫属。

拜将之日如期而至,当刘邦宣布大将军人选的名字时,众人面面相觑,一脸茫然,相互询问:“韩信是谁?”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留下韩信,决定和他单独谈话,想听听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

刘邦首先开腔:“丞相在我面前,屡次不吝言辞地夸赞你,不知你对当前天下局势有何高见?”

韩信明白,是时候亮点干货了。此时的刘邦,已经是久经沙场之人,想让他放心将军权交给一个作战资历基本空白之人,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简单谦让后,韩信并没急着说出自己的未来规划蓝图,却反问刘邦:“大王想要东出争夺天下,主要对手自然是项羽了,请大王如实回答,您自认为与项羽相较,孰弱孰强?”

刘邦半天不说话,许久后,低声说:“我的确是不如他。”

韩信听后,立刻站起来向刘邦行大礼,大声恭贺道:“大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便是胜利的开端,说实话,臣下也认为您不如他。不过,臣下曾侍奉项羽,深知此人之短,与他的长处一样明显!”

刘邦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不妨给我讲讲。”

韩信便不再保留,开始侃侃而谈。

“诚如大王所知,项羽作战勇猛无比,无人能敌,以至于千人阵列之前,震怒之下,一声怒吼,无人敢动。但是他为人刚愎自用,不懂得唯才是用。两军对垒,靠的是千军万马齐心协力,而项羽却唯知逞匹夫之勇,却不懂得如何发挥属下之长,试想这样的人,焉能长久?

“至于待人接物,项羽看似待人彬彬有礼,说话口吻温和,一旦遇到手下生病,他常常泪流满面,将自己的吃食亲自送给病人。看似体恤下属,与将士们同生共死,然而,对立下战功的将士,本该被厚赏重金,赐予高官显爵,他却握着印章在手上反复磋磨,以至于快要磨掉边角,都迟迟舍不得放手。他只知小恩小惠,却不懂赏罚分明,这是典型的妇人之仁。”

对于项羽这种做法,刘邦深有体会,听到这里频频点头,示意韩信继续说下去。

“项羽背叛怀王之约,依仗强大的军力,迫使诸侯臣服,分封之时,驱逐原有的诸侯王,倒是那些本是诸侯手下的将相,由于后来改换门庭投奔项羽,成了他的亲信,全被封王。这破坏了天下秩序,惹得天怒人怨,诸侯们无不对项羽背信弃义的做法恨之入骨,如今的项羽早已人心尽失。”

韩信的这番话说到了刘邦心坎里,正是由于项羽背约,才让自己称王关中的梦想成空。但他此时并不想发牢骚,只想听韩信接下来怎么说。

“项羽看似聪明无比,实则不懂天下大势,他放弃关中这样的四塞之地,建都彭城,无疑是放弃了制约天下的有利地势。同时,项羽流放了义帝,等于失去了道义的力量。另外,项羽动辄屠城,经过之地,百姓饱受荼毒,民心丧尽,世人只是迫于淫威,不敢公开反对罢了。

“综上所述,项羽虽有天下霸主的威名,其实不过徒有其表罢了。盛衰之势、成败之道,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强者可以衰败,弱者可以变强。要打败项羽,大王只须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只要汉王您重视人才,将士用命,再强大的敌人,也会被击败。将占领的地方,封给有功之臣,必然人心归附、心悦诚服。

“现如今,驻扎关中的是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原秦朝降将,当初他们率领秦人子弟出关作战,数年之间,伤亡无数,后来又哄骗部下投降,却被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多万人,只有他们自己得以脱身,安然无恙。种种前因后果,使得秦人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一旦有变,肯定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卖命。

“反观大王您,自入武关起,废黜秦朝的严刑峻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秦地之人无不盼望您做关中王。况且,按照怀王之约,大王您本就该称王关中,由于项羽背约,将您封到汉中,关中百姓无不为您感到愤愤不平。

“目下,大王只要传檄关中,沿途之人定会闻风而降,秦地父老必将箪食壶浆迎接您,平定关中是早晚之事。”

韩信的一席话,条理清晰,逻辑缜密,论据非常充分,将楚汉双方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得刘邦心花怒放,倍感与韩信相见恨晚。

谈话结束后,刘邦立刻行动起来,着手东出关中的事宜,命令萧何负责征收巴蜀租税,保证后勤粮食等军需供给,并要求诸将领都做好准备,全力以赴,返回关中。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为八月,《汉书·高帝纪》记载为五月,此处从《汉书》),刘邦从故道(即陈仓道,属陇西郡故道县,具体路线是大致从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出大散关,沿故道水谷道,至凤县,再折东南入褒谷,出谷抵汉中)出兵,攻击章邯雍国。

为了方便读者诸君理解,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将公元前206年这一年纪年问题加以解释,以免产生误解。

公元前20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秦亡楚(汉)兴。

这一年,按照干支纪年为乙未年,当年冬十月,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一个月后,项羽入关,诛杀子婴,焚毁咸阳。又后两月,即春二月,项羽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在中国古代社会,纪年绝非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关系到一个王朝的正朔,标志着帝国法统的确立,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孔子作《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这简短的六个字,被后世学者穷其一生研究,企图从字里行间抠出所谓的春秋大义,为何?因为纪年问题隐含着政治斗争、政权交替、王朝正统等政治哲学范畴。

同样的问题,在大汉王朝建立后,也困惑着世人:如何回过头来看公元前206年发生的这一切?大汉王朝的政权法统确立时间要从什么时间算起?

按照一般王朝更替的规律来看,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是,汉朝是个特例。为了王朝的法统正确性,学者们争论不休,从西汉刘向父子到东汉班固等学者,都参与了这场争论。其实,直到近代,还有不少学者在为此争论不休。

一切根源,都源于项羽。

汉朝的建立,不同于以前夏、商、周、秦四代王朝,它们在确立自己中央王朝地位以前,大多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演变,数十代人继承有序,权力的更替既来自所取代的旧王朝,更来自对久远祖先的历史继承。然而汉朝不同,它的开创者刘邦来自社会最底层,短短数年,骤然崛起,灭秦亡楚,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显然,当时的旧理论解释不了新问题。

汉初史官编织一些神话故事,比如刘邦的母亲曾被蛟龙附体,因而妊娠,生下刘邦,还有刘邦斩白蛇之事,被附会为赤帝子斩白帝子,等等。这些故事尽管企图神化刘邦,然而它们本身实在太低级,漏洞百出。所以直到东汉初年,班彪班固父子还得替刘邦编织祖先谱系,将刘邦的祖先追溯到尧帝那里,宣称汉绍尧运。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要回归到公元前206年,回归到项羽身上。

公元前206年冬十月,刘邦首先入咸阳灭秦,他的权力是继承于大秦帝国,所以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等的记载,皆以此为汉元年记事之始。然而,刘邦称汉王,已是四个月以后的事了,而且他的汉王称号是项羽册封的。

公元前206年政治纪年的实际情况是,冬十月为秦王子婴元年(虽然很短暂),旋即秦亡后,从冬十月到春正月之间是属于空窗期,春二月起应该是西楚霸王元年。至于刘邦,从理论上讲,他是项羽分封之王,论正朔当尊项羽才是。后世也有学者认为,从秦亡到刘邦称帝这四年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王朝,称为楚朝,就如同当年秦国统一六国后,称为秦朝一个道理。

然而,这种观点,从汉以来就不被承认。

因此,从历史事实来看,称公元前206年为汉高帝元年,显然违背事实,因为刘邦称帝要到四年以后。刘邦就国后,便以封国号纪年,所以从公元前206年春二月起,便称作汉元年,由于刘邦称帝后没有改元,故可以追溯公元前206年为汉高帝元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将冬十月至次年春二月归类为一年,是因为至汉武帝时,采用太初历,用这种历法追溯汉以前的历史,而秦朝正月相当于汉太初历的冬十月,故以十月为一年岁首。

言归正传,对于刘邦从汉中重返关中之事,有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叫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意是说,刘邦为了麻痹项羽,表面上派人到褒中修建焚毁的栈道,实际偷偷从陈仓道出兵,出其不意重返关中。其实这种说法不过是出自元朝戏文,《史记》《汉书》并无相关记载。

不过,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刘邦命令樊哙攻击西城县(治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摆出一副要从子午谷返回关中的架势,而自己亲率大军向西出陈仓道。

陈仓在咸阳西数百里处,刘邦采用迂回战术,出其不意地杀回关中,围攻陈仓雍国守军,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雍军战败溃逃。章邯弟弟章平组织部队,试图在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一带狙击,但防线很快被樊哙带领的汉军突破。樊哙身先士卒,率先冲上城头,一路杀入城内,杀死县令和县丞,因战功被刘邦升为郎中骑将。

雍军溃不成军,一路逃窜,逃回雍国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市)。汉军乘胜追击,包围了废丘,然而,章邯毕竟是一代名将,防守有术,汉军久攻不下。

废丘整整被围困了一年,在这一年内,章邯率领部下苦苦支撑。

章邯作为秦末最杰出的军事天才,自陈胜乱起以来,关东诸侯并起,几乎被他悉数击溃,濒临崩溃的大秦帝国在他手中一度看到了中兴希望,但是他最终没有败给战场敌手,却败给了庙堂上的权力倾轧。

投降项羽后,旋即发生了新安坑杀降卒事件,二十万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转瞬间化为屈死冤魂,这件事成了章邯的梦魇。

故汉军重围之下,明知突围无望,但章邯依然拒不投降。

大丈夫在世,蒙垢受辱,岂能一而再,再而三?自率刑徒军东出以来,转战南北,几死者多矣,未料废丘成为最终坟场。

废丘被围一年后,汉军久攻不下,失去耐心,引河水灌城,章邯俯剑自杀,终不再降。

废丘本是周懿王都城之一,至秦被废,沦为丘墟,孰料数百年后再次毁于战火,滔滔河水摧毁了这座古城所有的一切,只剩下茫茫大地真干净。

与章邯不同,三秦之王中的另外两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选择了投降,就这样,刘邦经过短暂蛰伏之后,尽得关中之地。

美男来投

听说刘邦出汉中,占领关中,项羽非常恼火,想要亲征,但此时关东地区已乱,一时抽不开身,便想设法将汉军堵住,不让其出关。此时,韩王成已被杀,项羽便任命曾经担任过吴县县令的郑昌为韩王,前往抵御汉军。

刘邦坐稳关中后,想起家人还在老家,遂派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会合南阳王陵军队,前往迎接太公、妻子吕雉和两个孩子。

项羽得知汉军东出的消息后,立刻派人到阳夏县(河南太康县)一带防守,汉军受阻无法前行,只好无功而返。刘邦迎接家人的行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父母妻儿都安然无恙,而王陵却已永远失去了母亲。

说起来,王陵与刘邦也是沛县同乡,不过他出身豪族,家境远非门庭寒酸的刘邦可比。刘邦当年见到王陵还要叫一声大哥。王陵为人耿直,说话直来直去,肚中没有那么多弯弯肠子,所以对颇有无赖样的刘邦不大看得起,对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刘邦沛县起兵那一阵子,王陵也纠集了一帮子人马,约有数千人,活跃在南阳一带。刘邦入关之初,经过南阳,但王陵对刘邦观感并未改变,故没有来与他会合。

等到刘邦自汉中重返关中后,天下形势为之一变,谁都看得出来,将来争天下者,必是刘项二人,该何去何从,如何选择?这个问题考验着王陵。

思来想去,王陵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附刘邦。不过,项羽一方也想积极争取王陵。为了胁迫王陵归降,项羽还将王陵的母亲接到了楚营,虽然表面上展现了周到的礼节,但其实就是把她扣为人质。

听说母亲被扣押,王陵非常焦急,于是派使者前来探望。

项羽在接见来使之时,有意让老太太在场,想以此要挟王陵归降。

王陵母亲为人贤淑通达,她不想让儿子因自己为难。在使者辞行时,她私下去送行,泪流满面地对使者说:“望你回去后,给我儿子捎句话,尽心为汉王效命,我看汉王为人宽厚,将来定能夺得天下,不要因为我而分心,我就以死为你饯行吧!”

话音刚落,还没等使者反应过来,她就抽出剑,自刎而死。

老太太坚定的意志激怒了项羽,就算她死了,项羽也没放过她,下令将老太太的遗体给煮了。

王陵母亲为了坚定儿子的信念,不惜付出性命,但并没有因此换来刘邦的感激之情。相反,刘邦对王陵没有在他入关之初就尽早来归顺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刘邦称帝,诸将功臣皆已封侯,就连大仇人雍齿都封了侯,只是迟迟不肯册封王陵。

在王陵归附刘邦之际,张良也从小路赶来。

张良原本一心复兴韩国,抵达韩地后,四处经略,但没想到项羽杀了韩王成,派来了郑昌。张良自然没法接受郑昌为韩王,便动身重返关中。

此后,张良再也没有离开过刘邦。他身体一直不太好,常年多病,不能亲临战争前线,只能时常陪伴刘邦左右,赞襄军机,出谋划策。

从韩国出发前,张良还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为他分析当前局面,替刘邦解套。

“汉王的目的,只是想按照怀王之约,拿回关中罢了,只要一得到关中,他必然会心满意足,不再进一步东进了,大王尽管放心。依我看,倒是齐国和赵国,才是您目前的主要敌人,田荣、彭越、陈馀,这些人才是楚国的心腹大患。”

为了表明所言不虚,张良在书信之后附上田荣、彭越在梁地一带鼓动策反的文书。张良书信抵达之时,恰好赶上项羽部将萧公角被彭越击败。如此一来,项羽便下定决心先北上攻打齐国,将对付齐王田荣作为首要大事,至于刘邦就先放到一边。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项羽率领大军至城阳县(今山东菏泽东北),击溃齐军,齐王田荣战败后,慌不择路,逃遁至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南),被当地老百姓杀死。

项羽得知田荣已死,便立一直避难楚国的田假为齐王。

既然齐国有了新王,平复齐国的任务就应该交给田假才是,但项羽为了报复田荣,并没有停止战争,而是继续率领楚军向北推进,一直打到北海郡(下辖今山东青州、寿光、昌乐、潍坊等地),沿途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一路上,楚军抢夺妇女,焚毁房屋,许多地方的城郭被夷为平地,一旦抓获田荣的老部下,便就地活埋。

项羽的暴行激起了齐地百姓的怒火,他们纷纷聚集起来,反抗楚军。

齐国王室也开始重新收拢战败后散落四处的士卒们,田荣的儿子田广在田横(田荣之弟)的倡议下,被立为了新齐王。在田横的号召下,田广的身边很快聚拢了几万人马,重新从楚军手中夺回了城阳。

现在齐国出现了两位王:前齐王田假和新齐王田广。

项羽自然不干,立刻率军攻击城阳,试图一举除掉田横,永绝后患。然而,城阳在田横的死死防守下,始终没有被攻破。

正当项羽准备进一步加大攻城力度时,他突然得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彭城被刘邦攻陷了。一时间,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在齐地作战的楚军将士们。

前方作战受阻,后方又沦陷,现在进退失据,这可如何是好?

项羽在短暂的震惊之后,马上恢复了平静。他沉着地思考了一番后决定,除留下部分部队继续攻齐外,自己带领楚军主力,连夜赶回楚国,从刘邦手中夺回彭城。

一路上,项羽心急火燎,彭城收藏着他从咸阳掠夺来的财货宝物,他可不想让它们就这样轻易落入刘邦手中。

此时的彭城灯火通明,到处笙歌燕舞,刘邦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曾经对和项羽对决的结果做过一万次假想,但没料到胜利来得如此之快,他几乎没费多大周折,就轻松拿下了项羽的老巢。

刘邦有点飘飘然,不知所以了。

在项羽出征齐国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刘邦抓住时机,迅速出击,出函谷关,招抚百姓。河南王申阳眼看形势不妙,立刻向刘邦投降,成为了楚汉之争中首个倒向汉的诸侯。

紧接着,刘邦派当初随他一起入关的韩襄王之孙韩信,以韩国太尉的身份出征韩国,韩王郑昌出城投降,刘邦便让韩信担任韩王。为了区别与他同名同姓的淮阴韩信,史书中称他为韩王信。韩王信非常感激刘邦帮他登上王位,便率韩军继续追随刘邦作战。

出关初战告捷后,刘邦返回关中。由于咸阳已被项羽所毁,便暂以秦旧都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一带)为都城,稍做休息整顿后,就开始向关中外围地区扩展,没多久,便占领陇西郡(郡治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和北地郡(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庆阳市西南)。在攻占北地战争中俘虏了章邯的弟弟章平,至此,雍国彻底覆灭。

同年三月,刘邦从临晋关(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渡过黄河,兵临西魏国。西魏王魏豹本是平庸之人,自知不是汉军对手,便主动投降,加入刘邦队伍。

刘邦继续北上,攻占殷国,殷王司马卬很快就成了汉军俘虏,刘邦将殷国改为了河内郡。

灭殷之战平淡无奇,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之事。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战之后,有个楚国官员来投奔刘邦,此人名叫陈平。

刘邦周围臣僚,除了张良外,大多是五大三粗的糙老爷们儿。陈平的出现,让刘邦眼前一亮:他的长相实在漂亮,身材修长,面如冠玉,站在人群中,犹如鹤立鸡群,实在醒目养眼。

但陈平绝非那种徒有其表的花样美男,而是胸怀韬略的大才之人。

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幼年之时,家境贫困,但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与同龄人的不同之处。作为农家子弟,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如何耕种,而是一门心思读书,尤其喜欢研究黄老之学。

陈平家中有薄田三十亩,以当时低下的土地产出,就算精耕细作,也只能勉强混个肚圆,而陈平平日里到处游学,根本不管农事,家庭重担都压在了兄长陈伯一人肩上。

好在陈伯是个通情达理之人,无怨无悔地独自一人支撑着家庭,让弟弟去钻研学问,参与社交。但嫂子却不这么看,家中出了个游手好闲、不干正事的小叔子,实在是倒了老霉。

陈伯长年累月在田间劳作,两手老茧,一脸风霜,反观陈平皮肤白皙,高大漂亮,兄弟俩反差实在很大。有些人觉得很纳闷,就老陈家这种家庭环境,陈平看上去反而像出生在殷实之家,便好奇地问:“陈平平常都吃些啥,身体发育这么好?”

嫂子在旁一听,不由得更加来气,便语含讥讽地说:“都是吃糠咽菜罢了,家里有了这号小叔子,倒宁愿没有!”

陈伯顿时脸上挂不住了,一气之下,就将老婆撵回了娘家。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陈平的年龄也日渐增长,早就过了婚配的年纪,但依照陈家的家境,富人家自然不愿意将闺女嫁给一个穷小子,但陈平的眼光很高,一般穷人家的姑娘他又瞧不上。

高不成低不就,陈平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

陈平闲暇的时候,也会去帮助别人家料理丧事,好歹也可以挣点外快,贴补一下家用。由于外在形象好,加上口才不错,办事也干练,陈平在十里八乡深受欢迎,经常出现在户牖一带的丧礼上。

在一次丧礼上,陈平因出众的外貌,引起了一位出席丧礼人士的注意。此人名叫张负,是当地比较少有的大户人家。

张负家庭条件优渥,衣食无忧,但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张负也有自己的烦恼。他有个孙女,自身条件没的说,就是命数不好,先后嫁了五次人,然而新郎在婚后不久,都莫名其妙地死去。时间一长,人们都开始怀疑张家小姐是个不祥之人,十里八村的人,一提起来,唯恐避之不及,更别提有人上门提亲了。

眼瞅着孙女年纪轻轻历经五次不幸的婚姻,孀居在家,饱受流言蜚语侵扰,张负心里说不出的痛苦。总不能就让孙女这样一天天消沉下去,得设法帮助她寻找终身伴侣,开启新的家庭生活,振作起来才行。

陈平在丧礼上做事很得体,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张负看在眼里,顿时对这位年轻人有了不错的印象。

丧礼结束后,张负并没有急着离去,而是待到陈平回家时,远远地跟在后面。只见陈平穿过市区街道,走出城门,绕过几条高高矮矮的巷道,步入一条城墙附近的简陋小巷,走进巷子尽头一家寒酸破旧的民居。他的住处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仅用一张破席权作门扇。

不过,张负发现陈平门前车辙纵横,这说明他交游广泛,朋友圈子中不乏富贵之人。一个人暂时处于困境,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人脉能证明他的人品和潜质。

看着门前深深的车辙,张负心里有了主意,一回到家,立刻找来儿子张仲,表示打算将孙女嫁给陈平。张仲一听,怀疑老爹是否老糊涂了:陈平家徒四壁,人又懒,不好好劳动,在街坊邻居间就是个笑话,除了生得一副好皮囊外,他还有什么?将女儿嫁给他,不是往火坑里推吗?坚决不同意。

但张负不以为然,他觉得像陈平这样的人将来不发迹,那才是没天理。张仲最终拗不过老爷子,只好同意将女儿嫁给了陈平。

张负知道陈家家境不好,为了让婚礼办得更加体面一些,特意给陈平资助了钱物和酒肉。孙女出嫁前,张负还特意叮嘱她,过门后,不要因为陈家家境贫寒,就流露出傲慢情绪,在礼数上有所懈怠,敬重兄嫂要如侍父母。

陈平婚后获得了妻家的资助,家庭生活也逐渐宽裕,交际圈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宽,开始参与公共事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社会是极其隆重的大事,能够主祭的都是德高望重之人。祭祀完毕后,分胙肉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对一个人办事能力的考验。能否公平分到胙肉,不仅仅是一块肉的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故而,凡是参与祭祀之人都极其重视这个环节。

随着陈平声望的提高,他被推举为里中社祭的主持。祭祀仪式结束后,他将胙肉分得非常公正,得到了乡邻们的交口称赞:“老陈家的小伙子做事真的很公平啊!”

陈平听后,并没有因为受到赞誉而感到洋洋得意,反而长叹一声:“假使有一天,让我治理天下,同样能做到跟现在分肉一样公正合理。”

岁月会改变一个人,任你天纵英才,如果终日混迹于乡里,随着时光流逝,锐气逐渐消磨,终究会变成一名平淡无奇之人。陈平不甘心就这样下去,让自己变成历史长河中一粒尘沙,了无痕迹。

等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后,陈平得知周市立魏咎为魏王,正在与秦军开战,觉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便辞别兄长,和一帮年轻人去投奔魏王咎,被任命为太仆(负责管理君王车马的官员)。

太仆要经常跟随君王出行,陈平常常趁着魏王咎空暇之际,给他提了很多建议,但是都被束之高阁,根本没被采纳。估计是因为陈平常给魏王出主意,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他们在魏王面前不停地搬弄是非,诬陷陈平。

陈平百口莫辩,觉得再待下去,恐怕会有生命危险,便瞅了个机会,逃离出来。

等项羽兴起后,陈平前去投奔楚国。后来,又随着楚军入关灭秦。项羽戏下罢兵,东返彭城不久,得知司马卬背叛了自己,大怒之下,任命陈平为信武君,带领原来魏国旧部前去攻打殷王司马卬。

司马卬当时刚就国不久,兵弱将寡,不过是想趁汉、赵、齐等诸侯叛楚之际浑水摸鱼罢了,孰料项羽这么快派人来揍他,惊慌失措之下,赶忙向陈平投降了。

陈平平定殷国叛乱,南下归楚途中,项羽派人任命他为都尉,赏赐黄金二十镒。然而,陈平人还没到彭城,司马卬又投降了汉王刘邦。

对于司马卬的反复无常,项羽异常愤怒,迁怒于陈平,责怪平叛不彻底,决定等他一回到彭城,就将此次北上平叛之人统统处死。

不过这一消息,提前传到了陈平耳中。

陈平得知后,大惊失色,看来楚国绝不能再回去了,如今看来,唯有去投靠汉营了。打定主意后,陈平派人给项羽送还了官印和黄金,然后独自一人沿小道逃亡。

得知了刘邦此时在修武县(今河南获嘉县),陈平便打算渡河北上。

赶到黄河渡口后,在情急之下,陈平没来得及细想,就随便跳上了一艘摆渡船。等船行至河中央时,陈平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发现船夫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眼光打量着他。

坏了,陈平猛地反应过来,自己上了贼船。

这船夫准是看自己着装华丽,将自己当作了怀揣金银珠玉逃亡的达官贵人,万一他起了歹意,使点手脚,自己恐怕就要命丧滔滔急流之中了。

如果现在向船夫解释,自己身上早无余财,恐怕难以打动他。

情况紧急,陈平心中万分焦灼,但脸上没有流露出来。猛然间,一个念头涌上心头,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件件脱掉身上的衣服,赤裸上身后,赔着笑,站起来说:“看船家非常辛苦,要不我帮你一起摇船吧。”

船夫看到陈平身上并无钱物时,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死了心,再没了图财害命之心,便收回目光,使劲摇船,陈平终于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黄河。

赶到修武汉军大营后,陈平通过魏无知(生平不详,陈平后来发迹后,仍不忘他的举荐情义,特意请刘邦封赏了他)介绍,见到了刘邦。当时投奔刘邦的人络绎不绝,与陈平一起求见的就有七人,所以,刘邦也见多不怪。一开始,刘邦也没太当回事儿,仅仅是象征性地接见了一下他们,并吩咐左右,等用过饭后,带他们到客舍休息。

君臣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个深刻印象非常重要,否则以后想要出人头地就很难了,陈平当下抓住机会对刘邦说:“我有非常重要的事,必须现在就对汉王说,情况特殊,不能耽搁。”

刘邦本打算离开,听后便留下来,单独和陈平会谈。

陈平历经魏楚两国,又追随项羽多年,眼界很广,经验丰富,加上出众的相貌,一番畅谈后,颇得刘邦欢心。刘邦从陈平口中得知了许多楚国的底细,觉得此人很不简单;又听说陈平在楚营担任都尉,便同样任命他为都尉,担任参乘(君主出行时,同乘一车,负责保卫或备顾问应对),主管刘邦的安保工作。

消息一经传开,汉营内一片哗然。

什么?从楚营来了一名逃兵,不知给大王灌了什么迷魂汤,单凭三言两语,就与汉王同车出入,爬到我们这些老部下头上去了,这还了得?

一时间,汉营内议论纷纷,说什么话的人都有。好在刘邦对陈平坚信不疑,时间一长,非议也就渐渐平息了。

底层的七嘴八舌是没有了,但刘邦身边那帮老弟兄心中的妒火依然在燃烧,只是他们一时插不上嘴。因为,刘邦目前最重要的目标是如何与项羽决一高下,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不想任何人饶舌,破坏内部团结。

惨败彭城

刘邦在修武没有做太多停留,就立刻率军南下渡过平阴津(黄河古渡,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抵达洛阳新城县(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此时有位当地姓董的三老找上门来。

一见面,董三老就问刘邦:“请问汉王兴师动众,与项王大动干戈,究竟为何?”

刘邦从汉中返回关中时,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依据怀王之约,关中应当归属自己。可如今他已经将关中收入囊中,又要出关东征,当然是为了争夺天下,但一时间又说不出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他呆了半晌,支支吾吾,不知作何回答。

董三老见状,便说:“自古以来,作战讲究师出有名,若是师出无名,在舆论上站不住脚,气势就弱了许多,想要战胜敌人,就要困难很多。那么,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设法搞臭对方,让他在舆论上处于被动。如今项羽倒行逆施,暗杀了义帝,所作所为,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当得而诛之。大王应当为义帝举哀发丧,并通告诸侯。如此一来,就像当年商汤王、周武王讨伐夏桀、商纣一样,您兴的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四海之内谁人不仰慕您的义举,天下诸侯一定会纷纷加入您的队伍,何愁不胜项羽?”

刘邦一听,乖乖,没想到这位其貌不扬的董先生,竟然说出如此一番大道理来,他越听越觉得在理,当下一拍大腿,下令汉营三军将士皆着缟素,为义帝发丧三天。

发丧那天,汉军大营笼罩在白色的海洋中,将士们都穿上孝服。刘邦自己也披麻戴孝,露出左臂,扯着嗓子号啕大哭,泪眼婆娑,看上去比死了亲爹还痛苦。尽管大家都知道汉王在演戏,但也不得不跟着哭,于是整个汉军大营内哭声震天,天地动容,山河失色。

与此同时,刘邦向各路诸侯派出使者,称:“当初天下诸侯共同拥立义帝,向他称臣。如今项羽这个逆贼,竟然杀害了我们的君王,面对如此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行径,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决定征发自己全部兵马沿长江、汉水东下,征讨项羽,愿意追随我的,就请派人前来!”

使者先到了赵国,找到陈馀,递交了刘邦的书信。

陈馀此时仍对张耳耿耿于怀,便传出话来:要是刘邦杀了张耳,他就愿意派兵参战。

刘邦虽然无赖,但却不会随意出卖朋友。张耳是他早年的至交,又不远千里来投奔他,一路追随到汉中,岂能随意杀人?但又不想拂逆陈馀,毕竟如今到了与项羽决战的最关键时刻,多一个盟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赵国是诸侯中的大国,是一定要争取的。

思来想去,刘邦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法子:他随便找了一个跟张耳外貌相似之人,杀死后,将头颅送给陈馀。

陈馀一时间难辨真假,信以为真,便派兵随汉军一起征讨西楚。

刘邦麾下共汇集了汉、西魏、韩、赵等诸侯联军共计五十六万人。

待大军抵达外黄县(属于魏地)时,活跃在这里的彭越,也带领属下三万人马前来归顺刘邦。

刘邦当初在西进入关时,曾与彭越有过短暂交往,故人相见,自然非常高兴。

彭越自受齐王田荣之命进入梁(魏国在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以后,又称作梁)以后,先后已攻下十余座城池,有兵有地盘,俨然已形成气候,犹如一名小国之王。

刘邦当然不希望看到彭越再壮大成新的诸侯,便趁势劝他拥立魏豹,将原本西魏国与彭越的地盘合二为一,由魏豹继续做魏王,彭越出任相国,彭越接受了刘邦的提议。然后,刘邦让彭越继续去平定梁地,魏王豹则跟随自己一起出征彭城。

由于楚军主力皆跟随项羽征讨齐国,彭城的防守力量非常虚弱,根本没法抵挡得住刘邦率领的数十万大军,很快就沦陷了,刘邦在诸侯的簇拥下,涌入彭城。

三年前,刘邦离开彭城时,身边不过数千人而已,当时的他,根本没有远大目标,只想早点摆脱项家叔侄的掌控,如果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能够安身立命,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此后他一路筚路蓝缕,历经千难万险,队伍逐渐壮大,谁承想到,三年后,待归来时,自己身后是五十六万雄武之师。

正是天道轮转,没想到我刘季也有今日!

彭城街市繁华依旧,宫殿巍峨耸立,只是换了主人。霸王宫中,到处堆积着项羽从咸阳掠夺而来的奇珍异宝,可笑项羽英勇一世,从关中千里运宝,只不过是替我刘季做了一次搬运工而已!

刘邦在诸侯和将士们的一片山呼万岁中,已经有些难以自持了,此情此景,让他感到似曾相识。

当初,初入咸阳之时,刘邦也曾有过这种胜利的陶醉,但由于樊哙的搅局和张良的力谏,他在咸阳宫没享受几天,便被迫无奈搬了出来。紧接着,被项羽撵到巴蜀穷山恶水之地,没过上一天舒坦日子。

好了,如今拿下了项羽的老巢,麾下数十万大军,再何惧之有!此时若不及时行乐,更待何时?

刘邦决定彻底放纵自我,日日宴会宾朋,通宵达旦饮酒作乐,上行下效。汉军上下全部放松了警惕,陷入狂欢之中。

然而,刘邦万万没想到,危险正在步步向彭城逼近。项羽正在日夜兼程,从齐地赶来。

刘邦沉浸在完败项羽的幻觉中,然而,他不知道楚汉之争才刚刚开始。在战场上永远不要低估敌人,尤其是像项羽这样强大的对手。刘邦尚不知,他已经犯了致命错误,轻敌会让他付出不可承受的惨痛代价。

项羽率领三万精兵,皆是身经百战之士,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以一当百的勇士。

天色微亮,地处彭城外围的萧县,已经被楚军骑兵包围。汉军将士此时尚处在懵懂状态,楚军突然发起了攻击。

这些日子以来,汉军上下,都以为楚军已经陷入千里外齐国的战争泥潭,根本没有任何作战思想准备。此时,楚军犹如从天而降,突然杀出,他们顿时乱作一团,仓皇之间,根本来不及组织兵力展开抗击,很快就被楚军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

紧接着,项羽率领将士们急速行军,风驰电掣般向东扑向彭城。至日中时,已出现在彭城之下。

虽然名义上,刘邦麾下有五十六万大军,然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各路诸侯军仓促间会集到一起,根本没有协同作战的经验;诸侯们虽然表面上追随刘邦,实则各怀鬼胎,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大敌当前之时,首先想着如何保全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与项羽殊死一搏。

当年巨鹿一战,使项羽名扬天下,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卒,更使闻者无不丧胆,所以当项羽出现在城下时,尚未开战,汉军内部已经生了怯意。

刘邦此时尚未酒醒,但也只好匆忙迎敌。

楚军人数虽然不过三万,但皆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而汉军步兵居多,虽人数占优,但短时间根本发挥不出优势,经不起楚军冲击,很快就败下阵来。

一看前方战败,汉军士卒立刻乱了阵势,四下逃窜,慌乱之中,纷纷跳入瀔水和泗水,被淹死和死于楚军之手的达十几万人。

另有汉军士兵企图往南山里跑,楚军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到灵壁以东的睢水边,十余万汉军将士一起拥堵在河边,在楚军的追杀下,纷纷跌入水中,河面上到处漂浮着死尸,以至于堵塞了河道,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已陷入楚军层层包围之中,眼看就要被项羽俘虏。就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风从西北吹来,顿时天地一片昏暗,许多树木被连根拔起,不少房屋被大风掀了屋顶,一时间飞沙走石,难辨南北,而楚军恰好处于风口,被狂风吹得无法睁眼。刘邦趁着慌乱之时,带着几十名贴身护卫,逃了出来,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261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