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司马懿病逝洛阳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7:26:44 0


寿春的事告一段落,司马懿决定率大军返程。

大军走到五池的时候,遇到侍中韦诞一行,他们是奉少帝之命前来劳军的。又行进至甘城,遇到了太仆卿瘐寲一行,他们除了劳军,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

瘐寲带来了少帝曹芳的诏书,内容是对司马懿加官晋爵,之前司马懿已坚辞了一次,但看来曹芳很执着,而且这一次封拜得更高:拜司马懿为相国,晋爵安平郡公,食邑增至5万户,子弟19人全部封侯。

曹操当年为晋爵魏公费了好大的劲,背地里招来多少唾沫。现在公爵之位主动送上门来,不要都不行。

但是,司马懿仍不同意。

司马懿写了一封奏疏请瘐寲带回去,其中写道:“臣受托孤之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才摧毁奸凶,功不足论。现今三公之位俱齐备,要违反先朝圣典,重走秦汉之路,这是极不恰当的。我如果不坚决推辞,天下百姓将怎么议论我呢?”

奏疏送达少帝,可少帝依然执着,再派人来下诏,相国和郡公不要,又提出加九锡。

司马懿只得又上疏回复说:“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这是历朝历代都不容易遇到的事,不是后代君臣可以随便效仿的。”

对于九锡,司马懿也坚决不接受。

这时已经是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已是70多岁的老人,年事已高,加上最近几个月不仅劳心费神,而且随大军行动,一路颠簸,司马懿病倒了。

这一回,司马懿不是装的,是真病了。

如果是现在,70来岁算不上高寿,但在古代,能活到这个年龄那是绝对“够本”,想活到70岁以上,不仅需要好身板,还需要好运气。

司马懿的身体不错,这似乎得益于家族的遗传,他的父亲司马防以及弟弟司马孚等人都挺长寿,他的大哥司马朗英年早逝,但那是得了传染病去世的,是因公殉职。

七月,司马懿抱病回到洛阳,病情加重。

司马懿知道这次已来日无多了,于是立下遗嘱,交代后事。

司马懿的遗嘱共有四条内容:

一是葬于京城东北80里的首阳山,不坟不树,保持原地形不变;

二是陪葬时用一些平时穿的衣服就行,不设明器;

三是日后家族的死者不管是谁都不得与其合葬;

四是子孙们以后也不要来祭陵。

首阳山在洛阳东北不远,属今河南省偃师市邙岭乡,是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因太阳光先照到而得名。首阳山最早出名与伯夷、叔齐两位著名隐士有关,他们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死后葬于首阳山。魏文帝、明帝的陵墓也在这一带,司马懿早为自己看好了陵墓的位置,他死后也葬于此。

汉魏之际兵荒马乱,盗墓盛行,所以司马懿想到不坟不树,也不要用值钱的东西陪葬,一方面出于节俭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招来盗墓贼。

做完这些交代,曹魏少帝嘉平三年(251年)八月五日,司马懿病逝于洛阳太傅府,享年73岁。

回顾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蔚为壮阔。

司马懿22岁第一次踏入仕途,后因故离职,直到29岁才第二次出来做事,来到曹操手下。

司马懿41岁时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43岁时被封为乡侯,担任朝廷尚书仆射的要职,46岁时担任了抚军大将军,开始领兵,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转折,第二年文帝驾崩,他成为3名辅政大臣之一。

司马懿从47岁到60岁一直在曹氏第三代君王魏明帝驾下为臣,其间平孟达、抗诸葛亮、讨伐公孙渊,建立了不世功勋和巨大的个人威望,职务也升至大将军、太尉,几近人臣的顶点。

司马懿也试图成为曹魏的忠臣,至少在第二次托孤之前他从未有过谋叛的念头。但是,事情的发展不由他来操控,在人生的最后十多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被排挤、受打压的状态,这对一个为曹魏社稷倾心竭力、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四代老臣来说,是多么不公。

在最后几年,司马懿的生命反而再一次燃放,他以垂暮之年先是发起政变,绝地反击,掌握了政权,继而以霹雳手段镇压其他人的叛乱,为子孙的基业再添一把火。为此,他大开杀戒,因为他知道有些人他不去杀就要留给子孙杀,与其让子孙的霸业一开始就背上滥杀的包袱,不如就让他这个快死的人来做恶人吧。

后世有人批评司马懿父子欺负曹魏后继无人,以欺骗的手段夺取了政权(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这个评价非常不公平。

曹爽等人专权期间,曹魏内部失和,政治混乱,国力不断下降,其间也曾出兵伐蜀,但一场大雨就让其不了了之,反映出曹魏军队战斗力的衰减。虽然“一强对二弱”的总体格局未变,但强弱之间的差距如果逐渐减小的话,就会达到一种“恐怖平衡”,意味着谁都无法消灭对方,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三国分裂的局面可能不止数十年而会更长,也许会提前出现南北朝那样的大分裂时期。

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从结果看其实产生了为北方政权“止损”的作用,制止了“恐怖平衡”的出现,最终使国家很快实现了统一,这是司马懿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0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