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世民传奇——世民河中拾诏书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7-20 23:23:05 0 李世民


(1)

隋炀帝巡游到雁门时,李世民十六岁,新婚不久,父亲李渊正被调任山西做河东抚慰使。在去山西的途中,路经霍州时,还与母端儿农民起义军狭路相逢。李渊被隋炀帝派出做抚慰使,就是为了镇压起义军,李渊没有理由不拼命,他不能给隋炀帝留下害他的任何把柄。

李渊不顾自己的身份,冲在了最前方,士卒们见头领都不顾生死,个个也都成了拼命三郎。加上李渊当时的兵力强于母端儿起义军,因此,一番激战后,李渊大胜,那母端儿被万箭穿心,打成了筛子,当场死亡。

杀敌一万多,俘虏六万余人,李渊还没到山西便迎来了一个大胜仗,实力大增。隋炀帝见李世民打起起义军来这么卖力,也放心了很多。父亲在霍州与母端儿激战大胜,李世民听说后,很想跟随父亲去参战,无奈李渊说还不到时候。

“老说什么不到时候,不到时候,什么时候才算是到时候呢?”窝在家里的李世民时常这么自言自语。

每到这时,他那善解人意的新婚妻子长孙氏都会安慰他说:“或许是阿翁想着阿家离世不久!”

其实,李渊并非只是这个原因不让他参战,而是因为李世民新婚不久,他不忍心儿子刚刚娶妻就让他跟着自己出征打仗,打仗就意味着可能的死亡,他还没有为李家传嗣,何况,隋炀帝处处盯着自己,挖空心思找机会除掉自己,一旦哪场镇压起义军失败,很可能连累到儿子。

李世民听妻子长孙氏说到母亲,眼里泛出哀伤。

母亲窦氏的离世是李世民的隐痛,即使窦氏离开他已经一年多了,他依然无法释怀。也许妻子说得对,他还处在失去母亲的悲伤中,父亲怎么可能让他跟随出征打仗?带着情绪出征,是军之大忌啊。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死于公元613年,当时,隋炀帝第二次亲自率军进攻高丽,时任卫尉少卿的李渊在这次皇帝远征中担任后勤补给工作,率领运粮队去怀远镇。去怀远镇要经过涿郡,窦氏决定带着李世民去涿郡,看望很久没见的夫君。

窦氏怀着李世民时便住在了陕西省武功县建子沟村,当时,隋文帝提倡节俭,朝廷上下不管穷不穷,都“装穷”。李渊,这位与北周、大隋均有姻亲的谨慎之人,更不敢做出有违皇上、皇后提倡之事,也便让怀孕的妻子回了老家,照顾他性格古怪的母亲独孤氏。

独孤氏是当时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因为她的夫君——李渊的父亲,在李渊七岁时便去世了,悲伤不已的她自夫君死后便郁郁寡欢,性格刁钻古怪,除了李渊的妻子窦氏,其他儿媳妇她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既为迎合皇上皇后的节俭,又为照顾母亲,李渊便让窦氏去了建子沟村,一待就是很多年。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涿郡之行让窦氏送了命。途中,窦氏得了伤寒。李世民劝母亲停下来休息,找郎中开一副药,好了再走,可窦氏见李渊心切,也怕错过了见到夫君的机会,便硬撑着去了涿郡,结果虽然到了涿郡却病情加重,还没见到李渊呢,就死了。

李世民既悲伤又自责,后悔不该陪母亲长途跋涉,更不该在得知母亲生病时,不竭力阻止母亲上路。如果母亲不去涿郡,或者在生病初期就停下治病,怎么会去世呢?

窦氏的离世给了李世民很大打击,一年多来,他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叮嘱他的话。

“别忘了我一直给你说过的话!”窦氏即便是奄奄一息时,还在不停叮嘱他,生怕他忘了。

“孩儿记住了!全记住了!”李世民流着泪,看着气若游丝的母亲说。

“记住了就说一遍给娘听!”窦氏还是不放心。

“匡……匡定……家国!”李世民哽咽着,说出了那四个字。

“不够清楚,再……大声点!”窦氏拼尽全力又说。

“匡……定……家……国!”李世民大声说,他的声音清晰有力,他知道,只有这样,母亲才会安心,放心。

果然,听到儿子那铿锵有力的话后,窦氏欣慰地笑了。

“娘……再……再也看……看不到了!可……可……可娘会在天上看……会看……建成、元吉……他们……他们都……”窦氏摇了摇头,“只有你……只有你……娘知道,只有你……只有你……只有你能……你能……”

窦氏说到“能”字时,语气加重了很多。李世民拼命抑制,这才没让自己哭出声来,他知道,母亲不喜欢看他哭,他不能让母亲失望。

“还有……还有……娘……娘走后……娶妻……家定才……才能……立……立业……娶……娶……娶长孙……长孙……”窦氏的“氏”字还没出口,已经咽气了。

李世民号啕大哭,他向母亲保证,他不会辜负她的期望,不会让她失望。他怎么能让母亲失望呢?母亲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在他刚刚懂事时,就听邻人说,他母亲在窑洞里生他时,因难产险些送命。而那窑洞壁上,直到现在还留着他母亲生他时,因疼痛而抓墙留下的手印。还有,母亲时常将嗷嗷待哺的他背在背上,在烈日下捡拾麦穗。怕他中暑,把他放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待他有记忆时,他还记得,母亲经常在昏暗的窑洞里,在煤油灯下,给他读《春秋》,教他一笔一画写字……

“幼时,我的身体很弱,不像现在。那时候经常生病,每次生病,母亲都会衣不解带地守在我身边。”李世民在母亲去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地重复着这些话,“还有,好几次贼人偷袭,母亲带着我逃难,找不到躲避的地方,我们就躲进那一个个崖洞里。”

这些话李世民会和父亲说,也会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说,可他们因为没有感同身受,并不理解,甚至觉得他反复说这些很无聊。听得多了,就会露出厌烦的表情,李世民每次看到父亲和兄弟这种反应,就会为母亲难过。

“你们不理解!你们不会理解的!因为你们谁也没有我和母亲情深!”他说。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悲伤,他的新婚妻子长孙氏就能理解,每当他和她说起这些时,她都会和他一样,沉浸在思念窦氏的悲伤里。

“所以……我一定要匡定家国,不然对不起母亲……”李世民一说到这里,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可每次,他都拼命将那将落的眼泪又逼回眼眶,他怕天上的母亲看到他流泪会失望。

在窦氏所有孩子里,她最爱的是李世民,那种爱是将所有期望都放在他身上的爱,所以她一直坚持让李世民跟着她,由她亲自照顾,亲自培养。于她而言,她不是在培养儿子,而是在培养实现她梦想和愿望的人。

(2)

公元615年8月的一天,经过一夜雨水洗礼的武功县,空气异常清新,小鸟在林间欢快地鸣唱,感受初春雨露的滋养。

新婚不到两年的李世民,虽不能跟随父亲出征,却从未间断习武,建子沟村那茂密的柳树林,也便被他踩踏成了开阔地,成了他的练功场。

李世民结婚时十四岁,本没准备那么快结婚,但母亲临死前的嘱咐,李世民必须遵守。就在窦氏去世的当年年底,他就娶了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小名观音婢),长孙氏比李世民小两岁,和李世民也算是青梅竹马。

李世民出生、生长在建子沟村,建子沟村邻村的立节村则住着长孙氏的叔父长孙炽,长孙炽经常带侄子长孙无忌、侄女长孙氏到家里玩,长孙炽家和李家也一直有走动,属于世交。一来二去,李世民就和长孙无忌、长孙氏成了发小,成了青梅竹马的朋友。

李世民和长孙氏,一个是唐国公的儿子,另一个是右骁卫将军的女儿,既门当户对,又青梅竹马,再加上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的极力撮合,两家很早就订了婚。

窦氏非常喜欢长孙氏,长孙氏不仅有母亲高氏的“面貌如画”,温柔贤惠,又有父亲长孙晟的智谋,很有窦氏年轻时的风范。对李世民有着很大期待的窦氏,希望李世民娶一个能助他建大业的女人,无疑长孙氏是最合适的。因此,临死前,她反复嘱咐李世民一定要尽快娶长孙氏。李世民的年龄已经到了打天下的时候,窦氏希望长孙氏是那个对李世民的“匡定家国”有帮助的女人。

窦氏的眼光不错,长孙氏最后确实对李世民成为一代圣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话再说到李世民十六岁那年,那天,李世民在柳林的练功场练完刀剑后,开始练骑射,就在他策马狂奔在山林间,拉弓射箭,获得不少猎物后,突然勒马缓行。他闭上眼,仰起头,长长地,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这是大自然赐予世间万物的最好礼物,他没理由不接受。

他索性丢开缰绳,信马由缰,任由胯下的马悠然向前狂奔,或许一切都是天意,不知跑了多久,直到骄阳晒得他有些难受,才勒马停下。再看看周围,空旷一片;静耳细听,听到了潺潺的水流声。

“怎么到这儿来了?这是哪儿?”他喃喃着,看着陌生的四周,虽然不知是哪儿,但却知道自己离家很远了。

“不行,要赶快回去,不然娘子要担心了!”李世民想。

他四下望着,希望找人问一下,找一条近道。可四周根本无人可问。口渴了,马也累了,不如去河边喝点水,休息一下。李世民这么一想便策马朝着水流声奔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条河边,河水清澈透底,流水不急不缓。李世民下马用水擦洗了把脸,又用双手掬了些水喝。

河水清甜,在他又俯身掬水时,发现上流河面上漂着一根木头,木头上系着一个东西,系着东西的是根飘带,在水中红艳艳的,随着水流一浮一沉,很是醒目。

李世民本不想搭理,可刚扭过头又有了好奇心,在那根系着红飘带的木头飘到他面前时,他下河捞起了它。红飘带系着的是块用牛皮包着的东西,想必是怕进水。李世民越发好奇了,他解开红飘带,从木头上取下牛皮裹着的东西,一点点打开,发现里面有封信。再一看,李世民的眼睛瞪大了,心咚咚直跳,看完信,脑子里先是嗡嗡作响,接着便一片空白。

“陛下的诏书!急诏!陛下有危险了!”他喃喃一句。将急诏又连念几遍,汗水从额头、背上流了出来,“陛下现在很危险!陛下被突厥兵围困在雁门了!”

李世民连叫几声,将那诏书揣在怀里,跃上马,一拍马屁股,马狂奔起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68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