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世民传奇——李世民拜访房玄龄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7-20 23:23:02 0 李世民


(9)

攻下一座城就开仓放粮,这是李渊父子收买人心,一石二鸟的做法,也确实取得了成效。霍邑的百姓在得到这样的实惠后,举家欢庆,走上街头拥护李渊父子,拥护的实际做法就是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们。

李渊为了表达对这些投奔者的赏识,见到有才华者就封官,这也是他的一个策略,让那些有如“千里马遇到伯乐”般的人,忠心为他效力。在这点上,李世民显然又比哥哥李建成有心计,他自告奋勇安排这些有志之士,遇到自己需要的,就揽在自己麾下,自己不需要的再分配给哥哥,不几日便笼络无数人才,于志宁和颜师古就是李世民这样在霍邑得到的。

于志宁和颜师古的到来,不久又为李世民带来了房玄龄,那个对他获得天下,以及贞观之治有重大贡献的人。

霍邑之役的胜利,李渊父子获益不少,可虽然打开了突破隋军防线的一道口子,却又要面临两个选择,是打据守河东的屈突通呢,还是直取长安?原本,李渊并没有想去打屈突通,只要不挡他前往长安的路,他可以暂时忽视,不去管。可霍邑的大胜,让他信心大增,又得了不少兵马,便又想着改变原计划了。

如果打屈突通能像拿下霍邑一样顺利,还能让兵力增强,不是更好吗?这是李建成和裴寂为代表的人的想法,李渊当然认同,他还觉得,即使他有心想放过屈突通,屈突通会不会不放过自己?到时候说不定从后面进攻,与长安的隋军联合起来,把他包围或两面夹击,那绕过屈突通就无疑成了放虎归山了。

可去打屈突通李世民又不同意,他觉得趁着现在士气大振,重要的是一鼓作气直取长安。如果去打屈突通,能顺利地攻下确实不错,可如果不顺利呢?很可能会陷入持久战,这不仅让自己兵力损失,而且还会给隋军援军到达提供了时间。

“既然他没有挡我们直取长安的路,我们何必绕到他那里去打他呢?浪费时间!”李世民说。

李渊犹豫了,谁的说法都有道理。选择困难症又犯了,怎么办?

“既然无法做出决定,倒不如兵分两路,一路直驱长安,另一路去打屈突通好了。”刘文静来了个取中的方法。

思虑再三,李渊决定借助刘文静的思路,把一切可能的危险都考虑到。他不仅兵分两路,且兵分三路:李建成、刘文静率数万大军守潼关,不是攻打,而是防备屈突通、瓦岗军和王世充;李世民和刘弘基率数万大军从渭北往西向长安进发,在途中与黄石寨的李秀英汇合;李渊自己则率数万大军居中逐步营盘,向长安进发,最终对长安形成包围圈。

这是两者兼而顾之的策略,李渊压根不会想到,正是他的这个决定,让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霍邑之战有了稍微差距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下子拉开了距离,而正是这个距离,为他们以后的争夺太子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分道,成了两个人战功的分水岭,不知李渊要是早知道他的这个决定会造成之后的兄弟相残,还会不会这么安排?

李建成守潼关,任务看似很重,却重守不重攻,若屈突通、瓦岗军、王世充不主动进攻,他是可以不予理睬的,而恰恰那时,不管是屈突通还是瓦岗军,抑或是王世充,都无力或无意西进,这让李建成所率的军队没有了用武之地,也错失了发展实力,网罗人才,扩大影响的机会,致使他们最后到达长安,屯兵长乐宫时,人数竟然和当初从霍邑分路时差不多,队伍并没扩大多少。

可李世民这一路呢,和哥哥的情况完全相反,他一直在“行”,在“动”,在从渭北向西,又向南的行进中,他走一处打一处,打一处收一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特别是他与姐姐李秀英的娘子军,以及叔父李神通队伍的汇合,让他从出发时的三万多人,到阿城时已达到了十三万人之多,而到长安,已经快二十万了。

当然,这也是后话。在霍邑时,谁都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

霍邑之战是李渊父子三个人的胜利,可细究起来,李世民得利更多。他的军中已有三万多人,光元帅帐中就有除了姐夫柴绍、殷开山、阿史那大柰、长孙顺德、刘弘基而外,又增添了段志玄。有了这几位,李世民的信心就更足了。

除了这些外,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发小,妻子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也来到了他的营帐中,长孙无忌的到来,让李世民有种如虎添翼的感觉。

“太好了!”李世民一见长孙无忌便上前紧紧抱住了他。

长孙无忌也很激动,他能顺利与李世民汇合并不容易。李渊父子在太原的起兵,牵连到他,幸好他机灵,先稳住隋军,然后找机会逃出长安,来到了霍邑,且进了李世民帐中。不过,有件事让长孙无忌觉得很难面对李世民,在和李世民热情拥抱时,也有些尴尬,几次都欲言又止。

“发生什么事了?”李世民问。

自小一起长大,他们之间有时根本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矣。

“有什么话就说吧!咱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李世民又说。

长孙无忌叹口气,眼神躲闪,轻声说:“智云没了!”

“什么?智云……智云怎么啦?”李世民听到了却不敢相信,又问一句,“你说什么?该不是说胡话吧!”

“二郎,是真的,智云没了!在大郎和四郎离开长安后,他就被阴世师抓了……我……我没能力救他出来!”长孙无忌停了下来,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的脸色已经变成了青紫色,他双拳紧握,微微颤抖。

“然后……然后他们就把他杀了!都怪我……”长孙无忌低下头,“都怪我!是我不好!我答应大郎的,可没能把他好好地带到你们面前!”

长孙无忌那时候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果不是他机智,说不定连他的命都没了。

“凡是和唐公府有亲戚关系的,都抓……抓住就杀!”长孙无忌又说,“还有,那阴世师……”

长孙无忌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说,他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也看着他,在等着他说,从小一起长大的他们,彼此太了解对方了,长孙无忌知道无法隐瞒,便又说:“阴世师……阴世师还有更……更恶毒的做法,他……他令人掘了李家的祖坟,推翻了李家的祖庙……”

李世民听到这里的时候,反而平静下来,他的脸色从青紫色恢复了正常。事情已经这样了,他还能怎样呢?何况,现在不是激动,更不是冲动的时候,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冷静,将全部精力都用在进攻长安上,因为只有这样,只有他们顺利攻入长安,活捉阴世师,才能替弟弟报仇,才能重建李家祖坟和祖庙。

“智云……智云的尸体被我抢了回来,安葬了!”长孙无忌又说。

李世民伸出拳头,在长孙无忌的胸前锤了一下。

“谢谢兄弟了!”

长孙无忌笑笑,也在他胸前擂了一下。

“二郎!放心吧!智云不会白死的!”长孙无忌说。

“对!他不会白死的!谁怎么对他,我就会用百倍、千倍还回去!”李世民最后说,嘴角轻扯,微微一笑,但那笑,长孙无忌觉得很狰狞。那是李世民愤怒到极致,又竭力压制后的表情,他知道。

“对了!我父亲和大郎他们还不知道吧!”李世民又问。

“这些我谁都没说,现在这种情况,不适宜说这些!”长孙无忌说。

李世民点点头,又在长孙无忌胸前擂了一下,意思是,兄弟做得对。

能掌控住自己情绪和欲望的人,一定不是一般人,一定是能够掌控成功主动权的人。临危不乱,该忍则忍,该装则装,该出手时就稳准狠地出手,然后直捣死穴,绝不手软,这就是李世民。

(10)

李智云的死,李世民也不准备告诉父亲和哥哥,他不想因为弟弟的死,影响他们的大计,因为他不知道父亲和哥哥知道弟弟死后,能不能像他一样,先藏在心里。

“还是等到攻入长安,抓住阴世师时再说吧!”李世民想。

李渊和李建成各自领兵离开霍邑,李世民倒没有立即动身,他想让队伍休息两天,养足精神再走。刘弘基和柴绍吃惊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李世民一直说他们追赶的是时间,为何现在倒不急了呢?

怕是有其他事吧!他们想,可让他们更加奇怪的是,在霍邑的两天,李世民没做其他事,只是和于志宁、颜师古喝酒聊天。

“这二郎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了!”柴绍说。

“二郎一向敬重学识渊博的人!”刘弘基说。

于志宁和颜师古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于志宁曾任冠氏县县令,颜师古则是著《颜氏家训》的颜之推的孙子,能写一手漂亮的草隶书。李世民喜欢书法,更欣赏有才之人,所以自这二人来到他帐下,他便一个让做了渭北道行军记室,兼参赞军谋;另一个做朝散大夫,敦煌公府文学。

“即使敬重学识渊博之人,也不能整天这样啊,不像他的做派!”柴绍还是无法理解。

虽然柴绍是李世民的姐夫,但对李世民还没有刘弘基了解得多。果然,刘弘基笑笑说:“二郎定有他的想法,不可能只是为了和他们谈笑风生!”

“哦?那这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柴绍越发不解了。

刘弘基笑笑没说话,其实李世民要干什么,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李世民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地和他们喝酒闲聊,他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

果然,很快,柴绍和刘弘基就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了,那是在第二天就要出发的晚上,李世民又和于志宁,颜师古喝酒,叫来了长孙无忌、刘弘基、柴绍作陪,几个人觥筹交错,酒酣人醉之际,于志宁突然感慨道:“我们本是无用文人,久闻唐公和大都督之名,投奔唐公名下,不想却得到大都督如此厚待,甚为感动。”

“是呀!素闻大都督虚怀若谷,指挥若定,这几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佩服佩服!”颜师古也说。

“两位先生过奖了!不过别叫我什么大都督,听着远了,我喜欢别人叫我二郎。”李世民冲他们一拱手又说,“二郎我自幼随母读书识字,再年长一点,因习武耽误了读书,这几日和两位先生相处,受益匪浅。二郎素来喜欢结交有才之人,以后若有合适人选,还望二位先生推荐推荐!”

两个人互看一眼,连声称好。刘弘基向柴绍丢去一个眼神,意思是,明白了吗?这才是二郎和他们喝酒聊天的真正用意,他是想在霍邑再捡几个漏网之鱼。

李世民需要结交有才之人,于志宁和颜师古一边喝酒,一边在脑海里搜寻,很快就各自说出了一个人:李靖、乔松(房玄龄)。

李靖,李世民并不陌生,早有耳闻,也早有结识之意。此人原是三原县人,身高六尺,骨骼清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个出色的将才。只是,不等李世民去结识他,当时任马邑郡丞的李靖就在李世民和父亲李渊去太原后,看出了他们的野心和异心,丢下马邑,奔去长安,想要告李渊父子图谋不轨。不过,由于隋炀帝去了江都,在他又想去江都时,又因重重原因没能去成,如今听说人还在长安。

“这个李靖,绝对是个值得重用之人!只是……看机缘吧!”李世民说。他此时还有几分担心,李靖在长安,说不定会是他们父子进攻长安的又一个可怕敌人。

“对了,那乔松又是什么人呢?”李世民问,这个人他倒耳生,没怎么听说过。

颜师古说:“此人出自书香之家,不仅博览经史,而且工书善文。据说,少时随父亲去京城时,有天他对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不为国家长久打算,那诸子嫡庶更是不分,竞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虽然现在看似国家康平,实则亡国之日指日可待。’”

“哦?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不简单!”李世民的眼神亮了一下。

“此人我也听说过,深谋远虑,只可惜一直怀才不遇!”柴绍补充道,“在他18岁时,曾获封羽骑尉,不过可能其职位与才华不符,也可能因为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也就辞去职位,在家专伺父亲!”

“哦?”李世民越发对这位乔松感兴趣了,“有学识才华,又孝顺……还真是个难得的人才,此人贵庚?家住何处?”

“三十往上,四十不足!”颜师古想了想说,“此人应该就在泾阳,在我们要前往的这一路上!”

“那太好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去拜访拜访!”李世民说。

李世民就这么一边网罗人才,一边率大军从渭北由西向长安进发,路经三原县时,就和进自己地盘一样,那些守军个个如同专门在等李世民大军的到来,他们刚到城门,守军首领便举旗投降,双方其乐融融,就差说“就等你们来了”这句话了。

顺利拿下三原县后,经过短暂的休整,李世民便将自己的部队一分为二,一路由段志玄率领,做先锋部队,向泾阳进发。而他则和长孙无忌、柴绍、阿史那大柰则紧随其后慢行。

李世民这么做也有他的原因,经过三原县后,他知道泾阳肯定也不用多费周折,就让一部分人慢行节省体力。果不其然,泾阳比那三原县还顺利,泾阳守军在段志玄的先锋部队还未到来时,只看到大旗便城门大开,热情相迎。段志玄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大摇大摆地进了城。

泾阳就这么被收复了,投靠者也是络绎不绝。

随后赶到的李世民大喜过望,这哪里是在攻城?简直就是回老家吗。既然已回老家,还不好好犒劳犒劳将士们?当然,李世民在此又做短暂停留,是因为一个人——颜师古推荐的房玄龄。

李世民一路上的顺利,除了隋朝确实已经天怒人怨外,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而他一路上的网罗人才,更说明了他的野心和前瞻性,他知道“人和”的重要,攻心的重要,更知道如何集大家智慧为他所用的重要……

(11)

房玄龄家住何处,于志宁和颜师古在泾阳打听了很久才打听到,听说住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李世民得知后,当即叫他们带他去。三个人出了城,走过一条崎岖小路,又拐过一个山坡,这才在一处山谷停了下来。

“就是那儿!就前面那里!”颜师古指指几百米以外一间简陋茅草屋说,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

颜师古有些后悔没有坚持派人将房玄龄叫到泾阳城去见李世民,让一个大都督跟自己走半个多小时去见一个“闲人”,怎么想怎么荒唐。如果那房玄龄的才学有夸大成分,无法令李世民满意呢?那自己岂不成了一个随便夸海口的人?

颜师古心里有些忐忑。

在他和于志宁费力打听到房玄龄的住处,李世民说要亲自拜见时,长孙无忌劝李世民不用那么麻烦,说派人骑马叫来房玄龄就行了,可李世民非自己亲自去不可。

“你们听说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的事吗?”李世民问。

“当然知道了,那刘备两次去见诸葛孔明,诸葛孔明都不见。”长孙顺德插嘴道,“只是……这个叫乔松的,真能和人家诸葛孔明相比吗?谁知道他……”

长孙顺德还没说完便不再说了,他的话被长孙无忌的眼神叫停了。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按辈分,长孙无忌应该叫长孙顺德为叔父,可对这个有勇缺谋又鲁莽的远房叔叔,长孙无忌很是瞧不起,从来不给他好脸色。而那长孙顺德也不知为何,天不怕地不怕的,就怕远方侄子长孙无忌,特别怕长孙无忌瞪着牛眼看他,一看他,他就发虚。

长孙无忌和妹妹长孙氏虽然同父同母,但长相却完全不同,长孙氏鹅蛋脸,柳叶眉,樱桃红唇高鼻梁,像母亲高氏一样漂亮,可那长孙无忌的长相就不尽如人意了,他的长相似乎混合了父母的长相,只是搭配有些混乱,既继承着母亲的大眼高鼻,又继承了父亲的圆鼻,圆头。这让他的长相看起来有些滑稽,高兴起来,他眉飞色舞,整张脸都收了起来,五官挤成一团,严肃起来呢,整张脸又耷拉着,拉得老长。

不过,虽然长相不出众,但长孙无忌却武艺超群,头脑灵活,是个文武全才。

长孙无忌只瞟了一眼叔父,长孙顺德便灰溜溜地走了,这让刘弘基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心想,这小子就该无忌收拾。

李世民执意要亲自去会房玄龄,长孙无忌将看叔父的冷冷的眼神收回,看向李世民时,温暖了很多。

“那我陪你骑马去吧!”他说。

李世民摇头道:“不用了!这段时间你也累了,好好休息吧!我和他们去就行!这次谁也不带,也不骑马,走着去!”

既然要学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就该让房玄龄看到他的诚意。李世民说完便对颜师古和于志宁笑了笑。

“怎么样?两位先生?走着去行吗?”

颜师古和于志宁能说什么呢?堂堂大都督都不怕辛苦,走路去,难道他们还会嫌累吗?不过,身形有些胖的于志宁,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后,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落在了他们后面。

李世民走这么一段路倒显得很轻松,那颜师古虽然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也能跟上李世民的速度。终于,他们来到了茅草屋前,只见木门大开。颜师古在门外叫了几声,不见回应便进了屋。

“没人!”颜师古朝屋里扫了眼后,回头对李世民说。

李世民刚要说,“那我们在外面等等吧”,却听身后一个声音道:“没人你们是谁?”

李世民回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肩扛锄头,身穿粗衣草鞋的“农人”:一张方方正正的大脸,长眉高鼻,留有短须。

李世民惊讶于他的悄无声息。此人什么时候来到他们身后的,他竟然毫不知情。于是也便带着好奇,上下打量起“农人”来。李世民打量“农人”时,“农人”也在上下打量他,四目相对,两个人同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是难得的默契,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有的默契。李世民从“农人”那不大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智慧;“农人”从李世民那双剑眉下,看到的是神采和坚毅。

“乡农房玄龄拜见大都督!”农人将锄头放在一边,跪地便拜。

“使不得使不得!快快起来!快快起来!”李世民急忙上前扶住房玄龄。

“乔松兄!别来无恙啊!”颜师古也认出了房玄龄。

房玄龄定睛一看,认出颜师古。

“别来无恙!别来无恙!师古兄,我们十多年没见了吧!”房玄龄说。

颜师古和房玄龄又是一番拱手问候。随后,三个人进小屋小坐,不一会儿,于志宁也一摇三拐地走了进来……

在那间小茅屋,四个人一番寒暄,越聊越投机,特别是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刚刚认识的人,聊起来却如认识了很多年般,颇有些相见恨晚。

“乔松兄是怎么认出我的?”李世民问出了他一直想问的话。

房玄龄的小眼熠熠生辉,笑着说:“大都督,鄙人虽然在此隐居,却并没有不闻天下事。如今,天下豪杰四起,可除了唐公,无人能长久。唐公此次直驱长安,已是高招,而之所以能挥师长安,顺利收复三原、泾阳,又何曾不是大都督您的功劳?何况,您十六岁便在雁门用计单骑救主;十八岁时,又带轻骑将被起义军历山飞围困的父亲救了出来;十九岁,您劝父起兵,结识天下有志之识……敢问天下几人能做到这些?天下几人又不识大都督呢?”

李世民和颜师古、宇志宁同时睁大了眼睛,他们没想到,住在偏远山谷的房玄龄,竟然对世事了如指掌,对李世民和李渊的事更是有如亲临般。

“玄龄一直以来,等的就是明主啊!大都督如不嫌弃,玄龄愿跟随鞍镫!”房玄龄说着话,又要下拜,李世民又是急忙将他扶起。

“乔松兄啊!我对您可是佩服之至啊!今日前来,就是想请乔松兄出山的!只是,现在也没其他空闲职位,不知乔松兄做记室参军如何?”

李世民刚一说完,房玄龄又要下拜,李世民制止他后又说:“这职位虽然有些委屈乔松兄,可这都是暂时的。”

“只要能随大都督鞍镫,什么职位又有什么关系呢?”房玄龄说。

“好!那从今往后,我们在一起时就不要有这么多的礼节了。对了,乔松兄,以后叫我二郎吧!不要叫什么大都督、元帅的,听着别扭!还是叫我二郎我听着舒服,亲切!”

房玄龄看了看颜师古和宇志宁,两个人对他含笑点头。房玄龄笑了,笑得很大声。对“千里马”而言,没有什么比遇到伯乐更高兴的了吧。

那时候的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的拜访,真的犹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那房玄龄真就成了他的谋臣、良相,成了他获得天下,当得民君的一代贤臣。而那房玄龄呢,在听到李世民十六岁解隋炀帝雁门山之困的事时,便想着结识他,追随他,效命于他了……这就是所谓的英雄识英雄吧!

那天,李世民带着房玄龄和颜师古、宇志宁回到军帐后,便早有长孙无忌和柴绍等在等着他们了。好酒好肉上齐后,军帐里热闹非凡,这些即将改变历史命运的人,聚在了一起,他们一边吃一边聊,聊着聊着就聊起了李世民的十六岁,聊起了那年的——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第四章 解雁门之围

 

公元611年,隋炀帝继承了父亲隋文帝的征讨高丽事业,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征讨高丽,全国应征士卒近200万人,而这次出征也由隋炀帝亲自指挥。此次出征规模之大令人震惊:各军首尾相连,鼓号相闻,旌旗飘扬,连绵千里。

这是隋炀帝第一次带兵出征讨高丽,声势浩大到让人瞠目结舌,这场讨伐之战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因为是皇上亲自指挥,几百万士卒信心百倍,即使高丽兵依水据守,隋军也建浮桥渡河,在歼灭了仅仅只有几万人的高丽军后,信心百倍。

隋炀帝以为这是一场必定大胜的战役,继续高歌猛进,岂料高丽军拼死守辽东城,隋军将吃奶劲儿都使出来了,依然久攻不下。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半年过去了,隋军曾经的百倍信心有了动摇,极大的挫败感蔓延全军。

隋炀帝怎甘心失败而归,他亲临辽东城下,督导攻城,士兵们再次信心大增,同时,隋炀帝还令其亲信,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和其他九军的三十多万人,右翊大将军来护儿四万水军,越过高丽城,向鸭绿水挺进,攻打平壤。

高丽军也不是吃素的,利用自己的“地利”优势,用诱敌深入的方式,逗引得隋军上蹿下跳,疲惫不堪。和辽东城一样,那平壤坚如磐石,屡攻不得,只得还师。趁着隋军后撤,高丽军从四面对他们进行包抄,那宇文述且战且退,狼狈不堪,三十多万人等回到辽东城,竟然只剩下不到三千人,而那右翊大将军来护儿所率领的水军也比宇文述好不了多少,四万大军攻城,城没攻下,回到辽东城也仅剩四千人。

这场惨败让百万隋军死在了高丽。高丽大胜,得意中将惨死的隋军将士尸体筑成了高高“景观”……

隋炀帝怎肯受这种奇耻大辱?休整一年后,又接连在公元613年、614年发动讨伐高丽之战,当然,均以失败告终。

一时间,高丽成了隋炀帝的梦魇,战了败,败了战,隋炀帝的不甘让他不断征兵,征兵出征需要费用,再加上大修运河需要劳工,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

起义军,突厥,高丽…… 隋炀帝疲于应付——按下葫芦又起瓢,索性将这麻烦事交给属下,自己巡游去了,并巡游到了雁门,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另一“梦魇”——突厥,他经历了一场死亡威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68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