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晚清原来是这样——购舰记:甲午海战中的“外援春梦”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54:34 0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时,计有“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排水量达7400吨),五艘次轻量级的巡洋舰(即“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舰,排水量在2000吨到3000吨之间),加上早前购买的“超勇”、“扬威”两艘千吨级的巡洋舰和其他国产木甲战舰、炮舰和鱼雷艇,即为北洋水师的主力阵容。

万吨级战舰出现前,北洋水师中的两艘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堪称海上巨无霸。在成军时的军事年鉴排名中,北洋水师也曾名列亚洲第一、世界前八,而每次舰队出海操练时,那也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各国海军都为之侧目。

但是,1888年北洋水师初具规模后,由权贵们把持下的海军衙门后竟然未给北洋水师添购过一舰一炮。更有甚者,主管拨款的户部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相当紧张时,宣布为慈禧太后万寿筹款,停购舰艇两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北洋水师的当家人李鸿章,他何尝不知北洋水师的致命弱点在于舰体老化,整体速度不够快,又极度缺乏速射炮。在战争爆发前,李鸿章曾数次请求添购快船快炮,但由于朝廷官员的短视和倾轧,每次都是毫无下文。

直至1894年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清廷中枢才想到要为北洋水师添购新舰。当时的购舰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通过在英国伦敦的代办金登干联系购买,另一个则是李鸿章通过当时的驻外使节广泛搜求。

最开始时还算顺利,金登干于7月5日报告说,阿姆斯特朗公司在十个月内便可交货,而且是最快速的巡洋舰;另外,如果需要小型捕雷驱逐舰的话,五个礼拜即可交货。第二天,金登干又发电报说,如果中国急需的话,英方还可以将他国定制的军舰优先供应。李鸿章得知后,急令驻英公使龚照瑗即刻联系,将合适的快速巡洋舰赶运回国。7月26日,金登干报告说,英国尚有一艘与“吉野”号同级别但规模、火力和速度更佳的巡洋舰出售,报价是34万英镑(折合白银约240万两),欲购从速。

清廷这次的反应还算迅速,8月2日即发上谕批准拨款200万两购买军舰,但要命的是,英国在中日宣战后便宣布中立,交战国不能从英国直接发货。而驻德公使许景澄那边,本来开战前德国方面表示有2艘“萨克森”级的铁甲舰可以出售,但德方开的价格太高,几经磋商后许景澄选中了其中一艘巡洋舰(后的“飞鹰”号),但由于战争爆发,这艘军舰和在英国订购的驱逐舰“飞霆”号一起被扣留在欧洲港口,要等到战争结束才能交付。而意大利、奥匈等国出于严守中立的政治考量,最后都放弃了卖军舰给中国的计划。

欧洲购舰受挫后,李鸿章不免愁云密布。这时,他的一个老朋友,怡和洋行的老板克锡突然找上门来,说智利在英国建有三艘新式巡洋舰,愿意照原价出售。原来,智利因其国土海岸线漫长,又与屡屡邻国阿根廷发生战争,因而对海军极为重视。在多年的战争中,智利海军一度十分强大。但到了19世纪的后期,由于战争不再,智利海军的军舰无用武之地,便打算趁他国急需之际高价出售本国现役军舰,狠赚一笔。

李鸿章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急令龚照瑗联系购买。8月21日,龚照瑗回电说,已同智利达成协议购买“恩卡拉达”号和“卜拉托”号,合同签订后十天便可成行。

“恩卡拉达”号是1893年9月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下水的大型穹甲巡洋舰。这艘全新的军舰舰长112.78米,排水量4568吨,2台三膨胀蒸汽机的动力系统,航速22.8节。军舰舰体采用穹甲防护样式,首尾主炮为2门阿姆斯特朗8寸40倍口径速射炮,主甲板两舷装备了10门6寸40倍口径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此外还有47mm和25mm的哈乞开斯小速射炮各12门,以及5具18英寸口径鱼雷发射管。“恩卡拉达”号的船型设计与“吉野”号相仿,但由于其制造在后,因而装备设施更为先进,除了速度稍逊与“吉野”,其在吨位和火力都占优势。

但是,“恩卡拉达”号虽然先进,但智利的要价也十分高昂,而且日本后也参与了抢购。当时日本和中国先后出价英镑40万和42万,智利仍旧待价而沽,最后竟然价格哄抬到50万英镑,超过了当年北洋水师订购定远和镇远两舰的费用。

在冗长的谈判过程中,黄海海战已结束,北洋水师失利。这时,智利又来吊李鸿章的胃口,并陆续拿出“恩卡拉达”号、“卜拉托”号、“埃斯梅拉达”号、“额拉粗力士”号、“平度”号、“康德尔”号和“林则”号7艘巡洋舰供出售,这几乎是当时智利海军的全部家当了。

李鸿章听说后怦然心动,他在与龚照瑗商议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战略,那就是购买其中的四艘军舰,然后重金聘请英国著名海军将领进行编队指挥,配足弹药航行至吕宋岛休整,随后便一鼓作气的直捣长崎,切断日本和东亚大陆的联系。

当时李鸿章看中的四艘军舰是“恩卡拉达”号、“卜拉托”号、“康德尔”号和“林则”。“卜拉托”号是1890年12月下水的法国货,其规模超过“定远”,军舰排水量6901吨,舰长近百米,航速18节。“卜拉托”号采用了铁甲堡防护样式,4门9.4寸35倍口径法国加纳炮的主炮(首尾2门,军舰两舷2门),另外还有8门4.7寸45倍口径速射炮、6门5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和10门哈乞开斯25mm速射炮,军舰首尾和两舷则各配有1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

“康德尔”号和“林则”号是姊妹舰,舰体较小,但速度较快,属于以鱼雷为主要兵器的小型巡洋舰。两舰的排水量713吨,舰长70米,主要武器是5具14寸鱼雷发射管,1具在舰首,另4具在中部两舷位置。

北洋水师内部得知这个计划后都十分兴奋,提督丁汝昌甚至召集高级将领讨论过作战方法,据英籍顾问戴乐尔回忆说:“电购智利某新巡洋舰,为世界最捷之舰,开来中国海岸”,“数日后闻购舰事已办妥,予为之手舞足蹈,心中充满关于用人及储煤之计划。”在大家的想象中,这支新加入的生力军将直扑日本,炮击其后方、掠捕其运兵船和商船,最终与北洋水师会师,并将胜利的旗帜飘扬在黄海之上。

无独有偶,容闳也向清廷提出了类似的设想,即向英国商借1500万元,以购买三四艘已成的铁甲舰,并雇佣外兵5000人,由太平洋抄袭日本之后,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由此,日本在朝鲜之兵力,必分而弱,中国可乘此间隙,急练新军,海陆并进,以敌日本。容闳之言,当然也有些书生谈兵的味道,因英国与日本当时已达成同盟,英国严守中立已属必然。

可惜的是,清廷虽然批准了李鸿章的购舰计划,但智利突然又反悔前议,无论中方出价多少,都不出售其中的任何一艘军舰,弄得李鸿章一头雾水,他急令经手此事的驻英公使龚照瑗去查明毁约的原因,并设法补救之。至于智利毁约的原因,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由于当时智利和阿根廷的关系突然紧张,智利害怕出售军舰会削弱其海军实力;另一种说法是认为日本在其中作梗,特别是数月之后,日本购得其中的“埃斯美拉达”巡洋舰,更接近了部分真相。

李鸿章等人辛辛苦苦忙乎了半天,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对此,清廷不去反思多年不购舰的错误,反而把北洋水师失利的责任全怪到李鸿章的头上。《国闻备乘》中有个笑话,说朝廷派翁同龢去责问李鸿章,李鸿章怒目而视,不予理会。过了好大一会,李鸿章才说:“翁师傅总理度支(管理户部),平时北洋水师请求拨款时,总是推三阻四,屡屡驳回,现在才想起军舰的事情,原先干什么去了?”翁同龢一愣:“原先我不也是为朝廷省钱嘛。既然中堂知道事情紧急,为何不多请求几次呢?”李鸿章哼了一声:“朝廷早就觉得我飞扬跋扈,那些清流们又每日参我贪婪,我要再为增拨北洋水师军费的事情哓哓不休的话,我李鸿章还能活到今天吗?”

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却因《马关条约》而几乎身败名裂。正如他自己所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动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在战场上失利的同时,清廷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努力也归于失败。由此,李鸿章回天无力,不得不自嘲只是个“裱糊匠”了。

甲午战败后,北洋水师舰艇除“康济”号练习舰外全部丧失,广东水师也失去了仅有的3艘巡洋舰。至此,中国海军元气大伤,精华尽失。战争结束后,已无船可依的海军衙门及北洋水师315名军官编制全部被裁撤,原为人所艳羡的海军军官全部下岗。

一年后,直隶总督王文韶上奏清廷,称“海防之利钝,总视水师之强弱。水师任战,陆军任守,奇正互用,庶应变不穷”,由此拉开了恢复海军的序幕。说来可怜,当时海防只剩下“建靖”、“康济”两艘练习舰和刚从英国、德国购来的“飞霆”、“飞鹰”号驱逐舰外,别无他舰。

为此,清廷将原南洋舰队的“开济”、“镜清”、“寰泰”、“南瑞”4艘巡洋舰及福建的“福靖”号巡洋舰调来北洋驻防。但这些巡洋舰的排水量只在1000吨至2000吨之间,而且大多为陈旧老舰,实际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过聊胜于无。直到1898年11月,向德国订购的3艘巡洋舰“海筹”、“海容”、“海琛”号(排水量2950吨)来华,而次年向英国订购的2艘巡洋舰“海天”、“海地”号(排水量4300吨,“海地”舰后改名“海圻”舰)回国后,清末海军才稍具规模。

1899年4月,清廷重新起用原“靖远”舰管带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原“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为帮统,以重整北洋海军。不幸的是,在庚子年大沽口一战中,停泊在海口内的“海容”巡洋舰及刚从德国购回的4艘小型驱逐舰“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排水量243吨)被八国联军掳去。战争结束后,“海容”舰经谈判后赎回,而4艘小型驱逐舰则被英、法、德、俄四国瓜分,清末海军的重整进程再遭重创。

清末新政后,在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周馥的建议下,清廷于1905年下令统一南北洋海军,由叶祖圭任提督(叶于同年去世,萨镇冰接任提督)。1908年溥仪即位后,清末海军建设开始加速。1909年,摄政王载沣之弟、贝勒载洵和萨镇冰被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之前参差不齐、防区叠加的五支舰队(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湖北)被统一改编为巡洋和长江两支舰队,其中以程璧光任巡洋舰队统领、沈寿堃任长江舰队统领,萨镇冰担任海军总司令。在清末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载沣仍要求度支部必须拿出700万两作为海军开办费,以后每年500万两的海军常备费由各省分认。

1910年12月,清廷正式成立海军部,载洵担任海军大臣,谭学衡任副大臣,萨镇冰任统制(海军总司令)。海军部虽然成立了(而且是中国首次),但当时巡洋舰队的主力阵容仅为“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号四艘巡洋舰(“海天”号于1904年4月26日在鼎星岛海域触礁沉没),显得十分单薄寒酸。

身为海军大臣的“皇叔”载洵当然无法容忍这种状况。在此期间,海军筹办处制定了7年规划(1909年至1915年),其中提出在7年内添置头等战舰8艘、各型巡洋舰20余艘、其它军舰10艘,另设水鱼雷艇3队等,此规划不可不谓之宏大。

为完成这一宏伟计划,载洵与萨镇冰等人于1909年10月前往欧洲考察,一行人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而此行最重要的,是向各国订购新式战舰,其中包括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次年8月,载洵与萨镇冰一行人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并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

载洵两度出访所订的军舰,除美、奥、意三国因舰款纠纷而取消外,其余9艘均在民国初年交货。其中,德造驱逐舰被命名“同安”、“建康”、“豫章”号;英造巡洋舰被命名为“肇和”、“应瑞”号,日造炮舰被命名“永丰”、“永祥”号(“永丰”舰即后著名的“中山”舰)。

1911年“海圻”号的出访是清末海军最后的亮点。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病死,英国政府定于次年为乔治五世举办加冕仪式,而按英国传统,加冕仪式活动中还包括了规模庞大的国际海上观舰式(即国际海上阅兵式)。

清廷接到邀请后,即派出当时最像样的“海圻”号前去躬逢盛会。“海圻”号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98年下水,排水量4300吨,舰长120米,航速24节,因其体形大、航速快,直至民国三十年代,“海圻”号仍为中国海军的主要舰舰(抗战爆发后,为拦阻日军海军前行,服役近40年的“海圻”号与其他11艘军舰在江苏江阴拦江自沉)。

辛亥革命爆发后,萨镇冰率海军前往汉口镇压,但“海容”、“海琛”、“海筹”等舰官兵大都同情革命并准备发动起义,萨镇冰无奈之下只得黯然离开舰队,海军随后易帜。由此,清末舰队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